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41MB ,
资源ID:2400220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00220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虚怀若谷 海纳百川.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虚怀若谷 海纳百川.docx

1、虚怀若谷 海纳百川虚怀若谷 海纳百川谦虚是人类对自身处境的根本认知“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前一句说的是空间,后一句说的是时间。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时间和空间是宇宙万物最基本的存在形式。宇宙在时间上无始无终,以其漫长与永恒述说着生命的短暂;在空间上无边无际,以其浩瀚与宏大反衬着地球和人类的渺小。虽然已在城市生活了廿年有余,幼年时在绍兴农村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依然历历在目。每当晴朗的夏夜,在田间劳作一天的人们拖家带口,来到河边的晒谷场上,熏起驱赶蚊虫的草堆,铺上凉席,开始了一天中最为惬意的时光。夏天的夜空宛如水洗,繁星点点的银河看起来就像是乳白色的一条天河,河的一边是织女,另一

2、边是牛郎和他们的两个孩子。三十多年前看到的壮丽星空,在我们年幼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震撼。不可否认,这种震撼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观察世界的心态。一边是传统的宗法社会,教育我们不要忤逆天意,要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一边是当时仍留在墙上“人定胜天”、“只要人心齐,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标语。两者之间的差异,让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定位“天”和“人”的关系。二十年前,在我们的大学教科书中,寂静的春天、伦敦烟雾事件、水俣病等环境热点被作为反面教材,教育我们切不可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可教归教,做归做,如今看来,我们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这条老路,直到江河之中难觅鱼虾,苍穹之下罕见蓝天。十年来,随着中国从农业

3、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加速转型,连漆黑的夜空都已经在很多地方成为奢侈品,以至于我们只能去遥远的西藏阿里设立我国的第一个暗夜保护区。城市的天空中再也看不到壮丽的银河和指路的北斗,在城市中长大的年轻人已经无法体会到面对满天星斗时那来自灵魂深处的思考和震撼。繁星仍在,只是我们已经迷失,迷失在现实的社会困境中。缺乏了天与人的交流,我们开始变得越来越自以为是。生存的竞争,生活的压力,让我们变得浮躁,无暇顾及远方。有的人在公共场所乱涂乱画,大声喧哗,完全不顾及他人感受;有的人在万米高空大打出手,全然不考虑航班上的每个人在飞上高空的瞬间已成为命运共同体;过马路、闯红灯、抢电梯、捞实惠,我们争先恐后,唯恐慢了半步;

4、面对弱者和不幸,我们没有及时伸出援手。我们对周围事物的容忍度越来越低,我们只看重眼前的物质财富,只看重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宇宙依然按其自身规律演化变迁,只是我们看待宇宙的视角已经改变。根据最新的宇宙演化理论,我们所能观测的普通物质仅占宇宙的4%,其它96%的物质和能量都是无法观测到的。其中23%是暗物质,73%是暗能量。在4%的可观测宇宙中,我们的太阳系位于室女座超星系团中的本星系群中的银河系中。宇宙中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有上千亿个,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上千亿颗。无论从亮度、大小还是物质密度,太阳都只是一颗非常普通的恒星。只因为它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所以才看上去成为我们天空中最大最亮

5、的天体。在相对宇宙已经很小很小的太阳系中,太阳的体积相当于130万个地球,质量约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八大行星、五颗矮行星、以及难以计数的彗星和小行星,统统加起来也仅占太阳系总质量的0.2%。在八大行星中,地球的体积仅比水星、火星、金星稍大,仅为木星的1/1321。太阳系最远的行星海王星距离太阳约为45亿千米,而太阳系的半径达20多万亿千米,我们所熟悉的行星际空间仅占全部太阳系空间的数万亿分之一。在海王星以远的太阳系空间中,还有两片庞大的、天体密集的新大陆柯伊伯带和奥尔特云,那里还有许多与冥王星大小相近的天体。由于柯伊伯带部分天体的运行轨道异常,科学家推测在寒冷、黑暗的遥远太阳系空间,甚至

6、可能还隐藏着两颗未发现的地球大小的行星。近年来,系外行星的发现数量猛增,说明像太阳系这样的行星系统在宇宙中十分普遍。其中必然会有类似地球一样的行星,必然也可能孕育生命。这些地外生命,或许只是一团藻类,还远未发展到可以与人类交流的地步;或许已与人一样具有高等智慧,但由于相距遥远,若不借助巨型望远镜,人类和地外生命就像是分别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中的两个鱼群,根本不可能有见面的机会;或许,更极端一点的情况,地外生命远比人类更为强大,他们正在远远地注视着我们这群或悠然自得或忙忙碌碌的“小蚂蚁”。人类似乎已经足够强大。我们在46年前就已登上月球。未来20年左右,我们还将登上火星。人类的航天器已经飞出了太阳系

7、日球层的边界。但是,在可预见的将来,人类还不可能飞出太阳系,人类的命运将被牢牢地束缚在小小的太阳系里面。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并非是宇宙的中心。我们也应该知道,宇宙并不是为我们而造。我们以为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而实际上却是地球每天自西向东运转。1990年,当旅行者2号抵达离地球64亿千米的太空,在天文学家卡尔.萨根的提议下,探测器调转,将照相机镜头对准地球。在照片中,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只是阳光照射下一个暗淡的蓝色圆点,仅占0.12个像素。我们发现,即使在太阳系里面,地球也只是毫不起眼的一颗尘埃。这张具有深厚哲学意味的照片让我们现出原形,原来我们是如此的渺小。生命如歌,逝者如斯。无数的君王,都曾经统治

8、过这颗尘埃上的一部分区域。几千年的征战,除了留下一堆堆白骨,又曾留下过什么?根据被广泛接受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我们的宇宙诞生于137.980.37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而太阳系始于46亿年前一团弥漫着星际气体和尘埃的太阳星云,太阳星云的坍缩引爆了核聚变反应,而后形成了太阳、八大行星和无数的小天体。地球的年龄为45.5亿年。如果把地球的历史视作一天的24小时,每秒相当于5.27万年。我们以此来看地球和人类的历史:凌晨2时53分24秒到5时31分48秒(4035亿年前),地球上孕育出了最初级的生命形式原核细胞;生命缓慢进化,直到晚上21时53分24秒(5.3亿年前),才形成了几乎现在所有动物的“门”类

9、;23时38分24秒(6500万年前),随着一次巨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灾难性事件,曾经独霸地球的恐龙灭绝,并伴随着大规模的生物灭绝;23时58分12秒(200万年前),最早的人类才诞生在这个星球上;我们引以为豪的五千年文明史,仅仅是这一天中的最后1秒,即23时59分0.05秒。如果我们把地球的历史视为一年,则人类诞生于当年12月31日晚上21时。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在浩瀚的宇宙面前,我们每一个人都显得非常渺小和微不足道。面对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宇宙,即便穷其一生,我们也无法探究其中的全部奥秘。“历览前贤国与家”,回顾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有多少英雄辈出?但你方唱罢我登场,谁也没能阻断人类的历史进

10、程。那富甲一方的诸侯和叱咤风云的明星大腕,当离开了赖以成名的土地和舞台,又还有谁会留意到你?大象身上的蚂蚁,以为大象就是世界的全部。池塘中的瓢虫,以为池塘就是大海。人类的狂妄自大是极为愚蠢的行为。正如酷爱天文的文学家金克木所说,“宇宙原是个有限的无穷。人类恰好是现实的虚空。只有那无端的数学法则,才统治了自己又统治了一切。”从生命的长度和天文学的视角来看,谦虚是人类对自身处境的根本认知,人类只有虚怀若谷,才能做到海纳百川。在浩瀚的宇宙面前,我们没有理由不保持一颗谦卑的心。我们所争取的一切除了能让自己生存下去之外毫无意义。所以,每个人在获得生存所需的基本物质后,最值得做的事情,不是金银房产,而是要在这个社会上留下我们曾经来过的痕迹。这些痕迹曾经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更被后人长久保存、津津乐道。图1 室女座超新星系团在可观测宇宙中的位置图2 本星系群在室女座超新星系团中的位置图3 银河系在本星系群中的位置图4 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图5 人类社会的历史只是地球历史的惊鸿一瞥原文登载在:中国科学报 (2015-03-30 第7版 学人)图片来自网络,仅供示意联系作者:郑永春(国家天文台)Email:zyc本文引用地址: 此文来自科学网郑永春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