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7 ,大小:98.42KB ,
资源ID:2391097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391097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docx

1、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第一单元 负数:认识负数 说课稿一、教材(一)说教材:认识负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景,来初步认识负数。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拓展学生的数概念,培养数感,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认识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熟悉

2、的生活情境,在亲历与合作中,体会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3、情感目标:感受正、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结合史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生活情境中初步理解负数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四)说教学理念: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因此,这节课我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五)说教具准备:课件二、说教法学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课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

3、创设生活情景,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展开观察、猜想、比较、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采用了同桌合作形式组织教学。三、说教学过程:为了能很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分为四个板块来进行:1.巧设情境、游戏导入引出负数;2.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3.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4.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下面,我就来具体阐述教学环节以及我的设计意图。 一、巧设情境、游戏导入引出负数。 课的开始我设计一个热身游戏,名字叫反反反。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语言,说一句相反的话。比如:向前走向后退、向上看向下看、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存了500元取出500元、零上10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

4、等等。这样设计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又与所学的负数有直接联系,能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到“相反”的意义中,为负数的学习做好铺垫。二、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1、数学来源于生活,作为教者应在课堂上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给予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游戏之后,利用课件出示几组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然后抛出“学生自己思考,用数学的方法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这样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探究引出负数的意义。再利用课件出示生活中正、负数的运用(存折),解释存折中的一些信息,以及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子,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2、温度计是

5、学生认识正、负数的有效载体。教学中我利用课件出示温度计,提出问题: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出5和5这两个温度所在的刻度吗?要在温度计上快速找出指定温度,首先要确定0的位置,也就是在温度计中0刻度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确感悟到:温度中,0是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零上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则用负数表示。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教学难点。紧接着设计一个基本练习:给数找家,巩固所学知识。 3、利用课件介绍负数的产生和发展,让学生感受中国是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国家,再通过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三、回归生活,拓展运用应用负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作为教

6、师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运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生活。在练习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自己身边的问题,使练习变的既有趣又有用。我设计了三种练习:1、温度中的正负数。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零上用正数表示,零下用负数表示。2海拔中的正负数。因为学生对于海拔并不熟悉,所以,先利用课件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海平面,什么是海拔高度等,既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知道高于海平面的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用负数表示。3电梯中的正负数:比如去六楼开会和到地下一楼,应按哪个键? 四、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 课堂的总结和延伸可以帮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

7、激发学习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负数。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学生在知识性目标方面应该能够很好地落实,同时学生对已经学过的数初步地形成知识系统,对负数的知识也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情感性目标落实到位。第一单元 负数:认识负数 说课稿二课题是认识负数,它是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安排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

8、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课标中可以发现,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感受负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知识层次比较浅。因此我认为,如何充分地展现负数的魅力,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是教师在设计本课时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教材分析在认真研读教材后,我改变了教科书原有的编排。教材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用“气温”和“温度计”这两个熟悉的情境,让学生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适时加入初一学习数轴初步知识,改变原有的编排,整合学习内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为此,我制定出以下的教学目标。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正数与负数是实际需要的,掌握会判

9、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会初步应用正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正数、负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方面: 、从实际问题引入正数、负数,然后通过实例巩固,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根据新课程标准新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我想通过正负数的教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通过对负数有关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并能对三者初步进行大小比较。四、说教学环节以及设计意图为了能很好地达到以上

10、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分别是:1、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2、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3、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4、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下面,我就来具体阐述教学环节以及我的设计意图。 第一个环节: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我们都知道: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她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于是,我改变原有课本呈现三个城市的温度教学,一开始,让学生记录三条意义完全相反的信息:“老师说几件事,把你所听到的数据信息记录下来,独立思考,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记录,关键是让别人一眼就能看明白。”这些数据信息是我精心准备的:比赛中进球丢球、学生的转进转出、生意的盈利

11、亏损。创设这三个情境,其目的有两个:一、这些情境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比教材中的温度学习更有兴趣。二、这些情境隐含了本节课的重点,用正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有的学生用文字,有的学生用箭头,当然也有学生就用正数、负数来表示。虽然他们的答案形式各样,但都有本质上的联系,我紧接又抛出一个评价性的问题:你们觉得谁的表示方法更简单易懂一些呢?于是动态生成里学习目标:认识负数,用正负数来表示意义相反的量。不惊让人觉得“负数”真是一场“及时雨”啊!这样的引入,学生自身产生“需要找到一种统一的形式”的内需,这时的学习,已经由被动化主动,同时,也让学生体验了由具体到抽象的符号化、数学化

12、过程,认识也逐渐从模糊到清晰。这样的过程更让学生简约地经历了人类探索负数的历程,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 引出负数后,我直接描述性的介绍,像什么样的数叫正数、像什么样的数叫负数。俗话说得好:不要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是一无所知,教师该放手时就放手,该出手时就出手。当学生知道它们的概念后,就能很快的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接着,我通过“快速抢答并判断”的游戏来刺激学生的思维,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熟练的掌握知识。还可以通过:“你能写出几个正数和负数”的练习,让学生体会正数和负数无限、对应等数学思想。现在新课标也注重要加强学生的基本数学思想。我想在此,这些数学思想已经无形地渗透其中

13、。 介绍有关负数的小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祖先是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这是多么的了不起啊! 第二个环节: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学习完了上一环节内容后,我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的负数。顺利引入四个城市某日的天气预报,要求学生读出上述信息后,引导学生明白在生活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初步明确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不同表示方法。在介绍完温度计的基本知识后,指名让学生动手拨出5和北京-5,也就是零下4。学生在没有0的温度计上,轻易的拨出了5,接着我又让她再-5,生在“水银”无法往下拨时,发现应该先确定0。加深他们对分界点0的认识。不要小看学生拨一拨这个环节,我们教材是直接呈现城市的温度,让学

14、生自己读出来。而创造性地改变教材,其目的有两层意思:一、由静态化为动态,通过小小的“拨”,唤起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要在温度计上表示温度,首先要确定0的位置。使学生明确感悟到:温度中,0是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比0高的温度用正数表示,比0低则用负数表示。其二、学生动手操作,兴趣盎然,既将正数、负数、零有机地整合到了一个新的概念框架中,实现了对0的再认识,又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难点。 在学生理性认识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后,我再出示中国最冷的城市:黑龙江-40,用自己的表情和动作来表示越来越冷的感受。这不仅将负数大小的比较等知识很好地渗透进来,而且又能体现在

15、生活中学数学的理念。 第三个环节: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 既然负数是生活中发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在练习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自己身边的问题,使练习变的既有趣又有用。我设计了三种练习: 1、基础性练习:山峰的海拔高度和盆地让学生再次感受“负数真的是无处不在”啊!多样化的练习,既不枯燥,又检查了学生对负数的理解。 2、形成性练习。比如上课时教师和学生可以演示方位中的负数。教师向北走几步,学生应该向南走几步等,这些不仅针对教学重点“用正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而且又紧密联系生活,学生好学、乐学。 3、拓展性练习。我借助“刘翔”

16、这个不仅是小学生会关注,大人会关注,乃至全世界人都会关注的人物跨栏成绩的研究,一下子把学生的积极性提到最高处。当时风速是每秒-0.4米,为BB么说要说-0.4米呢?给予学生讨论的空间,并用肢体语言表示出来。然后借助两位同学的表演,相对而跑,揭示出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数。再让学生想想如果风速是每秒+0.4米呢,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些有价值性的问题,我想,学生愿意去思考,在思考中学数学,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第四个环节: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 引入数轴评价本课的收获:学生有前面温度计的辅垫,学习数轴也觉得轻松很多。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我相信,由于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开放

17、、宽松的“舞台”,学生就能熟练轻松地总结知识。为了提高学生对负数的知识的兴趣,提高:你还想了解哪些与负数有关的知识?这样不仅能给课堂画上圆满的句号,还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第二单元 圆柱与圆锥:圆柱的认识说课稿一、 说教材。(一)教材分析:圆柱的认识一节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十二册二单元的第一小节。它包括圆柱的高、底面以及其半径、直径,圆柱的特征、圆柱的侧面及其展开图。教材首先从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实物抽象概括出它的几何图形,然后再研究它的特征以及各部分的名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则放在后面。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柱,深入研究并掌握研究立体图形的方法之后呈现的,它是学生进一步研究

18、圆柱的基础知识。(二)教学目标:1、认识并能指出圆柱的底面及其半径、直径、高、侧面。2、认识并绘制圆柱的几何图形。3、掌握圆柱的特征、能列举生活中的圆柱形物体,并能根据图形名称,再现它的表象。4、归纳圆柱的特征,圆柱侧面图与圆柱的关系。5、经历探究过程,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教学重难点:1、圆柱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2、圆柱的特征及侧面展开图的运用。(四)、课前准备:教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形实物若干,制作投影片。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盒子各一个,圆柱模型一个。二、说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表达。因此,在教学中,我将采用“生疑探

19、究释疑”的方法,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三、说学法。在学法指导上,我让学生通过观察、摆弄实物,并同长方体、正方体实物对比,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说教学程序。(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在本课的导入上,就抓住了儿童的这种思维特点。我先将准备好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实物放在讲桌上,提问:“你们能将这些物体分类吗?”学生会及时回答:“能。可以分成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接着

20、我让一名学生上前分类。这时,我不失时机地指出:“像罐头盒、茶叶盒、药瓶这些物体,它们的形状都是圆柱体,我们简称圆柱。”然后,我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圆柱,看一看、摸一摸。初步感知圆柱的特征。最后我根据实物抽象概括出圆柱的几何图形。提问:“实物与几何图形有什么区别?”这样将实物与几何图形对比,能帮助学生形成圆柱的概念,并加深认识。接着,我向学生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以前我们研究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你们能自己研究圆柱有哪些特征吗?”我相信孩子们会肯定地回答“能。”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被点燃,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数学逻辑性强,教学中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学生的操作

21、实验。在教学本节知识时,我将为学生创设一个观察、操作、交流的空间,让他们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学习。1、探究圆柱 的特征。我先投影几个问题:圆柱有几个面?每个面有什么特征?同长方体、正方体比较,圆柱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然后,让学生取出自己的学具,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直观方法,并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进行对比,研究圆柱的特征。再让同桌的两个同学相互交流探究的结果,做到互相启发。最后指名汇报,并完成板书。提问:“圆柱的高有几条?”最后,让学生画出圆柱的底面半径、直径和圆柱的高,指出它的底面和侧面。加深对圆柱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1、探究圆柱侧面的展开图。我投影问题:将圆柱的侧面沿一条高剪开,并把它

22、展开,会得到一个什么图形?先引导学生猜想,再让学生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指名汇报,总结。投影问题: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之间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四人一组讨论,操作验证,并归纳本组讨论结论。然后分组汇报结果并板书。提问:“除了会得到长方形,还可能得到什么图形?“可能得到平行四边形吗?”(三)尝试运用、激活思维。为了让学生对知识进一步深化,我精心设计了练习题。我在设计练习时,力争体现出层次性,让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1、基本练习。辨认圆柱的几何图形。测量圆柱实物的底面直径和高。一个圆柱高5cm,底面半径2cm,将它的侧面沿高剪开,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通

23、过这三道题的设计,训练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2、拓展练习。一个圆柱的高是底面直径的倍,那么将其侧面展开会得到一个( )形。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6.28cm,这个圆柱的高和底面半径分别是多少?通过这两道题的设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3、思考题。为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对学习永远保持旺盛的兴趣,我在每节课上都会设计一道思考题。这节课的题目是:将一个长6.28cm,宽3.14cm的长方形硬纸片做成一个圆柱,有几种做法,它的高和底面半径分别是多少?(接头不算)此外,练习是要“讲”与“评”上下功夫,重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讲解能力训练。第二单元 圆柱与圆锥:圆

24、柱的认识说课稿三一、教材简析圆柱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的认识部分,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初步感性认识了圆柱,能够辨认圆柱物体。在学习了圆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基础上,本课进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几何形体圆柱。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了解,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特征和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圆柱模型;过程与方法:在“做圆柱”的活动中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体会圆柱侧面和底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情感与态度:体验圆柱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25、,通过同学间合作做圆柱,共同进步,体验成功。三、教学思路“做数学”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我想让学生在直观认识圆柱的基础上,通过做一个圆柱来深刻认识圆柱的特征,自主获得数学知识。基于以上思考,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 导入课题;自主学习,初步认识;动手操作,深化认识;实践运用,拓展延伸。四、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 导入课题同学们:课前,我让大家在生活中寻找圆柱,你们找到了吗?谁愿意来展示一下。李老师也找到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圆柱图片)生活中的圆柱可真多呀!为什么要把它们要设计成圆柱形呢?学生可能会说:因为圆柱没有棱角,很光滑,所以栏杆、柱子要设计成圆柱形;

26、因为圆柱可以滚动,所以压路机、刷墙滚子设计成圆柱形同学们,你们说得很好,圆柱有这么广泛的用途,今天让我们进一步从数学的角度来认识圆柱。(板书“圆柱的认识”)2自主学习 初步认识接下来,我让学生结合自带的圆柱自学教材第1011页上的内容。指导学生学会看书,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感性认识圆柱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获取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同学们:通过自学,你们都获取了哪些知识?请拿着手中的圆柱来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出:两个相等的圆面是圆柱的底面;周围是一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圆柱的高。(动画闪烁:底面,侧面,高。) 其实,我们还可以这样来看

27、:长方形以它的一条边为轴旋转一周形成一个圆柱。请拿出学具小旗,转一转,试一试。3动手操作 深入认识为了突破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底面周长之间的关系这一难点,我设计了自制圆柱模型的活动。同学们:我们现在对圆柱有了一定的认识,你们愿意自己动手做一个圆柱吗?请看活动要求:要求: 同桌两人为一组,借助课前准备的卡纸等工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一个纸圆柱。接缝都不要重叠,只需用透明胶纸粘贴。二人小组汇报,汇报时请指出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各是多少?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我会重点关注每组学生所用的方法、遇到的困难,对有需要的小组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学生做圆柱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形:(屏幕分两格分别显示)a.

28、利用参照物做有的学生可能会选择用圆柱物体做参照物来做,有了实物做参照,能轻松得到两个圆形底面,对于这种做法,我会重点关注他们如何得到圆柱的侧面。学生可能会采取用卡纸在圆柱上围一围,或者采用把圆柱在卡纸上滚一滚的方式感受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在接口做上记号,得到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再剪下和底面进行粘贴。b. 不用参照物做(也有的学生不用参照物做)先做底面,后做侧面有些先画出两个圆做底面,再做侧面,没有参照物,侧面该怎样做呢?通过尝试他们会发现,用长方形卷成一个圆筒可以形成圆柱的侧面。那么,这个长方形该做多大才能卷成和底面大小合适的圆筒呢?先做侧面,后做底面还有些学生可能先做了侧面,那又

29、怎样确定圆柱的底面呢?如果直接沿着圆筒底的周围去画一圈,会发现由于纸筒很软,很难画出标准的圆。底面怎样才能画得又圆又大小合适呢?不管以上哪种做法,都会促使学生思考侧面与底面之间的关系。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做圆柱后,我再组织他们进行汇报、交流。展示他们的作品,说一说成功的经验和遇到的困难。展示中也许会出现这样的一些作品:有的制作非常标准,有的或许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侧面小了包不住、上下底面不一样大、底面和侧面接不上学生出现的错误是教学的重要资源,我紧紧抓住这些问题,让他们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说一说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让学生帮助学生,把所做的圆柱修改完善,体验成功。同学们:通过做圆柱,你发

30、现了什么?学生在做圆柱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信息,对圆柱的特征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很快归纳总结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周长。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让学生做圆柱更深刻地感受圆柱的特征,体会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等于底面周长,在侧面的展开和围成的过程中,不断经历二维和三维空间的转换,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4实践运用 拓展延伸 最后一个环节我分层次设计了两个练习和一个活动。(1) 判断下面哪些是圆柱,并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第一个练习是巩固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在不同的摆放方式下,能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2) 这里有一些做圆柱的圆面和长方形,

31、哪些可以搭配做成圆柱?可以做成几种形状不同的圆柱? 这个练习是巩固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等于底面周长的知识,体会侧面由不同的卷曲方式可以形成不同形状的圆柱,对应的底面大小也因此而改变。例如:(2)号长方形可以分别和(1)、(3)号圆搭配做成不同形状的圆柱。课后活动:先用萝卜制作一个圆柱,猜一猜它的横截面、竖切面、斜切面各是什么形状?再切一切,验证自己的猜想。这个活动,是课堂做圆柱的进一步延伸。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以上描述的是我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做圆柱来认识圆柱。制作圆柱的过程,是一个探究与发现的过程,是一个实践与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互动、合作共享的过程。我相信:听过可能会忘记,看过也许能记住,做过就能真正理解。第二单元 圆柱与圆锥:圆柱的表面积说课稿四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圆柱的表面积。下面我将从以下五点来介绍我对这节课的构思与理解。一、说教材。、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