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计划精品教育doc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决定着教学内容总的方向和总的结构。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一、单元教学目标(一)总目标:1、知识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2)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乘法的口诀是怎样得来的。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的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情感目标: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
2、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二)课时子目标:1、第一课时目标:乘法的初步认识(1)创设情境,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体会乘法的意义。(2)认识乘号“”,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2、第二课时目标:5的乘法口诀(1)使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学会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5的乘法口诀熟练的进行计算。(2)熟记5的乘法口诀3、第三课时目标:2、3、4的乘法口诀(1)使学生学会14的乘法口诀,理解口诀的来源,明确每句口诀的意义。(2)使学生熟记乘法口诀,并能利用乘法口诀正确的、比较迅速的计算。4、第四课时目标:乘加、乘减(1)学会乘加、乘减算式
3、题的计算方法。(2)通过乘加、乘减算式题帮助学生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5、第五课时目标:用数学(1)使学生能根据乘法和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简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实际问题。(2)初步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6、第六课时目标:乘法的初步认识(1)经历归纳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掌握6的乘法口诀。(2)能正确比较熟练的运用6的乘法口诀计算两个数相乘的积。二、单元知识结构图。读作:5乘4等于20。教师指出:5和4相乘可以写成54也可以写成45。说明:求两个数相乘的积是多少,可以用两个乘法算式中的一个进行计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做教科书“做一做“中
4、的练习。 做题时,教师可让学生先说出图中表示的是几个几?学生回答出“表示4个 2”后,提问:“可以怎样算?怎样列式?”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想,求 4个2的和是多少,也就是求4和2相乘的积是多少,可以用乘法算式计算。 2、改写算式。出示课件:乘法的初步认识.ppt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是否还有没掌握的内容?如果有,请指出是哪个知识点?三、教学重点剖析:1、第一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 (1)教学重点:乘法的意义,读写乘法算式,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包含的要素分析: (A)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体会乘法的意义。 (B)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5、(C)通过比较,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是相同加数相加的简便方法。(3)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乘法是在学生学习完连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初步认识乘法,是后继学习表内乘法的基础。 (4)突出重点的策略:A.第一个重点的突破,老师可以结合课本p44的主题图采用情景引入,问“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游乐场玩吧!”组织学生分区观察主题图。以摩天轮为例,先让学生先数一数摩天轮上共有几个人,再分组讨论下“怎样数?”然后老师整理学生的汇报,凸显用加法的麻烦,从而引出一种更方便的列式方法乘法算式。B.由加法算式引出乘法,先介绍乘号,告诉学生用乘号表示运算的式子叫做乘法算式,然后边写从加法算式引出的相应乘法算式边说该乘
6、法算式的读作。C.分别出示气球图和小鸭图,进一步显示乘法的优势,并让学生熟练看图列乘法算式。2、第二课时5的乘法口诀 (1)教学重点:初步知道5的乘法口诀,并比较熟练的用口诀求积。 (2)包含的要素分析: (A)使学生学会5的乘法口诀,并熟记5的乘法口诀。 (B)能运用5的乘法口诀熟练的进行计算。 (3)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基于学生会“五个五个”数,先学5的乘法口诀,为进一步学习2、3、4和6的乘法口诀打好基础。 (4)突出重点的策略:A.可以组织学生用小棒摆雨伞或其他用5根小棒拼成的图形。从学生摆图形的活动出发,引入5的乘法口诀教学;同时,结合乘法的意义通过直观让学生明白口诀的来源。如,通过
7、让学生用5根小棒摆成一幅雨伞图,并提出“数一数用了多少根小棒”,那再摆一把雨伞,求用了多少根木棒,先算2个5的和,强调2个5根,再写乘法算式;然后联系乘法算式引出“二五一十”这句口诀。通理,3把雨伞呢?4把呢?这样,让学生经历归纳口诀的过程,能比教好地理解口诀的来源和它表达的意思。做好充分准备。 B.解决这一重点可通过课后习题p51的做一做,题中呈现每盘5个西红柿的实物图,让学生根据画面写出乘法算式和口诀。教学时,让学生独立完成,在让学生交流思考和填写的结果,接着,可以分别出示西红柿2盘、4盘、5盘实物图,模仿上面进行练习。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填写和相互交流的练习中,巩固5的乘法口诀。3、第三课
8、时2、3、4的乘法口诀 (1)教学重点:理解口诀的来源,掌握推导口诀的方法。 (2)包含的要素分析: (A)使学生学会14的乘法口诀,理解口诀的来源,明确每句口诀的意义。 (B)使学生熟记乘法口诀,并能利用用乘法口诀正确的、比较迅速的进行计算。 (3)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在学习完5的乘法口诀后进行学习2、3、4的乘法口诀,又为下一步学习6的乘法口诀打下基础。(4)突出重点的策略:教学时,老师可以充分运用课本例2、例3的主题图,呈现画面的同时师予以生动的语言描述,借助“一颗幼苗上张开两片叶子“,引出乘法算式和2的乘法口诀。在教授3的乘法口诀时,先呈现出“向日葵长高了”画面,小燕子告诉学生“每行3
9、棵”,由此逐一引出乘法算式和3的乘法口诀。在学习和总结完2、3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生已有编出口诀的初步经验,让学生分组来尝试编4的乘法口诀。4、第四课时乘加、乘减 (1)教学重点:乘加、乘减算式题的计算方法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乘加、乘减算式题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2)包含的要素分析:(A)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B)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C)能正确的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 (3)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在学习完15的乘法算式和相应口诀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并为混合计算打下基础。 (4)突出重点的策略:教学时,老师
10、可以根据小熊摘玉米的情景图,让学生先提出数学问题,如“一共有几棵玉米?”、“3只青蛙共有几条腿?”、“还剩几棵玉米?”然后,选取问题“小熊摘掉一个后,还剩几棵玉米?”作为本节课的重点研究。接着,让孩子们分组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鼓励学生尝试通过不同角度,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算式得出33+2和43-1后,先问学生该算式“你是怎么想的?”分别再问“计算时先算什么?33、 43在图中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加2和减1?”最后,习题巩固,增强计算熟练性。5、第五课时用数学(1)教学重点:学会用乘法解决数学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2)包含的要素分析:(A)使学生能根据乘法和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求
11、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实际问题。 (B)初步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 (3)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在一年级已学习如何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上,尝试用乘法来解决实际问题。(4)突出重点的策略:在教学本重点时,老师应先将解决数学问题的步骤和过程复习一下(读题(尤其是题目中的数学问题)分析本题求什么找相关数学信息去解决问题)。接着,老师根据大象搬木头的情景图,让学生在图中寻找数学信息,然后问“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个过程(有3头大象,每头大象运2根木头,它们一共运了多少根木头?)让学生多练习口述。解决这个问题时可能会出现两种解决的方法:a.2+2+2=6?根?.b.23=6?根?,这时,让学生
12、小组讨论,哪种方法更简便呢?通过分析、小结得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方便”。 课后的习题再次巩固本课重点知识。 6、第六课时6的乘法口诀 (1)教学重点:初步掌握6的乘法口诀,能正确用6的乘法口诀计算两个数相乘的积。 (2)包含的要素分析: (A)经历归纳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掌握6的乘法口诀。 (B)能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运用6的乘法口诀计算两个数相乘的积。 (3)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在学习完1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关于6的乘法口诀,为后续学习79的乘法口诀作辅。 (4)突出重点的策略:老师可以利用教材呈现给学生的金鱼嬉水的画面,先让学生数一数每条金鱼
13、是有几个三角形组成的,明确一条金鱼是由6个三角形组成,两条呢?有2个6,是12个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下3条、4条呢?完成表格。在这一基础上,让学生逐一列出乘法算式,尝试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由于学生已有归纳乘法口诀的基本能力,这里用合作讨论的方式,学生应该可以解决关于6的乘法口诀的编写。四、教学难点剖析:1、第一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 (1)难点的具体表现:在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时,个别学生会列成相同加数相同加数。如,5+5+5+5写成55。 (2)原因分析:学生没有完全理解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容易和2+2=22或1+1=11等题混淆, (3)解决策略:形象地通过摆小棒等实物,让学生充分
14、明白5+5+5+5其实就是表示4个5相加,而4个5相加可以用乘法算式54表示,所以5+5+5+5=54;通过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将对乘法的意义的形象理解提升到文字性的理解,如5+5+5+5就是(4)个5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为 54 。2、第二、三、六课时2-6的乘法口诀 (1)难点的具体表现:根据意图写出或算出乘法算式。 (2)原因分析:审题不认真;图意不理解;口诀没记牢。 (3)解决策略:教会学生审题方法,养成先审题再动笔的好习惯;鼓励理解能力稍弱的学生大胆地说出不懂的地方,同时,也鼓励优等生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解释图意,必要时老师再补充;通过学生喜闻乐用的方式吸引他们牢记2-6的乘法口诀,如对
15、口令、唱口诀歌、口诀大王、小竞赛等等。3、第四课时乘加、乘减 (1)难点的具体表现: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算出最后的结果。(2)原因分析:学生初次接触这类型的算式,对算式的理解不深,进而不能很好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 (3)解决策略:形象地通过摆小棒等实物,加深学生对乘加或乘减意义的理解,进而明白先算乘法方便,也就是说乘加或乘减算式的运算顺序是先后+、-。4、第五课时用数学 (1)难点的具体表现: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原因分析:不理解题目的题意;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得不够好。 (3)解决策略:重温解决问题的方法,多进行同类题型的练习,深
16、化含义的理解;多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五、基于课型的教学策略:1、第一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基本教学策略:结合主题图抽象出15各数尝试用各个数字表示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利用计数器感知数序利用儿歌帮助学生识记各数的形状学习数字的写法巩固练习2、第二、三、六课时2-6的乘法口诀 基本教学策略:结合主题图编出2-6的乘法口诀利用乘法口诀歌帮助学生识记2-6的乘法口诀各种游戏练习巩固2-6的乘法口诀3、第四课时:乘加、乘减 基本教学策略:利用情景图吸引学生观察思考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总结不同的方法 练习活动,加深乘加、乘减题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思考能力与习惯4、第五课时:用数学 基本教学策略:充分借助主题图,
17、进一步感知乘法含义练习活动,巩固乘法含义。六、练习题的分析。1、教材的练习中,重点讲解的题目: (1)课本48页的第4题,做题之前老师要先让学生弄清图意,两个小熊猫一组,有这样的3组,所以是3个2,而不是2个3。 (2)课本49页的第7题要求把可以写出乘法算式的写出来。练习时,老师要注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于把3+3+3+2改写成33+2或是42+3,把4+4+4-4改写成43-4或是42的学生,应给于肯定和表扬,进而促使学生乐于动脑思考,探索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课本50页的第10题,做题之前老师要先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要求用直尺连线。 (3)课本57页的第1题,做题之前老师要先让学生
18、弄清图意,如小青蛙一次跳3格,小兔一次跳4格,小袋鼠一次跳5格,然后,再让学生用口诀说出一次、两次、三次的格数。能用动画课件相配,会增加练习的趣味性。 (4)课本57页的第2题,做题之前老师要先让学生弄清图意,为每个小动物选择过河路线帮助它们过河。可以不用直尺连线。 (5)课本64页的第11题和66页的第2题,老师要注意鼓励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注:凡课本练习中出现的情景图,都尽量让学生先表述图意再做题2、可能出现的问题: (1)学生在做练习时,习惯不去看图,先填算式。 原因分析:填算式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的,而且学生有一种思维习惯,就是见空就填。如果这种情况老师不加以引导,那课
19、本上的很多图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解决策略:老师可以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鼓励学生用初步的数学语言去表达图意,逐步培养学生填空前先看图,说图意的习惯。 (2)课本中有比较多的地方要求学生填写或连线完成,个别学生书写马虎或懒得用尺。 原因分析:学生年龄小,自我要求不高,有时甚至会得过且过。 解决策略;注意发挥“小小书法家”的榜样作用,培养学生认真做题与书写的好习惯。七、课时分配:(约9课时)“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
20、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1、 乘法的初步认识 1课时 2、 5的乘法口诀 1课时 3、 2、3、4的乘法口 1课时 4、乘加、乘减 1课时 5、 用数学 1课时 6、 6的乘法口诀 1课时 9、 机动 3课时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这篇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计划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