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1 ,大小:57.30KB ,
资源ID:2378661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378661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必考考点.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必考考点.docx

1、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必考考点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必考考点绪论一、“文化”的界定单选1、“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单选03-1002-102、易贲卦说:“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单选06-103、“文化”一词中,“化”的本义是改易。单选05-104、在中国典籍中,文化合成的最早典籍是说苑指武。单选04-10名词解释02-105、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多选01-10(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

2、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单选6、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单选07-107、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以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简答8、从哪些方面把握“狭义文化”的定义?(1)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名词解释9、广义的文化

3、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单选10、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单选07-10名词解释04-1011、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名词解释12、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单选07-10文化事象是文化学研究的基础单位。名词解释06-10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

4、化思潮。多选05-10汉代的经学、隋唐的佛学、宋明的理学、清代的考据学,都可看做时代思潮。多选07-10名词解释01-10文化政策是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主要针对少数民族发展的民族政策、文艺政策、宗都政策、语言文字政策等。二、民族文化、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面名词解释06-10民族文化是指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单选05-10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多选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多选民欲学家钟敬文1982年在杭州大学中文系的讲话中,提出“中华民

5、族的传统文化可以分为三种于流”,即上层文化、中层文化(市民文化)、下层文化。单选06-10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多选04-10宫廷礼仪、文庙典礼、宗庙音乐均属于上层文化。三、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统多选1、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名词解释2、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名词解释07-10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第1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单选03-10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第一节 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

6、件一、中国地理简要的概况1、中国地形地势及历史上的人群分布单选02-10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的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单选在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单选06-10古代的云贵高原作为民族杂居区,曾被称为“西南夷”。单选07-10被中国古人称为“表里山河”的地带是黄土高原地带。单选黄土高原的北邻,是蒙古高原,这是一个草原地带的要冲。单选历来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单选04-10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人群,如鲜卑、契丹、金人、满族等,都起源于东北平原。单选华北平原有黄河和海河水系,东部还有泰沂山地,是中国文化的又一摇篮。简答02-102、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1)众多

7、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2)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大自然总留给人以交通的便利。3、数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及饥荒灾病的情况。单选01-101972年考古学报的第一期发表了著名学者竺可桢先生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单选第一个人大时期约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属于温暖期。单选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为寒暖交错期。单选06-10从春秋至西汉时期,便函进入第二个温暖期。单选东汉、三国直到南北朝,是第二个寒冷期。单选05-10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从隋唐至北宋初期,便进入第三个温暖期。单选北宋中期到南宋中期,是第

8、三个寒冷期。单选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进入第四个温暖期。单选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是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这一时期为寒冷时期。竺可桢称此期为“方志时期”。单选第四个大的气候期从1900年开始,竺可桢称之为“仪器观测期”,因为这以后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二、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单选07-10世界上的几个古代文明,古埃及发生于尼罗河,马比伦发生于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河流域。简答07-10简述元明时期南北文化对峙的新文化。到元明时期,南北对峙有了新的文化,统一的国家出现了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的局面。北方在经济上的相对落后,主要表现为单一农业经济占上风;而南方,早已

9、经过了这样的阶段而进入农工商留全面兴旺的局面。第二节 区域地理环境与主化的多样分布一、大地域与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1、众多地理条件相对独立的区域多选用现代地理学的观点观察中国地理的自然特征,可以将广大的中国领土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寒区。多选07-10禹贡将天下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古济水、黄何之间为兖州,渤海、泰山之间为青州,黄海、泰山、淮河之间为徐州,淮河以南、大海以西为扬诈,荆山以南、衡山以北为荆州,荆山以北、黄河以南为豫州,华山以南、怒江以东的汉中、四川盆地为梁州,西河以西、黑水以东为雍州,西河以乐、乐河以西为冀州。多选01-102、构成区域文化的

10、几个因素。单选02-10(1)自然环境。(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4)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二、古代一些重要区域文化概说单选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多选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活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多选04-10隋书地理志记载汉中地区的内欲为:(1)“好祀鬼神”。(2)“尊崇道教”。(3)“犹有张鲁之风焉”。单选03-10一种社会文明,总有它正统的精神文化主导着该文明的文化方向。简答简述地域文化的作用。(1)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2)正统文化不能离开特定地域人群对它的

11、接受、理解以至发展。(3)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第三节 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文化得失一、古代保护自然方面的作为单选05-10在保护自然方面,中国古代有一个重要观点值得注意,就是孟子提出的不违天时观念。单选在保护西北地区环境方面起作用最大的,是南北朝至唐中期牧马场地的广布。二、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简答03-10多选02-10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以下几项:(1)土地的开垦;(2)水利的兴修;(3)运河的开凿。名词解释05-10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其性质为古代农业科技书籍。譬如作者就说:“凡人家营田,须量已力”即

12、是,齐民要术提出了“顺天时、量地利”的原则。简答04-10简述宋元时期大运河沿河中小城市的兴起。随着沟通南北东西的大运河体系的开通,一系列大小城市沿河兴起,如宋代首都开封、扬州等,元朝京杭大运河沿岸通州、临清、高邮等以水平之便而出现的较为繁荣的城市。单选05-10清朝后期,因黄河泛滥和海运的兴起,京杭大运河走向误落。三、古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简答05-1001-10简述中国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后果及主要因素。(1)土地的过当开垦。(2)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3)大量开垦土地,收到一时之效,但造成了土地的沙化。单选07-10(4)林木的滥砍滥伐,在北方造成水土流失等灾难性后果。其中一个

13、重要原因是统治者太喜欢大兴土木。简答简述黄河、淮河由利变害的原因。长江、黄河以及淮河越来越大的危害,都与片面的重农思想有关。河流在明清时期的灾害日趋严重,更与两代治国思想的落后及政治腐败有关。黄河由母亲河变为灾难河,固然与自然方面气候变冷、植被不易恢复有关,但无视自然规律“自作孽”的人为因素还是更主要的。第2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单选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指的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中的文化经历。单选就像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渊源一样,先秦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源泉。一、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名词解释02-10距今约1万年左右,人类开始进入的新的考古学意义上的文化时代

14、叫新石器时代。单选05-10新时代以前为旧石器时代。多选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打制石器的使用,当时还没有农业。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这些都是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简答07-10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分布:(1)黄河、长江两大流域;(2)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广大地区;(3)其主要文化形态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多选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简答04-10单选03-10简述上古文化区域及珙形成的原因。依据文献记载把上古文化划分为炎黄、东夷、苗蛮三大区域。20世纪考古发掘证明,三大区域实际是

15、远古更加多元的文化长期融合的结果。二、传说时代的文化线索单选07-10司马迁的史记是纪专体通史。单选01-10“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多选“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发明者,如神农氏发明农业,有巢氏发明居室等。多选五帝的谤系是黄帝、颛顼、商辛、尧、舜。单选04-1020世纪早期我国的史学界出现了古史辨派。单选06-10尧典载于尚书。名词解释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恐慌,就是明显的证据。然而正是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即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的是把握农时的努力。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单选五帝时代的历史线索,是文化带动着中

16、华民族的最初凝聚。三、夏、商、西周:族群代兴历史的结束与统一文明进程的开始单选07-101、从夏代起中国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从夏初一直到周人建国之前,历史的显著特征是族群的代兴。单选2、夏是我国第一代王朝,时间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单选05-103、截止目前“二里头文化”遗址,是认识夏文化的第一手资料。多选07-10夏王朝的活动区域集中在豫西和晋南,这是夏人的大本营。多选4、“遵命”、“近人”而“远鬼神”。即所谓的“夏上(尚)忠”。单选07-10“国之大事,惟祀与戎”一语反映的是商朝史实。名词解释01-105、甲骨文是指契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其反映了商人凡事必卜的习俗,主

17、要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和陕西周原。单选05-106、商代出现的文字的甲骨文。单选7、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发掘出土,堪称20世纪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多选03-108、自五帝时期以来,宗教崇拜大体有超自然神、天地神祗和祖先神三大分野。论述02-109、西周分封制实施的特点及其文化意义。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实施特点:分封制的实施主要在周初,发后陆续也有,一直到晚期的宣王朝。(1)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2)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3)分封制是一个激

18、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文化意义:分封制超出制度本身的意义,是多姿多彩的上古文化局面的开辟。到春秋战国时期,个性鲜明的地域文化重新汇集、相互吸收,激荡出灿烂的“百家”文化。单选01-10四、春秋战国:文化观念的原创时代简答06-10春秋战国的历史大势,可从两方面去看:(1)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和兼并。目的在争夺周五室失落的王权。这又引发了各国在君主主持下的变法,及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大思考、大争论,构成“百家争鸣”最重要的部分。(2)民力的大发展。各国为强权竞争,有意刺激本国的经济。民力发育激发出的思想意识,也是“百家争鸣”极其宝贵的部分。单选04-10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学的文化背景是鲁

19、国礼乐文明。名词解释05-10道貌岸然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其讲究超然物外,其在政治上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单选06-10老子认为取法“自然”,就需要“治心”。单选法家在先秦明显分前后两期。法家的兴起与春秋战国之际政权的交替有关。单选早期“法”的精义是“尚公义”。多选06-10后期法家主张有“以杀去杀,以刑去刑”。名词解释06-10墨家学派产生于春秋时期创始人墨翟,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墨家发展到战国时期,曾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在逻辑和科技方面有不少发展创造。单选05-10阴阳家以战国时期的邹衍为代表。名词解释07-10单选06-10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代的代

20、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等。其先后的理论有“以非为是”、“以是为非”和“离坚白”、“合同异”等,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即“名”与“实”)的关系问题。第二节 秦汉:统一王朝政治下的文化演变单选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成长期,也是中国王朝政治第一次强盛期。论述05-10一、边疆的开拓与文明的同步发展1、经略南方秦汉帝国不同以往的气魄首先表现在疆土的开辟,和对匈奴旷日持久的边防战争。西汉时期,中原同东南、华南和西南地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2、对匈奴的战争及开通西域与匈奴贵州长期战争,“丝绸之路”的打通。多选在汉武帝数十年对匈奴战争中,大的战役有三次,即元朔二年(公元127年)收复河套地区的河南战役,元

21、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争夺河西走廊的河西战役,及规模最大的漠北战役(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三次战役,迫使匈奴向西北边远地区迁徙,基本解除了匈奴对汉西北地区的威胁。3、边地民族的内附“四海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西藏自治区周以来就已成就的国家观念。把广阔地域上各古老的人群联系在一起,形成亲朋的民族融合,共同前进。对异族采取打击和安抚两种手段。这同步发展的过程充满了征服与被征服,双方人群没有一个胜利者,胜利者只有一个,那就是文明自身。二、王朝政治的新格局单选汉景帝时以吴国为首的“七国之乱”的爆发及其平定,标志着分封诸侯做法的彻底过时。多选02-10秦朝统一王朝政治天下,最高权力者称皇帝,

22、皇帝之下是所谓“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多选两汉选官司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有察举、征辟、考试等方法名词解释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司员人才的制度。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简答01-10三、重农主义的基本国策单选02-10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这种观念起于西周,成就于旧中国的法家。这种观念把农业视为“本”,把工商业视为“末”。它使秦国获得了统一的成功,在西汉成为国家的基本国策。单选史家艳称的“文景之治”即是小农发展的黄金时期。单选05-10西汉时期,强调“独尊儒术”的是汉武帝。名词解释公元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促舒天人三策

23、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繁荣昌盛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单选尊儒术、兴太平首先产生结果的是在文学方面。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在曲折中的演进单选03-10中国文化曲折演进的历史阶段是魏晋南北朝。多选02-10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大势约有:(1)北方民族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移,其结果是民族的大融合。融合是“汉化”,也是“胡化”。(2)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出现。(3)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神因素;三教鼎立互相激荡与玄学一起共同构成此期显著的文化现象。着眼于本期的中国文化,是动荡与混乱;着眼于更长远的历史,则是

24、转变与展进。一、西晋灭亡引起的变动名词解释07-10永嘉之乱是晋永嘉二年,匈奴贵州刘渊在山西平阳称帝,国号汉。永嘉五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其最大的结果是北方边地民族的大举内侵和汉族人群的大规模迁移。名词解释北方边地民族的内侵也经历二百余年的时间,从永嘉一直到北魏末年的六镇起义。被子期进入内地的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并且互相征伐、先后替代,共有十余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单选魏晋最重要的学术现象是玄学,玄风大畅是那个时代的显著特征。二、佛教的传播论述01-10试述佛教在中国古代的传播。佛教产生于印度,约在西汉之交传入中国。汉武帝通西域,中国与中亚的道路打通,佛教也

25、从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到东土。两汉道教在民间流行,使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十分迅速,到三国时,据载在今徐州一带就有成千上万的信众。也大概从三国时期开始,中国人有了正式的出家人,以后人数迅速增多。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可分为两大阶段:前期以般若学为主,后期以涅磐学为主。佛教哲学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更是深入而持久。儒家思想短期内是受到冲击的,当它在宋明时期走向复兴时,它的学术建设方式,是吸收了佛家论理的长处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佛教的传入,又深化了中国因有的文化。(论述)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不仅是北朝的现象,也发生在南朝境内各民族之中。中原人群的南迁及对南方的开发过程,

26、也正是南朝民族融合的过程。南朝被融合的民族主要有蛮、亻奚 、俚、僚等。这些民族其实者是些山地居民,生活多以种植食为主。南朝政府或用武力迫使他们成为国家纳粮交税的编户齐民,或在这些民族聚集区内设立左郡、左县直接统治。经过长期与汉族的杂居,族群界限逐渐消失。北方边地民族内迁的过程同样也是融合的过程。十六国时代许多政权的建立者,都对中原文化有较深的熏染。只要他们在中原建立国家,只要他们接受农业生产方式,就不能不接受中原文化。这以北魏鲜卑人汉化的过程最为典型。不能将北朝的民族融合简单地视为汉化,融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是“胡化”。佛教,使北朝族属各异、文化不同的人群,有了共同的精神信仰,为民族融合提供了

27、一道地平线。更重要的是,不论是在观念的层面还是在实际生活方面,北方都受着边地民族风尚的熏染。经过长期而深入的胡汉文化间的互相熏染,一种既不同于汉变不同于胡的刚健、质朴的“北方气质”已经形成,它与南方的细致、灵秀形成对照。第四节 隋唐两宋: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单选02-10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是在隋唐两宋。一、开放的立国精神及唐对宋的决定性影响名词解释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诏书起草,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职掌封驳,为审议机构;尚书省负责政策执行,属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隋称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司称尚书。单选科举制大致分制科

28、和常科两项。论述在民族关系上开放精神的体现及给北方带来的影响。不论是对边地民族还是对异国之人,唐朝基本能以开、包容的精神一视同仁。唐对异族心态的开放,可以由文成公主出嫁西藏一事看出。汉对匈奴也曾有“和亲”,但那是在国力不足时;能击溃强大突劂的唐太宗肯把女儿嫁给与唐修好的松赞干布,绝非鄙视“夷狄”的人所能行。这样的事情在唐太宗及其他皇帝还不止一次。心态开放决定着唐王朝在处理与边地民族关系上,采取宽松的方式。与秦汉时期不同,唐朝对边地民族除那些侵扰边境者,如强大一时的突厥汗国进行军事打击外,一般者采用“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政策。数量众多的边地贵族在朝廷任重要官职,也是唐朝特有的现象。这不限于境内

29、,来自日本和朝鲜的晁衡、崔致远都可以在朝任职,可见唐朝气魄之大、包容之广。唐五朝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导致了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景观;在东亚前所未有的以强大的唐朝为中心的部落民族大联合,以及日益高涨的学习唐文化的运动。唐朝皇帝被推举为众多民族的“天可汗”,各部落族长可以在本族群区域内称汗称王,并得到唐朝的策封。边地民族纷纷效仿唐朝制度,建立起自己的政治体系,并热情地学习着中原的一切文明生活方式。唐人也在热心地向他人学习,胡服、胡床、胡乐等等,在长安特别流行;著名的玄奘取经及其谋略建立原法原味的费家教派的努力,与唐人特有的对异域文明的热爱有相当大的关系。当时在亚洲有两大文明:一是迅速崛起的伊斯兰

30、大帝国,另一个就是唐代文明。前者不久走向衰落,后者则更加持久地对亚洲及欧洲产生着影响。首都长安堪称世界文化的融会场和集散地,这里可以看到来自亚洲各国的人员、文明、特产,也可以看到来自边地、异国的学生和遣唐使;其文化影响甚至远及欧洲。多选03-10唐人是一个宗教文化的时代,其主要宗教有:佛教、道教、儒教以及伊斯兰教、摩尼教、景教、袄教等。二、唐宋间社会文化的变革多选04-10唐德宗时实行“两税法”的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简答两税法的作用:政府针对商业贸易日益活跃的现实,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改变多少年来以单一农业税为主的税收结构。同时还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税利分割关系。两税法的实行,使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寿终正寝。其中计亩征税与把田亩列入资产项目及对商业的征税等内容,沿袭的是南朝时的成法并作了一些调整。两税制的意义也绝不仅限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