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393.24KB ,
资源ID:23777544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377754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必修2.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必修2.docx

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必修2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2016年题组1(2016江苏单科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翻车的使用)【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水车需要人力带动,排除A项;水车主要用于农田灌溉,提高了农田的抗旱能力,B项正确;C、D两项说法错误,排除。【答案】B2(2016浙江文综17)在古代

2、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小农户个体经营) 【解析】材料“佃则有田”说明土地没有过度集中,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没有涉及土地兼并现象,没有反映“有田者无力可耕”,故B项错误;材料讲的是江南乡村社会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小农户个体经营的农业经济状况,故C项正确;材料讲的是佃户租地主的土地耕种,地权和劳动者没有契合,故D项错误。【答案

3、】C3(2016海南单科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精耕细作农业模式 【解析】由“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可看出作者的目的是反对粗放式的滥种,要求把每一块土地达到最理想的产出,故A项正确;作者反对扩大种植面积的目的是要求把每一块土地精耕细作,不浪费有限的土地资源,大土地所有制的产生是封建制度的必然结果,故B项错

4、误;一家一户的生产单位恰好适合在有限的土地上精耕细作,与“抵制农业的进步”不符,故C项错误;在北魏时期,人地矛盾还没有尖锐的程度,明清时期比较明显,故D项错误。【答案】A4(201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汉代庄园经济) 【解析】此图反映的是集体劳动的场景,而非个体农户分散的生产劳作状态,故A项错误;此图没有反映出耕作技术的进步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不能说明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故B项错误;汉代封建土地私

5、有制已经确立,故C项错误;此图反映出汉代豪强地主在庄园内驱使农民集体生产的情形,故D项正确。【答案】D5(201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宋代土地政策调整(“不抑兼并”导致租佃制普遍发展) 【解析】宋代经济较唐代有进一步发展,没有出现严重衰退,故A项错误;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高度集中,租佃制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

6、租种土地的客户”的现象,故B项正确;坊市制度崩溃主要与商品经济关系密切,但与农民租种土地并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谈到的宋代土地高度集中的问题与宋代实行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有关,不能表明政府管理失控,而是政府对土地政策的调整,故D项错误。【答案】B6(201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明末租佃制(江南农村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

7、发展对佃户的影响)【解析】明朝中后期江南农村的雇工即佃户,由勤劳、柔顺到懒惰、骄纵,雇工本身的劳作态度,雇工对地主的态度都发生了变化,使佃户对地主的依赖关系松弛,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会吸纳周边农村地区大量人口的就业,会导致农业生产人口的大量下降,农村会出现“用工荒”,因而农村雇工的地位提高了,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佃户社会地位的提高,未涉及重农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佃户地位的变化,未体现社会矛盾,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主体是佃户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而不是强化,故D项错误。【答案】A7(2016海南单科8)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

8、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农业经济发展) 【解析】推广铁农具导致生产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与“东晋”等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在魏晋、唐朝后期官府组织官府组织的屯田主要表现黄河流域战乱频繁,大量土地荒芜,与“江南”不相符,故B项错误;东晋,唐朝后期至五代都是战乱频繁的时期,统治者不会用减税这种方法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C项错误;江南的开发与历史上魏晋时期,五代时期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有关,故D项正确

9、。【答案】D2015年题组1(2015天津文综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考点】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生产工具变革(耧车) 【解析】由材料内容“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可知,该工具为播种工具,A项所示图片为耦犁,其为翻土工具,故A项错误;B项所示图片为耧车,其为西汉时期发明的播种工具,故B项正确;C项所示为曹魏时期翻车的模型,其为灌溉工具,故C项错误;D项所示为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翻土工具曲辕犁,故D项错误。【答案】B2

10、(2015江苏单科4)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水利工程) 【解析】从唐多有“稻垄”、北宋仍有“熟稻”到1678年“止产粟米”,是因为“田地皆成沙土”而被迫进行,并非主动选择品种,故A项错误;“沟洫之制”既可灌溉,又可排涝,是农业文明的大发展,但从唐有“泻泉”、北宋有“水阔”到1680年

11、“沟洫之制,水陆失宜”表明水利出现问题,故B项正确;“田地皆成沙土”,表明没有重视农田生态保护,故C项错误;水利工程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但“全凭”的说法是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答案】B3(2015浙江文综17)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A B C D【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灌溉工具变革;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草市;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印刷术) 【解析】通政司、复社、

12、都察院、风力水车出现于明朝;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出现于唐朝;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出现于元朝;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出现在宋朝,依照唐、宋、元、明顺序排列,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B4(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 【解析】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

13、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导致农业收益的增加,故C项错误;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A5(2015广东文综14)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资本主义的萌芽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解析】古

14、文意思是“用织机织布这些事,男子很早就学会了,有些妇女织布甚至不如男子,但农妇做耕田、收割、取水灌溉等事,是与男人一起劳动的”,古文描述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耕织结合不一定非得男耕女织,故A项正确;判断资本主义萌芽必须有商品交换和雇佣关系两个条件,材料未涉及,故B项错误;材料中男女都要耕田织布,未体现男尊女卑,故C项错误;农家的织布属于家庭手工业而不是官营手工业,故D项错误。【答案】A6(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考点

15、】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坊市制度瓦解只体现出商品交换场所的变化,而不能作为促进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土地集中导致自耕农数量减少,国内购买力下降,不利于农业和商业经济发展,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B项错误;农业技术进步会推动农业发展,也会使更多的农产品投入市场,带来商品经济发展,是推动全国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C项正确;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多为官府控制的朝贡贸易,对国内经济发展影响不大,不是促进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D项错误。【答案】C7(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7)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表1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宋明清河南1

16、51621江苏781749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文化重心南移) 【解析】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能解释河南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减少,故A项错误;江苏代表的南方在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增加,表明随着唐代以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故B项正确;中原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南方,但并没有急剧衰退,故C项错误;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政治重心逐渐北移,故D项错误。【答案】B8(2015上海单科6)“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描述的是()A西周诸侯封地的情况 B秦朝实行郡

17、县制后的情况C汉武帝时代的盛况 D东汉豪强势力膨胀的情况【考点】东汉的兴衰豪强地主 【解析】材料“田亩连于方国”反映出该时期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西周诸侯封地实行井田制,与“井田之变”不符,故A项错误;秦朝实行郡县制后,地方分为若干郡县,地方行政区划没有州,故B项错误;汉武帝时代施行限田政策和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土地兼并,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东汉豪强势力膨胀,大量兼并土地,形成庄园经济,故D项正确。【答案】D9(2015海南单科3)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稳定经济得

18、到迅速发展 B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C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 D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汉初经济发展 【解析】西汉初年,由于社会经济凋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秩序稳定,到汉武帝时经济得到发展,因此马匹大量增加,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引进西域良马的信息,故B项错误;游牧民族大规模移居中原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马匹增加主要是经济发展,百姓也能养得起马,并不是因为战马消耗减少,故D项错误。【答案】A2014年题组1(2014天津文综2)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

19、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考点】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解析】材料主要强调“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即儒家经典记述这些内容,关键在于安定人民,人民富足后再来教导人民,反映出儒家对农业的重视,故A项正确;“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体现出生产工具改进的意义,但不是主要强调内容,故B项错误;“尧命四子,敬授民时”,反映出历法与农业的关系,但不是主要强调内容,故C项错误;生产工具的改进、历法的传授都体现出农业技术的重要性,但不是主要强调内容,故D项错误。【答案】A2(2014福建

20、文综13)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图7,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解析】图片是反映皇帝祭祀场面,但没有透析出核心信息,故A项错误;皇帝祭祀是宗法制的影响,与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无关,故B项错误;从图片文字材料“清雍正帝祭先农坛图”予以判断,“农坛”代表农业,皇帝祭先农坛说明重视农业发展,结合中国古代经济基本特点,可以判断是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故C项正确;图片只是反映皇帝在“祭先农坛图”,历代皇帝都有此举,这只能说明国家重视农业发展

21、,不能反映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故D项错误。【答案】C3(2014重庆文综3)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仍在北方,A、C、D三项不符合史实,故A、C、D项错误;从题干中“江南经济区获

22、得了显著发展”“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的信息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发展,故B项正确。【答案】B2013年题组1(2013安徽文综12)图2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图2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 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图表的能力,横轴是时间从两汉到唐朝,纵轴是水利兴修的统计次数,柱状图明显看出从两汉到唐,除了短暂的隋朝兴修水利次数少之外,兴修水利的次说总体呈现增多的状态,水

23、利建设的数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所以从汉到唐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现发展态势,选B。材料仅仅截取安徽省的水利兴修统计,没有对比全国其他省份,无法得出A,材料中没有涉及长江流域的农业生产,排除C,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唐朝以后,排除D。【答案】B2(2013重庆文综2)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考点】农业的土地制度【解析】均田制规定露田归国家所有,不能自由买卖,受田农民死后归还国家,桑田可以传给子孙

24、。均田制下,受田农民除了缴纳赋税,还必须服役。排除A、B、C。【答案】D3(2013江苏单科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考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炼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据题干材料信息,铁农具出土于秦魏等国故地,故A、C错误;D单纯从题干材料信息不能得出这个结论。从题干河南辉县魏墓出

25、土的农具成套来看,成套的农具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故符合题意的是B【答案】B4(2013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考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解析】宋太祖曾经说过:“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耳”,有鉴于此,宋代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措施,其后果必然是导致土地兼并严重,从而导致租佃关系盛行,自耕农经济衰退。据此判断,D项符合题意,C项表述错误;宋代中央集权空前强化,A项表述错误,材料未涉及流民问题,排除B项。【答案】D5(2013海南单科1)商代甲骨卜辞中,

26、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解析】结合时代背景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甲骨卜辞记录了商代的社会生活,“受禾”“求年”“有足雨”都与农业生产有关,故选A。【答案】A6(2013海南单科8)图1反映的是()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 图1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解析】读图分析,图片上面铁犁牛耕,下面是女子纺织,放在一起

27、就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生产形式,故选B。【答案】B2012年题组1(2012广东文综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解析】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关键信息:商代、牛耕。甲骨文是商代文字,具备象形,而诗经是春秋晚期的作品,冉耕为春秋时期的人物,相较而言,D项是最有利的证据;A项容易会错选,注意牛骨的出土不一定说明牛耕的出现,如中国先人已能训养牛。【答案】D2(2012浙江文综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

28、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在樊氏庄园实行了农、林、牧、渔多种经营,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资至百万”说明樊氏庄园经济力量强大;“闭门成市”反映自给自足程度很高;草市是在乡村、城外交通便利处自发形成的商品交易场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C3(2012安徽文综15)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点697

29、%。结合图4分析,正确的是()图4 元朝行省图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 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 D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解析】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5363%,A项错误;从材料数据无法得出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C项错误;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加快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D项错误;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5363%,B项正确。【答案】B4(2012海南单科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

30、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解析】从题干反映统治者“藉田”、“新蚕”的现象,以及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这样的仪式的历史现象,说明统治者重视农桑生产,这正因古代中国是农业文明,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D项正确;本题易因表面认识而误选A项,主要是无法正确解读“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信息;B项无从体现;C项说法错误,重农抑商是从秦国的商鞅变法始。【答案】D二、非选择题1(2015四川文综13)(节选)(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