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26.31KB ,
资源ID:2375921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375921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旅游区域联动发展的条件分析及对策战略.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旅游区域联动发展的条件分析及对策战略.docx

1、旅游区域联动发展的条件分析及对策战略旅游区域联动发展的条件分析及对策战略以池州“三县一市”为例吴昊(池州市教育园区,安徽池州 247000)摘要:区域旅游联动发展是当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是资源导向型旅游开发的基础,是市场导向型旅游开发的内在要求,也是旅游产业化的必然趋势。文章认为,池州“三县一市”旅游区为资源型旅游地,境内旅游资源相当丰富,是安徽省旅游资源最密集地区之一和安徽省旅游业的重点地区之一,由于本地区各旅游景点空间距离较近,联系紧密,地脉、文脉、史脉较为一致,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互补,旅游市场互动互补,所以必须联动开发本地的旅游资源,本文分析了“三县一市”旅游业联动发展的优势条

2、件,提出了区域联动发展战略构想,走共同发展之路,整合旅游资源,以适应区域旅游消费需求,构建池州市各旅游区一盘棋的原则,建设各具特色的旅游景地,但是,池州“三县一市”旅游区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地区实施了一些对策,如:构建交通网络一体化战略,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塑造旅游目的地形象;做好市场宣传及营销,开发创新旅游产品;做大做强池州各旅游景点的规模效益,建立区域“大旅游”,打破区域壁垒,调节池州“三县一市”旅游发展不均衡结构,加强区域之间的协调和规划工作,建立强有力的旅游一体化管理机制,打造区域旅游整体形象,进一步明确城市区位定位,进而达到区域联合开发、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市场开拓

3、、协调运作、降低成本、客源互送、联合促销、提升整体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开发步伐的宏伟目标,所以必须加快旅游资源的整合和旅游产业链的链接,实现优势互补,构建池州“三县一市”旅游区最佳利益组合体,从而获得长足的发展。关键词:旅游区域;池州;三县一市;联动发展;交通;市场;旅游产品;宣传0引言:2010年5月,省调研组来池州和石台县进行调研,提出池州市是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池州市“三县一市”要紧紧抓住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旅游发展的意见的历史机遇,积极推进旅游区域的联动发展,进一步加大全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加大文化与旅游

4、的融合,充分利用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极力打造“池州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色”,带动全市经济的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经济新战略,进而打造皖南地区建设成安徽的旅游龙头,华东的旅游中心,中国的旅游品牌,世界一流的旅游胜地。但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池州“三县一市”发展也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所以必须实行区域联动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问题。池州市位于安徽省南部,是安徽省重点旅游地区之一,辖贵池区、青阳县、石台县、九华山风景区以及省级池州经济开发区部分组成。本区域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沿江地区有平原分布,全市总面积8272平方千米,总人口158万,其中贵池区面积为2432

5、平方千米,人口64万,池州为长江南岸重要的港口城市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10年,池州市及九华山风景区双双荣获“2010中国网民最关注的十大旅游城市和景区”的称号。1 旅游区域联动发展的优势条件分析1.1 区位条件概况1.1.1 优越的地理位置池州“三县一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东连铜陵,南接黄山,西临九江,北望安庆,具有通江达海、承东启西、呼南应北的区位优势,地处安徽省重点开发的皖江城市群,也是安徽省皖南旅游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1.2 旅游资源相当丰富且等级较高池州“三县一市”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景区共300多处。该旅游区是一个旅游资源高度密集区,旅游资源类型多,品味高,密度大,

6、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区内已评定的A级旅游景区有25个,其中5A级旅游景区1个,4A级旅游景区3个,3A级旅游景区9个,2A级景区12个,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2个,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4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区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在上述旅游资源中,有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九华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牯牛降,有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升金湖,有号称“华东第一洞”的大王洞,国家级森林公园九子岩风景区等。1.3 “三县一市”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池州旅游蓬勃发展,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逐年增

7、长,旅游收入也逐年增长,“三县一市”以旅游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旅游业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国内和入境旅游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这就为加强区域合作、增强整体竞争力、联动发展埋下伏笔。下面是本区域的旅游发展概况:本区的旅游开发已成为当地经济的一个突破口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也带动和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池州全市的旅游观光人数从2005年的318万增加到2009年的1204.2万;旅游总收入从2005年13.6亿增加到2009年的108.8亿元,旅游业已成为该区的支柱产业。表1. 20052009年池州全市旅游发展统计表年份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万/次)同比增长(百分比%)旅

8、游收入(亿元)20091204.232.3108.8200892025.5852007733.1591.458.16200638320.417.52200531817.113.61.4 旅游资源与产品优势互补性强,需要联动开发池州市旅游区所辖三县一区,旅游资源和产品优势互补。池州地区旅游资源分属板块有:以九华山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旅游板块;以牯牛降为代表的森林生态旅游板块;以蓬莱仙洞、慈云洞、大王洞、神仙洞、鱼龙洞为组合的岩溶地貌板块,号称池州洞天的“五朵金花”;以升金湖、平天湖,秋浦河为代表的水域风光;以杏花村、秀山门博物馆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板块;以秋浦河漂流为代表的惊险刺激板块。1.5 以良好的

9、城市旅游地形象为依托旅游地形象是对某旅游地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旅游者在对旅游城市进行选择时,首先感知是城市旅游形象,形象使旅游者产生一种追求感,进而驱动旅游者前往,因此从时序上讲形象是旅游地吸引人的第一要素,池州“三县一市”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高品位的旅游资源著称,如:池州市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安徽省园林城市”和“中国竞争力百强城市”的美称,东至县是首列国家生态示范区和中国二十一世纪试点城市之一,石台县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是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青阳县位安徽省“旅游十强县”前列,本地区旅游地形象良好,对于联动开发十分有利。1.6 旅游合作的基础市场共轭从

10、客源市场条件和地理位置看,该旅游区为资源型旅游地,经济不发达,人口密度小,难以产生充足的客流,但该区临近我国最大的客源市场和最大的旅游地长三角,长三角为该区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客源市场。九华山风景区的客源主要来自长三角,池州、东至、石台主要来至于华中,去九华山游玩的游客可直接去牯牛降、升金湖,去这些地方的游客也能到九华山,这样就可以互送客源,达到市场共轭的条件。1.7 旅游服务设施日趋完善截止2009年,全市共有星级饭店31家,其中四星级4家,三星级14家,二星级13家。全市共有旅行社65家,专业导游1200名。2010年正在建设的碧桂园凤凰酒店和雨润月松阁等7个高星级酒店,不断完善主辅城区旅游配

11、套服务设施,让池州“三县一市”真正成为集观光、休闲、娱乐一体化的旅游胜地;交通上飞速发展,发展旅游业必须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池州“三县一市”虽然经济欠发达,且起步晚,但交通发展速度较快。内河航运方面:池州港,乘船“一站式”旅行顺水可达南京、上海,逆水可至武汉、宜昌、重庆;池州港新港区扩建工程已建成,现有码头泊位17个,可常年停泊5000吨级船舶,年吞吐量达300万吨,为一类开放口岸,境内有长江黄金水道160公里沿江达海,承东启西较为便利;铁路方面:新建成铜九铁路,打破了池州不通火车的历史,此线东起上海,西抵武汉,成为沟通华东、华中的沿江铁路大动脉;公路方面:境内有318、206国道纵横穿越,贯

12、穿池州的合铜九黄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已全部建成通车,还有池州青阳九华山快速通道,从池州至九华山风景区不到1个小时便可到达,缩短旅客来往的时间和路程;池州长江大桥,望东长江公路大桥全部采用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航运方面:九华山机场正在建设中,建成后将成为池州“三县一市”中长线游客的首选通行方式。1.8 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许多旅游区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山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因此发展山区经济一直是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今年一季度,池州市旅游经济紧紧抓住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旅游发展的意见的历史机遇,围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召开的三大战略,积极开展

13、宣传促销活动,出台旅游市场营销奖励办法,促使旅游产业发展热情空前高涨、旅游经济运行稳步增长。2010年,出台2010年池州是旅游发展行动计划,召开全市旅游发展大会,对“十一五”旅游发展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借鉴成功发展经验,启动编制“十二五”旅游产业规划。2 旅游区域联动发展的重要性池州“三县一市”,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具有实行区域联动发展的条件,只有联动发展才是成功之路,但该区域在全省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市内工业基础薄弱,公共基础服务设施等级低且数量少,只有谋求区域内旅游联动发展,才能找到突破口,那么实行区域联动发展有哪些意义呢?区域联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资源在地区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

14、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助于旅游地形成资源互补、客源共享、管理互助、人才交流;有助于旅游投资的全盘考虑,提高区域在整个旅游业中的竞争力;区域联动打破了行政区划等传统意义上的地域限制,是从宏观上进行区域协作来发展的一种形式,有利于打破旅游资源、旅游空间有限的约束,实现区域资源共同开发,共同发展;有利于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池州“三县一市“旅游经济效益主要是集中在九华山风景区,区域联动可以调节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均衡的结构。3 池州“三县一市”联动发展存在的问题3.1 旅游交通不完善且公路等级较低没有发达的交通运输业就没有发达的旅游业,现代旅游业更要求有可供选择的多种安全、方便,快捷、舒适

15、的交通,以便保证广大旅游者进的来,散得开,出的去。本区域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62.3%,大部分地区为低山丘陵,开发较晚,经济不发达,人口密度小,所以交通成为池州市各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最大的交通问题是交通通而不畅,时效性差。铁路始发站少,公路是池州市的主要的通行方式,公路里程短且等级低,增加了外地游客到本区域的时间距离,进而导致旅游客源少。3.2 国内外市场狭小,宣传力度低下面为池州市与张家界旅游经济的比较,池州与张家界皆属于山区,都把旅游作为支柱产业来扶持。目前,两市经济总量相当,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地理地貌特征相近,下面是两市的旅游情况比较:表2.池州市与张家界市旅游业发展比较(2007)

16、池州张家界人口(万人)158162.39面积(平方公里)82729653山区面积(比重)63.276森林覆盖率57.268.6旅游总人数733.21878旅游总收入58.191.3张家界市旅游经济总量之所以比池州大,是因为张家界的宣传力度大,又加上红色旅游班车,这是池州旅游人气不及张家界市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要拓展国内外市场,全面落实旅游营销奖励政策,积极开展“中国生态旅游年”为主题的多形式旅游促销活动,巩固港澳台,东南亚市场,进一步加强与韩国的旅游文化交流,开拓韩国市场。3.3 旅游区域知名度低,客流规模有限池州市所有景区除九华山风景区外,其他风景区知名度整体较低,难以形成规模,基于此,应采

17、取等级开发模式,以九华山为一级开发景区,牯牛降、升金湖等为次一级开发景区,池州市区为低级旅游区级城市中心休闲地,逐步形成以九华山风景区为龙头,其他旅游区为辅助的旅游模式,进而整体得到优化配置。3.4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衣、食、住、行、游购、娱六元素整体规模偏小,结构不尽合理,旅游企业“散、小、弱、”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改善,竞争力较弱,尤其是旅游交通,旅游商品开发和娱乐业差距较大,接待能力有限。3.5 区域整体发展不均衡大部分客源主要集中在九华山风景区,由于九华山旅游资源品位高,是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前来朝拜的香客众多,而其他风景区客源少,这样就造成池州“三县一市”旅游业发展不平衡,区域整体

18、发展不协调。3.6 资金投入不足,旅游产品开发相对滞后池州“三县一市”财政收入主要用于经常性项目支出,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上投资较少。很多优势资源如杏花村、升金湖、牯牛降等人文、历史、生态及佛教文化旅游项目,由于受资金的限制,开发力度不够,文化挖掘不深,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以及还表现在旅游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低下,旅游资源开发力水平低下,旅游产品创新不足,旅游资源保护力度不够,旅游生态系统的破坏与环境退化问题突出以及旅游客源市场结构不合理等方面。4 池州“三县一市”旅游区域联动发展的对策战略4.1 网络化大交通战略,打造精品旅游路线积极发展快速便捷的立体交通输送网络系统,确保“进得来,出得

19、去,流的快”,打造池州“三县一市”旅游业强大的网络化大交通支持系统。加快国际的客源流动,加快建设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把国内著名旅游景点连接起来。以改善交通为重点,迅速有效的扩大池州旅游的承载能力。交通是旅游的大动脉,要开发池州全市的旅游业,首先必须解除交通“瓶颈”的制约,扩大旅游的承载能力。打通池州各旅游区的交通,形成池州旅游交通网,缩短游客至各旅游区的运输距离,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组成运作有序的旅游网络,旅游网络化将成为旅游发展的一种趋势。旅游网络化是根据旅游资源结构、交通运输布局、客源市场和游客流向以及地理位置、基础设施、接待服务诸要素,以彼此的相互协作的服务、管理为基础,以客源集中的风景

20、区域旅游中心城市、游客集散中心为结点,超越行政区划界限,把毗邻地域不同层次,不同级别,各具特色的旅游点或旅游区有机联系起来,进而形成统一网状结构。首先,必须尽快构建外围快速交通网,充分发挥交通在培育旅游市场引导旅游消费中的作用,以克服池州旅游区地处主要客源地边缘所带来的空间阻力,缩短旅客到达旅游区目的地的时间和距离,建立畅通的旅游交通体系,逐步取消外地旅游车入城入景区的限制。其次,要加快旅游地之间的公路建设,以现有公路为基础,重在升级改造,绿化美化,以公路建设带动乡村旅游点的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方便旅游者在旅游地之间的快速流动。在主要旅游公路两侧或附近,晶块加快风景林、生态林、生态示范园、乡

21、村旅游点建设,为老人提供令人耳目一新的乡村旅游环境。最后,向主要客源地推出六条精品旅游路线:九华山新年祈福游;缘起九华行;大愿平安祈福自驾之旅;魅力池城一日游;石台生态山水风光游;尧舜之乡观鹤游等。4.2 资源整合战略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根据不同类型,不同级别景区景点的具体保护要求,以“保护重于开发”为原则,搞好景区景点开发,本着自身旅游资源绝对优势、相对优势和旅游者旅游目的的发展趋势,各旅游地之间要有一定的水平分工,各自开发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色”的旅游产品,进而形成系列产品,各自优势突出的产品大系,为旅游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降低游人单位旅游目的地的交通成本,进而

22、扩大旅游规模。如下是各旅游区开发主要旅游产品:表3.池州各旅游区主要旅游地主导旅游产品发展方向旅游地级别旅游资源或特色品质旅游产品主题九华山国家风景名胜区佛教文化,花岗岩山岳风光佛教文化旅游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始深林生态环境生态旅游升金湖国家级湿地保护区重要湿地、珍禽保护区 水域风光游 大王洞4A级风景区喀什特地貌凤光岩溶风光游杏花村历史文化千古诗人地文化产品秀山门历史文化博物馆历史产品十八索国家级湿地保护区重要湿地沿江水域风光4.3 通向未来,设计开发新一代旅游项目池州“三县一市”旅游业能否把握世界旅游发展的大机遇,以新的姿态迈向二十一世纪,关键在于制作、提供什么样的旅游产品。总的原则应

23、是:根据旅游需求层次理论,改造第一代旅游产品,制作第三代旅游产品,以下项目重点研究:4.3.1 宗教旅游九华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其宗教地位,历史地位和信仰地位都是较高的。特别是九华山宗教的信仰地位深深影响到南方各地,每年来此朝山进香的香客在90万人次以上,香烟旺季大如潮涌,消费水平比较低。影响国内外宣传九华山的宗教文化,开展系列宗教旅游活动,提高游客档次。开发九华山宗教旅游,要在维护管理好现有寺庙的基础上,开展出家旅游,宗教研习,观光礼祖,开光法会等活动,还可组织观看宗教音乐演示,品尝宗教饮食等专项旅游,并可创造条件筹建宗教博物馆,始终突出中国佛教界独一无二的特色。4.3.2 古风民俗旅游地

24、处江南的池州“三县一市”,山青水秀,历史悠久,是人文荟萃的地方。古傩舞(傩戏)、青阳腔、目连戏都滋生,繁衍在这里,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外专家学者皆认为它有极珍贵的戏曲史料研究价值,因而被誉为“戏曲活化石”,利用戏剧民俗作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都可以发掘利用。突出会、节、赛、演,继续办好“中国国际文化节”、“安徽石台茶叶节”、“东至陶公菊花节”,积极筹办“诗文化节”、“傩文化节”、“佛学商品展销节”,精心策划引进专题研讨、学术年会、企业年会等各类主题活动。4.3.3 产品创新战略从旅游产品上,“三县一市”具有互补性,有自然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佛教文化旅游,随

25、着杏花村、九华天池、平天湖、清溪河、仙寓山等景点景区的开放,旅游产品更加丰富,相继推出了“闵园采茶游”,“天台祈福许愿游”,“花台探秘赏花游”,“老田古村落探秘游”,“池州一日游”,“大王洞探秘游”,“秋浦河漂流探秘游”,“牯牛降,仙寓山生态观光游”,历山尧舜圣境寻根游“等众多特色产品,开发的旅游产品有九华佛茶,佛雕、九华玉和昭明文选等特色旅游商品开发。4.4 打造区域整体旅游整体形象在旅游供给极大丰富,信息传媒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里,想象、生动、,具有吸引力的旅游地形象,对于吸引旅游者,更有效地宣传旅游地,指导旅游地规划、设计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提到池州,人们很自然地想

26、到九华山,但“三县一市”旅游区还有很多著名景区景点。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牯牛降,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十大索等。必须根据“三县一市”旅游区资源特色,重金征集能反映“三县一市”旅游区旅游资源特色的使人过目不忘的图文广告,广泛宣传,创造旅游地形象,进一步营造池州“三县一市”的旅游形象,将区域作为一个完整的旅游产品进行推广,提高区域整体知名度。4.5 一体化管理体制战略在现行的旅游管理体制之下,大部分旅游区各景点隶属关系复杂,其基本管理涉及旅游、建设、宗教、文物等各个部门,综合协调管理难度较大。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方式不合理,直接影响景区的旅游投资和开发利用。建设加强政府统一领导,扎实开展旅游市场打假打非专项

27、整治活动,进一步改革旅游管理体制,处理好利益分配管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集中力量,把旅游资源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首先,建立统一协调管理部门,要明确责任,构建权利,义务相统一的权威管理机构,全力负责池州“三县一市“旅游区旅游发展过程中诸方面的管理和协调工作。其次,要加强旅游规划管理,既要编制出符合实际且具有很好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又要注意编制旅游业发展的专项规划和旅游地的详细规划:既要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地和旅游项目,又要切实保护好一批市场前景但目前开发条件欠佳的旅游地,根据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开发具有不同适应性的旅游产品体系,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为“三县一市”旅游区未来

28、的发展留有发展余地,努力避免重复建设,重点不突出,空间布局不合理等现象。最后,要加强旅游企业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既要狠狠打击旅游企业欺诈行为和垄断行为,又要坚决制止贬低他人提高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切实提高留有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敬业精神,把导游队伍建设作为重要的“形象工程来抓,严格导游资格认证管理”,让每一位从业人员都有一面文明的旗帜,为旅游业创造和谐友好的软环境。 要让景点里旅游相关的人群形成共识,旅游者是旅游点的生命线,没有旅游者就没有自己的就业机会,谁砸旅游点的牌子就是砸自己的饭碗。4.6 策划统一的市场营销战略在全国“大旅游,大经济,大发展”的宏观发展战略目标下,在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

29、背景下,池州“三县一市”需要更加具有市场传播力和穿透力,营造更具亲和力和吸引力的宣传口号,以迎接旅游市场激烈竞争的挑战.随着各地旅游开发力度的加大,旅游竞争的日趋激烈,旅游市场开拓受到了极大地重视。在促销内容上已突破拘泥于旅游资源和旅游路线招徕游客,更注重品牌,名牌产品的促销。从其促销活动的地区来看,大致分为以客源地和目的地为中心的促销活动。海外市场主要以欧洲和亚洲市场为主。国内市场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华南等地。池州“三县一市”实行联票制度,一票通玩池州。票面上印上旅游路线,联系酒店等,印制有吸引力的旅游手册和导游图,编导富有特色的完整的导游解说系统,制作录像带进行宣传,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

30、“共建旅游购物系列;开辟新旅游路线,推出一批有轰动效应的旅游专项项目;利用卫视,开辟旅游专栏;开发电子网络等高科技宣传促销手段,建立国际旅游互联网络。5 结语 根据以上论述:池州“三县一市”旅游发展具备了联动发展的各项优势条件,同时文章深刻分析了联动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最终导出区域旅游联动发展战略,但是,“三县一市”联动发展的情况不容乐观,还须进一步进行完善。池州“三县一市”坚持城市定位,提升旅游大项目建设的进度,加快推进“旅游强市”建设,努力实现文化与旅游相结合,规模与效益相结合,生态与经济相结合,全面实现全市旅游经济快速稳定发展。文章只从宏观层面上对文章分析,没有深入探讨,因此想进一步完善此论题,还须更加深入研究。参考文献:1 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广州:广州旅游出版社,1999,13.2 陆林.皖南旅游区布局研究.地理科学,1995,15(1):93.3 石正方.刘继生.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开发模式研究,旅游学刊,2000,(6):1923.4 吴殿廷.西部旅游开发战略模式的探讨.旅游学刊,2003,(1):913.5 潘肖澎.旅游规划.中国旅游年鉴,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5051.6 吴必虎,中国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系统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127139.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