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34.16KB ,
资源ID:2405572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05572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努力脱颖而出.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努力脱颖而出.docx

1、努力脱颖而出尚任之的日记转:关于财经记者(西祠旧文)2009-09-14 10:45:01 昨天,在西祠上新认识的一位网友让我给他联系作家贾平凹和陈忠实。我把电话给了他,后来想起此事,还想聊聊自己的看法。 北京IT圈有个大牌记者。其人30出头,文章平平。不过整天在中关村泡着,久而久之成了人人熟。其人钱照拿,饭照吃,文章写不好,有企业里的专家帮忙润色。由于关系积累得多,很多企业求他写文章,很多媒体请他开专栏,现在已经到了千字千元的级别。 他是为数不多的能和联想柳传志直接打手机聊天问内幕的人,上次在深圳遇到一个资深人士,他告诉我,向国内能联想柳传志直接打手机聊天问内幕的记者不多,不超过10个,比如

2、周末的,世界的。 对于一个记者而言,线索,关系极其重要。从进入这个行业的的一天起,就要有意识培养、构建自己的关系网。有时候似乎无用的人也会发生神奇的作用,所以不能随意放过人和一个关系和看似无关的线索。 2000年4月,我在广州,无意中听说爱多胡志标和蓝火胡刚闹得很凶。当时老爱多已经倒下,新爱多大家都不清楚,正不知所措,一位朋友请我吃饭,席间遇到一个搞VCD的,他无意中提供了一个人,那个人有展转提供了几个人,终于和新爱多联系上,当时正在下大雨,已经到了膝盖,坐了4个小时车,在中山很偏僻一个小镇才找到。这个镇只有一家2星级酒店丽苑,所以都住那里,第三天我返回时,刚到西安机场,一开手机就有朋友问我:

3、在昨晚胡志标在丽苑被公安局抓了,你知道吗?我一算,恰好是我刚离开就发生的事。 当一个记者的关系网结得很好时,他的工作也相对轻松了,也容易搞到内幕。多跑、多问、多交朋友。 不少人都嫌记者架子大,比如什么红包少转身就走了,没有车接就不去采访等等。记者要学会摆架子,但不要随便摆架子。 没有架子有时很多事很难办,尤其你要求别人,而信心又不足时。有时候架子又会害了你。总之:对上,要有架子、要居高临下的看你的采访对象,对下,则要和蔼可亲。对同行,你要摆架子,呵呵,找打! 1999年夏,国内一家电巨头因嫌自己的股价太低,于是邀请了27家财经媒体,40多家券商、投资专家,股评家来炒作。住五星,打高尔夫、皆大欢

4、喜。恳谈酒会上,主持人迟迟不宣布开始,底下一问;原来是北京日报的主任还没到,董事会秘书开着宝马去机场等候了。日报的主任当然牛了,当时是夏天,我们都穿体恤,主任穿西装,晚到40分钟后,还即席讲了一段话,我只记着还夸家电巨头精神文明过硬,我们在下面听得好笑你一为你是谁啊?胡摆架子,反而得不到尊重。 21世纪经济报道的对我讲他一次去安徽采访,深入农村,几乎是一头栽进老乡的炕上你要摆谱,农民兄弟可不吃你那一套。 不少老记者都有这样的经验。有时候采访对象见多识广,不把记者放在眼里,所以一见面就要先提几个刁难性的问题,就像水浒传中对待配军的样子“先打三百杀威棒”。 一次采访一个上市公司,我第一个问题是:“

5、你们当初拼命配股,共募集资金7亿,而这些钱却没有任何投资,而是放在一部分放在银行里面,一部分去炒股,这样对广大股东,算不算负责?你们有没有一个真正的战略计划?” 采访的目的就要真相,要对方开口,这里面可软可硬,要琢磨。但有一条,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遵守“保持尊严”!哪怕是主编逼你去人家那里要广告。 前天一个网友问我:“我不是科班出身,总觉着自己不行,想去上学学新闻,但单位又不给办停薪留职,你能不能给我去说说情”。 上学当然是好事,而且所有记者都要不断去充电,否则就有被淘汰的危险。但我给他的建议是:放着这么好的社会大学不上,非要进学校,没必要。 现在我们的记者队伍中,大部分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比例很

6、大),还有一部分则是混进来的,凑数而已,真正有专业学历的很少。不过学历也仅仅是学历,没什么大用处。更重要的在后来的工作中学习和积累。 如果让我记者开个课程表,则必修课三个:写作、社交、专业知识(这个专业指体育记者就要懂得规则、历史、队员等,娱乐记者就要知道歌星的一切大事小情之类)课外辅导:心理学、体育(身体要好啊)这些里面,专业知识最重要。 有一个和我同时如行的记者,最早在证券报当信息员,混得很惨。但他很有心思,没事就跑到上市公司里面拉关系,打听内幕,回家后又钻研报表学习挑上市公司毛病,又借钱学习炒股。我印象当时每次见它都是在忙碌,而且说话明显不一样了在财经方面,他的知识已经远远超过我了。大约

7、过了不到两年,他调回北京,证券报的记者很牛的,也没什么正经事,他则一方面在报纸上写写深度分析类文章,一方面写书,联系券商,咨询公司,由于专业知识很强,见识又广,现在兼任几个咨询公司的顾问,还替庄家坐庄进行宣传炒作,还在国务院办挂了个调研员的身份。整天邀请他去参加会议讨论的还不少成了小名人了。 我还认识一个财经记者,广东的,这家伙非常聪明,中国企业中,家电企业是竞争最激烈,也最大方的,他瞄准了这个方向,从里面选了50个(动态)最有名,最大、广告投放最多的进行研究分析,他说她就靠这50家吃饭、发财,其他的新闻线索一概不理。结果真发财了,由于他对对方很了解(后来还很熟悉)所以对方既想利用他,还有点怕

8、他把内幕捅出去。而且研究的越多,文章写的也越好了,后来在这一方面,也隐然以专家自居。 现在的新闻铺天盖地,信息量很大,就一个记者个体而言。瞄准目标,在一个领域里努力发展,成为专家应该是条捷径。否则东奔西跑很多年,回头一看,猴子掰苞谷,什么都没留下。好像什么都知道一些,可都是一地鸡毛。 一次,广东几个有名报纸的记者去长虹采访,其中有郑、冯、陈(女)等(大家猜出来了吧)。大家都住在长虹大酒店,当晚,其他记者都一挥而就(家电业的稿子有什么难写的,还不是老三招),然后去娱乐。唯独冯憋了一个星期才写完,发表后,几个同道一看,下功夫和不下功夫就是不一样,文章不长但想的深而且说得透、写的巧,(冯后来升职了)

9、 一般记者的采访都是这样,几个哥们一打招呼,那里有新闻发布会,哪里又邀请,于是拿上家伙结伴而行。听一听,饭一吃。资料红包一拿,在新闻通稿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就好了。负责一点的还把现场看到的,听到的写进去。我们日常90的新闻就是这样产生的。这也就是90的记者不能出名的原因。 老练的记者在采访之前,都会很深入的去搜集采访对象的资料,尽可能了解他的一切,由此设计出不同类型的采访提纲(共鸣型的、套话型的、深入型的等等),这样就容易达到目的。10个小时的准备加1个小时的采访比1个小时的准备加10个小时的采访效果要好,尤其是采访重要对象上一次我谈到要研究专业也有这个意思。 采访中年轻记者很容易被老练的采访对象

10、牵着鼻子走,最后成了他说什么你记什么。而经过充分准备,有好几套采访提纲、思路时,他就只能配合你了,因为你的每个问题都是他必须回答的,想说的、引起他兴趣的。 当所有的资料、采访记录、现场观察、和你的感受、思索都烂熟于胸,剩下的只是大笔一挥了。 北京企业家杂志有个女记者李,如行很晚,但能打能冲,很快成了骨干,一次在一个企业相遇,我听她说话,心里感受就很明显她采访问的一些问题不是拍拍脑子就能想出来的,肯定下过功夫。记者中是有一些天赋很高的人,但大部分人,还是要用笨办法。 有几个网友想跳槽,打听到那个媒体最有前途,这个问题是在不好回答。 最近版内不少人抱怨自己的单位待遇苛刻,领导无能,这些都是很常见的

11、情况。关于记者的景况,我的观点是:优秀的记者在哪里都能写出好文章(记者不应该只是一个写字的人),平庸的记者只是敢在嘴上发发牢骚,或者跳来跳去一无所是。 广东窗曾在四川挖人,给四川重庆杂志的主编助理、编辑主任、记者主任、首席记者分别开价40万。30万。20万。四川该杂志老板一听,马上采取对策,结果一个都没走。可见人才谁都要(前一段窗曾与海南某企业欲合作另办一个周刊,因谈判未果而告吹)。 我社一个记者最近也闹着辞职,去了北京,后来我一打听,原来是想去观察报,来来回回不就那些人吗?这个观点也许太武断。 不过大部分记者都会面临跳槽的选择,很少有人一开始就选对媒体。不跳的只有三种情况。一是升上去了,二是

12、没本事。三是个人、家庭情况不允许。如何跳? 我的建议:1选择出差机会多的岗位。这样可以增长见识。2尽量进入全国发行的大报大刊。这样起点高。 3尽量选择有前景的岗位,入财经类、要闻、特稿(泛指,有些地方的特稿很庸俗,成了放大的花边新闻)象分配在体育、娱乐、健康、美食、国际这些板块的记者,我一般都不看好(有点绝对阿)。 只有在这样的岗位,才能接触到有用、有力的人。才能为以后的各种发展作铺垫。进入强势媒体的强势板块,你会发现,在这个领域里面,其实竞争的人并不多,只要肯钻研、肯跑,很快就成为名记了。 如何进入这些岗位?那还得靠你以前的成绩还有关系等等。 即便要跳、还好考虑以前掌握的资源,记者的的资源最

13、为重要。有些记者相想离开这个行业,也好。但记者的话语权,舆论监督的权利还是很有力的一种武器,不要轻易放弃,如果能兼职,那是最好。当然,你如果自信自己能下海做生意成为富豪,你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最后作一个声明:我有几个帖子里面提到一些记者、报社、企业的名字。最近有一家北京报社联系让协助确定2000年一件他们内部收受红包的事,浙江一家企业询问以前一件企业炒作的事。对此我只能说无可奉告。在此声明: 我文中涉及的记者、报社、企业的名字,均可视为虚构,仅供大家参考。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求证其真实性,但本人拒绝回答关于真假的问题、并拒绝提供更详尽的线索。请大家理解。 我在彻底揭露红包一文中曾说:“中国现在可

14、供企业炒做的主流的媒体约20家(其中包括新浪网,其他媒体基本都会跟风潮作,一般不去理它)。真正的炒做高手不超过10个,其中信誉好。能力强的更少,几乎全在北京、广东。其他省市,据我所知还没有出类拔萃的”。 后来有四川同行提出反驳,说川中也有高手大家,实在孤陋寡闻。 我所知道的这些炒作高手大部分都是媒体内如的人或者有很深渊源的人,最年轻的也超过30。他们社交很广,活动能力很强。而且最重要的是有领导能力和协调能力。 我见过山东青岛海集团的一份炒作方案,针对的宣传策划书,真是经典!估计所有同行看了都会佩服。此策划方案作者在北京,其文洋洋洒洒,分析精到,很见专业水平,就凭这篇文章,出去吓人混钱都没有问题

15、。 当时我要求复印一份给我,对方不答应,后来许诺对方多发1万字软文,才同意让我复印带走。 全文分10个章节,共6万字,用A4纸小4号字整整40页。现提出部分目录供大家研究揣摩。 一海集团目前经营形势的分析及前景预测。二同行的竞争手段及宣传点。三海集团宣传的优势和劣势。四行动(此次炒作的代号)的意义和目的五新闻点的挖掘(其共分四个层次18个新闻点) 六意外风险防范的后备宣传准备(指万一炒作失败的补救措施)。 七媒体的选择、分类、分配(哪个媒体刊登那类稿子都安排好了) 八文章的分配、交叉、刊登时间的统一协调(整体包装,共分四个步骤进行) 九办事机构及人员(附表,包括所涉及的所有人)十费用预算(共计

16、140万历时3个月)。 以上10个目录并非原文,由于种种原因,我把它改成比较通俗的标题供大家参考。我以为其中的五章最见功力,很平淡的事情他能挖出来18个宣传点,而且有步骤。绝对是人才。搞这样一次挣上1、20万是必然的,别人没资格眼红。第七章对中国媒体的研究也很到位,甚至包括那些媒体内部的一些事情都分析的很到位。可见此公久历江湖,他在第九章几乎把稿子明确到具体人的头上,有些稿子甚至明确主任发不了,记者却可以。总体上除了第十章费用有些水分外,都是精华。 2000年大家炒得很热的几个经济新闻,其实都是后面有人花钱炒作,你现在回忆一下,都能想起来。也有不成功的案例,如今年安徽集团搞得一次活动就不成功。

17、 有关这样的炒作,一般记者少去组织加入,里面也有些很黑、不仗义的事情。有时没挣到钱还惹不少麻烦,还得罪朋友。不过,作为有心人,还是要不断去学习,研究,有些人人格也许有问题,但能力还是很强的,对红包乐此不疲的记者只是一些小角色而已。 不过到目前,我还是认为:真正的炒做高手不超过10个,而且现在已经有了垄断化、组织化,集中化的趋势。从写手到发表再到转载,已经一条龙了。 周一开选题会,几个记者愁眉苦脸说没有什么好线索可以跟踪。有人说:也不知道21人家的线索都是从哪来的。有人又接着说:他们有钱啊。 事实上他们有多少钱很难讲,但就目前而言,盈利能力决不会很强。新闻线索的多少和钱的多少并不成比例。他们的记

18、者也是在高强度的压力下拼命跑出来的。 给刚进来的记者,我总是布置三个工作,称之为“三个一工程”(有好大喜功之嫌啊):每天写1000字、每天打10个业务电话、每天上1个小时网。 只要能坚持:3个月就会有质变。最后的结果是:前两条几乎都坚持不下来,上网都超过了时间可惜上的很多都是娱乐等无用的地方。 写1000字,1个小时就够了,10的电话1个小时也够了,好像也不难啊,为什么不能坚持?这是很值得思索的。 捕捉新闻线索,当然还有很多技巧,比如我以前说得关系网(最最最重要啊)、专业知识等等,一下子也说不清楚,今年4月,西安晚报的本地要闻版等了一条消息,说西安某企业经营困难,他们的萃取技术和银广厦一样,可

19、为什么人家就很好,咱们希西安企业就搞不好,当时给一个记者说了解一下,他回来说没什么。3个月后,财经的银广厦陷阱出来了,天下闻名。这就是一个失败的例子。 大致上说:新闻线索的捕捉有有两条路:一是找,一是挖。找:通过你的关系打听,挖:通过已经报道出来的继续跟踪,选择更巧妙、更深入的新闻点。只要动脑子,不愁没有料的。现在有一种说法,要从编辑型转化为策划型,策划出来的新闻,才是独家的(但也不要走过头了,都市报把一个酱油能作十几个版的做法我还是不敢苟同的) 财经说为了银广厦一文准备了一年,听了很感慨。大部分媒体都太急功近利了,当然也是迫不得已。一个很有名的财经类报纸的主任给我说,他给记者们传授的经验是:

20、脸皮要厚(用在建立关系和追问线索上)。腿脚要勤。 安排卧底(堡垒大多从内部攻破,只有内部热人知道的最多,所以财经类记者一定要在企业的中层有很好的关系),不讲义气(卧底讲的话最终还是要公布出去的) 有时候想想狗仔队,也真不容易,为了拍一张艳照,在寒风中的楼顶趴一晚上,这是不是也很有毅力、也算是职业精神? 能成为名记的毕竟是少数。由于机遇、人际关系、性格等很多原因,一些很有才华的人一直默默无闻,最后走上了写手的道路出不了名,赚点钱吧。 四川有一写手,对价格战、家电有专门研究,他曾给我说,他写一篇稿子,3000字,然后一稿多投,最多一次曾收回12000元稿费,虽然没有名,但他的实际水平很高,下笔又快

21、,10000字的稿子,一个通宵拉出来。1999年,在对东莞企业的封杀炒作中,他的一篇4000字文章被组织者定位通稿范文。大面积发放改变,不过很不公平的是,他最后只拿到5000元润笔费,而且文章署名还是另一位有名的记者(这长让我联想起品牌经营)。 2000年彩电峰会中他还被人当过枪用。有时想想很有悲剧色彩。深圳有一个三人写作小组,叫工作室,也是如此,不过他们专业性不强,什么稿子都写,没有什么深度。他们经常在一个宾馆里包房写作费用由雇佣他们的人出。 更下一层的写手更可怜,组织者往往给他们一对资料让他们编写,甚至甚么资料都没有,他们自己去搜索整理,幸亏现在有网络,方便一点。北京有个记者,小子有点名气

22、,他身边有两个助手帮他写作,最后还挂他的名字因为他的稿酬稿,至少千字千元,他有段时间每天出稿3千字,能是他亲自写的?他肚子里面能有多少货?可见,记者队伍还是出现了分化,一些买办、资本家已经诞生了,有一些写手最后成为文商。 写手也有慢慢成名的,有个专栏作家就是如此熬出来的。不过对于大部分记者,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走这条路。越是名记者越有名,越好办事,既然进来了,就钻进去,以后是专家型、学者型记者的天下(为什么我们要去找写手,就是因为他们写的好,写的更专业,更有力),记者还是要选个专业认真跑,报社领导也要有意这样去培养。 顺便说一下,最近看到帖子,说四川报克扣工资云云,关于记者的工资。不能多给(即惯毛

23、病,有培养懒惰),也不能太少。我的方法是以当地人平均收入乘以5比较合适。当地人平均假如是1000,记者拿5000比较合适,然后调整工龄。上稿量、板块、其他考勤之类即可。我不赞同盲目参考一些大报的收入,如果是管理者,对记者要去压,要赶着他,否则容易养成惰性、吃老本(注:管理者和记者有时观点不同,当一篇稿子很火爆,但有可能有政治风险时,要毫不犹豫砍掉。当一个记者很有能力,但没有团队精神,而且惹麻烦,要毫不犹豫开除他。曹操不也杀杨修吗)上次刚公布要写三个代表这个题目, NJ邮电学院一位老师就打电话说:好啊,我们前一阵单位组织学习三个代表的精神,都吃了三顿了报销的:),言语之中,意犹未尽。 不过我说的

24、三个代表不是大家都学习过的三个代表。 最近西祠里面川军内战,争执热烈,记者们口诛笔伐,博引旁证,不亦乐乎,看后令人难以平静。 如何评价一个记者的好坏?再看下面的文字前请先想想这个问题如何回答,各人肯定都会从自身的经历、立场作出回答。下面我就我的体会来回答这个问题。 看一个记者(或一篇稿子)的优劣,文笔啊、知识啊其实都是其次如果你立志在这个行业里向上爬,一开始就要树立这个观点就是:只专不红,肯定不行。怎么判断呢1、是否代表了本社的利益。2、是否代表了大多数记者的利益。3、是否代表了读者的利益。 凡是不符合这三个代表的记者,一律开除,凡是不符合这三个代表的文章,一律删掉。 比如第一条:一个不错的记

25、者写了篇不错的稿子,但和广告客户有冲突、或者政治上偏激、或者有可能引发官司、或者有可能引发矛盾,领导权衡得失后肯定会砍掉记者在平时工作写稿时要考虑到这一点。 第二条:一个有才华的记者没有团队精神、或者一个有才华的记者有可能损害大多数记者的利益(这里面还有一层意思,不明说了)或者一个记者不能站在大多数记者的立场、或者坏了行规,都要清除记者在平时工作写稿时要考虑到这一点。 第三条:一个有才华的记者只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考虑读者口味和本刊方向,不能站在读者的立场给他们写他们想看到的东西,砍掉。记者在平时工作写稿时要考虑到这一点。 环顾一下周围那些平时认为有才华的记者,为什么不得志,下课,都和三个代

26、表有关,事实上,国内几乎所有的编委主编主任都在以这个标准(或类似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下属。对一个报纸来讲,一个记者、一篇稿子是无伤大局的。 曾有人批评笔者的观点庸俗化,功利、媚俗。我说,你的角度不对,堂堂大国该软的时候都会软,都会怀柔,何况一个报纸,既然你追求大的发行量,肯定是一个俗的报纸。角度,要看站在那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最近看到川报内部矛盾很多,其实我估计,对于他们的领导来讲,那也许不是什么大事,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他们的领导有可能只考虑方向、资金、政策、让那些人来领导这些记者而已。 这还是角度问题,不要总站在一个忿忿不平的被压迫的位置。那样角度不对,永远不能合拍,永远进不了高层,永远

27、说话没有分量,永远没有机会实施自己的想法。 锐张大人的文章我一向是花很多时间阅读的,因为从中能学到东西。其严谨的学风在西祠里很少见到,故而尤其可贵。 在盛世危言中国经营报一文中,锐张大人写道:“我同意张忠的一个判断,中国经营报在塔基、21世纪经济报道在塔腰、经济观察报在塔尖。这是现状,无法回避”。 这篇文章中有些地方我不赞同,但因为是学术探讨,没有必要一一列举,只是借题发挥一下,提出不同观点,仅供大家参考、讨论。 张忠也曾给我说过他现在的工作以及一些梦想。我认为他上面那句话恐怕多少有些主观色彩他现在是经济观察报的总经理,肯定会维护自己的报纸。 关于媒体的定位,我们一定要有深刻的认识,什么方面都

28、想做好是不现实的。不少企业家,资深报人虽然有钱、有精力、有知识。但就是有一层窗户纸没有捅破,没有想明白,所以往往投资失败。 在中国,媒体的定位一定要从政治的高度去认识,没有这种敏感性的主编、社长都坐不稳。现实中,为什么办一份报纸,其实只有三种定位可以选择:1、作党的喉舌。2抒发自己的情绪。3赚钱。 选择1。那你什么都不用考虑,紧跟新华社和宣传部即可。你根本不需要定位,已经有人给你定好了,不越轨就行了。 选择2:,假如你只想宣泄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好恶,而且有资金支持,那你是很潇洒的,你可以尽情表达你想表达的。你的思想就是定位,不用考虑读者、发行量、广告这些东西,你可以尽情的去搞一本身体艺术、

29、或是胡蝶研究或是佛海迷津之类的东西,海外有不少富豪就愿意资助一些科学艺术类的媒体。 选择3,想一下,是不是终极目标是赚钱,如果回答是,那就赤裸裸的表达出来,并赤裸裸的向下级灌输。如果害羞羞答答,非要穿上品味与格调的外衣,还要道貌岸然,那是挣不了什么钱的,最后还要被别人笑话婊子立牌坊。 一旦定位为赚钱,只有两条路可走:传统道路:发行量广告。二是活动,资本运作。 大部分人都会以传统道路为基础,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一旦你选择赚钱为目标,心里不能存有定位高下的偏见这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在中国,任何定位的媒体。都有足够大的读者群。为什么有些发行量几千的媒体还能活下来,小日子还过的听舒服,而一些堂堂大报却亏

30、损。如果嫌自己的读者素质低,或者内容不高雅而自觉低人一等,那是毫无必要的。 比如:大家都普遍认为。下岗工人的文化水平低,消费能力不够,以他们为主办份报纸肯定赔钱。是不是这样呢?大家可以仔细想想里面有没有商机。 本刊还办有一个少儿科普杂志,上面没有一个广告,一般人认为这个定位很臭,现在谁还学科学?小学生没有购买力?有没有广告,肯定挣不了什么钱的,其时错了,它发行很挣钱的。 现在很多财经类都刻意把自己的读者群定位为成功白领或者老板,其实你见过多少老板看你的报纸,你的报纸有没有有深度能打动他们、值得他们参考的东西。我们记者的水平真的比那些在商场上摸爬滚打得老手还高?可以肯定:凡是发行量大的,都是通俗

31、的。凡是赚到钱的,都是基本成功的。 我们所谓的深度报道,其实都是给外行看得“所谓深度报道”。定位高并不一定好。 回忆曾经发行量很大的一些杂志读者、家庭、女友、故事会,那个不是通俗的东西。前一段见了一个之友的老总,他们的发行量有50万。每年赚几百万,他没有一个记者,全是编辑坐在房子里编、抄、想象。重庆一杂志老总曾经耐人寻味的说:“依据事实,合理想象”他的发行量也到40万,每年纯收入过千万,你说他的品位是低,但他赚钱了。 一定要突破大而全,大而精的思想,精品(包括内容和印刷)都只适合少数人。最近一年媒体追求高投入、高产出、高回报的苦果很快就会看到(也许会有一两个成功,但不值得摹仿、克隆)。从实用。经济的角度看,是在浪费资源。从商人的角度以小博大是高明的。通俗不是庸俗! 对最近几个新锐媒体,我是怀有忧虑的。以我的经验,凡是自认自己的水平比读者高,要教育,引导,给读者指路、高高在上,自我感觉太良好的媒体,都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