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美版四年级八册美术教案第一课 为中国队加油一、教学目标1.认识奖杯的构成特点和造型的形式美。2.发挥想象,尝试用泥塑表现一个新颖的奖杯造型。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国体育的热情,加强设计造型能力。二、教材分析1.编写思路。通过“为中国队加油”这一切入点,让学生们了解有这样一类专门为体育运动设计的奖杯。由于功能的多样,各种寓意丰富、造型独特的奖杯能让学生开阔眼界。因此,这节课内容贴近学生,应为学生们喜欢。通过这节“应用设计”领域的课业,能够给学生提供很大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能通过实际设计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2.重点、难点。重点:尝试用泥塑表现一个新颖的奖杯造型。难点:奖杯造
2、型设计的独特和新颖。泥塑制作中的部件连接。三、教学设计教学准备(学生)彩泥、毛线、羽毛等综合材料。(教师)课件、奖杯、奖杯底座(可用泡沫板做一个大型奖杯底座)。教学过程1.游戏导入。小游戏:猜猜看,它们(各类型奖杯的图片)是属于哪一类型、什么项目(如体育奖、绘画奖、科学发明奖等)的奖杯? 启发学生的设计思维,讲解奖杯的设计要点、设计过程。积极参与猜猜看的小游戏,进一步提高对奖杯的认识。(1)确定奖项,是用于学习奖、体育奖、绘画奖,还是科学发明奖等。(2)构思奖杯的造型(紧扣主题)。(3)用概括夸张的手法画出来。(4)添画红绸带着色,并尽量简练地写上奖项的名称。2.欣赏探究。(1)提供奖杯实物和
3、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让他们能更好地认识奖杯的外形结构特征。(2)创作活动:这节课我们就为2008年奥运会设计奖杯,为中国队加油(揭题)。3.师生探讨制作步骤。(1)构思,设计草图。(2)根据构思,用彩泥或废旧物品制作奖杯的底座与奖杯身。(3)装饰。用彩泥、毛线、羽毛等废旧材料装饰。4.学生创作(独立制作或合作)。教师巡视指导。5.展示评价。(1)学生将作品固定在几个圆形泡沫板上,并进行展示。(2)学生挑选几座自己喜欢的奖杯展示在实物投影上,并加以评价;教师挑选几座有代表性的、有创意的奖杯展示于实物投影上,并加以评价。(3)教师将固定着学生作品的泡沫板组装成一个更大的奖杯。(4)创设颁奖情景,将
4、大型奖杯颁发给班级中公认的体育特长生,鼓励其奋发向上,力争将来为中国体育事业发挥自己的特长。结束语:我们用今天精心制作的奖杯来预祝中国队在2008年奥运会上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并希望全体同学努力学习,将来能够在各行各业捧到光荣的奖杯,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4、相关资料 乒乓球男子团体奖杯斯韦思林杯和乒乓球女子团体考比伦杯的由来。 1962年12月,在英国伦敦斯韦思林的图书馆里,举行了第1次具有历史性的国际乒乓球联合会代表大会,同时举行了第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英国乒乓球协会主席、国际乒乓球联合会首任主席伊沃蒙塔古先生的母亲,前任国际乒乓球联合会名誉主席斯韦思林女士,捐赠了以她的名字命
5、名的斯韦思林杯,作为男子团体冠军奖杯。1934年,第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法国巴黎举行,在这次比赛中,首次设立了团体赛项目。作为东道主法国乒乓球协会主席马赛尔考比伦先生,捐赠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马赛尔考比伦杯,作为女子团体赛的优胜奖杯。 所有奖杯都是流动的。各项冠军获得者可保持该项奖杯到下届世乒赛开始前交给国际乒联,然后颂发给下一届世乒赛的冠军。唯有男女单打冠军如果连续3次获得勃莱德杯或连续4次获得盖斯特杯,则由国际乒联制作一个小于原奖杯一半的复制品,由获得者永远保存。五、教学反思 第二课 茶乡四溢一、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我国茶文化的历史,知道茶的相关知识。懂得包装艺术的一些简单方法。2.尝试设
6、计造型别致、色彩和谐的茶具、茶叶包装盒,或用粘土或彩泥制作出自己喜欢的茶具。3.认识设计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二、教材分析1.编写思路。茶是中国人的日常饮用品,也为世界人士所普遍喜爱,它与咖啡、可可被称为世界三大饮料。中国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史书记载:茶“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庄子盗跖篇说:神农之世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也就是说,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还处于母系社会,由狩猎逐渐进化到畜牧和初级农业的时代就开始发现和利用茶叶了。至公元前1100年,茶在神州大地已广为人知。公元前59年已有茶叶买卖的文字记载。唐代已
7、是“比屋皆饮”,家家饮茶了。茶与陶瓷、丝绸一样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人民的卓越贡献。本课主要意图是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茶叶包装设计精神以及茶具的造型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材全面展示了中国的茶文化,如:茶的历史、茶的制作工艺、饮茶的益处、茶叶的品种、茶与艺术(如:绘画、书法、木雕)、茶馆文化、不同时期的茶具以及设计精美的茶叶包装盒等等,还展示了学生记录家乡茶文化所画的长卷联画。本课程所涉及的茶文化领域很广,我们可安排三课时来教学。第一课时主要了解中国茶文化的知识,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了解茶的起源、种类及特点;我国有哪些名茶;怎样品茶;茶的制作方法及过程;饮茶有什
8、么益处;饮茶的茶具有哪些。第二课时设计造型新颖的茶叶包装盒。通过设计过程,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表现能力和审美文化修养,都具有一定的意义。第三课时掌握茶具的结构特征,发挥想象力,用粘土或彩泥制作出自己喜爱的茶具。2.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茶文化,并能大胆、巧妙地对茶叶包装盒、茶具进行设计与表现。难点: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三、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收集茶文化的相关图文资料及茶用品(茶叶、茶具、茶罐、茶叶包装盒)。(教师)茶文化的相关图文资料。教学过程1.课前资料收集。教师将学生分7组,每组分别按主题活动,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组收集有关茶的历史
9、的资料;(2)第二组收集有关及中国名茶的品种资料;(3)第三组收集有关传统制茶的方法及茶道艺术;(4)第四组收集有关茶的诗歌、散文、对联、谜语,感受茶文化的精髓;(5)第五组收集有关茶的典故,感受茶文化的源远流长;(6)第六组收集有关茶具的图片,从色彩、图案意境等方面感知中国茶文化的情韵; (7)第七组收集如何品茶及饮茶的益处,了解茶疗作用。2.导入课题。(1)请同学们介绍自己带来的有关茶的用品,教师用学生带来的茶具泡上一杯茶,闻一闻茶水散发出来的清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揭示课题:茶香四溢。3.交流学习。(1)将各小组研究的主题内容写在黑板上。(2)教师掌握各小组收集资料的情况,对于资
10、料收集不足的小组再分发补充资料。(3)学生组内交流资料,学习相关的内容。(4)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提一个其他小组研究的有关茶的问题,由那组同学来解答。如:可以提一个关于茶文化的历史的问题,由第一组解答,并在这组同学中评出“茶史小灵通”。(5)同学们交流学习,从中了解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4.发表感受。(1)谈谈学习感受,教师简单小结。5.课后延伸。(1)课后多关注中国其他的传统文化。(2)布置下节课要准备的工具及资料。 第二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水彩笔或蜡笔。(教师)范作,收集的各种茶叶包装盒。教学过程1.谈话引入:(1)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知道了中国是茶的故乡。
11、那同学们知道我们家乡出产的茶吗?学生谈谈家乡的茶。(2)教师:最近,我们这里的茶厂厂长想招聘小设计师,为家乡的茶叶设计包装盒,以全新的形象走向世界。2.小组讨论,研究创意。(1)想当一名优秀的设计师首先要向他人学习,我们先来欣赏一些优秀的作品。(2)教师展示一些茶包装的实物及图片,再请学生观察教材中的茶叶包装盒。说说最喜欢哪一个包装及原因。(可引导学生从文字、图案、色彩等方面进行比较、欣赏)(3)提示: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必须有哪些内容?(茶名、品牌、生产厂名及简要说明)3.确定内容,设计构思。(1)学生为家乡的茶确定茶名、品牌、生产厂名,小组讨论。(2)教师选择茶名、品牌、生产厂名,根据文字的内
12、涵来示范构思创意,开拓学生思维。 (3)用水彩笔或蜡笔为我们家乡的茶叶设计包装盒,对于茶名、品牌突出、图案美观、色彩漂亮的作品设计者可获“小小设计师”的称号。4.大胆创造,设计包装。学生大胆创作,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5.自主评价,颂奖鼓励。(1)小组推选出最好的作品,参与“小小设计师”评选。(2)给自己最喜欢的作品画上五角星。(3)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评五角星的理由。(4)为得星较多的学生颁发“小小设计师”奖。第三课时课前准备(学生)彩泥或粘土。 (教师)茶具的图片资料。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上节课同学们创作了许多具有美感的茶叶包装盒,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用泥塑的方法对茶具进行
13、设计制作。2.引导欣赏。(1)请学生翻开教科书,欣赏书中的各式茶具,教师再提供一些茶具的挂图,以丰富学生的视野。(2)提问:茶具中包含哪些东西?你认为在茶具中,什么最难设计?为什么?(茶壶、茶碗、茶杯、茶托盘等。茶壶,因为它结构最复杂)3.深入研究。(1)师生共同分析茶壶的结构:壶身、壶嘴、壶盖、壶柄。(2)归纳各种茶具的造型特点。茶具造型以圆形为主。(3)启发:我们还可以把茶具设计成什么形状?学生回答:方形、八角形、菱形、南瓜形小结:几何形、仿生形都被应用在茶具设计中。4.学生创作。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创作。小组分工,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做茶壶,其他的可做茶杯、茶托盘等。(1)构思:确定整套茶
14、具的造型,达到和谐的美。(2)装饰:根据表现需要,可用彩泥在茶具上粘贴花纹、图案、文字等,也可用雕刻的方法来装饰。(3)组合:将分工制作的一套茶具组合在一起。5.欣赏交流。(1)请各小组说说自己作品的特色与想法。谈谈在创作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怎样克服的?(2)集体评、教师评,将好的作品用数码相机拍下来。四、相关资料1.茶的分类。我国茶叶品种繁多,一般分为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和黑茶。绿茶是我国产量最多的一类茶叶,全国19个产茶省(区)都生产绿茶,我国绿茶花色品种居世界之首,绿茶贸易量占世界茶叶市场绿茶贸易量的70%。绿茶的基本工艺流程分杀青、揉捻、干燥三个步骤。杀青方式有加热杀青和热蒸汽
15、杀青两种,以蒸汽杀青制成的绿茶称“蒸青绿茶”。干燥依最终干燥方式不同有炒干、烘干和晒干之别,分别称“炒青”、“烘青”、“晒青”。红茶是一种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艺处理的茶叶,特别是经过发酵工艺,使茶叶的内含成份发生了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变化,构成了“红茶红汤红叶”的品质特色。由于发酵后绿叶变红叶,故称红茶,又称发酵茶。红茶的品质风格与绿茶迥然不同,绿茶以保持天然绿色为贵,而红茶则以红艳为上。红茶是当前世界上产量最多、销路最广、销量最大的一种茶类。我国红茶按制法和产品品质不同,分为功夫红茶、小种红茶和红碎茶三类。黄茶的品质特点是“黄汤黄叶”,这是制茶过程中进行闷黄的结果。黄茶依原料芽叶的嫩度
16、和大小可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白茶属轻发酵茶,基本工艺过程分为萎凋、晒干或烘干。主产于福建省。白茶常选用芽叶上白茸毛多的品种,制成的成品茶满披白毫,银白素雅,汤色清淡,味鲜醇。白茶因采用原料不同,分芽茶与叶茶两类。黑茶的基本工艺流程是杀青、揉捻、渥堆、干燥。原料一般较粗老,制造过程中往往堆积渥堆时间较长,因而叶色油黑。乌龙茶主产于福建、广东和台湾三省,其加工采用特殊的萎凋和做青的工艺,又应用绿茶的杀青工艺,是一种半发酵茶。成茶的品质风味介于红茶和绿茶之间,既有红茶的甜醇,又有绿茶的清香,素有“绿叶红镶边”的美誉。品饮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五、教学反思 第三课 风筝风筝飞上天一、教学目
17、标1.初步了解风筝的起源、流派等信息资料,懂得风筝的构造与平衡的关系,认识风筝骨架类型特点。2.初步掌握风筝骨架的扎制方法,学习用对称的方法画轮廓、图案,设计制作一个风筝,尝试掌握放飞风筝的技巧,培养孩子动手实践能力。3.通过收集、了解、制作、放飞等活动,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对祖国传统风筝艺术的热爱之情。二、教材分析1.编写思路。风筝集艺术、科技、体育于一身,放风筝是春日里一项有意义的体育活动,如果能放飞自己亲手扎制的风筝上天,那是多么有趣高兴的事呀!风筝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长期以来人们就喜欢这项活动,在民间有很多风筝艺人。但现在的学生所放的风筝大多数是自己从市场上买来的,学生喜欢放
18、风筝但不会自己做风筝,对中国的风筝传统艺术了解不多。 本课教材的编写非常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通过各种途径学习风筝的起源、流派、制作方法、图片等信息资料,对中国古老的风筝艺术从知之甚少到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设计制作完成一只风筝,放飞风筝,在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中完成对风筝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美术学习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一种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学习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本课主要属于“设计应用”范畴。 2.重点、难点。重点:了解风筝传统艺
19、术,制作一个左右平衡对称美观的有创意能平稳飞上蓝天的风筝,并放飞上蓝天。难点:扎制一个左右平衡对称能平稳飞上蓝天的风筝架子,放飞上蓝天的技巧。三、教学设计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风筝的资料、图片、实物;准备1米长细竹条34根、棉线2卷、桃花纸2张、胶水、美工刀、颜料等材料工具;组织四人合作组。(教师)准备有关风筝的图片、实物;23个已经扎制好的风筝骨架;半成品风筝(已经制作好的,但没有画图的风筝)。教学过程1.谈话,了解,分享。(1)组织学生讨论课本插图三月三,并要求学生介绍知道的有关知识。(2)教师小结:风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结合补充介绍风筝的起源、流派及分类等。(3)揭示课题:风筝风
20、筝飞上天。2.欣赏,观察,思考。(1)教师展示风筝实物、图片,学生欣赏并思考:一只完整的风筝由哪几个部分组成?风筝图案有什么特点?在风筝上可以画哪些题材?(风筝的彩绘可以在蒙面上绘制各种卡通图画、人物绘画等。一种很有创意的绘画是:在蒙面上绘出一个孩子的头部,而长长的尾巴绘成其长长的辫子。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2)师生共同小结:风筝的图案色彩鲜艳,一般少用蓝色。3.示范,尝试,展示。(1)教师示范制作一只风筝,重点提醒以下要点:第一步:用小刀(直尺)找准竹片的重心点(骨架的形状设计在保证左右对称平衡的情况下可多加变化)。(图1)第二步:结要打牢,学习打结方法。(图2)第三步:糊上去的纸要比架
21、子大一圈(3-4厘米)。(图3)第四步:待胶水6成干后可以画图案色彩。(2)小组合作设计制作一只风筝,并取好名字,能力较差的同学可以只做半成品的图画工作。(3)教师巡回辅导,注意风筝的大小、对称和色彩。(4)学生展示作品,师生互评并交流创作经验。4.实践,拓展,升华。(1)提问:放风筝需要注意什么?(起飞平稳,放的时候要注意风向的变化及时调整起飞角度)(2)师生到操场上放飞风筝,感受春天里放风筝的喜悦(时间不够的话可以安排到课外)。(3)课外要求学生继续了解风筝的发展史及不同区域风筝的制作特点。四、相关资料1.风筝的起源。中国风筝有悠久的历史,据说汉朝大将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梁武帝时曾利用
22、风筝传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背着风筝从高处跳下而没有跌死。唐朝的张丕被围困时曾利用风筝传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这些说明,中国风筝的历史至少有2000多年了。从唐朝开始,风筝逐渐变成玩具。到了晚唐,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作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也有人说“风筝”这名字起源于五代,从李邺用纸糊风筝,并在它上面装竹笛开始。到了宋朝,风筝已有很大发展,品种增加,性能提高,与人民生活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如武林日事中记有“少年郎竞放纸鸯,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线绝者为负”。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苏汉臣的百子图中也都有放风筝的场面。明朝画家徐渭写过很多与风筝有关的诗,如“柳条搓线絮搓棉
23、,搓够千寻放纸鸯。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春天。”曹雪芹在红楼梦70回中生动地描写了大观园中姐妹们放螃蟹、美人、大鱼、编蝠、凤凰、沙燕等各种风筝的情景。可以说,中国的玩具风筝在这时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从唐宋开始,中国风筝向世界流传,先是朝鲜、日本、马来亚等东南亚国家,然后传到欧洲和美洲等地。在欧洲产业革命形势的影响下,中国的玩具风筝在那里向着飞行器发展,经过英国的凯利、澳大利亚的哈格瑞夫和德国的李林达尔等人,最后在美国由莱特兄弟造成了最早的能载人成功飞行的飞机。因此,在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挂着一只中国风筝,在它边上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2.几种简单风筝骨架图。(
24、1)蝌蚪风筝。图1所示为蝌蚪风筝的骨架图及拴线图。这种风筝制作起来非常简单,对材料的要求不是很高,只要按图制作均能达到放飞的目的。该风筝所用竹条骨架只有横竖两根,风筝的制作尺寸一般宽在450毫米左右为宜,太大太小均不适宜。(2)王字风筝。王字风筝,由于其骨架形同王字而得名,如图2所示。这种风筝的制作尺寸也不宜过大,宽度在550毫米左右为宜。总共4根竹条组成骨架,骨架竹条尺寸同上边的蝌蚪风筝基本一样,对竹条的制作精度要求不是很严,风筝的飞行稳定同样也是依靠长长的尾巴来平衡的。(3)八卦风筝。八卦风筝是传统的中国风筝,在大江南北到处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一般来讲,八卦风筝适宜在风力较大的情况下放飞。
25、放飞的经验表明:风力越大,风筝的放飞角度越大。八卦风筝得名于风筝的外形,因其为八角而来,因与中国传统的八卦相吻合,故多称为八卦,在绘画上,一般多绘以传统的八卦图形。八卦的骨架由两个正方形的架子组成,一般的正方形骨架大小在500-1000毫米之间。只是两个正方形的。(图3)3.风筝的种类。风筝一般是以竹料为骨架,用纸或绢蒙面裱糊,再精心 绘制而成。依照风筝的结构形状,也就是从观赏的角度,风筝按其形状又可以分为六大类,即串式、桶式、板子、硬翅、软翅和自由类。 (1)串式:把数只相同或者不同的风筝像穿糖葫芦似的拴在一根或多根线上放飞的风筝。例如龙头蜈蚣风筝,分头、身、尾三个部分,身子为主体,由若干个
26、圆片形的单体组成,每个圆片就是一个风筝。(2)桶形:亦称立体风筝,一般采用折叠结构的骨架,由一个或多个圆桶或其他形状的桶组成,如宫灯、花瓶、火箭等。 板子“就是平面板形风筝。升力片就是主体部分,四边有竹条支撑,形状多八角、菱形、正方形、四边形等。 (3)硬翅:这种风筝的翅子是固定的形式,而翅子范围以外的部分造型与骨架结构,则因题材不同而各不相同。它的升力片用上下两根横竹条做成翅的形状,两侧边缘高,中间凹,形成通风道。翅的两端向后倾,使风从翅两端逸出。 (4)软翅:它的升力片是用一根主翅条构成,翅子的下端是软性的,没有依附主条。骨架结构多做成浮雕式,适宜于禽鸟和昆虫风筝。如鹰、蜜蜂、燕子、仙鹤、
27、凤凰、蜻蜓、螳螂、蝉等。 (5)自由类:自由类包括跨种类,运用新技术,吸取外国风筝之长的风筝。跨种类的如“鹊桥会”,把串式、立体、板子等几种方法集于一体;运用新技术的如长120米的串式风筝“梁山一百单八将”、“百鸟朝凤”等,不仅能迎风转动,还能敲锣打鼓、喷烟冒火,“孙悟空”还能在放飞中七十二变。 4.风筝技艺。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概括起来只有四个字:扎、糊、绘、放。简称“四艺”。简单地理解这“四艺”即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风筝。但实际上这四字的内涵要广泛得多,几乎包含了全部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内容。如“扎”包括:选、劈、弯、削、接。“糊”包括:选、裁、糊、边、校。“绘”包括:色、底、描、染、修
28、。“放”包括:风、线、放、调、收。五、教学反思 第四课 七彩足迹一、教学目标1.了解纸材容易造型的特点,懂得用纸造型的基本方法和成长记录袋的功能。2.设计并制作各种形式多样、功能齐全、造型美观的成长记录袋。3.培养学生爱惜自己每一张习作的情感。二、教材分析1.编写思路。课堂习作是学生在每节美术课上学习、探究并进行表现的创作成果,从它的身上可以折射出孩子们在课堂中观察、思考的痕迹,如何收藏它,如何留住我们成长的足迹,这一课无疑是给了学生一个凭借自己的智慧设计并制作成长记录袋的机会。因为是成长记录袋的设计,大多数学生都会把思维定式在“袋子”身上,这样就会限制学生的创作,因此,在该课的设计中,教师可
29、以从普通的袋子着手,然后围绕“记录袋的功能”引导孩子去变,让袋子的设计在看似平凡的外表下变出丰富的内容:书本式、折叠式、插入式等新的设计方法皆可尝试。在本课中,袋面的设计是另一重点。由于成长记录袋所装内容的特殊性,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袋面的设计来传达很多的讯息:如设计者所在的学校、班级,袋内所藏的作品、每次的收获和反思又有何不同这些信息都可以在袋面设计中借助各种图形和文字设计体现出来。 2.重点、难点。重点:成长记录袋的设计与制作方法。难点:如何将成长记录袋的功能和它的设计与制作紧密连接,达到既美观又实用的效果。3、教学设计课前准备(学生)水彩笔、黑色水笔等常用工具。(教师)各种形式的成长记录袋
30、。教学过程1.教师出示一只白色自制纸袋。(1)请学生打开,发现其中的内容老师平时的习作。(2)小纸袋,大作用。引出课题七彩的足迹。2.探究多变的设计方法。(1)出示一张素描纸谁能快速地将其变成一只记录袋请学生上台演示。(2)我们还能怎么变请学生观察书中示范作品,自主地发现不同的制作方法。(折叠式、插入式、书本式)(3)表述自己的观察所得,教师根据学生的分析及时地展示对应的示范作品,并引导学生发现在设计创意中要充分考虑成长记录袋的大小。太小无法存放,太大浪费空间,只要比画作稍大一或二厘米即可。3.记录袋封面会“说话”,让我们的收藏更省心。(1)出示范作,提问:记录袋封面透露了哪些信息?(作业的题
31、目、所在学校、班级评价等)(2)还可以在袋面上添加什么?(自画像、卡通图案等)4.明确要求再创作。(1)综合利用折、粘、画的方法,设计并制作出“我的成长记录袋”;注意记录袋应有足够的空间容纳作业。(2)学生按要求展开设计与制作。(3)教师巡回指导,对一些设计细节加以启发。5.展示作品,表达想法。(1)展示作品,介绍自己的设计亮点。(2)换位思考:如果是你,还可以怎样设计。6.拓展延伸。思考:生活中的袋子可以进行怎样的设计,变成我们学习的好帮手?四、教学反思 第五课 爱书、藏书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欣赏、交流,了解有关藏书票、书签的来历、作用及相关知识。2.学习用纸版拓印、绘画或剪贴等形式设计制作藏书票和书签。3.通过欣赏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爱读书、珍惜书的情感。二、教材分析1.编写思路。起源于德国的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