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5.15KB ,
资源ID:23826848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382684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陈金俊 简简单单教语文讲座.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陈金俊 简简单单教语文讲座.docx

1、陈金俊 简简单单教语文讲座简 单 教 语 文 涵江区萩芦中心小学 陈金俊老师们,在我们平时的工作生活当中,是不是常常会把一些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同时把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这样一门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被折腾得最最严重的一门学科。作为语文老师都知道,语文课堂教学要生动,更要精彩。我们是否感觉到,内容挖掘之深奥,教学设计之花样百出,让人感到实在是境界太高,高不可攀!让人一次次地加深这样的印象:语文教学,难于上青天!曾几何时,我们的教师为课文所累,一篇课文,几百个字而已,却要解析出不知多少高深的东西,一会儿是思想含义了,一会儿是语言因素了,一会儿又是写作方法了,都要挖掘。分析来分析

2、去,训练来训练去,扎实得何等了得!更有教学设计,谓之曰“十分巧妙”,其中的奥妙让人不得长叹一声:语文教学啊,要说爱你不容易?我感觉语文教学是极其简单的,在简单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一个语文爱好者,教师对于语文乐在其中,然后,带着学生们一起走进扎实而快乐的语文!一位叫张菊荣的老师在简简单单教语文一文中提出了“简简单单教语文”的说法,引起了一场大争论。其中就有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写的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苏教版小语主编张庆老师写的语文教学必须“倡简”,崔峦先生更是提出:“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为此,以陆友松为首的一批教师成立了江苏省“语文倡简

3、”工作组。(大家只要上网登录“教育在线”-“小学教育论坛”就可以找到许多有关的信息。)我认为语文并不是个复杂的东西。看到专家们所提倡这些看法后特别开心,于是潜心上网学习了一段时间,并不断地把这些观点与自己以及身边同事的教学实践进行印证,也算有了一些心得,今天在这里与大家交流切磋,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注意。 一、简单认识语文我在网上及一些刊物中看了关于“语文是什么”的争论,越看越糊涂。突然间有一种非常可悲的念头:教了十几二十年的语文,到头来却连自己教的究竟是一门什么学科都说不清楚,真不知道是可悲还是可笑。好在复杂的事情往往有简单的解决方法。我们来看看九年义务教育的语文课程的“宗旨”是什么?

4、说起来也很简单:一是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二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前者是语文课程的“岗位职责”,特殊任务,其他课程不可代替;后者寓于语文之中,是跟语文学习不可分割、同步生成的人的健康素质,应当由语文与兄弟课程共同承担。这是课标明确讲明的。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主要有三:语文基本技能: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情感归纳起来一句话: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语文就跟数学、英语等一样,仅仅是一门课程而已。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主要有三:审美情趣,最基本的品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简明解读课标自语文课程标准颁

5、布以来,一时间,各路专家披挂上阵,你方唱罢我登台,各搭各台,互相拆台;各种解读充斥其间,人云亦云大家云,众说纷纭,不知所云。又是人文,又是工具,一会儿来个“接受美学”,一会儿弄个“建构理论”的,那真是“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辨什么真与假”。不是我不好学,只是我认为语文本来就不是什么复杂的东西,课标也应该是大家都看得懂的,是简单的。于是,我自己看课标,发现自己能看懂,回头去看一些杂志发表解读文章,与自己的理解往往并不完全相同,我们提倡学生要个性解读,老师完全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解读嘛。我们都是相当一级的知识分子,像课标那样浅显的文字我们还是可以看得懂的。至于他背后有多深厚的理论作为

6、支撑,也不是我们一时半会能弄清的,就不必自寻烦恼了!我现在说说几个我学习课标的心得。若有不当,请大家指正。1、人文性与工具性“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都知道。可何谓“人文”,何谓“工具”,真的有些模糊。所谓“答案书中找”。在课标的“总目标”中,基本上前五条讲的是“人文性”,后五条讲的是“工具性”。不知对否?我想:虽不达,亦不远矣。2、三维目标初次听到“三维目标”这个东西的时候,我们老师是吓了一跳的,太玄了,弄不懂。什么三维目标?”,现在可以说大体明白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了体现“全面”与“综合”,无论上“总目标”还是“阶

7、段目标”,都是从 “知识、能力”、“方法、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纬度提出的。“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等都属于“知识、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学会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都属于“方法、习惯” 方面的目标。如“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等都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三维目标”是指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纬度(三个方面),

8、而不是三个目标。这个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上说得清楚,“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里把“三维”本是“一体”阐释得再明白不过了。1、课程目标我们还是有必要思索小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究竟为的是什么?可以这么说:既是为了掌握语文这么一种交际工具,又是为了吸收精神方面的营养,打下人生的底色。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课程的“原点”便是“语文”要以人为本,要促进儿童的发展。强调了“语文”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就是抓住了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最本质的东西。如何实现“语文”要以人为本,要促进儿童的发展呢?基础教育

9、课程改革纲要上说:“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纲要里讲“精选”,其实就是要我们削枝强干,集中目标,突出最要紧的、对学生终身有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语文课程中什么才是“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呢?有如下七个字:识(识字)、写(写字)、读(读书)、背(背诵)、作(习作)、说(口语交际)、习(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因为这七个字,是直接关系到学生终身的学习与发展的。是作为现代社会的人必备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所以,必须下大力气,打好这几个方面的语文基本功。我记得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说到“最基本的才是最有用的。”小学语文是给未来打基础的,凡是基础的东西都不是那么复杂的。盖大楼,打地基,就

10、是钢筋、沙子、石子水泥,搅拌好了,灌进去。关键是要做到坚固、牢靠。给未来打基础的知识技能是“果枝”,应该加强管理,多施肥料,下大力气;不如此,怎么能够把基础打得坚固、牢靠呢?基于上述理念,张庆同志还提出极为简易的小学毕业生语文基础的五条标准:能识2500个常用字,并能写一手规范字。能背200篇好文章,并能读适合程度的书报。能写500字左右的通顺作文。能用普通话与别人交流。初步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近来听一些老师议论说初次教“苏教版”没有经验,教不好之类的谦虚话。张庆老师是苏教版教材的主编,张庆先生提出了“倡简、务本、求实、有度”这样的八字方针。听了这些话,相信你们以后不会再那么谦虚了。你可能会说

11、原来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啊!是的,就是这样的。2、课堂目标具体到语文课堂教学上来,我们还是要说到“三维目标 ” 。对此,著名特级教师高万同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论述:“三维目标” 不是“三项目标” ,而是三维一体的整合性目标。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你就轻轻地“哼”一声,这就是三维的全部,有知识它是口字旁加一个“亨”字;有过程、有方法;你发出这个语音,这就是能力;有情感,你“哼”什么,如果是对人不屑或者对人的行为感到反感,这样干净的广场你怎么可以随地吐痰呢?“哼”,太不象话了!这不是情感吗?也有价值观,你爱环境,保护环境,这不是你的价值观吗?就“哼”一声三维都有了,你还怕什么? “三维两线”之魂是

12、附于语文实践之体的,要紧紧抓住“物”(象)“情”(意)“词”(言)的内在联系。要记住,语文就是两次转化(内化、外化)过程,就是两次建构的过程。正如文心雕龙一书所说:“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牵,词以情发。”抓住了“物”、“情”、“词”三者的内在联系,就抓住了三维目标,也抓住了工具性、人文性。先前,老师在备课时总习惯照“本”(教参)宣科,喜欢把备课参考中的教学目标一条条罗列出来,有的甚至将其归类,常见的是知识、能力、情感等,发展到后来,还有老师加上了类似于“人文”字眼的目标。这么一来,一篇课文,一个教时,“洋洋洒洒”目标“一大串”。 这些课堂几乎都不能实现课前预制的教学目标,有的是顾此失彼,有

13、的是通盘含糊,有的是形同虚设,还有的是偏离轨道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越是集中目标,就越容易抓住课堂的重点;越是目标简明的课,就越容易抓住文章的核心和实质。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明白、轻松起来。提倡目标简明,就是要集中教学力量,抓住教学主线,把文字、文章中所蕴涵的知识、能力、情感等“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就是要教有所指,学有所获,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习者有最大的收益和进步。所谓“教的越少,学得越多”。一节好的简单语文课的标准:教学目标是否单纯明确;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调动起来;是否做到多一些语文,少一些关于语文;课堂情境是否做到了稳定?既定的教学目标是否落实了?斯霞老师说,她教学的

14、时候,第一是要教孩子多认字,这是终身受益的,第二就是多读书,多读课外书,第三就是要把课文讲好。一代大师,言犹在耳,切记! 三、简约教学内容语文教学,要教给学生的东西太多了,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而一篇课文不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我们的老师总是善意地,精心地将语言文字所表现的画面尽可能多而全地展示给学生,甚至每句话、每段文字,只要与之相配的资料,老师总是费尽心机,“众里寻他千XX”,以至于我们的课堂被塞得满满的。这样的辛苦给学生带来了什么?可以说,这样的语文课少了思考,少了想像,反而是低效的。要想课堂上是高效的,老师就必须深入研读教学内容,发现那些学生真正需要的东西

15、,以求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切实做到“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如陶罐和铁罐,教学一开始,老师就引导学生抓住“奚落”一词切入课文的学习,在理解“奚落”意思后,围绕“怎样奚落”和“怎样对待奚落”学习陶罐和铁罐所有的对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一步体会“奚落”的含义,体悟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至于课文的1017自然段,内容简单易懂,老师只让学生在自读课文中了解两个罐子各自不同的结局,其余的不做深入。既抓住重点,直奔主题,又化繁为易,事半功倍。再比如教学二泉映月一课时,为了体会阿炳的精神,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坎坷”一词进行教学,设计了这个环节:走进阿炳的生活,去体会阿炳的“坎坷”经历!为了

16、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我动情地渲染:“也许这是一个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也许这是一个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步履蹒跚的阿炳不小心碰倒水果摊也许有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40度,浑身发抖也许请同学们拿起笔,把你想象到的最真实的画面写下来!”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令人欣慰和自豪!生1: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一袭破衫走在雪中,两手发抖,他又冷又饿,拉着凄惨的曲子,但是谁也不理他,好不容易挣到一点钱,却有人仗着阿炳看不见,把钱抢走了。这一天,阿炳一个铜板也没有挣到。生2:也许这是一个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步履蹒跚的阿炳不小心碰倒了水果摊,阿炳连声道歉,不但

17、没有被同情和原谅,还遭到了摊主的拳打脚踢和谩骂!生3:一天,阿炳生病了,发烧已经烧到了四十度,但是为了他喜爱的音乐,为了生计仍然坚持出去卖艺。他手中的乐器随着他的咳嗽声不停的颤抖,琴声也受到了影响,没有一个人来听,他只好拖着病重的身体回到了家徒四壁的小茅屋。学生的情感琴弦被拨动了,而且体验感悟不断加深,此时,我抓住这个机会引导:是啊,阿炳常常遭到别人的白眼、歧视、挖苦,也许卖艺后没有一点收入,也许经常被这就是“坎坷”!他的委屈,他的坎坷,他的遭遇,当时有人同情吗?有人理解吗?所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要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出来”。我相信这样的教学,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

18、抗争的精神,一定会深深地烙在学生的心灵深处。这样的教学抓住了重点,又直奔主题,可以说是事半功倍。因此,我想说,要想课堂上是高效的,老师就必须深入研读教学内容,发现那些学生真正需要的东西,以求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四、简化教学环节 现在,一些教师在语文课上设计的教学流程环节繁琐,教师总是在教案中把自己的教学过程详细地写下来,生怕学生在课堂上学不会。于是,教学成了一种堆积。在这样的设计下,教师总是不停地给学生的语文学习“搭好桥,铺好路”,生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跌倒”。还有,很多的学习环节,学习障碍、陷阱都是教师事先故意设置好的,还变着法儿让学生去钻。因此,教学过程变得冗长拖沓,教学方法显得复杂多样

19、。其实,新课程特别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性,特别强调板块式的教学设计。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预设时,应该把教学过程删繁就简,主要突出语言文字训练这一语文教学的核心,追寻简化自然的教学过程,该简的地方就简,要根据文本内容抓一个点来拓展学习内容,拎一条线去挖掘文本的主旨,这样的教学过程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1抓一个点,拓展学习内容。所谓抓一个点,就是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抓住文本中最重要的词、句、段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并以此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就会重点突出,阅读涵盖量大。例如,薛法根老师执教的爱如茉莉一课,那过程与方法便可谓是“简”得不能再“简”。薛老师仅靠一个点(读课文,从哪

20、个词、哪句话,从哪个眼神、哪个动作捕捉到了这种“爱”),用三个环节(默写词语交流细节仿写)就拴住了这朵茉莉花,不露痕迹地将这朵茉莉花种在了孩子们的心中,并且馨香四溢。以简驭繁,突出重点,学生才有时间去探究,才有兴趣去发现。 2拎一条线,把握文章主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一般都是线索清晰、结构突出的,并且在文本中都蕴涵了一定的文本主旨。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的课文内容,拎出文本的一条线,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例如,窦桂梅老师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当学生通过初读明白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大意以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世界,那么作者是怎么取得珍珠鸟的信赖的?

21、”这样,就拎出了这一篇文章的主旨思想,以此为线就能引导学生通过有效阅读感受到文本蕴涵的思想价值。 可见,真正的好课都是简洁的,主要教学流程往往也就只有几步,而最为执教者所看重的则是预设的每一步能否真正有效地加以落实。五、简便教学方法 陶行知早在1919年的新教育杂志就撰文指出:“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是的,虽然说 “教无定法”,但是最需要的还是“贵在得法”,努力追寻最简便、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要引导学生运用应当采用最“语文”的方法来学习语文“以读为本”,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因为语文教学离不开读,体会课文用语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靠读,体察课文所蕴藏

22、的丰富情感靠读,体悟由课文所带来的高品位的语感靠读。因而,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自如地读、动情地读,读出课文的节律、读出课文的情趣、读出课文的神韵。如有位教学能手执教二年级小鹿的玫瑰花,在激趣导入后,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故事下面的“小鱼”、同学、老师或字典,读完后,在读“小鱼”身上的汉字;其次,鼓励学生进行轮读比赛,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读后师生评议;第三,要求学生默读并思考:课文讲了小鹿与玫瑰花之间发生的一件什么事?第四,深入细读,比如学习第一自然段,在学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你知道了什么?你从课文的哪些词语看出来小鹿很辛苦,

23、你能把小鹿种玫瑰花的辛苦读出来吗?我们不难发现,第一层次的读,旨在引导学生随课文识字;第二层次的读,旨在巩固发音,读通文章;第三层次的读,旨在了解课文大意;第四层次的读,旨在引导学生在读中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如此,环环扣紧,层层递升,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受到了评委与听课老师的好评。 六、简单教学手段现在,一些教师特别注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课件,这也确实有效地提高了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但每一次课件的制作往往都把执教老师、电脑老师忙得苦不堪言。我不禁思索,如此伤财劳命的事情,究竟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什么帮助呢?花这么多的时间精力,值得吗?确实,现在不少教师上课都不把劲用在“教什么”上,而

24、是花在了“怎么教”的技术性问题上。他们热衷于选用最“好”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希望教学能够出彩,于是课堂犹如一场高科技产品展示会,热闹非凡。 例如,有一位教师执教桂林山水一课,为了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一开始即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桂林山水的美丽照片。当学生看到一张张漂亮的图片时,“哇哇”的赞叹声此起彼伏,却完全忘记了课文内容。 这样的公开课很常见,有教师认为,桂林山水一课借助生动形象的课件,学生学得非常轻松愉快,课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达成也较好,是非常成功的课堂。但是笔者却在思考,几千年来,承载着语言文字的是白纸黑字,而如今,我们却在语文课堂上欣赏音乐、欣赏图片、欣赏动画、欣赏五彩

25、斑斓的色彩。可是,语言文字在哪?借助生动形象的课件,学生将桂林山水的画面美深深地印在脑海中,但这美丽的画面是通过大屏幕演示直接传递给学生的,是否会削弱学生从文字中发现画面美的能力呢?此外,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注意到文章结构的对称美、语言文字的节奏美了吗? 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时,没有音乐,没有图片。他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 :辨析生字“峦”,引出 “孪生兄弟”。 他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如果我们把屏幕上的这一些词语看做人的话,那么静、清、绿就是三个孪生兄弟,奇、秀、险也是三个孪生兄弟。你觉得老师说得有道理吗?”(学生说) 当学生们说了自己的想法以后,他又追问:“同学们,在这一

26、篇课文中,还有很多词语和句子可以看成孪生兄弟,你们自己能找一找,并读一读吗?” 接着,学生找出了文本中的相似词、对仗句与结构相似的段落,更加深刻地体验到了课文的语言美与结构美。 简单的设计,饶有趣味地寻找“孪生兄弟”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了文章用词用句的特点,明白了文章的结构特点。在朗读指导上,没有配乐,没有图画,他把课文第二段分行以诗句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通过停顿、轻重,体会到了文字诗一般的节奏美。之后,他再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朗读,想象桂林山水的画面美。“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简简单单的语文课堂,应是简明而不失品位,简约而不失精彩,简化而不失实在,简要而不失到位,简便而不失高效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追寻的简简单单,其实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返璞归真。这种“简单”是对冗繁的语文课堂的一种“清洗”,是对语文学习本质的一种回归,是学生自身主动意识的一种彰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