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32.99KB ,
资源ID:2384251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384251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普通地质学》复习要点.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普通地质学》复习要点.docx

1、普通地质学复习要点1. 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包括 岩浆作用,地壳运动,地震和变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包括 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引起外力地质作用的因素有 大气、水和生物;引起外力地质作用的能源有 太阳热能、重力能和日月引力能。2. 将今论古:用现在正在发生的地质作用去推测过去,类比过去,认识过去。(莱伊尔)3. 地球的外圈层有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4. 地质构造: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力作用下所产生变形与变位的产物。5. 地层:一定地质时期内形成的层状岩石。6. 岩层:两层面所夹的岩性均一的

2、一套岩体。(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限制的岩性 基本一致的层状岩石。)7. 克拉克值(丰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质量分数%。8. 矿物:自然产出的且内部质点(原子、离子)排列有序的均匀固体。化学成分一定,可用化学式表达。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9. 晶体:内部质点(原子、离子)在三维空间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10. 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11. 硬度:矿物抵抗外力机械作用的强度。12. 解理:晶体受到外力打击时能够沿着一定结晶方向分裂成为平面的能力。13. 断口:矿物受外力打击后不沿固定的结晶方向断开时形成的断裂面。14. 色率:暗色矿物在岩石中的百分含量。15. 岩石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变

3、质岩。16. 岩浆作用:岩浆的发育,运动及其固结成岩的作用;分为喷出作用和侵入作用。 喷出作用:岩浆喷出地表的作用。有气体,液体,固体三类;气体以水蒸气为主,其次为二氧化碳,硫化物,硫及少量的一氧化碳,氢气,氯化氢,氨气,氯化氨等。 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移,侵入周围岩石而未到达地表的作用。17. 岩浆:地下形成的,含有大量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融体。18. 岩浆岩:由岩浆冷凝而形成的岩石。19. 火成岩分类基础:岩浆成分和冷凝环境。20. 岩浆的物理性质有:温度、压力、黏度、密度21. 火山岩包括 火山碎屑岩、熔岩。22. 同化作用:岩浆熔解围岩,将围岩改变成为岩浆的一部分的作用。

4、岩浆温度高,规模大,且围岩属于较低熔点的岩石,同化作用就易于发生。23. 混染作用:岩浆因同化围岩而改变自己原有的成分的作用。24. 结晶分异作用:一种成分的岩浆按矿物熔点的高低可依次结晶出不同成分的矿物,并依次形成不同各类的岩石的作用。25. 部分熔融(分融):同一种岩石在不同的条件下熔出不同成分的熔融体,易熔成分先熔化,难熔成分后熔化,温度升高相当程度后,岩石完全熔化,熔融物成分从酸性向基性发展,这种分级熔化的现象称为分融(部分熔融)。26. 似斑状结构:在火成岩结构中,如基质为显晶质,且基质成分与斑晶成分相同。27. 斑状结构:在火成岩结构中,若基质为隐晶质或非晶质者。28. 岩墙(岩脉

5、):岩浆沿的裂缝挤入后冷凝形成的脉状岩体。29. 岩床:岩浆沿围岩的空隙挤入后冷凝形成的板状岩体。30. 地热增温率(地温梯度):常温层以下深度每增加100米地温所增加的度数。31. 沉积岩:由沉积物固结变硬而成的岩石。32. 沉积相: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33. 胶结物:化学成因的充填于碎屑颗粒孔隙中的沉淀物。34. 胶结作用:胶结物充填到碎屑沉积物的粒间孔隙之中使沉积物胶结变硬的作用。35. 压固作用:由于上覆沉积物的重量使沉积物孔隙变小,而且水分挤出变硬的作用。36. 成岩作用:使松散的沉积物变成坚硬的沉积岩的作用。37. 外力地质作用的因素:大气,水,生物。38. 科里奥利效应:地球上的

6、一切物体,都会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而发生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在南半球向左,这种效应称科里奥利效应。39. 风化作用:在外因作用下,岩石发生机械或化学分解,变为松散的碎屑及土壤的作用。40. 差异风化:抵抗风化能力不一致的岩石共生在一起,则抗风化能力强的岩石突出地表,抗风化弱的岩石凹入的现象。41. 球状分化:岩块边缘和隅角从多方向受温度及水溶液等因素作用最先破坏,棱角逐渐消失,变成球形或椭圆形。42. 剥蚀作用:在外因作用下,岩石因机械作用或化学作用而被剥蚀的作用 。43. 圆度:碎屑颗粒棱角的磨损程度称为圆度。44. 层理:由于岩性在沉积方向上的变化而表现出来的层状构造;有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

7、 交错层理:层理中各层纹相互交错的层理。 平行层理:层理中各层纹相互平行的层理。45. 底砾岩:在假整合接触关系中,在剥蚀面凹下部位堆积的来源于下伏岩层的砾岩。46. 火山碎屑岩:由各种火山碎屑物堆积并固结而成的岩石。47. 变质作用:岩石在基本上处于固体状态下,受到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发生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岩石结构与构造变化的地质作用。引起变质的因素有温度,压力,化学活动性流体。48. 化石:埋藏在岩层中的古代生物遗体或遗迹。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明显,数量多,分布广泛的化石称为标准化石。49. 变晶结构:原岩发生重结晶而形成的结构。表现为矿物形成,长大且晶粒

8、相互紧密嵌合。50. 变余结构:变质程度不深时残留的原岩结构。51. 片理:岩石中片状或长条状矿物连续而平行排列,形成平行、密集而平坦的纹理。52. 正变质岩:由火成岩变质而成的岩石。53. 副变质岩:由沉积岩变质而成的岩石。54. 变质矿物:某些由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变质岩常具有的特性矿物。55. 基体:混合岩中的一部分变质岩。56. 脉体:混合岩中一部分从外来的熔体或热液中沉淀的物质。57. 绝对地质年代: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距今的时间。58. 相对年代: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59. 地层层序律:地层形成时水平或近乎水平的,较老的地层先形成,位于较下部位,较新地层后形成,覆于

9、上层,即具有下老上新的规律。60. 生物层序律:年代越老的地层中所含生物越原始,越简单,越低级,年代较新的地层中生物越进步,越复杂,越高级,不同地层含有不同类型的化石及其组合,相同年代地层含有相同类型的化石及其组合。61. 海啸: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强烈的地震,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62. 烈度:地震对地面的破坏程度。63. 地震预报的三要素:时间,地点,震级大小;地震的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地震波有 纵波,横波,面波。64. 构造运动(地壳运动):由于地球内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岩石变形与变位的机械作用。65. 新构造运动:新近纪(第四纪)以来所发生的构造运动。66. 褶皱存在

10、的标志:在沿倾向方向上相同年代的岩层作对称式重复出现。67. 猪背岭:由单斜岩层组成的山岭,岩层倾角及两侧山坡均较陡者,称为猪背岭。68. 断层:岩石破裂,并且沿破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相对滑动的地质构造。69. 节理:岩石破裂,破裂面两侧岩块无明显滑动者。70. 深断裂:切割深度达地壳底层或更深的断层。71. 滑距:断层两盘相当的点(在断层面上的点,未断裂前为同一点),因断裂而移动的距离。72. 断距:断层两盘中相当层(未断裂前位于同一层)因断裂而移动的距离。73. 地堑:断层的组合形式,两断层的共同俯侧。74. 毕鸟夫带:在海沟岛弧系中深度由浅到深的一系列震源排列成为由海沟向大陆倾斜的面。75

11、. 磁偏角: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的夹角。76. 磁倾角:磁针与水平面的夹角。77. 风化壳:覆盖在基岩上的由风化产物组成的一个不连续薄壳。78. 冲积扇:洪积物在沟口呈扇状分布,扇顶在沟口,扇形向山前低平地带展开。79. 侵蚀基准面:河流的下蚀作用受一个高和基准面控制,当河流下切使河床降低到这一基准面时,河流失去断续下切的能力,这一基准面称为侵蚀基准面。80. 河流袭夺:一条河流向上坡加长的结果可以交切另一条河流,将后者上游的河水截夺过来,这种现象称为河流袭夺。81. 河流的袭夺:向源侵蚀作用较强的水系把分水岭另一侧侵蚀作用较弱的水系上游或其支流袭夺过来,叫河流的袭夺。82. 层流:水质点呈

12、平行层状,不互相混合,流动的层与层之间界线不交错,称为层流。83. 紊流:水质点以复杂的流线型式交错,质点相互混合,称为紊流。84. 流水搬运的方式有 拖运,悬运,溶运。85. 去均夷化作用:影响河流下蚀的作用发生改变,河流获得新的能量,下蚀复苏的现象。86. 深切河曲:一旦发生去均夷化作用,河流下蚀速度相当,原有河弯不受破坏而继承下来,致使河曲深深切入基岩之中,这种河曲称为深切河曲。87. 河流阶地:己形成河漫滩的河流因去均夷化作用而重新下蚀,原来的谷底呈阶梯状残留在新的谷坡上,成为在河谷两坡的阶梯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分为堆积阶地:阶地面与阶地斜坡全是由河流沉积物组成,无基岩暴露;侵蚀阶

13、地:阶地斜坡上基岩裸露,阶地面上公有零星河流沉积物分布,呈现有河流侵蚀的痕迹;基座阶地:阶地下方有基岩暴露,上部为河流沉积物组成;从堆积阶地到基座阶地,表明河流已切过早先的冲积物而达于基岩之中,间接反应出地壳运动有所强化的趋势。88. 准平原:河流发展到老年期,起伏的地势被进一步削低、填平,河流的沉积作用突出,在广大地区内只存在零星分布,高度不大的剥蚀残丘,整个地区变得比较平坦,由较薄的松散沉积物覆盖,这种近似平原的地形称为准平原。89. 夷平面:准平原因随后的地壳上升而抬高,再受流水侵蚀切割而成为山地,在山顶残留有准平原的遗迹,即相当平坦的顶面,代表了地质时期中准平原的表面,称为夷平面。90

14、. 岩溶塌陷:在石灰岩等可溶性岩层地区,由于地下水溶蚀作用而产生的塌陷现象。91. 冰川:在重力作用下由雪源向外缓慢移动着的巨大冰体。92. 雪线:常年积雪区的下界。93. 羊背石:突起于冰床上的坚硬基岩受刨蚀后变为一系列低缓的椭圆形水丘。94. 鼓丘:分布在终碛堤内缘由冰碛物组成的椭圆形高地。95. 冰川作用:气候寒冷时期,冰川大规模前进,冰雪覆盖的面积迅速扩大,称为冰川作用。96. 地下水:存在于地下沉积物或岩石空隙中的水。97. 岩石空隙包括 孔隙,裂隙和洞穴。98. 潜水:地面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面的饱和水。99. 承压水:充满于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100. 波(

15、浪)基面:波浪向深部传导的能力有限,一般不超过波长的1/2,这一深度界面称为波(浪)基面。101. 洋流(海流):海水做大规模的定向流动。102. 潮汐:海平面的周期性涨落现象。103. 潮坪:浅平的海岸有凸起地貌发育,导致近岸水域与外海发生隔离,波浪作用弱,而潮汐作用盛行,使得这里区分不出明显的前滨后滨地带,却形成平坦而宽阔的平地称为潮坪。104. 生物礁:由生物生长所形成的海底突起。105. 碳酸钙补偿深度(CCD):随着海水深度的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当深度超过一定深度时,从海水表层凝固的固体碳酸钙沉入这一深度时又被高含量二氧化碳所溶解,这一深度称为碳酸钙补偿深度。106. 内碎屑:

16、海盆中己固结的碳酸钙沉积被海水冲击破碎而成的碎屑。107. 鲕粒:由海水中碳酸钙凝聚而形成的外形浑圆,内部具同心圆构造的碎屑。108. 大洋中脊:绵延全球各大洋底的巨大山脉。109. 构造湖:湖盆由构造运动引起的湖泊.110. 堰塞湖:河谷被山崩、泥石流或火山喷发物质阻断河流而形成的湖泊。111. 沼泽:陆地上潮湿积水,喜湿植物大量生长并有泥碳堆积的地方。112. 油页岩:在沼泽沉积作用下,厌氧细菌分解有机质形成的腐胶质与粘土和粉砂混合并经脱水变致密后,经过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113. 风的搬运方式有 悬浮,跳跃,蠕动三种方式。114. 土壤:通过生物风化作用而形成的含有腐殖质的松散的细粒物质

17、。115. 黄土:干旱,半干旱地区由风的作用形成的由粉砂组成的特殊的第四纪沉积物。116. 沙漠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气候的改变或人类活动,破坏了生态平衡而使地表沙化的现象。117. 块体运动:山坡上块体(含岩石、松散沉积物以及它们的混合物)的向下运动;其动力是重力。118. 滑坡:斜坡上的岩体沿着上凹的弧形滑面下滑,同时绕水平轴向内旋转的块体运动。119. 泥石流:发生在山区的一种带有大量泥沙、石块的暂时性湍急水流。120. 浊流:海洋或湖泊中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高密度水下重力流。121. 太阳系: 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122. 撞击作用:陨

18、星坠落对行星的冲击并使其表面发生变形甚至变质的作用。123. 类地行星包括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124. 类木行星包括 木星、土星、海王星及冥王星。125. 地质环境:指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科学技术研究可及的岩石圈总称,又称自然环境。126. 医学地质学:研究人体健康与地质环境关系的学科。127. 地质学研究的意义:1、指导人们寻找矿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2、查明地震、火山爆发、山崩、地滑、洪水、风沙、地面的沉降等自然灾害的形成规律,指导人们和这些自然灾害进行有效的斗争;3、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直接服务于人类健康。 126.地质学研究的内容有 组成地球的物质、地球的结构与构造

19、、地球的历史、实用问题、综合性研究以及方法学六个方面。127.鲍温反应系列 玄武岩浆在结晶分异的过程中,铁镁质矿物的晶出顺序是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化学成分差异,内部结构显著改变的一系列矿物,称为不连续反应系列;长英质矿物晶出顺序是基性斜长石、中长石、酸性斜长石化学成分连续变化,内部结构无根本变化的一系列矿物,称为连续反应系列,上述两个系列分别进行,同时发生,形成矿物一一对应,在分异的低温阶段则晶出钾长石。白云母和石英,总称为鲍温反应系列。128.沉积岩的特征 1.沉积岩中的矿物,都是在常温常压下形成的,或所适应的温度范围较大,在地表条件下保持稳定的矿物,如粘土矿物,石膏,方解石,石英

20、等; 2.沉积岩的结构有碎屑结构,非碎屑结构,碎屑结构是沉积岩的特征结构,有砾状,砂状,粉砂状,泥状等,碎屑颗粒磨圆程度不一。 3.沉积岩的构造有层理构造,也是沉积岩的特征构造,递变层理,波痕,泥裂,缝合线,印模,结核等构造。129.变质作用的类型及代表型岩石 1.接触变质作用 发生在火成岩与围岩之间的接触带上并主要由温度和挥发性物质所引起的变质作用;主要由温度引起的变质作用称接触热变质作用,如斑点板岩、角岩、大理岩、石英岩等;主要由挥发性物质引起的变质作用称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如矽卡岩。 2.区域变质作用 在广大范围内发生的,并有温度压力或化学活动性液体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变质作用;有板岩、千枚岩

21、、片岩、片麻岩、变粒岩、麻粒岩、斜长角闪岩、榴辉岩。 3.混合岩化作用 即超深变质作用,由变质作用向岩浆作用转变的过渡型地质作用,特别是在温度很高时,岩石发生分融并形成酸性熔体,同时地下深部也能分泌出钾、钠、硅的热液,这些熔体和热液沿着己形成的区域变质岩的裂隙渗透、贯入,甚至和变质岩发生化学反应,以形成新的岩石,这就是混合岩化作用,代表性岩石就是混合岩,由基体和脉体组成。 4.动力变质作用 又称破裂变质作用,与地壳发生断裂有关,在上层,岩石较破碎,形成构造角砾岩,在较下部位,矿物发生塑性变形,形成糜棱岩。130.地质年代单位包括 宙 代 纪 世,与之相对应的年代地层单位是 宇 界 系 统。13

22、1.地质年代表与生物进化的关系 生物进化史能够详尽而有效地反映地球历史演化的客观自然阶段,地质年代表就是根据生物演化的巨型阶段将地球演化史进行划分为宙、代、纪、世,每个时期内生物界面貌各有特色,地质年代表就是依据生物演化的先后顺序确定,与地质年代表相应的地层单位划分为宇、界、系、统,代表不时时期形成的地层。132.叙述岩石地层单位 在一个新地区进行地层工作时,首先应根据岩性特征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将地层分层,建立起地层系统及层序,称为岩石地层单位,也称地方性地层单位,可分为群、组、段不同级别、群,包括厚度大,成分不尽相同,但总体外貌一致的一套岩层。组,岩石地层基本单位,由一 或多种岩石组成。段

23、,代表组内岩性相当均一的一段地层。133.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征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状况的研究为地球内部构造提供了依据; 莫霍面,地下33千米深度处,纵波平均速度由6-7千米每秒突升至8.1千米每秒,这一界面称为莫霍面,此界面以上称为地壳; 古登堡面,地下2900千米深度,横波在此界面消失,纵波速度也突然减慢,这一界面称为古登堡面,此面以上至莫霍面称为地幔;以下为地核; 另外,在地下50至250千米范围,地震波速变化明显降低,250公里以下又开始上升,此范围为固液混合物,易发生塑性流动,称为软流圈;软流圈以上包括地幔最上部及整个地壳,均为固态,具有刚性,称为岩石圈。 地壳内,主要是火成岩,

24、变质岩及地表的沉积岩等。 地幔内,主要由超基性岩石组成; 地核,由铁和镍,少量硫的混合物。134岩石的空间位置的确定及各产状要素 岩层的空间位置取决于岩层层面的 走向、倾向、倾角、岩层的厚度;走向、倾向、倾角也称为岩层的产状要素。 走向,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标志岩层的延伸方向; 倾向,层面与走向垂直并指向下方的倾斜线在水平面的投影方向,代表岩层的倾斜方向; 倾角,层面与水平面的最大交角。135褶皱构造的基本要素及分类 岩层的弯曲称为褶皱,单个弯曲称为褶曲。褶曲的要素有: 翼,褶曲岩层的两坡; 核,褶曲岩层的中心; 轴面,两翼近似对称的假想面,也可是曲面; 枢纽,褶曲轴面与层面的交线; 弧尖

25、,也称转换端,层面弯曲最大的部位,垂于于枢纽的切面上轴面与层面的交点; 轴线,轴面与地面的交线; 长、宽、高,决定褶嵌套小的要素。 按轴面产状分为:直立褶曲、倾斜褶曲、倒转褶曲和平卧褶曲;按枢纽产状分为:水平褶曲和倾斜褶曲; 按长宽比可分为:复背斜和复向斜、短轴褶曲、线状褶曲、穹与盆;按剖面开关分为:扇形褶曲、箱形褶曲、单斜。136.断层的分类及存在标志 按断层的两层相对滑动方向的差异,可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按断层走向与被错断岩层走向的几何位置关系可分为:走向断层、倾向断层、斜向断层、地堑和地垒; 存在及识别标志: 1.擦痕和镜面,它们都是两侧岩块相对滑动所成,断层面上还往往有一些

26、阶步,反阶步,它们都是识别断层的有力标志; 2.拖曳褶曲,因两侧岩层错动引起的局部弯曲,可判断断层的运动方向; 3.断层角砾岩与磨砾岩,岩层断裂时破碎,经胶结而成,仔细辨别有助于判断断层方向; 4.断层泥,因断裂摩擦粉碎形成的泥状物质,常与磨砾岩共生; 5.密集节理,断层两侧往往有先存节理,近断层处密集,节理方向大致与层面平行; 6.地质体的错断,岩层,矿层突然错断,接触关系改变,可判断断层相对滑动方向; 7地层的重复与缺失,走向断层破坏地层层序,造成一些重复或缺失现象,是断层存在的有力证据; 8地形证据,两侧岩块的升降形成断层崖、三角面山或断层悬谷等; 9.泉水出露及矿化现象,断层往往是地下

27、水及矿液通道,沿断层延伸常见串珠状分布的泉水出露及矿化现象。137.地层的接触关系及形成过程 1.整合接触 相邻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它们的岩性与生物演化连续而渐变,沉积无间断;两地层是在构造运动处于持续下降,或持续上升的背景下由沉积物连续沉积而成的; 2.假整合接触 又称平行不整合接触,相邻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其分界面是沉积间断面或为剥蚀面,剥蚀面的产状与相邻在凹下部位常堆积底砾岩;表明地层形成以后,地壳均衡上升,使地层剥蚀,形成剥蚀面,随后地壳均衡下降,在剥蚀面上重新接受沉积,形成上覆地层; 3.不整合接触 又称角度不整合接触,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不一致,其间有剥蚀面相分隔,剥蚀面的产状与上覆

28、地层的产状一致,与下伏地层的产状不一致;表明地层形成以后因强烈构造运动而褶皱隆起并遭受剥蚀,形成剥蚀面,然后地壳下降,在剥蚀面上接受沉积,形成新地层; 4.侵入接触 侵入体与围岩间的接触关系;说明该地区曾经有构造运动发生,引起了岩浆的侵入,形成侵入体; 5.侵入体的沉积接触 地层覆盖在侵入体之上,其间有剥蚀面相分隔,剥蚀面上堆积有该侵入体剥蚀形成的碎屑物质;表明侵入体形成后,地壳上升并遭受剥蚀,侵入体上面的围岩及侵入体上部的一部分被蚀去,形成剥蚀面,然后地壳下降,在剥蚀面上接受沉积,形成新地层;6.断层接触 地层岩体之间有以断层接触,其接触面为断层面;地层形成后发层断层错移,形成断层接触关系。

29、138. 风化作用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1.物理风化作用 又称机械分化,它是地表岩石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也不形成新矿物的作用;2.化学分化作用 是地表岩石在水、氧和二氧化碳的作用下发生化学成分变化,并生成新矿物的作用;3生物风化作用 生物活动对岩石所起的机械的或化学的破坏作用;以上三类风化作用及其多种风化方式都具独立意义,但它们在许多情况下相伴而生,并相互影响和促进,共同破坏岩石(试举例更好)。139.控制岩石风化特征与风化速度的因素 1.气候 气候通过气温、降雨量及生物繁殖状况而表现;气温对岩石的机械破坏程度、各种化学反应的速度及生物界的面貌都有重大影响,降雨量的多少关系到水在风化作用

30、中活跃程度,间接影响风化速度,生物生长状况; 2.地形条件 包括地势的高低、起伏程度及山坡的朝向;地势高低影响气候,地形起伏引起风化产物的搬运,对风化速度产生影响;山坡朝向涉及到气候和日照强度。 3.岩石特征 矿物的成分和数量及强弱直接关系到岩石抗风化能力;岩石的结构、构造对岩石的风化的难易产生影响;节理发育状况破坏了岩石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促进了风化进行。140.风化作用的产物特征碎屑物质 包括岩石碎屑和矿物碎屑,主要是物理风化的产物,也有岩石在化学分化过程中未完全分解的矿物碎屑;溶解物质 一部分是易于搬运的钾、钠、钙、镁元素的碳酸盐、硫酸盐、氯化物以及少量的锰、磷氧化物,它们以真溶液形成被水带

31、走,另一部分是较易淋失的二氧化硅,以胶体溶液形式搬运开来;难溶物质 不活泼的铁、铝等元素在原地残留,形成褐铁矿、粘土矿物及铝土矿等。141.三大岩石的演变 沉积岩和岩浆岩可以通过变质作用成为变质岩;在地球表面,岩浆岩,变质岩又可通过风化、搬运、沉积固结转换为沉积岩;当变质岩、沉积岩因构造运动进入地下深处,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被熔融成岩浆,再经冷却结晶作用又形成岩浆岩,三类岩石处于不断变化之中。142.河流地质作用的一般趋势(从侵蚀,搬运,沉积几个方向陈述,从课本中总结,P148至P164页)非常重要考点143.喀斯特地貌发育的主要因素及地貌类型 主要因素有:1.温湿的气候;2.可溶性岩石的存在;3.具有溶蚀能力的水,取决于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4.岩石中的断裂破碎带及岩层产状较为平缓的部位;5.构造运动程度微弱,地壳较长期处于稳定状态; 主要地貌类型:溶沟和石芽、落水洞、溶斗、干谷和肓谷、峰众、峰林及孤峰、溶洞、溶蚀谷、喀斯特洼地。144.简述地下水的地质作用(从侵蚀,搬运及沉积方面陈述,说明喀斯特作用)重要考点 145.地壳上升对河流、地下水地质作用的影响 对河流地质作用的影响:地壳上升,造成侵蚀基准面的下降,以下蚀作用的河谷侵蚀强度加大,形成大峡谷,河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