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27.37KB ,
资源ID:24087327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08732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制度的革新 进步的保证.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制度的革新 进步的保证.docx

1、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制度的革新 进步的保证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制度的革新 进步的保证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制度的革新进步的保证考点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知识梳理、含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2、形成根源:是中国封建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理论:法家思想。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小农经济、封建地主经济)的需要。政治根源:适应地主阶级完成与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控制的政治需要。3、演变轨迹: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新兴地主阶级从加强专政和保

2、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西汉巩固。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割据问题。汉武帝又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隋唐完善。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北宋加强。北宋初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元朝新发展。为

3、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明朝空前强化。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还设立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达到顶峰。清朝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4近代以来,清政府对专制主义中央集制度的维护、最终废除和复辟帝制活动:晚清王朝的维护:四次自救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清末预备立宪。最终推翻:辛亥革命。两次帝制复辟:袁世凯191年当上“中华帝国的皇帝”,宣布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191年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发起护国运动,袁世凯于1916年被迫取消帝制;1917

4、年夏,张勋拥戴清废帝溥仪复辟帝制,恢复宣统年号,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全国人民一致反对,段祺瑞组织“讨逆军”乘机打败张勋。、中外思想界对专制主义的批判:明末清初:黄宗羲等;近代维新派;近代革命派;近代新文化运动;法国启蒙思想家等。6、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在封建社会早期以进步作用为主;明清以后严重阻碍社会发展,日趋反动,以消极作用为主。根源: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世界历史向资本主义过渡。阻碍的表现:政治上,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违背历史潮流;经济上,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文化上,实行文化专制,不利近代科学的发展;对外关系,闭关锁国政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步作用: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5、、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的传播;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从事大规模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消极作用:政治方面:皇权专制,易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束缚才智创新;“人治”、官僚、特权、腐败等。经济方面:越来越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压制新生产关系成长等。思想文化方面:文化专制主义。死读经书,学不致用;科技发展日益停滞;不问政事,禁绝民主;中华文化难以提升等。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它还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二

6、、升华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根源于封建经济,由封建经济所决定。地主阶级运用这一制度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2既要看到它对历史发展的进步作用,又要看到它对历史发展的消极作用。3封建社会的早期和中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的衰落阶段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两对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皇权加强就意味着地方割据势力的削弱,反之地方割据势力就膨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总趋势: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思想控制日益加强。6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

7、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这一整个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秦汉至宋元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考点二: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知识梳理、周朝:分封制。西周把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并将封地和对周王的义务密切联系,从而维系和巩固了西周的统治。2、秦朝:郡县制。前221年秦始皇完成统一,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分天下为36郡,后增加到46个郡,每郡设若干县。行政区划制度正式确立。3、两汉:汉承秦制,略有所改

8、,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东汉时期,作为监察区域的州逐渐成为郡以上一级地方行政区域,州刺史的权力大大加重。4、辽朝:蕃汉分治制度。、金朝:猛安谋克制。6、元朝:行省制度。元朝为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封建统治,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可以在中央统一政令的基础上独立处理省内事务,对后世影响深远。元朝时,我国开始对x藏、云南、台湾等地实施行政管辖,应特别予以注意。7、明朝:僧官制度。清朝确立了对x藏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及其继承人灵童“转世”的金瓶掣签制度,同时确立了驻藏大臣制度,加强了对x藏的管辖,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8、后金和清:八旗制度。9、明清:土司制度和“改土

9、归流”。0、清朝:清朝沿用和发展了元代的行省制度,将全国经济发达地区分为18个省。在边疆地区设立理藩院管理蒙、藏、x疆、青海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另派将军、大臣驻该地监管。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将军,x疆设伊犁将军,青海设西宁办事大臣,x藏派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辖。东北地区则由满族将军治理,盛京、吉林、黑龙江各设将军一人,分驻各地,统管军民之政。考点三中央官制、历史沿革秦朝统一全国后,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三公以下设九卿,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三省六部制由隋文

10、帝首创,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了三省的职权。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机构。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三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负责各项行政事务。宋太祖将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总揽中央行政权力。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元世祖设立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健全了中央统治机构。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另外,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x藏地区。明太祖

11、裁撤中书省,废除了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并下令以后不许再设丞相这一职务。从制度上集君权与相权于一身,保证了皇帝的专制独断。三省制度结束后,设立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步形成内阁制度。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凡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后加以传达执行,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君主专制制度走向顶峰。861年,清朝设立总理衙门,它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地位高于六部,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190

12、1年按辛丑条约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2、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比较相同点都对古代社会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中央行政制度;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加强的表现。不同点时代不同:前者确立于秦,盛行于汉;后者确立与隋,盛行于唐。内部结构不同:前者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制度,其中行政、军事、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国政混为一谈;后者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前者中的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后者由于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了皇权。规律与技巧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明清废丞相设内阁和军机处,反映

13、出古代相权削弱,皇权加强的发展趋势。考点四: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一、知识梳理、军功授爵制:战国、秦国。依据战功的多少授予相应爵位,打击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培养大批军功地主,壮大了统治基础。2、察举制:汉代。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等内容。初期重德才,后期重门第出生;导致世家地主形成并发展起来,削弱了中央集权。3、九品中正制:魏晋。4、士族制度:魏晋以来,地主阶级中形成了以门第高低为标准的选拔官吏的“做官看门第,通婚分士庶”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形成于魏晋,东晋时充分发展,南朝末年走向衰落,隋唐时消亡。、科举制:隋到清。隋朝:科举制度的创立。隋文

14、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隋炀帝始没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科举制度的完善。唐太宗增设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创设武科和殿试;唐玄宗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北宋:科举制度的发展。北宋科举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主要科目,考试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增加。王安石改革科举,废明经,进士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培养变法人才。元朝:科举制度的中落。元代的政权是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御试三级,每三年一次。汉族儒生想通过科举进入仕途非常困难,使得广大知识分子前途渺茫被迫放弃学业,以至一时“天下习儒者少”。明朝:科举制度的鼎

15、盛。明代的科举,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进行。开始实行八股取土,命题范围为四书五经,答题模式固定,禁止发挥个人见解。八股取土鼓励只知埋头读书,不讲究实际学问的人,旨在为皇帝培养忠顺的奴仆,束缚丁思想,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清朝:科举制度的衰落。清朝前期承袭明代制度;1898年,变法;190年清政府制定了新学制,废除科举制。考点五: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一、知识梳理、秦朝: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2、汉代:西汉汉武帝创设刺史制度,位卑权重,以小驭大。东汉初期刺史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变为州一级的地方长官,地位高于郡守。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逐步形成割据势力,导致军阀割据。

16、3、宋朝:在地方没立通判,和知州相互牵制。4、明朝:设立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监视、侦查官民的不法行为。考点六军事制度、历史沿革隋朝沿袭南北朝的府兵制;并加以改革。隋文帝时把军人户籍编人州县,同样分到田地,不再实行军民异籍,使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唐太宗时,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增加了军府的数量。武则天时,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农民得不到土地,府兵制难以维持,加上军队中士兵的逃亡和府兵社会地位的下降,到唐玄宗时,府兵制度崩攒。唐玄宗为增强军事力量,实行募兵制。由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天宝年间,地方节度使自行募兵,形成军阀割据势力。北宋

17、有禁军与地方军之分。禁军是国家的正规军,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都选人禁军。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以达到“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的目的。所有禁军要定期换防,而统兵的将领并不随军调动,以防止武将专权。为集中军权,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又设立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不直接指挥军队;而统领军队的将帅无调兵之权,使其互相牵制。明太祖仿照宋朝的枢密院制度,将大都督府改为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相互制约。遇有战事,兵部奉旨调兵,由皇帝临时任命将领、总兵统帅军队作战。2、府兵制与募兵制的比较府兵制与募兵制都是重要的兵制。从南北朝到唐朝后期,我国主要实行府兵制;唐

18、玄宗起募兵制是我国的主要兵制。两者的主要区别:一是士兵职业的性质。府兵制下的士兵是与农业紧密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府兵平时在家乡从事农业生产,农闲受军事训练,轮番宿卫京师,战时应征作战并自备武器、粮食等,军费由农民负担。战事结束,解甲归田。募兵制下的士兵应国家招募当兵,当兵是他们的一种职业,完全脱离农业生产。他们由国家供给衣食,免征赋役。二是兵将关系。府兵制的兵将平时不在一起,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募兵制下,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导致军阀的形成。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与此极有关系。考点七: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知识梳理、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土地归氏族

19、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2、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质是国王私有制,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3、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地主土地所有制(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地制度,占支配地位)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商鞅变法规定: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影响: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废除:190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

20、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屯田制:西汉、东汉、曹魏、蜀、金朝、元朝、明朝、清初等实行过屯田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无地农民,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均田制:始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流行隋唐,且被日本借鉴、吸取,其影响深远。后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唐玄宗时国家无地可分,均田制崩溃(这是实行两税法的原因之一)更名田:1669年,康熙帝宣布把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耕种人所有,叫“更名田”、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其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4、中国近代的土地制度、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天朝亩田制度内容:a、土地问题:以户为单位,

21、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b、分配问题: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特点:绝对的平均主义评价: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以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但这种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内容: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评价: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a、内容: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22、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的有制b、意义: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推动了革命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作用: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建国后的土地政策:土地政策的四次调整、190年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农民无地或少地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富农的政策意义:连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翻了身,为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

23、开辟了道路、193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内容:把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第一阶段是变土地农民私有制为农民私有,集体统一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民成了小块私有土地的所有者和耕种者,但由于小农经济自身的局限性,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农民内部的两极分化,主要通过土地买卖和租佃关系体现出来;二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与工业化的战略矛盾。于是政府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这一道路先后经历了两个发展过程:一是互助组,二是初级农业合作社。第二阶段是变农民私有、集体统一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为集体所有,统一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

24、。196年6月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标志着私有土地向集体所有制转变。在高级社里,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土地已不再作为一项私有财产取得分红。此后又经历了人民公社化运动。最终将土地私有制改造成为农村集体所有制。在实行这种土地制度期间,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高度集中,土地不能出租、买卖。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19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改革开放

25、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的经验教训,作出正确的决策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二、升华认识、土地是我国古代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在原始社会,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在奴隶社会,实行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际是国王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和农民阶级的个体土地私有制,是封建国家上层建筑的基础。2、在封建土地所有制

26、下,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封建社会自身无法克服两种矛盾:农民和地主;封建国家和地主。3、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基本内容是: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体,国家政权控制部分土地,小农土地私有制也占有一定比例。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突出特点。4、封建社会对土地制度进行了不同的调整,体现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封建土地占有状况变动的基本趋势是:大地主、大官僚和贵族不断地兼并土地。其结果是:地主阶级控制了惊人的土地;农民无以为生;封建统治力量严重削弱;进而导致了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的爆发,旧王朝往往迅速溃灭。新政权中有远见统治者往往对土地占有状况进行调整,调整的基本点在于:确保国家控制一定数量的土

27、地,以保证维护国家机器所必需的赋税财政收入;安定农民,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以恢复生产,稳定统治。但封建政权不可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这样农民起义的不断爆发、封建王朝的不断更迭就难以避免,成为封建统治者无法走出的一个怪圈。6封建统治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土地兼并是中国古代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在封建社会,由于土地占有关系不固定,加之土地买卖盛行,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土地兼并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政治上,土地兼并直接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加剧了贫富分化,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爆发,使一些王朝走向灭亡。经济上,对农民来讲,造成农民贫困,无力

28、购买手工业品;对地主来讲,封建地租较重,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当时的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对土地兼并采取了不同的态度。由于国家占有小农的多少,直接决定着国力的强弱而土地兼并与封建政府的矛盾恰恰在于同国家争夺财源。因此历代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都曾实行过一系列抑制兼并的政策。如西汉末年王莽实行王田制、北魏隋唐实行均田制、王安石变法实行方田均税法等,对于抑制土地兼并和促进经济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但是王田制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均田制建立在国家掌握大量荒田的基础上,方田均税法损害了大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都有其局限性或负面效应。由于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

29、在,以及封建国家往往是在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权的条下争取延缓土地兼并的形势,因此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被统治阶级农民在起义过程中提出过“均田免粮”的口号,近代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革命纲领。但由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不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完成废除封建制度的任务。考点八: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一、知识梳理、夏、商、周时期的贡赋制。2、春秋后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含义:“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初税亩”是指无论公私田,按实有亩数收税实质:承认土地私有制影响: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奴隶制生产关系

30、向封建生产关系转变3、西汉实行的编户制度。含义: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当时农民的负担有:田租(土地税)、人头税、更赋、徭役、兵役等特点:田租轻而人头税重影响:a、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b、编户齐民赋税沉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4、隋和唐前期的租庸调制。原因:a、吸取隋亡教训;b、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败,财政困难,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成为当务之急。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指导思想:轻徭薄赋内容:a、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的谷物,叫做“租”b、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不去服役,可用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作用:a、保证农时,赋役负担相对较轻,许多荒地开垦出来b、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证,府兵制巩固,国家富强起来、唐朝后期的两税法。原因:a、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b、为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两税法实行: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内容:a、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b、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作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