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5 ,大小:92.72KB ,
资源ID:2406657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06657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现代教育技术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1.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1.docx

1、现代教育技术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1第1节 教育技术内涵及应用教学目标:1.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2.掌握教育技术的定义与内涵;3.简单阐明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4.知道教育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教学重点:1.教育技术的定义与内涵;2.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及其学科性质。教学难点: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一、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1.关于“什么是教育”的讨论在教育辞海中,对教育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狭义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

2、人的活动。2.关于“什么是技术”的讨论对技术的认识也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 广义的技术是指在一切人类活动实践中,通过理性活动生产和改造自然的物质手段、智能手段和信息手段的总和。 狭义的技术原则上讲,不同时包含技术的所有本质要素(目的性、理性和智慧的、整体性)的有关对技术的认识,都应当属于狭义的技术认识。 3.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4.什么是教育技术学在广义的教育和广义的技术理解下,产生广义的教育技术。 广义的教育技术是指“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物质手段和指导有效使用物质手段的理论、方法和经验的总和”。它可分为有形教育技术与无形教育技术两个层面。 有形教育技术也称理性教育技术,是在教育技术的实践

3、中总结和概括的用以指导教育技术应用的主体性技术要素,这种技术要素是教育技术长期发展的结果,是对客观性教育技术要素在教育实践中的规律性认识。无形教育技术也称物性教育技术,是指在教育中应用的客观性技术要素,它是以教育工具或教育媒体为主要标志的有形技术实体。图1.2 教育技术的两个层面无形教育技术的两个重要功能:为教育技术的具体实践提供理论指导。直接为教育技术的实践活动提供解决各种问题的可操作 性和实效性的运作方法和相关策略。4.什么是教育技术学是研究在教育中运用相关技术来提高绩效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是由教育技术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等构成的反映教育技术内在规律的,具有严密逻辑性的知识体

4、系。 教育技术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对象。但二者的本质是不同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学科理论体系)(二)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及其学科性质 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可见,教育技术学是在视听教育和程序教学基础上,在长期的教育积淀中,不断吸收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在实践基础上所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具有无可怀疑的科学性和应用性的特点。2.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及其学科性质巴巴拉西尔斯(美Barbara B. Seels)丽塔里奇(美Rita C. Richy) AECT94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对有关的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研究目的促进学生的学习。

5、研究对象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研究范畴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学科性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自主认知过程. 学习资源是支持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各种信息和环境条件,它可以分为人类资源、非人类资源及信息资源。 AECT94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对有关的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什么是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是运用技术改进教育的一门学科,目的是提高教育的效果、效率和效益。当前与应用于教学中的主要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学环境的建设、管理与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理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

6、学理论、方法和模式。二、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演变我们国家教育技术的发展这三种方法大体在20世纪初开始,先后各自独立发展,到了5060年代逐渐相互影响和借鉴,到了60末70年代初融为一体形成教育技术领域。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演变(美国)教育技术发展的三条线索(从渊源追溯)见图1-2 P6戴尔的经验之塔视听教学理论 1946年,戴尔在总结视觉教学理论和视听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发表了著名的“经验之塔”理论为核心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ching), 根据各类媒体所提供的学习经验的抽象程度作了系统分类,并概括了应用的原则 ,成为教学媒体应用于教

7、学过程的主要依据和指导思想。在此期间,全美教育协会视觉教学部正式更名为视听教学部(1947年)。戴尔认为,人们学习知识,一是由自己直接经验获得,二是由间接经验获得。当学习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时,获得知识和技能就比较容易。三是直接学习抽象经验获得。“经验之塔”把人们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各种经验,按照它的抽象程度,分为三大类11个层次。1、“做”的经验2、观察的经验3、抽象的经验见图1-3 P15从塔底塔顶,是经验从具体变得抽象过程。教学活动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入抽象经验;在学校教学中使用各种媒体,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具体,也能为抽象概括创造条件位于“塔”的中间部位的那些视听教材和视听经验,比上

8、层的言语和视觉符号具体、形象,又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弥补下层各种直接经验方式之不足。三、教育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1、课堂教学(1)以视听为主的集体教学(课堂展示、演示)(2)以计算机为主的个别教学(外语听读)(3)以过程技术支持的小组学习(研究性学习)2、远程教学(1)群体讲授式(同步、异步网大讲授)(2)小组讨论式(QQ群同步、异步BBS、微博)(3)合作学习式(共同目标相互协作共担责任)(4)自主学习式(在老师的统一要求下的自学)3、企业培训第二节 教学媒体教学目标:1.掌握媒体、多媒体、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2.掌握教学媒体的分类;3.熟悉教学媒体的编制要求。 一、媒体、多媒体与多媒体

9、技术 1.媒体在传播过程中,传递信息的中介物或载体。两层含义:存储信息的载体传递信息的实体2.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用来传递和存储教学信息的载体或工具。 分类:国际电信联盟(ITU)的 分类(参考资料)感觉媒体: 能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使人能直接产生感觉的一类媒体.表示媒体: 传输感觉媒体的中介媒体,即用于数据交换的编码。 显示媒体:进行信息输入和输出的媒体 。存储媒体:指用于存储表示媒体的物理介质 .传输媒体:用来将表示媒体从一处传送到另一处的物理实体。教学媒体分类方法:3.多媒体:融合(集成)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媒体的一种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媒体。 明确几点:多媒体是信息交流和传播媒体多媒

10、体是人-机交互式媒体 多媒体信息都是以数字的形式存储和传输的。 多媒体传播信息的媒体的种类很多。4.多媒体技术: 把文本、图形、动画和声音等形式的信息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能支持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特征:1.多样性 呈现形式多种多样。用户可按自己的需要使用信息,任取图、文、声等信息表现形式。2.集成性 对信息进行多通道统一获取、存储、组织与合成。 可以实现人对信息的主动选择和控制。3.交互性 借助超文本链接方法,把内容以一种更灵活、更具变化的方式呈现。 4.(非线性 )借助超文本链接方法,把内容以一种更灵活、更具变化的方式呈现二、教学媒体应用举

11、例1.光学投影仪:适宜进行固定图像的呈现和讲解2.录音机: 适用于语言、声音的教学及配合性教学3.电视机/录象机:展示活动图像和视频,表现事物的发展运动过程4.计算机: 可以展示以上多种媒体所表现的内容,并且具有交互和智能功能。三、使用教学媒体的意义:1、有利于教学的标准化;2、有利于形成生动有趣的教学;3、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4、有利于实施个别化教学;5、有利于开展特殊教育;6、有利于探索和实现不同的教学模式三、教学媒体的编制要求1.最大价值率(最小代价原理)施拉姆媒体选择公式:媒体的价值(v)=媒体的功效/媒体的成本为提高媒体的使用价值, 可采用如下5种途径: 功能不变,降低成本

12、;成本不变,提高功能降低成本,提高功能;成本略有提高,更大幅度地提高其功能;功能略为下降,但成本大幅度降低 媒体的设计和制作,不能单纯地追求低成本,也不要片面追求高功能,而应以提高它们之间的比值为目标。 当前各学校已基本普及了投影电视,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功能强大的媒体制作实用的课件来提高教学质量。 2.共同经验律 “共同经验”:所谓“共同经验”一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学习环境中互相作用的共同经验;二是受教育者彼此之间,通过媒体获得的共同经验。 教师必须用学生经验范围能够理解的比喻,引导他们进入新的知识领域。在缺乏共同的直接经验时看利用现代教学媒体使学生获取间接经验,进而进入到高一层次的知识学

13、习。3.抽象层次原理抽象:把事物的个别特征去除,取其共同点,去代表或说明同一类事物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必须从具体到抽象,才能将获取的信息转化为知识和能力。 编制教学媒体 媒体所提供的具体和抽象程度依学生水平而增减,每一个层次都含一部 分具体和另一部分抽象成分。这两种成分比例依学生水平而有所改变。4.重复作用原理通过媒体的反复作 ,使学习者对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减少,即从不确定到确定。 两层含义:第一层:将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场合重复呈现。因此,编制教学媒体,在不同场合重复概念是必要的。第二层:将一个概念用不同的方式去重复呈现。即,在制作设计时尽量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侧面进行多钟举例。5.信息来源原理有

14、信誉的和可靠的信息来源对人们有较佳的传播效果。因此,在教学媒体编制中,选用的信息来源应该是有权威、有信誉、真实可靠的。第三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目标:1。掌握超文本、超媒体的概念及与多媒体的关系2。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3 。知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形式。一、几类重要的信息技术1.超文本:由信息结点和表示信息结点间相关性的链构成的一个具有一定逻辑结构和语义的网络。1965年 纳尔松(Ted Nelson) 传统文本是线性方式组织,而超文本是以非线性方式组织的。 超链接是文本中的词、短语、符号、图像、影视剪辑间的链接,或与其他文件、超文本文件间的链接,也

15、称 “热链接” 。2、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就是能够同时综合处理多种媒体(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且使信息之间建立逻辑关系,集成为一个交互性系统的技术。多媒体技术包括三个主要特征:一是信息媒体的多样性;二是它的集成性,即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有机集成在一起,并把结果综合地表现出来;三是它的交互性,就是让传播信息者和接收信息者相互之间有信息的实时交互。为了把过去由多种媒体设备组合而成的多媒体应用与当前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数字化多媒体相区别,一般将前者称为“组合媒体”,后者称为“多媒体”。3.超媒体用超文本技术管理多媒体信息。 超文本与超媒体的不同:超文本主要以文字形式表示信息,链接关

16、系主要是文句之间的链接关系。超媒体除使用文本外,还使用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 超媒体的概念图: 节点、链和网络是超文本的三要素。节点:信息表达单元。 链:不同节点信息单元之间的逻辑联系,模拟人脑思维的自由联想。 网:由节点和链构成一个网络有向图。 多媒体与超文本、超媒体的关系超媒体=多媒体+超文本幻灯片40即超媒体是多媒体系统中的一个子集,多媒体使用“超文本”思想与技术组成了一个全球范围的超媒体空间。4、虚拟现实虚拟现实技术是指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生成的交互式虚拟现实世界的技术。虚拟现实提供了三维立体模拟,通过视觉、听觉设施使人们得到三维的视、听觉等感觉世界,并随着操作者不同的动作(位

17、置、姿势、方向等)变换,这些感觉世界也随之改变,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完全真实的感觉。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再现真实世界,让学生探索那些不能接触到的地点和事物(如火星表面),观察和测量那些难以观察和测量的事物(如分子结构)等。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政策重点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求广大教师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这段话不仅

18、明确指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具体目标,而且还揭示了它的深刻内涵: 目标: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学科都要广泛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信息技术;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作为辅助教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各学校要积极建设硬件环境(多媒体进教室),积极探索如何实现“融合”。这就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建构主义理论),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来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形成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二)具体目的:1、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

19、与各学科课程融合,以帮助学生增强对学习内容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注意两个方面: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实施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查阅资料、探究问题、撰写报告、交流学习情况等活动,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并促进学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具备信息素养。2、主要目的:(1)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效率和效益信息技术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组合、相互融合,产生聚集效应,提高教学质量、效率和效益,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

20、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具备对信能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并能在虚拟的环境中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和法规意识。(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能在信息化教学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以及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3、信息技术在整合中的作用(1)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演示工具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形象、清晰地展示内容,发表观点、表达思想。(2)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让学生在练习、测试或观摩体验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的知识,实现个别化教学;(3)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及信息加工工具该方式主要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

21、析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前将所需的资源整理好,让学生访问文件夹来选择有用信息;(4)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和合作工具计算机网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交流合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5)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参与性。能对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提炼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体验科研的过程和方法,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三)整合的层次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程度和深度,可将整合的进程大略分为三个阶段: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

22、课程整合阶段;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全方位的课程整合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技术投入与学生学习投入是不同的。课程整合的层次(1):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整个教学都在以“知识”为中心的指导下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教学组织都和传统课堂教学没有什么区别,整个教学过程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仍是被动的反应者、知识的被灌输的对象。信息技术的引入,只是在帮助教师减轻工作量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在发展学生的思维与能力方面,并没有进步。该阶段可以细化为三个层次: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第1层) 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第2层)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第3层) 以知识为中心的信息

23、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具体内容比较P21 图表1-1课程整合的层次(2):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教育者日益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整个教学过程对资源是开放的,在学习某一学科内的知识时可以获得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组织者。该阶段可以细分为四个层次: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第4层)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第5层)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第6层)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第7层) 课程整合的层次(3):全方位的课程整合当前七个层次在较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和使用,当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得到充分发展和使

24、用时,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更系统、更科学的探讨和细化后,必然推动教育发生一次重大的变革,促进教育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构架的改革,从而完成整个教学的信息化。阶段三可以细分为以下三个层次:教育内容改革(第8层)教学目标改革(第9层)教学组织架构改革(第10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案例网络探究学习案例长安之路长安之路是广州天河中学王泳老师设计的一个针对高一学生的典型的网络探究学习案例。它涉及到地理、经济、历史、文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该案例采用了角色扮演、协作等策略,让学生针对不同的任务进行探究:地理学家:研究地形气候,制定往返路线。 经济学家:调查两地商业信息,确定买卖货物。 史学家:查

25、阅长安城的历史沿革,并给以简单文字介绍。 文学家:以生动的文字描述唐朝和新罗社会情况,双方交往的历史以及国际大都市长安城。 网络探究学习案例点评具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能够完成的而且有吸引力的任务。完成这个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回答问题,更是要求学生通过高级思维能力来解决问题做出决策。在该案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是预选选定的资源,这样学生在网络上将不再因迷失方向而漫无目的的飘流。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对不同的子任务进行探究,不仅增强了群体之间的合作和依靠,同时也培养了学习者相互学习的意识。教师给出了完成这个任务的建议和步骤,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随时给予适当的帮助。研究性学习案例这是一个典型的研究性学

26、习案例我最喜爱的诗人 这是天津市第十七中学蒋薇老师设计的一个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的案例。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提出了“我最喜爱的诗人”这个总课题,学生进行分组,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一个诗人作为子课题进行研究。课前,教师准备了相应的研究资源,从学生的角度设计了“我最喜爱的诗人李白”演示文稿范例和学生网页范例,并对学生作了有关技术和研究方法的培训。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多种资源独立进行研究。最后,学生将研究成果制作成多媒体演示文稿,并结合演示文稿进行演讲,并将相关研究成果做成网页,汇集到一起制作成一个网站,放到互联网上发布。网站起名为“诗海飘香天津市十七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交流在线” h

27、ttp:/shhpx.classcn.org 幻灯片57研究性学习案例点评:教师做动员、辅导,帮助学生选题,最后学生自己选定一个研究主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观察能力。在选题、制订研究方案、进行研究、总结成果等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比如利用网络来收集资料;利用计算机分类存贮各种材料;制作演示文稿、网站等方式发布成果,总结评价。 这种模式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高级思维能力(创新、分析、综合、判断、问题解决)等方面有很好的作用。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四)整合的形式1.信息技术辅助教学(1)个别指导基本教学过程为:计算机呈示与提问学生应答计算机判别、应答并提供反

28、馈。 (2)操练与练习(用于复习巩固)由计算机向学生逐个呈现问题,学生在机上作答,计算机给予适当的即时反馈。(3)教学模拟教学模拟是利用计算机建模和仿真技术来表现某些系统(自然、物理、社会等)的结构和动态,为学生提供一种可供他们体验和观测的环境。例如,在物理课中可模拟电子运动、原子裂变、落体运动等;(4)教学游戏教学中刻意加入趣味性、竞争性、参与性等因素,做到“寓教于乐”。幻灯片59(5)智能导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模拟“家教” 的行为,允许学生与计算机进行双向问答式对话。(6)微型世界。利用计算机构造一种可供学习者自由探索的学习环境的CAI模式,其基本特点是学生对模拟的环境可操纵、可建构。 (

29、7)虚拟实验室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或虚构某些情境,供学生观察与操纵其中的对象,使他们获得体验或有所发现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形式。 (8)虚拟学伴 虚拟学伴系统(简称VLCS)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让计算机模拟教师和同级学生的行为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9)计算机支持讲授包括电子讲稿、课堂演示、示范性练习、师生对话、小讨论等。(10)程序教学使用机器进行教学,有两种方式测验和学习,用于对学习的强化训练。允许学生自定学习步调,可以对学生的反应给予即时反馈。1954年斯金纳发表了题为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把教学机器作为一种手段,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强化。斯金纳被誉为“当代程序教学运动之父”。2.信息技术支持

30、教学的形式(了解)(l)“情境一探究”式适合于课堂讲授型教学,如图基本教学过程是:利用数字化的共享资源,创设探究学习情境;指导初步观察情境,提出思考问题,利用信息表达工具(WordBBS等)形成意见并发表;对数字化资源所展示的学习情境,指导学生进行深入观察和进行探索性的操作实践,从中发现事物的特征、关系和规律;借助信息加工工具(PowerPoint等)进行意义建构;借助测评工具,进行自我学习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获得反馈信息。图1-7 P26(2)“资源利用一主题探索一合作学习” 式 适合于校园网络环境, 如图1-8 P26其基本教学过程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可供学习的主题;根据课堂学习需要,选择和确定学习主题,并制定主题学习计划(包括确定目标、小组分工、计划进度);组织合作学习小组进行分组活动(如竞争、辩论、设计、问题解决或角色扮演);教师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料目录、网址和资料收集方法及途径(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网络资源的搜集),指导学生测览相关网页和资源,并对所得信息进行去伪存真、选优除劣的分析;最后形成作品要求学生以找到的资料为基础,做一个与主题相关的研究报告(形式可以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