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9 ,大小:53.56KB ,
资源ID:2384399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384399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弹药工程与爆炸妙技.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弹药工程与爆炸妙技.docx

1、弹药工程与爆炸妙技江苏省特色专业(2)1 2 3 4 5 6 7 8 910 11 12 13 14江苏省特色专业 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 专业代码 081603 专业方向 目标毁伤机理及终点效应、弹药设计理论、爆炸技术 首届毕业生时间 1957 年 1. 专业负责人基本情况 姓 名 赵国志 教授、博导 社会兼职 国防科工委毁伤与防护专业组成员;兵工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力学学会委员;中国发明者协会委员 2. 专业基本情况 南京理工大学 “ 弹药工程 ” 专业和 “ 爆炸技术及其应用 ” 专业在前苏联捷尔仁斯基炮兵学院的苏联专家帮助下 ,1953 年创办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60 年代后 , 北京工

2、业学院、太原机械学院的弹药工程专业教师并入我校。 1998 年教育部本科专业调整,将 “ 弹药工程 ” 和 “ 爆炸技术及其应用 ” 合并成 “ 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 ” 专业。 本专业创建五十年来,为军队、国防科技工业以及国民经济建设培养本科生 1200 余名,其中 2 名中国工程院院士, 5 位将军,数以百计的总师。 目前本专业涉及各类常规弹药从发射至目标毁伤过程中弹药及其零部件的运动规律、战斗部作用机理、终点效应、目标毁伤机制、弹药设计理论、弹药试验测试技术以及爆炸理论与技术的研究 , 并逐步增加了光电干扰弹药、灵巧智能弹药、信息弹药、弹药的可靠性分析等现代工程技术内容。 本专业对应的主干

3、学科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是国家重点建设学科,弹药工程 1981 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6 年被批准为首 家 博士点, 1995 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是全国弹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兵工学会弹药专业委员、中国兵器工业弹药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南京分部)和国家民用爆破器材检验测试中心的挂靠单位。 本专业与国内同类专业相比,内涵全面,研究内容极其丰富。在弹药总体技术和设计理论、目标毁伤机理与终点效应以及爆炸理论及其应用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连续 5 年在全国本科各专业网上排名第一。 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和赞誉,一次就业率 100% 。 3. 专业建设情况 全面落实 “ 寓军于民 ” 人

4、才培养方案 坚持 “ 寓军于民 ” 的教育理念,构筑宽口径的人才培养体系,与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通用专业统一基础平台,学生在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强化军工特色课程学习和研究。 人才培养方案在保持重视学科和专业的融合,培养系统掌握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调整。减少总学时,同时增加选修课比例,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以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减少了理论课的总学时和比例,增加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例,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尽早接触专业,参与专业的科研实践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型专业人才,注重专业人才的层次性,形成

5、了本 硕、硕 博多层次连读培养体系。 抓师资队伍建设,坚持数量、结构与素质协调发展 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有: 建立了有高水平专业带头人领导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在本学科相关领域内积极举荐、选拔、展示成绩 卓著的 教授学者,使之成为本学科相关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学者、知名专家。 在学术研究教学条件、住房等生活待遇等方面制定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和条件,吸引学成归国人员、博士后及专业人才来本专业工作。 有计划地组织教师的进修与培养。 建立教师教学上岗培训制度,严格审定教师上岗资格,充分发挥优秀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加强组织与监督。 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等方面制定相关教学数量

6、、效果质量,教学论文和教材出版的条例要求,激励和保护广大教师投入教学工作的积极性。组织编写有特色的高水平专业教材。 积极组织和参加国内外学术年会、专题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将本专业建成国内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学术交流中心。 目前已形成一支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教师总数 27 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 70% ;教授 14 名,博士生导师 8 名。具有国内同一领域有影响的学术梯队 4 个。高级职称教师中承担本专科教学任务比例达 100% 。 强大的专项经费投入,显著的建设成效 通过 “211” 工程一期、二期和本科评建一、二期建设,共投资 1087 万元。已建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相当水

7、平的教学、科研和生产开发用实验室基地,建成弹丸终点效应实验室、弹药工程实验室、灵巧弹药实验室和弹箭数值模拟与仿真实验室四个实验室。校内占地约 602m 2 ,仪器设备资产达 2000 万元以上,拥有 400 余台套国内较为先进的实验设施和仪器设备。尤其在电测、光测技术方面已初具规模,可以承接大型测试任务;能为本科生开出水准较高的实验课,也能为培养硕士生、博士生提供较为先进的测试手段与技术;能满足本学科点重大科研课题研究需要。 本专业生均实验仪器设备价值 36 万元,应开实验个数 12 个,实验开出率达 100% 。基础课教学实验室数 8 个,全部通过省合格评估验收。 “ 十一五 ” 期间将计划

8、投资 6000 万元,将建立现代化的汤山弹药军工试验中心。 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在工科基础课教学基础上,扩展机电、控制、信息等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注重专业课系统性、先进性的课程建设,及时将在超远程、灵巧弹药方面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开设了灵巧弹药构造与作用、杆式穿甲弹设计理论、现代弹药设计方法等课程。 构筑既重基础又重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金工实习、工艺实习等实践教学主要在普通机电行业企业进行,专业实习进入专业对口的军工厂实习。本科生毕业设计课题 95% 来自国防重点课题。 重视教材建设、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近 5 年来结合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要求,更

9、多地使用 “ 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 ” 、 “ 九五 ” 国家重点教材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 建有安徽军工集团等 4 个稳定的实习基地,建立二战以来国内外典型炮弹 3000 多枚的炮弹陈列室。专业资料图书室拥有图书资料 4000 余册,期刊 50 多种。 加强教学科学管理、建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教学与管理模式,学生自主网上选课。坚持公开课、听课、评课活动制度、教师学术讲座制度、实验实习双向反馈制度等,使管理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 重视教学文挡的规范化,每一次和本科教学相关的活动都有专人进行专项记录;每门课程的考试试卷、答题及成绩都集中保存。经常性地组织教学观摩

10、活动,互相促进。特别是对青年教师,规定必须进行一定次数的试讲活动,并对其试讲情况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改进意见。 配合学校教务处教学督导组工作,对授课、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教学环节实施严格的监督和管理。重视学生意见的反馈。 专业指导 委员会职务 姓名 工作单位 职务与职称 专业特长 备注 主任委员 刘怡昕 南京炮兵学院 教授 火箭、弹道学 少将 副主任委员 王中原 南京理工大学 教授 外弹道 长江学者、博导、院长 副主任委员 钱林方 南京理工大学 教授 火炮 博导、院长 委员 徐中信 203 所 研究员 火箭 委员 高修柱 兵器系统总体部 研高工 弹药战斗部 主任、博导 委员 武晓松 南京

11、理工大学 教授 弹药 博导 委员 周长省 南京理工大学 教授 弹药 博导 委员 刘荣忠 南京理工大学 教授 弹药 博导 委员 张 河 南京理工大学 教授 引信 博导 顾问 赵国志 南京理工大学 教授 弹药 博导 顾问 马殿荣 总装备部科技委 研究员 发射动力学 少将、博导 顾问 李鸿志 南京理工大学 教授 火炮 院士 江苏省特色专业(3)1 2 3 4 5 6 7 8 910 11 12 13 14江苏省特色专业 环境工程 专业代码 081001 专业方向 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及环境噪声控制工程、环境监测、环境化学 首届毕业生时间 1984 年 1. 专业负责人基本情况

12、 姓 名 王连军 教授、博导 现任职务 化工学院院长 社会兼职 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治理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环境工程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兵工学会环劳保学会专业委员 2. 专业基本情况 南京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始建于 1978 年, 1980 年开始正式招收本科生。是江苏省成立最早,也是国内同类院校中起步较早的环境工程专业之一。环境工程专业由我校化工学院组建而成,基于化学工程的宽基础知识,对各种工业尤其化工业污染性质把握较准,在控制方案设计上的灵活性和针对性较强。本专业具有 “ 环境工程 ” 博士点和 “ 环境工程 ” 、 “ 环境科学 ” 硕士点的支撑,相应

13、学科还拥有培养工程硕士的资格,是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在废水处理工程、固体废物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噪声控制、环境监测、环境化学等领域已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二十多年来,环境工程专业已为国家培养了包括工程硕士在内的 350 多名研究生、 1900 多名本科生和 500 多名大专生。历年来,新生录取分数在全校名列前矛,生源质量好。毕业生受到各有关企事业单位的欢迎。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在国内外 ( 特别是江苏省 ) 环境保护、教学、科研等领域的岗位上做出了优异的成绩,许许多多的毕业生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和领导者,近年来,本专业学生的一次就业率在 95% 以上,学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在 50% 以上。 本专业经过

14、多年的建设,目前教学条件、教学设施完备,实验教学设备先进。专业发展有 相应的 博士点、硕士点的强有力支撑。师资队伍的学术实力较强,教师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橼结构合理,专业负责人、学术带头人的学术造诣深厚。在化工、军工企业污染控制及治理、化工清洁生产、废水回收利用技术、工业水处理等方面有鲜明的特色和较大的优势。另外,由于目前的教师队伍、实验设施是由原有的环境工程、环境监测两个专业合并而成,因此,本专业还具有很强的环境监测的实力,拥有一批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学生实验、教师科研都有着可靠的实验条件和实验设施的保证。 自从本专业成立以来,学校一直非常重视对本专业的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15、。近五年来,更是将本专业列为学校的品牌专业加以重点建设,在校本科教学优秀评建一期、二期建设、校 “211 工程 ” 建设中都给予了建设经费上的倾斜支持。这为本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3. 专业建设情况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调整及实施情况、效果 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本专业构建了面向 21 世纪 “ 环境工程 ”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环境工程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知识更新很快。根据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要求的实际情况,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了对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计划中增设了给水管网设计、排水工程、 AUTOCAD 绘图等专业课程,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为了进

16、一步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本科教学 “ 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重能力 ” 的培养目标,目前新的人才培养计划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增设了环境工程课程设计和环境监测课程设计两门课程,整合、更新实验内容,增加了综合型、设计型实验项目,使综合性、设计性课程占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达到 80 。 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本专业现有教师 21 人,在专业负责人 王连军 教授的带领下,师资队伍建设方案顺利实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师资队伍的建设重点是青年教师的培养。 采取了老教师传、帮、带,通过试讲、听课、教学研讨等来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积极支持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是我们培养措施之一

17、。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外知名大学进修或合作研究。 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加快师资队伍的建设步骤。 在专业带头人 王连军 教授等的带领下,组织以青年教师为主的研究队伍,争取国家级及部省级科研项目和横向合作课题。 组织教师制作高水平实验装置和 CAI 课件,编写高质量教材。 专项经费投入及使用情况 我校 环境工程 专业经过多年发展和 “ 本科教学优秀评建 ( 一期工程 )” 专项经费的建设,己打下坚实的基础。从 2003 年开始,本专业结合学校的 “ 本科教学优秀评建二期工程、三期工程 ” 、 “ 十五 211 工程 ” 建设专项经费对 专业进行了建设, 使本专业教学条件和实验仪器设备得到了改善和更

18、新,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近 5 年的建设经费共 520 万元。 教材建设、教学设施建设情况 目前的教材主要有三类: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高教出版社出版的统编教材和自编教材。实验教学设施完备,所开设的 36 项专业实验在全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中属于实验项目较为齐全的,实验室场地充足,实验教师素质高,实验教学水平较高。目前, 80 采用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对一些有特色的课程采用自编教材,补充了学生实验设施,实验教学水平上一个台阶,同时加强学生创新基地建设;又建立新的实习基地。 实习包括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目前拥有 6 个比较固定的实习单位,其中有两个是挂牌的实习基地。 教学管理 情况 学校

19、和化工学院有健全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网络,倡导了 “ 从严治教、以学生为中心 ” 的管理理念,实施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聘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作为教学督导,协助院系领导对各教学环节进行适时督导和监控。本专业除服从学校和化工学院的教学管理外,还采取了如下措施: 建立环境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 , 由来自南京理工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南化公司等单位的 13 位专家组成,他们主要负责审议学科专业的总体发展规划;审议专业设置、调整和改造方案。 教学文件及时组织学习和归档保存,讲课、辅导、批改作业、实验和实习指导等严格遵守校和

20、分院有关规定,以及本系的要求。 每学期与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已教学生座谈 1 次,认真听取专家和学生的意见,改进教学方法。向本专业毕业学生发放专业培养调查表,收集和分析他们的意见,逐年提高培养质量。 建立教师上课互查制度和老教师督导查课。 每学期每位教师在本系报告科研和教研工作一次以上,发表科研和教研论文 1 篇以上,促进本系学术气氛和学术水平的提高。 积极开展与国外大学的交流。近五年本专业已为我国特别是江苏省培养和输送了数百名合格的本科毕业生,大部分在我国尤其是江苏省环保、化工、轻工、食品、能源、冶金等部门从事技术、管理工作,有的成为技术骨干,有的走上了厂长、经理甚至各级政府的管理岗位,具有较高

21、的社会声誉,为我国、我省的国民经济,特别是环保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专业指导 委员会职务 姓名 工作单位 职务与职称 专业特长 备注 主任委员 陆路德 南京理工大学 化工学院院长 教授(博导) 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化工学院院长 副主任委员 顾 宜 四川大学 教授(博导) 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副主任委员 彭金华 南京理工大学 教授(博导) 化工学院副院长 委员 王泽山 南京理工大学 教授(博导) 工程院院士 委员 胡宏纹 南京大学 教授(博导) 科学院院士 委员 汪 信 南京理工大学 教授(博导) 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 委员 徐朗来 南京农业大学 教授(博导) 理学院院长 委员 吴

22、沛成 南京烷基苯厂 教授级高工 总工 委员 陆懋筠 南化公司 教授级高工 总工 委员 王传华 南化公司氮肥厂 高工 教育科科长 委员 王连军 南京理工大学 教授(博导) 化工学院副院长 委员 钟 秦 南京理工大学 教授(博导) 教研室主任 委员 王福宝 南京化工厂 工程师 教育培训中心 江苏省特色专业(4)1 2 3 4 5 6 7 8 910 11 12 13 14江苏省特色专业 电子科学与技术 专业代码 080606 专业方向 物理电子学、光电子技术 首届毕业生时间 1957 年 1. 专业负责人基本情况 姓 名 陈钱 教授、博导 现任职务 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副院长 社会兼职 “长江学

23、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际信息显示学会( SID )会员;国际光学工程学会( SPIE )会员;总装备部兵器火控与光电技术专家组成员 2. 专业基本情况 南京理工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源自于 1953 年创建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 “ 指挥仪器 ” 专业, 1964 年随学校由军队转入地方, 1989 年按国家规定,专业名称改为 “ 光电技术专业 ” , 1996 年由教育部归并为 “ 光电子技术专业 ” , 1999 年由教育部归并改名为 “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 ,是江苏省目前工科光电信息类专业。专业创建五十年来,为军队、国防科技工业及国民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级科技人才,已培养三十八届

24、本科毕业生共 1200 余名,硕士生 150 余名,博士生 50 余名,现有在校本科学生 340 名。 本科专业对应的一级学科为 “ 光学工程 ” 和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1978 年设硕士点, 1986 年设博士点, 1995 年设博士后流动站,是江苏省、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及 “211 工程 ” 重点建设学科。 本专业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教学、科研积累沉淀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扎实的基础教学,宽口径的培养方式。 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是:厚基础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是:经过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多学科基础理论与实用技能的严格训练,可从事光电信息、光电子

25、、光通信、计算机及电子信息产业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及电子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集成电子系统和光电子系统的产品设计与制造、科技开发与应用、运行管理等,能够适应当代信息化社会高科技迅速发展需要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突出的现代光电成像技术特色。 本专业是工科光电信息类专业,培养学生掌握光电成像技术的信号采集、发送、传输、处理、存储、显示等基本知识及相关系统和器件的分析研究,开发设计和制造的工程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光电成像技术及发展动态,适应现代学科交叉和光电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 本科生的专业实验全部在本专业实验室进行,主要有光电子与微电子综合实验、半导体物理与半导体工艺实验、光电子器件、光电成像器件

26、、显示器件、传感器以及薄膜材料等方面的实验。 研究型大学的专业发展模式。 本专业近年来,承担科研项目 20 项,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的经费合计 660 万元,科研经费年均 120 万元,获省部级以上各类科研奖 5 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100 余篇,出版教材一部。有 4 名博士生导师直接参于本科教学,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老中青结合集科研、教学能力于一身的师资队伍,强有力地支撑专业发展。教学内容从科研成果中提炼,使现代科技进步成果渗透到课程中,重构基础,突出现代,反映前沿交叉综合,专业教学与现代科技水平发展紧密结合,基本具备当代研究型大学的专业发展模式。 高起点的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

27、。 挑选光电子器件、光辐射测量课程予以重点建设,使其在教材、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有大幅度提高。挑选光通信器件原理课程采用英语或双语教学,使本专业采用英语或英语教材的课程在三年内达到所开课程的 5% ,挑选显示技术、光辐射探测、光电子器件、光通信器件原理、电视原理等十门课采用近三年出版的教材,使新教材课程比例达到 50% ,挑选显示技术、光辐射探测、光电子线路、微电子技术课程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使本科生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达到 20% 以上。 良好的教学效果。 近年来,本专业学生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奖赛全国二等奖 1 人次,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奖赛江苏赛区一等奖 1 人次,二等奖 1 人次,三等

28、奖 3 人次;全国 “ 挑战杯 ”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 3 人次;另外获各类校级奖项 100 余人次。近 4 届学生累计四级英语通过率为 83% 。六级英语通过率为 31% ,计算机二级 (VC+) 通过率为 89% ,计算机三级通过率为 30% ,本专业近 4 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为 100% 。 3. 专业建设情况 专业规划与建设概况 按照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定位,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计划并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设,确保本科培养计划的落实和执行;重视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做到专业教育四年不断线,每学期都组织知名教授同本专业学生座谈并举办学术报告,介绍本专业最新成

29、果和发展动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形成良性的互动,重视并实施科研成果向教学上的转化,最大程度发挥科研和学科对本科教学的支撑和提升,确保本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并得到校内外公认;本专业基础课统测成绩和参加有可比性的各项竞赛及考试的成绩逐年提高,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 100 。 教学建设情况 教材使用。重点建设光电子器件、光辐射测量课程,使其在教材、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有大幅度提高。积极引进和选用先进的、实用性强的新教材和原版教材,显示技术、光辐射探测、光电子器件、光通信器件原理、电视原理等十门课采用近三年出版的教材,使用近三年出版教材的课程比例 100% 。 多媒体

30、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课程有显示技术、光辐射测量、光电子线路、微电子技术课程,编制多媒体课件等,达到本专业教学课程的 20% 以上。 双语教学。光通信器件原理课程采用英语或双语教学,使本专业采用英语或英语教材的课程在三年内达到了所开课程的 5% 。 教学改革。积极组织本专业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增加了微电子与光电子综合实验和 EDA 实验,在二期建设中,我们对原微电子工艺线进行了改造,增加了一些设备和仪器,使学生在该工艺线上进行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为综合实验编制了教材,制定了科学可行的实验方案,使本专业学生能很好的

31、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通过建设,该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有较大提高,在课程建设、实验室和实验基地建设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 实验室建设 新增仪器使用情况。购买的新设备已经为综合实验室使用,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使有综合性、设计性试验的课程占有试验课程总数的比例 100 ,实验效果良好,并使实验室实现开放;注重提高学生素质以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有具体的措施并提供良好的条件。 实验项目开出情况。电子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已开出实验 41 个:微电子与光电子综合实验,微电子技术课程实验,显示技术课程实验,光电器件课程实验,电真空课程实验,光辐射测量课程实验,电视原理课程实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