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4 ,大小:40.51KB ,
资源ID:2386759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386759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病理生理学重点19.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病理生理学重点19.docx

1、病理生理学重点19病理生理学重点第一章 绪 论第一节 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与内容一、主要任务1、概念: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和机制的学科以患病机体为对象以功能与代谢变化为重点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与机制2、病理生理学的任务:揭示疾病的本质,为建立有效的疾病诊疗和预防策略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疾病与社会的关系,疾病时的身心变化,人与社会间的协调 医务工作者注重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及防治中的作用 二、病理生理学的性质: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转化医学”。三、内容: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各系统病理生理学1、疾病概论

2、 :又称病理生理学总论,主要论述的是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中具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2、基本病理过程:又称典型病理过程。是指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3、各系统病理生理学又称病理生理学各论:主要讲述体内重要系统的不同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的共同的病理生理变化及机制。第二节 常用研究方法1、动物实验:这是病理生理学研究最主要的方法。在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的模型动物的自发性疾病疾病模型:整体动物模型、离体器官模型、细胞模型2、临床观察:以不损害病人健康为前提,观察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3、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第二章 疾病概论第一节 疾病

3、的相关概念一、疾病1、概念: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任何疾病都是由于致病原因引起的。没有病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疾病本质是机体内稳态调节紊乱;疾病外在表现为异常生命活动,常引起一系列功能代谢、形态结构的变化,可出现各种症状(主观上的异常感觉)、体征(客观表现)和辅助检查异常;疾病是一个动态过程,具有发生、发展、转归的一般规律。2、疾病与病理过程病理过程许多疾病中共存的成套病变;如:炎症、发热、缺氧、休克、心衰、呼衰等疾病由病理过程组成;如:出血热由凝血障碍、发热、休克、肾功衰等组成症状:是指疾病所引起的病人主观感觉的异常。体征:是指通过各种检查方法在患

4、病机体发现的客观存在的异常。二、健康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好状态。健康是心身健康的总称, 有赖于内外环境的协调与平衡。健康的标准不是固定的,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变化,不同地区、年龄等也有差异。三、亚健康概念: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状态。(75%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包括躯体性亚健康状态、心理性亚健康状态、人际交往性亚健康状态。引起亚健康的原因复杂积极、健康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可使亚健康可向健康转化。第二节 病因学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及其作用的规律一、病因(一)病因的概念: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赋予疾病特征或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5、。(二)病因的分类1、生物性因素: 包括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等)和寄生虫。致病作用主要与病原体数量、致病力、侵袭力、毒力、以及逃避或抵抗宿主攻击的能力有关。表现为感染或传染过程。侵袭力:是指致病因素侵入机体并在体内扩散和蔓延的能力。毒力:是指致病因素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的能力。生物性因素作用于机体具有的特点:(1)病原体有一定的入侵门户和定位(甲肝病毒)(2)机体对病原的感受性是必要条件(鸡瘟病毒)(3)病原体和机体之间相互影响(免疫和变异)2、理化性因素(1)物理性因素:机械力、温度、气压、电流、电离辐射、噪声等。致病特点:只发挥疾病的始动作用;潜伏期一般较短或没有;无器官

6、组织选择性。(2)化学性因素:无机及有机物、动植物毒性物质致病特点:对组织、器官有一定的选择性损伤作用;此类因素在整个疾病过程中都发挥作用;致病作用于毒物本身的性质、剂量有关,还可作用的部位和整体的状态有关;潜伏期一般较短(除慢性中毒以外)。3、营养性因素:指各类必需或营养物质缺乏或过多。4、遗传性因素:因遗传物质改变引起(1)基因突变:主要是由基因的化学结构改变所引起;分子病:例如血友病。(2)染色体的畸变:主要表现为染色体总数或结构的改变;染色体病:例如:两性畸形。(3)遗传易感性:具有易患某种疾病的遗传素质;多基因病:例如:精神分裂症、糖尿病。5、先天性因素:指能够损害胎儿生长发育的有害

7、因素。例如先天性心脏病。6、免疫性因素(1)变态反应或超敏反应:指机体免疫系统对一些抗原发生异常强烈的反应,致使组织细胞损伤和生理功能障碍。例如荨麻疹、支气管哮喘。(2)自身免疫性疾病: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并引起自身组织的损害造成的疾病。例如,SLE, 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3)免疫缺陷病:因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缺陷所引起的疾病。AIDS。 7、心理和社会因素二、疾病发生的条件1、概念:促进或减缓疾病发生的某种机体状态或自然环境,不能决定疾病特异性。影响疾病发生的因素:机体状态或环境。例如:营养不良与结核病;婴幼儿与呼吸道传染病。2、条件在疾病中的作用:不是疾病发生所必须的因素;作用

8、于病因和(或)机体,通过增强或削弱病因的致病力,或增强或削弱机体的抵抗力促进或阻碍疾病的发生。诱因的概念:加强病因作用、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危险因素:某些因素与特定疾病的发生发展明显相关,但又不宜归类于上述病因,被称为危险因素。第三节 发病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一般规律和共同机制。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一)因果交替规律:概念:因果交替是指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原始病因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结果又可作为病因,引起新的结果。特征:由于原因与结果的互相转化和交替,有些疾病一旦发生或进展到一定程度后,即使在原始病因已不存在时,通过因果交替规律仍可推动疾病的发展。临床意义:揭示不同疾病中因果

9、交替的内在机制,及时发现并打断这种恶性循环,便可使疾病朝着有利于机体健康的方向发展。以失血性休克为例说明:创伤失血血容量下降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小动脉、微动脉收缩组织缺氧毛细血管开放、微循环淤血回心血量进一步微循环障碍如此交替反复发生。(二)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损伤与抗损伤作用常常同时出现,贯穿始终且不断变化。损伤与抗损伤斗争是推动疾病发展的基本动力,两者的强弱决定疾病的发展方向和结局。其中,损伤性反应包括初始病因作用于机体引起的原发性损伤以及一系列连锁反应产生的继发性损伤,而抗损伤反应则主要涉及机体针对损伤反应产生的防御和代偿机制。特征:作为矛盾两个方面动态变化过程,常

10、同时出现,贯穿疾病始终;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动力,影响疾病发展方向和转归;二者无严格界限、可相互转化。临床意义: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应尽量支持和加强抗损伤反应,减轻和消除损伤反应。结果:抗损伤 损伤时 疾病好转;抗损伤 损伤时 慢性迁延;抗损伤 损伤时 恶化。损伤与抗损伤的相互转化:创伤失血血容量下降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小动脉、微动脉收缩有助于血压的维持(抗损伤),但是如果这些血管持续收缩组织缺氧组织损伤(损伤性因素)同一因素有可能同时具有损伤和抗损伤两个方面的作用如:腹泻(排出毒素、失液)。(三)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局部病变可通过神经和体液途径影响整体,而机体的全身功能状态也可通过神经和体液途径影

11、响局部病变的发展。1、局部影响整体 毛囊炎可引起局部充血、水肿等炎性反应,还可通过神经体液途径引起白细胞升高、发热、寒颤等全身性表现。2、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 糖尿病患者局部皮肤瘙痒、溃烂,是全身性血糖持续升高的皮肤毒性反应。临床意义:医务工作者应善于识别局部和整体病变间的主从关系,抓住主要矛盾进行处理,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一)神经机制:维持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1、病因直接损害神经系统机体功能、代谢障碍2、病因神经系统反射相应器官,组织功能代谢变化3、病因神经系统内分泌神经递质、体液因子器官,组织功能代谢变化例:乙型脑炎病毒破坏CNS 乙型脑炎;狂犬病病毒狂犬病;

12、有机磷农药抑乙酰胆碱酯酶ACh堆积;休克BP减压反射受抑交感(二)体液机制:指致病因素引起体液的质和量的变化,体液调节的紊乱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发生。体液性因子通过三种方式作用于靶细胞: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神经体液机制:体液机制与神经机制常常同时发生、共同参与疾病发生发展,故称为神经体液机制。例:高血压发病的神经体液机制 精神、心理刺激大脑皮质、下丘脑血管运动中枢、交感神经兴奋小动脉紧张性收缩心率加快,心输出量RAAS激活血压升高。(三)组织细胞机制:引起细胞的自稳调节紊乱。1、病因直接损伤细胞;2、病因细胞膜损伤离子泵功能障碍胞内外离子失衡细胞、组织、器官功能障碍,结构破坏;3、病因

13、细胞器损伤(线粒体)细胞功能障碍。(四)分子机制1、分子病:是由遗传物质或基因的变异引起的一类以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疾病的本质是基因及其表达调控的改变。四大类:(1)酶缺陷所致疾病:型糖原沉积病,编码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基因发生突变;蚕豆病,G-6-PD缺陷,进食新鲜蚕豆可导致细胞膜的氧化损伤而产生溶血反应。(2)血浆蛋白和细胞蛋白缺陷所致疾病:镰刀细胞性贫血血红蛋白的珠蛋白分子异常。(3)受体病:分为遗传性受体病(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重症肌无力)两种。(4)膜转运障碍所致疾病:基因突变导致特异性载体蛋白缺陷而造成。例如胱氨酸血症(该类患者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胱氨酸、精

14、氨酸、鸟氨酸和赖氨酸转运发生障碍)。2、基因病:因基因本身突变、缺失或表达调控障碍而引起的疾病。3、构象病第四节 疾病的经过与转归疾病转归:康复和死亡。转归方向主要取决于损伤与抗损伤的力量对比,治疗可影响疾病的转归。一、康复1、完全康复:是指疾病所致的损伤性完全消失,机体的功能、代谢及形态完全恢复正常。2、不完全康复:疾病所致的损伤得到控制,主要症状消失,机体通过代偿机制维持相对正常的生命活动。二、死亡死亡是一个过程,包括频死期、临床死亡期与生物学死亡期临床死亡的标志:心肺死亡模式心跳、呼吸的永久性停止1、死亡的过程濒死期:亦称临终状态。其特征是脑干以上的中枢神经处于深度抑制状态。临床死亡期临

15、床死亡期的标志是: 心跳停止、呼吸停止和各种反射消失。生物学死亡期:是死亡过程的最后阶段。从大脑皮层到各组织器官均相继发生不可逆变化。2、死亡及脑死亡的概念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脑死亡:指全脑功能(包括大脑、间脑和脑干)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以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3、脑死亡的判定标准:自主呼吸停止(首要标准) 不可逆性深昏迷 脑干神经反射消失脑电波消失 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4、脑死亡的意义可协助医务人员判定患者的死亡时间,适时终止复苏抢救;不但可节省卫生资源,还可减轻社会和家庭的经济和情感负担;有利于器官移植。5、脑死亡与植物状态临床鉴别指标脑死亡 植物状态定义

16、全脑功能丧失脑认知功能丧失自主呼吸无有意识丧失有醒觉周期,无意识内容脑干反射无有恢复的可能性无有6、临终关怀:指为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医疗、护理、心理、社会等方法的全方位服务与照顾,使病人在较为安详、平静中接纳死亡。7、安乐死:指患有不治之症的病人在频死状态时,为了免除其精神和躯体上的极端痛苦,用医学方法结束生命。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第一节 水、钠代谢紊乱电解质:指以离子状态溶于体液中的各种无机盐、低分子有机物。体液:指体内各种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水溶液。一、正常水、钠平衡 (一)体液的容量和分布体液:体内的水和溶解在其中的物质。正常成人体液占体重的60:其中细胞内液(ICF)占40;细胞外

17、液(ECF)20:包括血浆5、组织间液(ISF)15。(二)体液的电解质成分细胞外液:Na+、Cl-、HCO3-细胞内液:K+、Mg2+、HPO42-、Pr 机体各组织或细胞中体液电解质的组成和含量有以下特点:任何部位的体液,其阴离子和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使体液保持电中性。细胞内、外液电解质含量的差异显著。细胞外液的阳离子以Na+为主,阴离子以Cl-和HCO3-为主;细胞内液的阳离子以 K+为主,阴离子以HPO42-和蛋白质为主。细胞内、外液的电解质总量不等,以细胞内液为多。由于细胞内液中蛋白质阴离子和二价离子的含量较多,其产生的渗透压相对一价离子为小,因此细胞内、外液的渗透压基本相等。

18、血浆和细胞间液的电解质组成与含量非常接近,仅蛋白质含量有较大差别。血浆蛋白质含量为 6080g/L,细胞间液蛋白质含量则极低,仅为0.53.5g/L。这种差别是由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决定的,对维持血容量恒定、保证血液与组织间液之间水分的正常交换具有重要生理意义。(三)体液的渗透压和水的交换1、体液的渗透压:血浆渗透压 280310mmol/L2、水的交换(1)细胞内外水的运动 细胞膜对水和葡萄糖、氨基酸、尿素、尿酸、肌酐、O2、CO2等小分子物质能自由通过;对其他物质,包括 Na+、K+、 Mg2+和Ca2+等离子,须选择性地经某种转运方式在细胞内外进行交换。细胞内外水的交换动力主要是晶体渗透压

19、。Na+对细胞外、K+对细胞内晶体渗透压起主要作用。(2)血管内外水的运动血浆与细胞间液由毛细血管壁相隔,除大分子蛋白质外,水、小分子有机物和无机物可自由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交换。决定血浆与细胞间液间水分交换的因素为:毛细血管血压(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细胞间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细胞间液流体静压。(3)体内外水的运动表 正常人每日水的摄入和排出量摄入(ml)排出(ml)饮水1000-1300食物水700-900代谢水300合计2000-2500尿量1000-1500皮肤蒸发500呼吸蒸发350粪便水1502000-2500生理需水量1500ml/day;每日最低尿量500ml,呼吸道失

20、水350ml ,皮肤不显性蒸发500ml,粪便含水150ml。(四)水的生理功能1、良好的溶剂; 2、生化反应的场所; 3、调节体温;4、润滑作用; 5、结合水维持组织坚韧性。(五)电解质的功能、分布1、电解质的功能:(1)维持体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2)维持C的EM(RP)、参与AP形成;(3)参与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2、钠的生理功能(1)维持体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2)参与细胞动作电位的形成。3、钠的平衡摄入:Na+100-200mmol/d(食盐 5-10g) WHO推荐:食盐 NaCl 5-6g/d: 摄入量与高血压发生呈平行关系吸收:小肠(几乎全部)排出:肾-多吃多排,少吃

21、少排,不吃不排小儿水电解质代谢的特点 1、体液占体重百分比明显比成人高2、正常婴幼儿电解质含量是年龄越小,Na含量越多,而K、Ca2、P2的则是年龄越小,含量越少,Cl的含量不稳定 3、肾的调节功能不够成熟 4、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够健全(六)水与钠平衡的调节人体水、电解质平衡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通过改变肾脏对水的排出量和控制肾脏对Na+的重吸收,维持细胞外液的容量和渗透压相对稳定。1、渴感ECF渗透压和血容量,刺激口渴中枢,导致渴则思饮寻水,饮水降渗压止渴感。渴觉中枢位于下丘脑视上核侧面,它和渗透压感受器在空间上有部分重叠。渗透压感受器兴奋时,渴觉中枢也兴奋、产生渴感、机体主动饮水补充水的不足

22、。2.抗利尿激素ADH合成、分泌的因素:渗透压升高作用、非渗透性因素(血容量和血压变化)、其他因素。(1)渗透压升高作用: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刺激下丘脑视上核渗透压感受器,使 ADH 分泌增加。(2)非渗透性因素:当血容量下降时,对容量感受器刺激减弱,使 ADH 分泌增加;疼痛、情绪紧张时,血管紧张素合成增加,使ADH分泌增加。肾脏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多,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容量增加。(3)其他因素:精神紧张、剧痛、恶心、AGT II 血浆水平增高及药物环磷酰胺等也能促进 ADH 分泌或增强其作用。3、醛固酮是人体内调节血容量的激素,通过调节肾脏对钠的重吸收,维持水平衡。醛固酮是调节

23、细胞外液容量和电解质的激素,醛固酮的分泌,是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实现的。当细胞外液容量下降时,刺激肾小球旁细胞分泌肾素,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醛固酮分泌增加,使肾脏重吸收钠增加,进而引起水重吸收增加,细胞外液容量增多;相反细胞外液容量增多时,通过上述相反的机制,使醛固酮分泌减少,肾重吸收钠水减少,细胞外液容量下降。血钠降低,血钾升高同样刺激肾上腺皮质,使醛固酮分泌增加。4、心房钠尿肽(ANP)作用:利钠利尿,促进NaCl和水排出机制:(1)抑制肾素分泌;(2)抑制ADS分泌;(3)对抗血管紧张素的缩血管效应;(4)拮抗ADS的滞Na+作用。二、水、钠代谢紊乱的分类 脱水

24、:高渗性、低渗性、等渗性水过多:水中毒、水肿钠代谢障碍:低钠血症、高钠血症、正常血钠性水紊乱根据体液的渗透压分:1、低渗性脱水2、高渗性脱水3、等渗性脱水4、低渗性水过多(水中毒)5、高渗性水过多(盐中毒)6、等渗性水过多(水肿)根据血钠的浓度和体液容量来分:1、低钠血症:根据体液容量又可分为:(1)低容量性低钠血症(2)高容量性低钠血症(3)等容量性低钠血症2、高钠血症 根据体液容量又可分为:(1)低容量性高钠血症(2)高容量性高钠血症(3)等容量性高钠血症3、正常血钠性水紊乱 根据体液容量又可分为:(1)等渗性脱水(2)水肿三、低渗性脱水(低容量性低钠血症)特点:失Na+多于失水。血清Na

25、+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又称为低容量性高钠血症。1、原因和机制(1)水摄入减少:多见于水源断绝、进食或饮水困难等情况;某些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病人、严重疾病或年老体弱的病人。(2)水丢失过多:经呼吸道失水:任何原因引起的过度通气(癔病和代谢性酸中毒等引起的过度通气)都会使呼吸道黏膜不感性蒸发加强。经皮肤失水:高热、大量出汗和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不感性蒸发增多,通过皮肤丢失大量低渗液体。经肾失水:中枢性尿崩症时因ADH产生和释放不足,肾型尿崩症时肾远小管和集合管对ADH反应缺乏及肾浓缩功能不良时,肾排出大量低

26、渗性尿液,使用大量脱水剂如甘露醇、葡萄糖等高渗溶液,以及昏迷的病人鼻饲浓缩的高蛋白饮食,均可产生溶质性利尿而导致失水。经胃肠道失水:呕吐、腹泻及消化道引流等可导致等渗或含钠量低的消化液丢失。2、对机体的影响高渗性脱水的主要发病环节:ECF高渗;主要脱水部位:ICF减少(1)细胞外液减少,尿量减少而尿比重增高。(2)口渴:细胞外液高渗,通过渗透压感受器刺激中枢,引起口渴感,循环血量减少及因唾液分泌减少而引起的口干舌燥,也是引起口渴感的原因。(3)细胞内液向细胞外转移:有助于循环血量的恢复,但同时也引起细胞脱水致使细胞皱缩。(4)脑细胞脱水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5)血液浓缩:由于血容量下降

27、,可反射性引起醛固酮分泌增加。3、防治原则: 防治原发病,去除病因。补水为主,给予适量含钠液、并适当补钾。(及时补水、适当补钠)脱水热:因皮肤蒸发水减少引起的体温上升。五、等渗性脱水 特点:水、钠呈比例丢失,血容量减少,血钠130150mmol/L, 渗透压280310mmol/L。1、原因和机制(1)等渗体液丢失,在短期内均属等渗性脱水胃肠道丢失:麻痹性肠梗阻时;大量呕吐、腹泻或胃、肠吸引;新生儿消化道先天畸形所引起的消化液丧失;皮肤丢失:大面积烧伤;液体积聚在第三间隙:大量抽放胸、腹水。2、对机体的影响(1)血浆渗透压和血钠的变化:ECF渗透压正常,血Na+正常 (2)容量的变化:ECF减少,导致血容量组织液量脱水的主要部位:ICF变化不明显 (3)激素水平的变化:醛固酮、ADH分泌,导致尿量3、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补水量多于补Na+量 (葡萄糖盐水)高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三者的比较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原因失水失钠等渗性体液大量丢失血清钠浓度mmol/L 145130 145血浆渗透压mmol/L 310280 310体液减少主要部位细胞外液(间液)细胞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