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264.89KB ,
资源ID:2388572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388572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湘教版必修1.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湘教版必修1.docx

1、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湘教版必修12019-2020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湘教版必修1【教材版本】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设计理念】地理课程标准倡导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营造充满创新活动的课堂;要把教学过程当作师生交流的过程,当作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为了贯彻这一理念,本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

2、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本章教材的基础。本节教材的结构由两大部分组成:其一是地壳的物质组成,包括概念及不同类型岩石的特征;其二是地壳物质循环,教材从地球构成的基本概念矿石入手,介绍了岩石的概念,岩石的类型,列举不同类型的岩石特例。以各类岩石相互转化为基础,讲述地壳物质循环的理论内容,并且以“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形式,对抽象理论进行演示。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 (1)地壳的物质组成;(2)地壳的物质循环。3知识学习意义分析学习本节内容,应该掌握岩石的类型及辨认岩石的一般方法,学会在实践中辨认常见的矿物;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理论基础,知道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

3、程。4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本课的教学活动中,实际上是利用矿物和岩石的学习过程,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注重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应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空间和时间,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以鼓励性的语言和行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情分析】1原有认知发展分析矿物和岩石的概念是全新的,“地壳物质循环”的理论抽象,理解难度较大,因此应加强感性知识的认知过程,调动学生的各种认知能力,加强对知识的理解。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只在初中化学中简单涉及少量“矿物元素”的概念。本节教材概念较多

4、,比较抽象。为减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障碍,务必要“小目标,快节奏”。3非认知因素分析地理学科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有利于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如何把单纯兴趣学习转化为有目标的主动学习,是教师应当关注的重点。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激励性评价等都是可以尝试的方式。【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矿物的概念、存在形态及其分类。并能利用肉眼和简单的工具,识别一些常见的矿物。()能说出岩石的概念,并能按照成因将岩石进行分类、列举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岩石;同时能分析说明沉积岩的两个特征。2过程与方法 能解释地质循环的能量来源,并通过绘制三大类岩石转化示意图,分析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5、通过科学地分析地质循环过程,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提高科学素质,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共同学习的能力。【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 ()矿物的概念;()岩石的概念和分类;()认识不同类型的岩石标本;()地壳物质循环。2教学难点 地壳物质循环【教学环境】 学生可能获得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室; 文本、图片; 可用的多媒体课件; 多组矿物标本和多组岩石标本。【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学习,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借助矿物标本和岩石标本,用实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对话法为主要交流方式。【教学思路】本节教材概念较多,比较抽象。学生没有知识基

6、础,且高一学生受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对地理科学没有深入的理解,学科知识有难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以生活中的事例和标本为载体,设计探究活动。【教学过程】环节1 动态演示,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1:教师:在第一章,我们从宇宙的角度了解了地球,现在让我们回到地球,站在地球上来认识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我们知道,地球从形成至今经历了46亿年,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其地表形态、大气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学生活动1:学生思考回答(答略)教师: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那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能量又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板书)第二章

7、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环节2一、地壳的物质组成(板书)教师活动2: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都是由岩石组成的,合在一起形成了岩石圈。那么岩石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下面我们先一起看书,了解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矿物。(一)矿物(板书)什么是矿物?什么是矿产?矿物的存在有哪三种基本形式?矿物可以分为哪两大类?常见的矿物有哪些?教师总结:1、概念: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2、矿产: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3、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气态、液态和固态。如天然气是气态矿

8、物,石油和天然汞是液态矿物,绝大多数的矿物都以固态形式存在,石英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4、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类。常见的金属矿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常见的非金属矿有:石英、长石和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和磷灰石等。学生活动2:常见矿物的简易识别1、常见矿物的鉴别特征:结晶形态、透明度、颜色、光泽、密度、硬度、条痕等。2、利用肉眼和简单的工具(如指甲、曲别针、玻璃、小刀),识别一些常见的矿物。实验:快速区别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石英。先根据透明度把五种常见矿物分为两类,一类是透明或半透明的:方解石、莹石、石英

9、;另一类是不透明的:滑石、石膏。然后用相互刻划的办法再进行区分:滑石刻不动石膏,而石膏能刻动滑石;萤石能刻动方解石,而刻不动石英。经过这两个步骤能迅速地区分开以上五种矿物。教师:地球上的矿物有些是单独存在的,但大部分都是有几种矿物集合在一起,这种集合体我们称其为什么呢?学生:岩石。环节3(二)岩石(板书)教师活动3:什么是岩石?按照成因,岩石可以分为哪三类?请列举出代表性岩石。1、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2、分类:岩石按照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类。岩浆岩: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两种,一是侵入岩,如花岗石;一是喷出岩,如流纹岩、安

10、山岩、玄武岩。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作用而形成。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如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学生活动3:搜集岩石标本,分析岩石成因、矿物成分、主要用途。环节4二、地壳的物质循环(板书)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一)地质循环(板书)教师活动4:什么叫地质循环?地质循环的能量来源如何?地质循环产生了什么影响?

11、学生活动4:1、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2、地质循环能量来源: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3、地质循环产生的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诞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逐渐消亡。与之相伴的是大地的沧桑巨变以及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二)岩石的转化(板书)教师出示:多媒体示意图从前面所学的各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中不难看出,三大类岩石可以互相转化,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

12、石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而岩浆岩经过变质也可以形成变质岩,变质岩随地壳的隆起,突出地表,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又成为新的岩浆。 教师:同学们阅读这张图,我们会发现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就形成一个循环,不断循环下去,这就是常说的地质循环。提问:同学们阅读课文33页的第四段,思考地质循环发生在哪里?其能量是怎样转化的?学生阅读回答。教师:在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即地质循环。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物质的衰变,放射能转化为热能,热能再转化为推动岩石圈和软

13、流层物质运动的机械能。指导完成课本P34活动题。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地壳的组成物质岩石,通过识别和分析,了解了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和特征。同学们要重视岩石的成因、特征。从岩石的成因可以知道,各类岩石并非稳固不变,而是有着相互的转化。而各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是这一节的重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2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3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4初步掌握矿物、岩石的区别与联系。(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2通过对

14、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3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地理审美情趣。2.通过“岩石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而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三大类岩石的分类及成因 .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以及地壳物质循环(二)难点: 1.岩石的成因及

15、其相互转化2.地壳物质循环,包括对三类岩石转化示意图的理解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2019-2020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课时1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 目标定位1、能够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的基本。2、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解释简单的现象。=基础必知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根本来源):_。(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_。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吸_、_和散射。3、受热过程 A_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被加热并以B_的形式射向大气大气增温。4、意义: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_;制约着大

16、气的运动状态。趣味地理1、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晴朗的天空是蔚蓝色的,这并不是因为大气本身是蓝色的,也不是大气中含有蓝色的物质,而是由于大气分子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微小粒子对太阳光散射的结果。当太阳光通过大气时,波长较短的紫、蓝、青色光最容易被散射,而波长较长红、橙、黄色光散射得较弱,由于这种综合效应,天空呈现出蔚蓝色。2旭日为什么是红色的?早晨,阳光通过厚厚的大气层,这时紫光和蓝光被强烈散射,到达地平线时,已剩下无几,余下的只是波长较长的黄、橙、红光。所以旭日是红色的。这些色光再经地平线上空的大气分子、尘埃、水滴等杂质散射,就使得那里天空呈现出绚丽的彩色,如果有云,它会把光线反射回来,云块上就会

17、染上彩色,出现朝霞和晚霞。3、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人眼看到的海水的颜色,是海水对太阳反射光的颜色。白光射向海水时,由于海水对白光的选择吸收和散射,使海水呈现蓝色。太阳光射到海水上时,由于海水对红、黄色光进行选择吸收,而对蓝、紫色光强烈散射、反射,因而海水看起来呈蓝色。4、阴天或污染严重的时 有云层或粉尘多 太阳光线穿过大气层时主要发生的是微小尘埃引起的散射 这种情况下 各种波长的光都会被散射因而天空呈灰白色。5、这是由于散射作用造成的,散射作用将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能量射向四面八方,所以在黎明和黄昏虽然看不见太阳,但天空仍很明亮二、热力环流 1、形成原因:_ 2、形成过程 (1)冷热状况:A_,B

18、_. (2)气压高低:_,_,_,_,_,_。重点难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以短波为主,而大气主要吸收长波辐射,所以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很少。那么太阳辐射的大部分能量主要被地面吸收(太阳暖大地);地面被加热后又以地面长波辐射的方式向近地面的大气传递热量,近地面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以后再层层向上传递,使大气增温(大地暖大气)。2、大气的保温作用: 大气受热后也要以大气辐射的形式向外辐射热量,从方向上来说我们把射向地面的部分称作大气逆辐射,意思是和地面辐射方向相逆,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大气还大地)。 基本要点:大气吸收的

19、热量越多或者说大气的吸收能力越强,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就越强,还回来的能量就越多,保温作用就越强。所以大气中多云或二氧化碳增加时吸收长波的能力就越强,有云的晚上气温不会太低,也不容易出现霜、雾等现象。有“十雾九晴”之说。3、云的作用:云的作用在白天以反射太阳辐射作用为主;夜晚多云主要作用是增强大气逆辐射。比如说我国新疆地区瓜果比较甜主要原因就是它的日较差大,太阳辐射多,日较差大的原因是晴朗天多,在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在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多云的夜晚不太冷,晴朗的夜晚比较冷!例题1、深秋时节,我国北方菜农用浓烟笼罩大白菜预防冻害,其主要原因是( )A、浓烟散射地面辐射,使气温升高

20、B、浓烟反射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增温C、浓烟可阻挡冷锋前进,减少受害面积D、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是由于() A大气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B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C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 D大气热容量大,不易降温3、大气的温室效应是指( )A、大气吸收了太阳辐射,保存在大气中,使大气温度增高B、大气毫无阻挡地使太阳辐射投射到地面,使地面温度增高C、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几乎吸收了全部的地面辐射,使热量散失很少D、平流层中的臭氧强烈地吸收紫外线二、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热力两字讲的是因为近地面冷热状况;环流两字讲的是大气的运动首尾相接成一环流,有利

21、于环流的画法,也就是说此地有上升气流,那么另一地就有下沉气流,将2者首尾相接就成环流。 2、冷热之说:冷不一定就要是负的多少多少度,只是一种相对值,如5和10,那5就是冷源,10就是热源。同时注意,冷热的比较是在同一水平面上的,体现公平性。垂直方向上理论气温变化应该是海拔越高气温越低。这点在大气运动的初中知识回顾中会提到。3、高低压之说:高低压的大小和冷热之说是一样的都是相对值,都是同一个水平面上的比较,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4、关于热力环流的八个字:热低冷高 高凸低凹请同学们记住这些地理现象的描述:(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热低;(高空中空气)冷却收缩下沉(近地面)形

22、成高压冷高;水平方向上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高凸低凹的来源是:高压附近等压线向高空凸起或弯曲如,如下图中都是向上弯曲的是高压;低压附近等压线向地面凹陷或弯曲如图中是向下弯曲的,是低压。切记:高凸低凹只适应于垂直方向上等压线的分布,即由近地面向高空等压线的分布中适合。水平方向上无此规律。例1. 如图三,试比较、三处气压值的大小。步骤:(1)分别过、做近似于图中虚线的等压面,如图中虚线所示。(2)根据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可知在垂直方向上,等压面的气压值也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从而可知。三、热力环流的几种形式 1、海陆风(1)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说白了就是比热容。比热容大吸热放热都慢,反之

23、吸热放热快。物理老师告诉我们水的比热容大,地表的比热容小。所以在白天相同时间内陆地吸收的热量多,温度高,相比陆地海洋吸热慢,温度低。则形成陆地热源,气压低,海洋冷源,气压高,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是为海风。反之夜晚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形成高压,而海洋降温慢,气温高,形成低压,故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是为陆风!2、山谷风(1)形成原因:近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也就是越靠近近地面,空气越容易受近地面影响。在白天,山坡就是近地面,近地面空气容易受热温度较高,受热膨胀沿山坡向上爬升,形成谷风(来至山谷吹向山峰)。在夜晚,山坡降温快,近地面空气温度较低,空气冷却下沉,形成山风(来至山峰)3、城市风城市人口

24、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因而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使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人们称之为“城市热岛”。由于城市热岛效应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地区上升,在郊区下沉,下沉气流又从近地面流向城市中心,因此在城市和效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如上图),称为城市风。特别提醒 1、高压的数值并不一定大于低压的数值。在同一水平面上高压的数值大于低压;在垂直方向上,近地面的低压反而高于对应高空的高压。 2、气流并不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在同一水平面上气流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在垂直方向上,气流却又可能由低压区流向高压区 3、大气

25、逆辐射始终是存在的,且白天气温高,大气逆辐射强。 目标定位1、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和风速的影响。2、能够利用气压分布及有关条件判断近地面及高空的风向及风速。=基础必知步步高P21新知梳理。重点难点 本节最重要的内容是如何学会画风向,然后通过风向的画法推理与之相关的内容。1、在等压线上判断风向。 (1)近地面风的画法:第一步:先画水平气压梯度力。特征,过要画风的点,过垂直于该点附近的等压线的箭头,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最好用虚线表达。(利用水平其他梯度力的特征画就。)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如果北半球,将此线向右偏移,南半球向左偏移即可,度数不要太大

26、30左右就行。下面图1,图2是画风的示意图。 如果是北半球高空中的风的话,利用第二步直接将此线向右偏移至与附近等压线平行,相当于垂直。应用1、在图3中有、二种风向。如果经过A点的风向是方向,那么请问此等压线的中心是低压还是高压?三条等压线的数据大小排序是?并回答此地在北半球还是南半球?如果经过A点的风向是,那么此地是那个半球? 图1 图2 2、判断风速 (1)同一幅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风速大;等压线稀疏,风速小.如图4中,风速的大小为ABC. (2)相邻两条等压线间的气压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如图五中,风速的大小为ab 3、风向名:风的名字是以其来的方向命名的,如来之东北就叫东北风,依次类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