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年高中历史 考点21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含高考试题人民版考点21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2016课标全国卷T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解题指南】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维新变法运动。解答关键:把握“甲午战后”这个重要时间信息。【解析】选C。梁启超是维新派,“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不是梁启超的主张,A不正确;白话文运动是新文化运动时胡适、陈独秀、鲁迅等推动的
2、,并不是梁启超,B不符合史实;改良思潮的开端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代表是早期维新派王韬和郑观应,不是在甲午战后,也不是梁启超,所以D错误;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梁启超的“诗界革命”正是救亡图存的需要,所以C正确。2.(2016课标全国卷T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清末新政。解答关键:张之洞的阶级属性。【解析】选D。1898年维新变法失败,1903年不
3、会出现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这一情况,时间不符合,排除A;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只是表象,并不是根本目的,B不符合题意;张之洞属于洋务派,主张在不改变中国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技术,并不反对学习西方,排除C;张之洞是地主阶级代表,禁止使用外来新词,其根本目的是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故D正确。3.(2016课标全国卷T46)【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材料1895年,严复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西洋之言治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他认为,开民智是今日一大要政。1905
4、年,严复在与孙中山交谈中说:“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之于丁。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1915年,袁世凯为复辟帝制,组建筹安会,严复参与其中。同时他认为:“吾固知中国民智卑卑,号为民主,而专制之政不得不阴行其中,但政体改变,已四年矣。袁公既有其实,何必再居其名。”摘编自严复集(1)根据材料,概括严复关于“民智”的认识。(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在不同历史时期严复的“民智”主张。(10分)【解题指南】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严复的民主思想。解答关键:注意材料中的时间,将材料与史实紧密结合。【解析】第(1)题归纳严复对“民
5、智”的认识要注意材料中的不同段落,抓住三个时间“1895年”“1905年”“1915”年分别概括。第(2)题可以结合课文相关内容与材料来评价,评价时也要注意时间,并结合第一题来回答。答案:(1)民智低下;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开民智是实行民主的先决条件。(2)戊戌变法时期,主张开民智,宣传启蒙思想,为变法提供思想武器,推动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意义;辛亥时期,认为民智未开,主张改良;北洋政府时期,以民智未开为由,与专制妥协。4.(2016课标全国卷T48)【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1916年底他被
6、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蔡元培接任校长后,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凡大学“立法”均须评议会通过;同时,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凡重要事项经评议会审核通过才能付诸执行。评议会由评议员组成,校长是当然的议长,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此后,蔡元培又组织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会,规划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1919年3月,东方杂志载文称蔡元培“使数年来无声无臭生机殆尽之北京大学挺然特出,褒然独立学风丕振,声誉日隆”。据周天度蔡元培传(
7、1)根据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大学校务改革的特点,并评价蔡元培的贡献。(11分)【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蔡元培的相关史实。解答关键:联系必修三内容,要放在新文化运动这一大背景下,全面分析材料。【解析】第(1)题原因只需从材料概括即可。要抓住关键词“留学期间”“校长独揽大权”两个关键点。第(2)题在回答特点和贡献时,需要结合课本内容再结合第一题组织答案。答案:(1)北京大学原有管理体制存在严重弊端;蔡元培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善于借鉴国外教育管理经验。(4分)(2)特点:成立相应管理机构,权力下移;教授治校;兼容并包。
8、(4分)贡献:力倡并推行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使北京大学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推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7分)5.(2016江苏单科T8)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解题指南】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维新运动。解题关键:从地理范围上理解维新派这一举动的目的。【解析】选B。在1897年之前,
9、中国已经有昭文新报申报等,A错误;材料中“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华盛顿等处”表明维新派既关注国内大事,也关注国外大事,故B正确;C在材料中无法体现;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国内采访偏重于北方各省,不等于南方没有,维新思想的传播,通过报刊对南方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尤其是湖南以谭嗣同为首的维新派,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故D错误。6.(2016江苏单科T22)(15分)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先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
10、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科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
11、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6分)(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解析】第(1)题,第一问据材料一“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和材料二“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得出传统文化中存在积极有益成分,不能全盘否定;
12、也存在封建落后因素,不能全盘肯定;第二问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从社会原因、思想和民主发展的角度得出抵制尊孔复古逆流的需要,受到启蒙思想影响。第(2)题,小论文首先要明确观点,综合材料一、二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得出观点“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并没有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其次,结合材料中的信息进行论证,要从两个层次展开论证。第一层次用材料中的史实说明他们并没有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第二层次,要说明新文化运动确实有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可用课本中“打倒孔家店”,提倡白话文等内容进行论证。答案:(1)认识:传统文化中存在积极有益成分,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中存在封建落后因素,不能全盘肯定。
13、原因:抵制尊孔复古逆流的需要;受到启蒙思想(民主思想)影响。(2)略。7.(2016北京文综T19)“走向世界丛书”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版,所收著作记录了近代国人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如容闳的西学东渐记、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等,反响极大。该丛书的出版()展现了近代国人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的历程改变了近代中国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局面为中国改革开放、融入世界提供了历史借鉴开创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局面A. B. C. D.【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我国近代中外交往。解答关键:认识近现代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解析】选C。由材料“记录了近代国人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可知其展现了国人走出国门、对西方的了解
14、过程,故正确;该丛书编于20世纪80年代,故说法错误;该书出版于改革开放时期,有利于当时对外开放,故正确;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始于新中国成立后,故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8.(2016北京文综T37)“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材料一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演说家“不能仅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
15、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8分)材料二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
16、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10分)材料三人文教育是欧洲教育的传统。19世纪,英国知识界对教育的内容展开争论。一派认为,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应该是教育的主体内容,它是文明的基础和核心,是国家富强之所在。教育不能只培养绅士,而是要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但科学在教育中几乎没有获得应有的分量。另一派则认为,古典人文科目(语文、文学、哲学、历史、数学等)仍然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文教育不仅追求纯粹知识,还是人类实现美
17、、快乐、自由和道德的途径。类似的争论在近现代很多国家都发生过。(3)概述这一教育争论在英国出现的时代背景。(6分)教育内容既受限于历史时代,又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你如何看待上述教育争论中的观点?运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加以论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解答关键:将中外教育思想与其时代背景结合起来。【解析】第(1)题,关键是提取材料“设立各级学校”“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还要有完美的品格”等信息,并对董仲舒与昆体良的教育思想进行对比,找出其相同点;第(2)题提取材料中各时期关于教育的各
18、种信息,从教育的目的、内容等方面进行概括,并根据时间提示从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几个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背景;第(3)题第问根据材料信息19世纪的提示,从政治、经济、思想、科学等方面分析背景;第问的小论文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历史阐释的能力,材料中的观点非常明确,关键是史实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具有开放性,只要言之于理,即可适当得分。答案:(1)相同点:教育的主要对象不是全体民众;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方式;教育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人才要为国家服务。(2)特点: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分析:清末思想家提出,人才培养
19、的标准以西方的自由、平等理念为核心;这一主张一度成为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后,强调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全面发展的人。(3)时代背景: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的发展;理性主义的发展。观点及论述:(略)9.(2016北京文综T41)(节选)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2016年4月至6月,第十一届“中法文化之春”在中国举行,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19世纪末20世纪初,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思想被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广泛宣传。论法的精神和社会契约论也被译成汉语出版。(2)概括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并分析其思想在近代中国广为传播的原因
20、。(8分)【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法国启蒙思想以及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解答关键:根据所学分析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原因。【解析】本题第一问考查学生对启蒙思想这一知识点的识记能力,第二问抓住“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时间信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广为传播”的因素。答案:(2)思想: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三权分立,倡导平等、自由,提倡天赋人权,倡导主权在民。原因:中华民族危机严重,需要政治变革;政治变革需要新的理论指导;西方民主思想成为中国政治变革的理论武器。10.(2016天津文综T7)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
21、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解答关键:把握十月革命的过程及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不同。【解析】选A。由题干“1917年初”可知,社会主义的理想还没有真正实现,再结合题干中“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可以看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尚不明确,故A正确。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是近代基本国情,但没有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后期实践证明在落后的经济条件下中国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2、,故B错误;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是影响理解社会主义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错误;从“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可知新青年没有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故D错误。11.(2016浙江文综T18)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翻看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该学者旨在()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B.提倡使用白话文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解答关键:注意结合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正确认识新文化运动
23、。【解析】选B。题干中学者所认为的观点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再结合时间“20世纪初”,故B正确;A、C、D材料没有涉及,排除。12.(2016浙江文综T39)近代平等思想发端于古希腊和罗马,而追求民权平等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矢志一生的奋斗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材料一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制达到高峰,平等的概念被用于政治领域,公民不分贫富和出身均有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后来,平等观念随着罗马法的实施而传播开来。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进一步论述道:“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理性,与自然相吻合它是惟一的法律对所有的人是共同的、如同教师和统帅的神”;“既然法律是公民联盟的纽带,
24、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那么当公民的地位不相同时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摘自西塞罗论共和国、王乐理美德与国家材料二“人与人之间本来都是平等的人类主要的天然禀赋,生命和自由人人可以享受”;“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现了。”摘自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材料三孙中山一生奉行“天下为公”。“既知民为邦本,一国之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从组织兴中会起,就把“创立合众政府”悬为鹄的。同盟会成立后,他提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其后又发明“五权分立”的宪法,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参照传统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而
25、成,以保障民权的落实。民国肇造,约法颁布,民权平等曙光初现,旋为复辟势力所断。直至晚年,他依然致力于三民主义的新生,认为法国革命的“平等”和“民权主义”相同。据李华兴评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等整理总结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它是顺应革命实践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产物;它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产物。(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的方式体现在哪里。概括材料一西塞罗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历史意义。(10分)(2)概括材料二中卢梭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指出,为了维护和保障人类的“天然禀赋”,卢梭在政治理论层面又作了怎样的探索?(10分)(3)阅读材料
26、三,对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您侧重于哪一种认识?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阐述。(6分。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古希腊与罗马平等思想、孙中山民权思想、启蒙思想与启蒙运动。解答关键:提取材料相关信息,并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加以回答。【解析】第(1)题第一问提取材料信息“公民不分贫富和出身均有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第二问提取材料信息“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那么当公民的地位不相同时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加以回答;第三问从对罗马法影响角度加以回答。第(2)题第一问提取材料信息“人与人之间本来都是平等的人类主要的天然禀赋”“平等就消失了
27、、私有制就出现了”加以回答;第二问注意从“政治理论层面”加以回答。第(3)题首先归纳材料中的观点,然后再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加以阐述。答案:(1)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自然法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在自然法体系下,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基本权利。这种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2)自由、平等是人的天性,是自然赋予人的权利;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反对封建王权;“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3)侧重:辛亥革命前,致力于推翻君主专制,提出“创立合众政府”“创立民国”“五权宪法”等主张;民国成立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倡导主权在民、平等自由
28、、民主共和等;对三民主义做出新解释,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侧重:潜心研究各种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吸取西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等思想;整理发掘中国古代有益于民权平等的制度与民本思想,包括考试制度、监察制度和“天下为公”“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13.(2016海南单科T 2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材料1896年,梁启超曾说,“今夫五洲万国之名,太阳、地球之位,西人五尺童子,皆能知之”,而中国即使“近今之通人”也知之甚少,其中原因是“书之备与不备也”。他说:“今以西人声光、化电、农矿、工商诸学,与吾中国考据、词章、帖括、家言相较,其所知之简与繁,相去几何矣。”而“西
29、国一切条教号令,备哉灿烂,实为致治之本,富强之由。今之译出者,何寥寥也?彼中艺术,日出日新,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今之各书译成,率在二十年前,彼人视之,已为陈言矣”。因此,他认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者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据饮冰室合集(1)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对引进西学的认识。(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引进西学主张的意义。(6分)【解题指南】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康梁维新思想。解答关键:具备语言概括能力,全面理解材料。【解析】第(1)题,梁启超对引进西学的认识是通过他的语言来体现的,所以要注意材料中梁启超的每句话,并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其主要含
30、义,结合分值可以考虑归纳为3点较为合适。第(2)题依据材料并结合维新变法思想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注意不要把戊戌变法和维新变法的宣传相混淆,不能回答成“戊戌变法的影响”,应是梁启超的思想对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答案】(1)西方科技较中国发达,思想、学术成果丰硕;须大量引进西学;应不断吸取西学的最新成果。(6分)(2)推动西学传播;促进思想启蒙和社会观念转变;为戊戌变法做舆论准备。(6分)14.(2016上海卷T22)毛泽东在谈及学生时代喜爱阅读的一份出版物时说:“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这份出版物应该是()A.时务报 B.新青年C.民报 D.申报【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解答关键:识记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民主派人物以及新青年。【解析】选B。本题的关键词是“胡适”和“陈独秀”。这两个人的文章使毛泽东不再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也就是说抛弃了立宪派的思想。因此是有关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就是新青年,故选B。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