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6 ,大小:27.68KB ,
资源ID:2387735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387735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江苏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大纲》中学.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江苏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大纲》中学.docx

1、江苏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大纲中学第1章 教育与教育学1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1)阶级性 (2)道统性 (3)专制性 (4)刻板性 (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3近代教育(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420世纪以后的教育(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

2、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5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三步 第一步 苏格拉底讽刺 第二步 定义 第三步 助产术6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8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墨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说知三种途径第2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3

3、.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4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5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6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7.信息技术与教育(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

4、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信息技术的智能化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8学校文化的特性(1)是一种组织文化(2)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9影响学生文化形成的因素(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10学生文化的特征 (1)过渡性(2)非正式性(3)多样性(4)互补性11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12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

5、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13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14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演进,实质上也就是政治民主化与教育民主化演进和发展的过程第3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顺序性 (2)阶段性(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 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1)遗传素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就是成熟格赛尔:双生子爬楼梯实验(3)环境对

6、个体发展的影响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4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1)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2)教育对人的

7、潜能的发掘(3)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4)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第4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作用(2)激励作用(3)评价作用2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三者关系: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3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

8、言的(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到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5.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素质教育的本质)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

9、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6.美育的要求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7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2)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3)不同的国家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8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9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10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1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12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13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

10、论基础上14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15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6教育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处于基础地位第5章 教师与学生1.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2.1989年

11、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儿童权利公约基本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3.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一)教师职业的性质(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二)教师职业的特点(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管理者角色(4)示范者角色(5)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4.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5.学生

12、和教师的关系(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二)师生关系在人格是民主平等的关系(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2)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三)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人格上的影响6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承担教化任务的是教师7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13、8角色是个人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中履行一定社会职责的行为模式9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10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11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12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13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14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第6章 课程1.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1)一定

14、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2.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1)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制定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具有高度概括性。教育目的只能是总体性的、高度概括性的。而不可能是具体的。(2)培养目标它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所以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只是概括性的程度不同。后者是

15、前者的具体化,两者的关系可以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或整体与局部的关系。(3)课程目标它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具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4)教学目标它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它具有这样几个特征:具有可操作指标体系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变化具有灵活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3.课程目标的依据(1)对学生的研究(2)对社会的研究(3)对学科的研究4.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1)强制性(2)普遍性(3)基础性5.教科书的作用(1)教科书

16、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 (2)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6.教科书编写的原则(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之间的衔接7.课程实施的结构(1)安排课程表(2)分析教

17、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8.教学任务的内容(1)学生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学生所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能力和体力(3)学生所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9.学生的学习特点(1)独特性(2)稳定性(3)发展性(4)灵活性10.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1)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2)搜集信息(3)组织材料(4)分析资料(5)报告结果11.课程表安排应遵循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2)迁移性原则(3)生理适宜原则12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他把课程解

18、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成13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14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15教学单元通常是指某门课程的教材内容中的一个比较完整的部分16组织教学活动是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部分17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18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19.1988年颁布“一纲多本”的课程政策20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21教

19、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第7章 教学(上)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2.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3.教学的一般任务(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4. 学生

20、认识的特殊性表现(1)认识的间接性(2)认识的交往性(3)认识的教育性(4)有领导的认识5.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可相互转化(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7. 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的条件(1)传授给学生的知

21、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2)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3)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8.教学过程的结构(1) 引起学习动机(2) 领会知识(3) 巩固知识(4) 运用知识(5) 检查知识9.我国中学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启发性原则(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巩固性原则(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

22、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循序渐进原则(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因材施教原则(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10.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11.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区别教学原则与

23、教学规律是两回事,教学规律是教与学内部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能去发现它,掌握它,但不能制造它,而教学原则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些教学的基本准则,它反映教学规律12. 讲授法的基本要求(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2)注意启发(3)讲究语言艺术13.谈话法的基本要求(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3)要善于启发诱导(4)要做好归纳、小结14.讨论法的基本要求(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3)做好讨论小结15.演示法的基本要求(1)做好演示前的准备(2)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

24、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3)引导学生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16.练习法的基本要求(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2)精选练习材料(3)严格要求17.实验法的基本要求(1)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2)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示范的作用(3)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及时检查结果,写出实验报告第8章 教学(下)1.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1)备课 (2)上课 (3)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2.备课内容包括(1)钻研教材 (2)了解学生 (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3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1)组织教学(2)检查复习

25、(3)讲授新教材(4)巩固新教材(5)布置课外作业4.上好课的具体要求(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4)表达清晰 (5)气氛热烈5. 教师布置作业的要求(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6.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缺点:(1)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2)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

26、异,不利于因材施教7.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1)综合性(2)可操作性 (3)灵活性8测验和考试应把握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指导性原则(4)计划性原则9课时计划标志着课前的准备,也是上课时的备忘录10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11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12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13组织教学并不只限于上课开始时进行,还应该贯穿在全部教学过程中,直到课的结束14讲授新教材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部分15重点突出是指在一节课上教师要把精力主要放在重要内容的教学上,不要对所有的任务平均使用时间和精

27、力16作业是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各种类型练习17课外辅导是上课必要的补充18从教师、学生之间信息传递关系看,可分为无交流传递和有交流传递19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20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21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22教学大纲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文件;教科书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第9章 德育1.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2.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1)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受

28、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3. 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1)德育目标,它决定德育内容(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3)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决定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4.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从联系来说,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也离不开德育的影响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5. 德育过程的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

29、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6.德育过程中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1)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2)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3)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7.德育过程的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1)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2)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8.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1)一个人的良好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是一个无止境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2)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反复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注意抓反复9.我国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