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7 ,大小:98.95KB ,
资源ID:2400841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00841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让历史教学畅游在文学中.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让历史教学畅游在文学中.docx

1、让历史教学畅游在文学中让 历 史 教 学 畅 游 在 文 学 中广州市天河中学: 李铜玉诗词、成语、对联、歌曲等文学语言在历史教学中具有独特的魅力,能够造成生动活泼、乐观愉快的气氛,能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而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从而对多彩的历史画卷产生惊奇和震动,同时,也进行了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文学语言在历史教学中如能恰当运用,教学效果往往事半功倍。首先,文学语言能使课文更加生动具体,使历史人物、事件得以再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历史课本的文字叙述简要,往往需要教师在讲述时作一些必要的补充。讲述历史人物时,应讲出他的特点来,并顺便说明其年龄特征,尽可能给学生以生动具体

2、的形象,从而避免雷同,避免公式化概念化。史记中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之也”,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是也”,同一主题,三种口气,表现出这三个人不同的身份、思想和性格。“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显示了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强盛和周天子的无上权威,是对西周奴隶制的绝好写照。“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把南宋统治者腐败无能,醉生梦死的生活,只图偏安江南,不图恢复北方失地和中原故都的丑恶面目刻画得入木三分。“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庆歌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

3、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章太炎1904年为慈禧太后七十大寿所作的讽联,将慈禧太后40年的血腥罪恶史,一联以概之,跃入学生心中。“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 “雪皑皑,夜茫茫,高原寒,炊断粮”,这些歌词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难,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长征的征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又使学生对英雄红军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其次,具有浓郁情感色彩的文学语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生动素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道出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的灾难。“春霄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把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不理朝

4、政的情景,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了,使学生认清了酿成“安史之乱”的根源。“民国万税,天下太贫” 揭示出国民党反动统治对广大人民的剥削、掠夺。“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等格言警句,又从道德修养方面启迪了学生。再次,文学语言能深刻反映阶级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关系。引用诗经中的“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狟兮”和“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把奴隶控诉奴隶主贵族残酷剥削的仇恨鲜明地反映出来了,也就讲清了“国人暴动” 的根本原因。引用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5、白居易的“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做地衣”,使学生认清了唐朝统治阶级残暴、安史之乱的灾难、百姓的疾苦,理顺了唐末农民战争的历史背景。最后,文学语言极具风格的逻辑结构和极富想象的表达形式,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这两首诗对隋大运河作出完全不同的评价,对于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地看待问题具有典范的作用。对楚汉战争中项羽的失败,杜牧有“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

6、安石有“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杜牧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哀叹项羽缺乏百折不挠的精神;王安石则以政治家的眼光指出项羽失却民心,败局无法挽回。谁的看法对?哪一种认识反映历史现象的本质?组织学生运用思辨的方法进行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的文学语言要靠平时用心积累,厚积薄发。在历史教学中,可以用它来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后小节和设计试题。但历史课不同于语文课,要围绕历史教学目的,密切结合教材,精心取舍,决不可反客为主,舍本逐末,冲淡教学重点。发表在广东教育2003年第6期上研究性学习在高考历史上海卷中的渗透李铜玉(广州市天河中学 广东广州 5

7、10620)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曾提出,研究性学习的六种重要能力归结到一点,就是通过已知去探求未知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获得知识的先后顺序来说,当然已知在前,未知在后。从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来说,必须运用“已知”这把钥匙来打开“未知”这把锁。高考上海卷试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检验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是否能有效地启动知识积累和能力素质,借已知求未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一、研究性学习试题的一般特点1、围绕主题命题。研究性学习是围绕一个个主题进行的,同理,研究性学习试题也是“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的主体设计思想”,设计出一个个问题考查学生探索研

8、究能力。2、提供必要的材料。了解事实,占有材料是研究的起点。在平日的研究性学习中,材料主要由学生搜集。现阶段高考是闭卷考试,材料由命题者提供。材料是多种多样的,文字(包括史料、语录、诗词等)、图象、图表、地图等,材料既可以是显形的,也可以是隐形的。通过历史文献、历史文物以及其他资料间接地具体地去重构和反复消逝了的过去是历史学科的突出特点之一。无论是学习和研究历史都不能离开材料,历史考试也是如此。3、重视思维的逻辑性。研究性学习试题提高了对考生能力,尤其是以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的要求,它要求考生能够较熟练地运用归纳、演绎、分析、比较等逻辑方法。在高考试卷上,每一道研究性学习试题的解答往往都要

9、运用多种逻辑方法,这是试题综合化的一个表现,其实质是考查综合能力。4、让解题过程成为浓缩的研究过程。研究性学习试题重过程,重体验。考生解答此类题目的过程是一个浓缩了的研究过程,而不是背诵、默写教材上某一段文字和再现某一现存结论的过程。从考试的角度看,可分为如下三步:阅读思考解答。研究性学习试题要求考生在阅读和思考两个环节,尤其是在思考上多下功夫,而不是在书写答案上费尽全部或大部分力气。5、明显的开放性。研究性学习试题具有开放性,既表现在问题的选择和对思维的要求上,又表现在答案上。从答案看,研究性学习试题原则上拒绝“惟一正确的答案”,不仅允许而且提倡答案的多样性,包括观点、内容和表达形式的多样性

10、。答案观点的多样性。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无论考生发表什么看法,只要符合四项基本原则和党的方针政策,凡言之有理的都应肯定或部分肯定,不以中学教材的观点判断是非。答案内容的多样性。一些较大的问题,考生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和层次回答,答案不是惟一的。答案形式的多样化。提倡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文、图、表均可,白话、韵文不限。二、研究性学习试题在上海卷中的渗透研究性学习试题最早走进高考是2001年的上海卷,在其选择题、简释题、问答题、材料分析论证题四大题型板块中都有所渗透体现。贴近现实、显示人文精神、不避热点是上海卷的一贯特色。2001年的试卷直接联系现实、贴近热点的试题涉及到国际格局多极化、对

11、邓小平的评价、中共建党80周年、南北经济关系、考古新发现、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等富有时代感的热门话题。2002年的试卷特别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如对发行“欧元”组织的解释、美国“911”事件与德意日法西斯之间的关系、对上海160多年不同时期的历史变化思考和启示等。2003年的试卷涉及到中国近代化历程、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科技发展与创新精神、欧洲一体化进程、政策方针与大众利益等一系列热门话题,透露出命题人员关心社会、经世致用的意念和导向。通过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遥远历史时空中架起了一道过去与现在交流的桥梁,对中学历史教学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突出以史为鉴、资政教化,引领学以致用的学风,都有十分重要的导

12、向作用。上海试题取材来源丰富,“杂”而不乱,形式灵活多变,考查能力方面作用突出。2001年试卷所引的图文材料,有文句摘录、建筑物楹联、漫画、地图、统计数据、教科书引文、考古新发现、时事新闻等等。 2002年的试卷有奏章、译文、唐诗、词等文字材料,也有“秦砖”、“汉瓦”、“东汉画像石”拓片和“法国十九世纪骑兵”的意象画及表格,还有“欧元”图片、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现代“靓照”、美国“2001年纽约911事件”和“希特勒和他的主要将领”及上海市从开埠前至成为“东方明珠”的五幅照片。2003年的试卷所取材料,有诗歌民谣、漫画、文物照片、外国邮票、名人言论、史书摘记、数字统计表、条约抄件、议事和会议场景等

13、等。真可谓诗情画意皆入题。2003年的“材料型”试题大幅度增加,全卷36道试题中,有20道属于“材料型”试题,占全部试题的二分之一强。在试卷四大题型中,除问答题题型外,其余三大题型中都大量采用“材料型”试题。“材料型”试题在选择题中占二分之一,在简释题中占六分之五。2003年的新题型历史作文题,也是根据图文材料撰写小论文。以生动的历史载体,给考生们营造了“活生生”历史境界。让学生直接接触第一手材料,有助于培养他们阅读理解史料,正确评价历史现象的实际操作能力。这些能力是综合考查必不可少的,也是今后发展的方向。试题体现了上海高考历史命题“能力立意”的进一步强化,贯彻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也应该是未来

14、全国高考历史命题的方向。为了改变注重求同思维,答案设计标准化这种相对封闭的局面,上海卷已作了不少探索。如1995年的“戊戌变法评价”题、1996年的“西学东渐”题,1998年的“贺龙帽徽”题等,在开发求异思维方面都有良好的反响。2001年、2002年、2003年的试卷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半开放性、开放性题目和研究性学习试题,特别是强化了简释题的考查功能。简释题是上海卷特有的一种题型。简释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和识记、理解、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历史学科的学科能力,给命题和答题双方都留有充分发挥的余地。例如,2001年的第28题、第35题和第37题都显示了历史的时空延展性,而且答案

15、不是惟一的,甚至教材外的内容,只要符合条件也可入题。这给了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有利于开发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2001年第37题是典型的研究性学习试题。试题是这样的:2000年北京老山汉墓被确认是汉武帝儿子燕王夫人之墓。科学家对女主人的头像进行了复原后,意外地发现她极像西域女子(试题中附有复原后的图片),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猜测:她是今新疆地区人?是古代中亚人?是有西域民族血统的汉族人?还是西域以外的人?你倾向于哪一种说法?请简要说一说你的理由。女主人究竟属于哪一民族,需要进一步探究。研究这一问题有何历史意义?揭开这一谜底,有待进一步收集直接和间接的证据。你认为有哪些方法?本题以最新考古成就为

16、背景来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并且考古学界对此尚无统一认识,以不明确的内容来考查学生的探索思考能力,更富有研究性学习的探究性特征。评分标准也极具开放性。如有一问的参考答案仅规定:能以一定的史实为依据(1分);能结合史实,逻辑合理(23分)。试题利用近年来的考古材料设计了一个有待学生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情境,选材十分贴近现实和生活,把研究性学习引入了考题,让学生以现场考古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三问分别考查了学生提取所学知识,进行合理假设、合理想象及科学求证的能力。研究性学习试题在历史大规模考试中亮相,是对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和教学的检测与回应。假如学生已进行了课题研究或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和锻炼,就很容易从已

17、往学习的实践中找到正确的答案,因为这些方法,在已往的研究和学习曾经采用和尝试过。否则,将很难对这个问题作出较好的回答。 2001年第39题以“公开信”的形式出现,从文句上看,丰富了试题的表达形式,开发了试题的新的考查功能;从内涵来看,体现了惩恶扬善、经世致用等历史古训和褒扬正义、捍卫真理的历史责任感,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当然,这也对学生的文史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语文角度讲,要注意格式、对象、语气,不能写成抗议书如外交照会;从历史角度讲,要注意“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一特点,有据有理有情;呼吁正视历史,引以为训,前事不忘,后世之师。答案宽松增加弹性。一方

18、面主观性题目的答案仍以原有的要点得分为原则;另一方面,答案有伸缩度,或允许多项中任选一项,或允许有不同答法,或只要意思到位。观点正确,不硬求文句相同,事例划一。这样,既尊重传统习惯,又鼓励自由发挥,处理较为得当。2002年第28题也是典型的研究性学习试题,从“秦砖”、“汉瓦”和“东汉画像石”等文物中捕捉和发现有效信息、理解信息,来考查考生能否将在商周青铜器学习中习得的理解历史的方法用于理解“新”的文物,体现了历史教学直观具象性,也使考生获得了初步的文物知识。论从史出,史从证出。研究和学习历史,离不开史料,其中,遗址、遗物作为第一手资料是尤为重要的“证”。此题运用作为第一手资料的秦砖、汉瓦和东汉

19、画像石等遗物,创设了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通过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分析其中透露的历史信息。这个导向很有意义。这种情境,在日常生活中,在度假旅游中,都可能碰上,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示了历史学科的实际应用性。第29题,要求考生分析唐朝元稹的连昌宫词(节录)诗,体现了处处有历史的思维和理念,使历史的广博和深刻的内涵显露无遗。第31题,用学术界对日本明治维新的三种说法,来考查学生对不同观点的理解水平,试题突破了以往开放题只提供两种观点或看法的常规做法,首次将开放题导向多元化(三种观点),而且是最近学术界的新成果,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以开放的姿态鼓励考生畅所欲言,打破“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体现了

20、“史实是惟一的,历史结论和观念不是惟一的”教育理念。第33题还特别命制了一道与英文有关的判断题,要求考生指出“Emper or Kuang Hsu had read the works of Cheng Kuang Ying”中“Kuang Hsu”(光绪)正确译名并说明理由。首次借用了英语翻译情景,体现历史知识的跨学科应用,符合课改理念。这道题考虑到考生今后个性发展和当今全球化趋势,把历史学习与历史兴趣和历史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是一道具有开创性历史好题;2003年第30题再次出现双语题,从形式到内容更贴切自然,令人耳目一新。第35题,以“水是生命之源,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为引言,以都江堰、大运河

21、的照片为背景,渗透的是一种环保意识和现代意识。第36题,以2001年美国纽约“911”事件等现实材料作为背景切入,虽然考查的是二战前后的历史知识和经验教训,但题干部分中的黑体字(江总书记的讲话)“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相同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特别富有现实意义和教育作用。作为一种导向,也可以促进中学历史教学在理论上与时俱进,从“冷战思维”、“斗争哲学”中升华出来,站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高度和现实的立场上来看历史。 以往中学历史教学对个性发展的倾向与水平不够重视,高考也回避了这一考查目标。个性发展的倾向与水平相对应的最佳测量方式是个别化测量。在高考这样大规模的考试中,

22、测量考生个性发展的倾向与水平确实是个新课题,最大的难点是类似于语文学科作文的阅卷评分问题。即使同一个史实,同一组史料,因为个人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无论立论、推理,还是选择用什么材料中的什么信息都可千差万别,比作文有更大的自由度,会使阅卷评分产生更多的误差。2002年第37题就设计了一道准小论文式的大型试题,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空间,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是研究性学习试题的典型例证。题干采用了上海外滩及附近地区,在近代以来不同时期的五幅图片,要求学生从图片上获取信息,指出在这160余年间所发生的变化,并结合国内外的历史背景论述其变化的原因;思考并归纳这一沧桑巨变对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

23、何启示,并结合上海申办世博会的契机,利用外滩及其附近的历史性特征,自己选题加以史论结合地论证,提出创意,贡献智慧,考查的是学生创新和探究的能力。这种题型为正在开展课改中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案例,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已学的历史知识,展示自己的才华。试题没有设置固定的参考答案,既有鲜明的区域性、时代性、现实性,也有多学科的综合性、探究性,较为完善地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创造性等主要特征,是一道“全方位开放”的研究性学习试题。 2003年第28“唐代女俑图”题,通过三组“唐代女俑图”,考查学生从历史图片资料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这三幅“唐代女俑图”的观察,可以捕捉这些历史图片的表层信息

24、:诸如,唐代陶俑生动逼真,女佣发式多样、服饰华丽,文武才艺兼备等。在这些表层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判断等抽象思维,又可得到该组图片的深层信息:诸如,通过女俑发式、服饰的多姿多彩,判断出唐代宫廷的时尚;通过女俑文武才能兼备,了解唐代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等等。第30题从外表形式看,是一道双语材料题,而从考查要求看,是一道多元选择讨论题。题干选用三枚外国邮票,属于直接史料;原文不加注释,保持原汁原汤。这样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元评论的角度从2002年专家学术论述改为2003年的中学生民意调查,更为贴近学生实际,容易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亲和力。该题不仅仅是要求在三个事例中选一带二全面评估

25、,更重要的是传送一个信息:鼓励各抒己见,提倡合作精神。从历史的目光看,“和而不合”体现了中国古代先贤的社会处世观点,“求同存异”反映了中国现代外交的和平共处原则。那么,作为当代人更要注意合作与交流,尤其是在学习上更应如此。对于求学者来说,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在学术交流中非但不会减少和丢失,反而还可以有机会学习、汲取他人之长,甚至产生新的思想火花,从而在交流者之间彼此激活,产生共振。除了提倡交流外,更希望在探讨和交流中以宽容的心态,克服“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尊重别人的不同观点,汲取对方的合理之处。这对于治学处世都是一种有积极意义的民主理念。2003年第36题是“材料型”试题,但在题型上有重大突破,

26、历史材料作文题被引入历史高考试卷中,其能力考查的作用已被初步验证。学生学习、研究和表达能力的强弱,在此题中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发挥,这是研究性学习试题的又一典型例证。本题要求考生根据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六组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活动的图片,前后贯穿中国近代、现代160余年历史,但并无明确的提示说明,要求考生自定主题、自拟题目写小论文,显然对审题论述和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材料作文,主题比较容易把握;多例材料作文,要兼顾所有材料,主题较难把握。不能很好地兼顾其它材料,不能从多例材料的整体角度、系统地利用材料史实,阐述观点,就不可能得到高分。选取什么角度切入,确立什么论题展开,既要切合材料

27、范畴,又要利于自己知识优势的发挥。如何运用试题所提供的材料,论证观点,既要根据试题要求,用到所有材料,又要根据自己的论题,有所侧重,为我活用。如材料“南京条约抄件”,如从抗争史的角度运用该材料,重点在于说明条约对于中国的危害;如从经济发展史的角度运用该材料,则主要论证外国侵略客观上对中国经济的瓦解作用。六组历史图片蕴涵丰富的历史信息,展现漫长的历史长镜,给了考生沉思畅想的广阔历史时空,能力考查作用十分突出。研究性学习同课堂内的接受式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它要求学生自拟课题,通过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科学实验等步骤和方法来论证主题、寻求答案、解决疑难。这对于参与者来说是一次亲身感受科学研究过程的模拟和

28、实习。2003年第36题就是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阶段性成果。近年来,上海高考通过新材料的运用、新情境的创设。“问题核心”的突出,对问题解决能力、求异思维、探究意识考查的逐步加强,其用意不言而喻:让“指挥棒”对中学历史教育进行引导,“逼迫”中学师生转变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并探索适合于开放性试题的评分方法和组织手段。与研究性学习一样,高考试题同样注重“材料处理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评价”这一历史思维的发展,同样围绕历史教育的核心“史由证来”和“论从史出”而展开。除了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试题还从“历史假设与探究意识”、“历史证据的寻求”、“学术视野和宽容度”等方面作出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

29、,旨在拓宽学习者的知识面,让他们关注社会现实,以古鉴今,学以致用,发挥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突破“标准化”和“惟一性”的束缚。因此,尽管高考是大规模的选拔性考试,不能代替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但其改革趋向与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是一致的。新的学习方式要求与之适应的新学习评价方式,研究性学习试题是学习方式转变的产物,它的出现和推广又必然会促进广大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海高考历史研究性学习试题体现了开放性情境设计,多元化评价标准;在发挥甄选作用的同时,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贯彻发展性评价的理念;灵活运用了学科知识,体现和发掘科学理论的应用价值;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发挥了考试“指挥棒效应”对研究性学习的正

30、导向作用。担心“研究性学习是否会变成新的应试模式”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种“应试”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对研究性学习,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认真研究,把研究性学习的教育理念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加强对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理念的渗透。根据学科教学和知识结构的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施和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对社会的责任心、使命感。发表在历史教学2003年第11期上 恢宏磅礴 千古绝唱刘邦大

31、风歌赏析广州市天河中学:李铜玉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是汉高祖刘邦在位的最后一年(公元前195年),回到故乡沛(今江苏沛县)写下的千古绝唱。全诗仅三句,23个字,格调昂扬激奋,凝聚了诗人对帝业和故土的深情厚意,总结了自己一生的政治生涯和理想,既蕴含个人身世又隐寓历史风云。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誉之为“冠绝千古”之作。“大风起兮云飞扬”写“大风”,写“飞云”,从自然现象写起,仿佛以兴开篇,却又喑含比喻,内涵丰富,隐含着十几年的历史。十几年内,刘邦入咸阳, 降子婴;战垓下,败项羽;俘臧荼,击赵利;废张敖,征陈豨;诛韩信,族彭越;灭英布,平卢绾宛如风卷残云,气势磅礴。“威

32、加海内兮归故乡”承第一句而来,写十几年历史发展的结果。秦末,陈胜首义,群雄并起。公元前209年,刘邦起兵于沛,转战十四个春秋,不仅在军事上取得全国范围的胜利,而且在政治上也颇有建树。招贤纳士,压抑商贾,迁徙豪强,轻徭薄赋,清静无为,休养生息,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初步稳定了西汉政权,客观上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安定。因而刘邦的威望空前提高,所谓“威加海内”。十几年来,刘邦戎马倥偬,南征北战,一统天下,和亲匈奴,安抚南越。在一生事业达到顶峰之际,荣归故里,衣锦还乡,既可炫示于乡里,又可告慰于先祖。面对父老乡亲,百感丛生,感极而泣。“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海内”与“故乡”是面和点的关系,终点和起点的关系,展开和回归的关系。“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承前二句而来,是写自己的愿望与理想。此时,群雄已灭,海内统一。自己风烛残年,而太子刘盈又生性懦弱,“国有疑难可问谁?”北方匈奴强悍,虎视汉庭,伺机南下;分封的同姓王尾大不掉,觊觎王位,蠢蠢欲动。创业之艰难,守成之不易。刘邦在为他的王朝思谋、担忧,威武雄壮之中隐含着深沉的忧虑“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在酒酣耳热之际,犹能念及猛将与固边的问题,这是欢乐中的不谐和音,也正是诗作的主要价值所在。任何事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