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至魏晋名词解释:诗经六义: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按不同的音乐分的)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风包括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谣。“国风”保存了大量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这部分诗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是各地的民歌,如关雎、蒹葭、氓、七月等。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数为王朝的士大夫所做,一般看作“正声”(标准音)如采薇、鹿鸣、江汉、思齐(前两篇属小雅,后两篇属大雅)等。颂即宗庙祭祀的乐歌,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常有如我将、有客、玄鸟等。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赋者
2、,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与子成说(shu):和你立下誓言。此处”说“并不通”悦“字。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都是通篇用比的。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魏风伐檀也是用兴这种表现手法的突出例子。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春秋笔法:春秋最突出的特点即寓褒贬于记事,孔子按照自己的观点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
3、物作了评判,并选择他认为恰当的字眼来暗寓褒贬之意,因此春秋被后人看作是一部具有“微言大义”的经典,是定名分、制法度的范本。这种笔法被称之为“春秋笔法”。楚辞:“楚辞”是继诗经以后,对我国古代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其本义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流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
4、小山、东方朔、刘向等人的仿骚作品,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骚体赋:骚体赋在内容上侧重抒发个人怀才不遇之情,在形式上模仿楚辞,用带“兮”的语句们追求句式整齐、通篇用韵等,可见骚赋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模仿了楚辞。如贾谊吊屈原赋、董仲舒士不遇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在内容上继承楚辞“怨刺”的传统,抒写贤人失志,个人怀才不遇的感情;在形式上弃散用整,句式整齐,通篇用韵,并且用带“兮”的句子,大抵保持了楚辞于整饬中见变化,情与辞相宛转的特点。在表现手法上,它尚铺陈,同时又借用楚辞“香草美人”式的比兴手法。史记互见法:是史记选择、安排历史材料以反映历史,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可分为有无互见和详略互见两类。对某些人物
5、的某些材料,在本纪中未写,而在他传中写了,这是有无互见;对某些人史实和某些人物的某些事迹,在一片传记中详写,在其他传记中略写,这是详略互见。采用互见法,有时是为了避免行文重复,有时则是为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面性。笔补造化。赋:赋的本意是铺陈直叙,原指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文心雕龙诠赋云:“赋者,铺也,铺采攡文,也。”意思是,赋就是铺叙,通过铺陈辞采写成文章,通过描绘物象来抒发情志。“铺采攡文”是赋的形式,而“体物写志”则是赋的内容。汉书艺文志引刘向语曰:“不歌而颂谓之赋”,意思是赋是一种脱离音乐的诵读方式。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赋,就是先秦典籍找中谈到的赋诗。所谓赋诗,是一种不配乐歌
6、唱的口头诵读。所诵之诗,可以是即兴创作的作品,也可以是诗经中现成的诗篇。国语周语:“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脩之,而后王斟酌焉。”由上述两点,可概括赋的一般特点是:内容侧重于叙事,多用陈述性、叙事性和描写手法,形式上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不能入乐歌唱,只适宜于朗读。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或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后人对建安文学特征的概括。或为:指内容充实、笔调明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的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或为:高扬政治理想、抒发建功立业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同时也流露出短暂、
7、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或为:具有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刘师培将其概括为:清俊、通脱、聘词和华靡。清俊:汉末政治、军事割据和异端思想的崛起,扫荡了经学牵强附会、繁琐求证的作风。其时曹操以刑名法术进取天下,于鞍马间为文,用语简捷,词气峭厉,不容斟酌。文人所作,无论指事写意,皆不傍经典,直达所怀。文风清峻,乃成为建安文学的一大特点。通脱:汉末政治权威与思想权威已不复存在,文人脱卸了道德与礼教的重压,重新发现自我,往往能率心任性,表达真实情感。兼之沉浮于风云变幻,目睹人间悲剧,人们深感事功难以实现,命运不可逆料,转而注重内心体验和生命价值的思索。故这一时期的
8、文学,既有直面现实的乐观精神,又有产生于人生无常、自然永恒的人生苦闷,通脱之风,由是形成。聘词:汉末群雄割据,诸侯并起,战国之世,仿佛再现,为文人的实现抱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遇和选择机会。其时,文人无论议论时事、抒写情志,都力求充分表现自我,气盛词壮,乃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又一特点。华靡:两汉文章的由质转文,已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建安时期,曹操虽质朴为文,但因文学已经摆脱经学的附庸地位,其独特的个性开始受到文人自觉的重视,文学之渐趋华丽,乃成为时代的风气。永明体:是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形成的,讲究声律格律和对偶用典的新体诗。代表作家:沈约、谢朓、王融、萧衍、任昉、范云、萧衍、陆倕(合称“竟陵八
9、友”其中谢眺成就最高)当时沈约的“四声八病”之说,从理论上要求和规范了诗歌创作中的声律,从进了诗歌由古体诗到近体诗的转变,为唐代近体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宫体诗:“宫体”之称来源于梁书简文帝纪。“宫”即太子东宫 。萧纲为太子时,围绕着他形成一个以东宫僚属为主要成员而影响力颇为广泛的文学集团,他们写的诗号为“宫体”。宫体诗内容上主要写闺阁情怀,以及好的容貌、举止、情态乃至生活环绕所使用的器物等,形成显著特点,形式上追求声律对偶,风格轻艳靡丽。代表作家是梁简文帝及徐陵父子和庚肩吾、庚信父子,故又称“徐庚体”。骈文:南朝文章发展总趋势是:由质趋文,全面骈化。骈体文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骈文又称骈俪文、骈
10、偶文。“骈”文两马并驾,“俪”指两相依附,“偶”是两人并耕,因此以两两相对的句子构成的文章叫骈文。这种相对,首先是句意得排比,然后发展为句法上的对仗、声律节奏上对称和协调,多用四六句式:并因之讲究辞藻,以富赡为能;注意用事,以博雅为工,从而形成了以骈偶、辞藻、声律、用典为要素的一种不同于散体的新形式。简答和论述诗经的艺术特点(一)直抒胸臆的现实主义特色。豳风七月魏风伐檀魏风硕鼠诗经大部分是抒情诗,主要的抒情手法有:(1)借景抒情:采薇(2)直抒胸臆:魏风伐檀魏风硕鼠;(3)叙事言情;氓(二)赋、比、兴手法的表现手法。最早:周礼春官:“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毛师大序云
11、:“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1。赋就是直言其事,直抒其情。朱熹诗集传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七月P64:以时间为顺序,以年为经,以农事为纬。 氓2。比就是比喻。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明喻;“我心非石,不可转也”(邶风柏舟)暗喻;“桑之未落,其叶沃若”(魏风氓)借喻;“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魏风氓)借喻;“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卫风硕人)博喻魏风硕鼠、邶风新台、唐风鸨羽3。兴师托物起兴。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周南桃夭子衿:毛诗序:“刺学校废也,乱
12、世则学校不修焉。”孔颖达:“郑国衰乱不修学校,学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陈其留者恨责去者之辞,以刺学校只废也。经三章皆陈其留者恨责去者之辞也。”朱熹指出:“此亦淫奔之诗。”兴的作用:其一,是启动引发下文情感,摽有梅因梅子落地而感触到时光流逝,引发了女主人希望及时获得爱情的情思。其二,是起象征烘托作用,谷风中“习习谷风,以阴以雨”象征夫妻间笼罩着阴影。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烘托渲染了女主人出嫁时的喜庆气氛。其三,是兼有写景、叙事、造景的作用。蒹葭诗三章的兴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都兼写了诗人追求伊人的时间、地点,也通过了三幅晚秋河滨不同时间的
13、景物的渲染, 烘托了作者等待伊人,由于时间的推移而愈益凄迷怅惋的心情,营造了朦胧凄清的秋色与孤寂伤感的相思浑然交融的意境。其四,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引发下文的作用,如伐木诗中“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形成了音节抑扬的美感。兴于比的区别:一般来说,比是用一种事物比喻另一种事物,两种事物之间一定要有某种较为直观的相似性。而兴则是通过具体物象来感发意志,引起联想,物象与诗意之间不一定要有什么逻辑上的联系。从位置上看,兴多在发端,总在所咏事物之前,故称作起兴,而比多数在诗中。从外物与情感发生关系看,比是“索物托情”,兴是“触物起情”。另外,凡是触景生情、托物言志、启发感悟、引申发挥等,
14、都属于兴。比兴手法常常结合在一起,引譬连类,含蕴无穷。(三)鲜明的形象性。诗经中大部分作品是抒情诗,这些诗不以刻画人物为主,但其中有了较为鲜明的主人公形象。诗人往往通过感情的直接倾诉,使人感受到他们的不同个性。有的作品在抒情中带有一些细节和行动描写,使主人公的情态宛然可见。有的作品运用了景物和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我知我哀。”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忧)兮。”(四)诗经结构和语言上的
15、特点。1。章法,重章叠唱的复沓形式。复沓的章法正式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的形式。一首诗分为若干章,各章字、句大体整齐划一,仅换其中少量词语。如秦风蒹葭,在重复中仅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而诗人又在这时间的推移之中,上下求索,徘徊瞻望,章法的重叠也显示了情感的逐层加深;再如摽有梅;再如王风采葛,全诗三章,只是更换了“葛”、“萧”、“艾”、“月”、“秋”、“岁”六个字,从采摘东西的变化和时间的递增,表现出思念的愈来愈强。周南芣苢:清代方玉润称赞此诗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外,风和日丽之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2。句法,四言为主搀以杂言。时间的句型以四言为主,据统计,诗经中的诗,90%以上是四言句式,节奏为每句二拍。诗经中还有一言,二言直至八言的句式。这种句法,使诗的节奏明快、音韵和谐。3。字法,叠字、联绵词和语气词的大量运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