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30.43KB ,
资源ID:2374055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374055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有线电视系统设计规范.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有线电视系统设计规范.docx

1、有线电视系统设计规范1 总则1.1.1 为使有线电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的工程设计与施工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定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于下列信号传输方式的有线电视系统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1.0.2.1 射频同轴电缆。1.0.2.2 射频同轴电缆与光缆组合。1.0.2.3 射频同轴电缆与微波组合。1.0.3 系统的工程设计应符合当地城镇建设规划和广播电视事业、有线电视网的发展规划的要求。1.0.4 系统的工程设计、施工除应按本规范执行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2 系统的工程设计2.1 一般规定2.1.1 使用频道的选择和数量应根

2、据电视广播、调频广播、卫星接收微波传输、自办节目等信号源的现状、发展和经济条件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2.1.1.1 宜预留12个频道。2.1.1.2 宜避免各种频率的组合干扰。对无法避免的干扰,应采取变换频道等措施。2.1.2 传输方式的确定,当传输干线的衰耗(以最高工作频率下的衰耗值为准)小于100dB时,可采用甚高频(VHF)、超高频(UHF)直接传输方式;传输干线的衰耗大于100dB时,应采用甚高频(VHF)传输方式或邻频传输方式。2.1.3 系统模式应根据信号源质量、环境条件和系统的规模及功能等因素确定,前端宜设置在覆盖区域中心,当接收信号场强小于57dBV时,可采取增设远地前端等措

3、施。2.1.4 按系统模式应对前端、干线和分配网络进行主要技术指标的分配和计算。2.1.5 设备、部件及材料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2.1.5.1 产品性能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并经国家规定的质检部门测试认定。2.1.5.2 在同一系统工程中选用的主要部件和材料,其性能、外观应一致。2.1.5.3 选用的设备和部件的输入、输出标称阻抗、电缆的标称特性阻抗均应为75。2.1.6 系统设施工作的环境温度宜符合下列要求:寒冷地区室外工作的设施:-40+35;其它地区室外工作的设施:-10+55;室内工作的设施:-5+40。2.2 系统的基本模式及主要技术指标分配2.2.1 系统可采用无干线系统

4、、独立前端系统、有中心前端系统、有远地前端系统四种基本模式,并宜符合下列要求:2.2.1.1 无干线系统模式规模很小,不需传输干线,由前端直接引至用户分配网络(图2.2.1-1)。图2.2.1-1 无干线系统模式2.2.1.2 独立前端系统模式是典型的电缆传输分配系统,由前端、干线、支线及用户分配网组成(图2.2.1-2)。2.2.1.3 有中心前端的系统模式规模较大,除具有本地前端外,还应在各分散的覆盖地域中心处设置中心前端;本地前端至各中心前端可用干线或超干线相连接,各中心前端再通过干线连至支线和用户分配网络(图2.2.1-3)。2.2.1.4 有远地前端的系统模式,其本地前端距信号源太远

5、,应在信号源附近设置远地前端,经超干线将收到的信号送至本地前端(图2.2.1-4)。图2.2.1-2 独立前端系统模式图2.2.1-3 有中心前端的系统模式图2.2.1-4 有远地前端的系统模式注:系统基本模式中常用的图形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2.2.2 系统载噪比、交扰调制比和载波互调比的最小设计值应符合表2.2.2的规定。 表2.2.2 系统载噪比、交扰调制比、载波互调比的最小设计值(dB)项 目设计值载噪比(C/N)44交扰调制比47载波互调比582.2.3 各种系统模式的前端、干线和分配部分的主要技术指标的分配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2.2.3.1 无干线系统的指标分配系数应符合表2.

6、2.3-1的规定。表2.2.3-1 无干线系统指标分配系数项 目前 端分配网络载噪比4/51/5交扰调制比1/54/5载波互调比1/54/52.2.3.2 独立前端系统的指标分配系数,应根据干线的衰耗值A(dB),按表2.2.3-2的规定选取。 表2.2.3-2 独立前端系统指标分配系数 项 目前 端干 线分配网络A100dBA100dBA100dBA100dBA100dBA100dB载 噪 比7/105/102/104/101/101/10交扰调制比2/101/102/105/106/104/10载波互调比2/101/102/105/106/104/102.2.3.3 具有中心前端和远地前端

7、系统的指标分配系数应符合表2.2.3-3的规定。表2.2.3-3中心前端和远地前端系统指标分配系数项 目本地前端远地前端中心前端本地干线(超干线)中心干线分配网络载 噪 比2.5/102.5/102/102/101/10交扰调制比0.5/100.5/102.5/102.5/104/10载波互调比0.5/100.5/102.5/102.5/104/102.2.4 载噪比、交扰调制比、载波互调比的分贝(dB)数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C/Nx=44-101ga (2.2.4-1)CMx=47-201gb (2.2.4-2)IM2x=58-101gc (2.2.4-3)IM3x=58-201gc (2.

8、2.4-4)式中C/Nx分配给某一部分载噪比的分贝数;a分配给该部分载噪比的系数;CMx分配给某一部分交扰调制比的分贝数;b分配给该部分交扰调制比指标的系数;IM2x分配给某部分二阶载波互调比的分贝数;c分配给该部分载波互调比的系数;IM3x分配给该部分三阶载波互调比的分贝数。2.2.5 系统输出口电平设计值宜符合下列要求:2.2.5.1 非邻频系统可取705dBV。2.2.5.2 采用邻频传输的系统可取644dBV。注:在强场强区的较高楼层可提高电平,以避免同频干扰。2.2.6 系统输出口频道间的电平差的设计值不应大于表2.2.6的规定。表2.2.6系统输出口频道间电平差(dB)频 道频 段

9、系统输出口电平差任意频道超高频段13甚高频段10甚高频段中任意60MHz内6超高频段中任意100MHz内7相邻频道22.3接收天线2.3.1 接收天线安装位置应设置在较高处,避开接收电波传输方向上的阻挡物和周围的金属构件,并应远离公路、电气化铁路、高压电力线以及工业干扰等干扰源。2.3.2 接收天线安装位置的信号场强可根据实际测试结果和主观视听效果综合确定。实际测试时,宜选择不少于3个有可比性的测试点。在每个测试点上,应测试所有频道(频率)的信号场强、频带内和频带外(邻频)的干扰场强。对新建建筑物天线安装位置的信号场强,可根据理论计算值并按主观视听和实际测试结果来确定。实际测试可采用模拟建筑物

10、建成以后的状况来测定。2.3.3 接收天线和天线放大器应按下列要求选用:2.3.3.1 每接收一个电视频道信号,应采用一副相应频道的接收天线。两个或两个以上电视广播信号源处于同一方位时,可共用一副宽频带天线。接收到的每一个频道的信号质量应满足系统前端对信号质量的要求。2.3.3.2 当接收信号场强较弱、反射波较多或干扰较大时,使用普通天线不能保证前端对输入信号的质量要求,可采用高增益天线、加装低噪声天线放大器或采用特殊型式的天线。2.3.4 接收天线应符合下列要求:2.3.4.1 天线与天线竖杆(架)应能承受设计规定的风荷载和冰荷载。2.3.4.2 天线与天线竖杆(架)应具有防潮、防霉、抗盐雾

11、、抗硫化物腐蚀的能力。用金属构件时,其表面必须镀锌或涂防锈漆。2.3.4.3 天线在竖杆(架)上调整时,应能转动和上下移动,其固定部位应方便、牢靠。2.3.4.4 天线、竖杆(架)、拉线与支撑、附件应组装方便,固定可靠。2.3.5 安装在室外的天线馈电端、阻抗匹配器、天线避雷器、高频连接器和放大器等应具有良好的防雨措施。2.3.6 接收天线的安装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2.3.6.1 采用拉线竖杆(架)的安装方式时,拉线不得位于接收信号的传播路径上。2.3.6.2 竖杆(架)和抛物面天线的安装应按生产厂提供的资料和要求设计。2.3.6.3 天线放大器应安装在竖杆(架)上。天线至前端的馈线采用屏蔽性

12、能好的同轴电缆,其长度不得大于20m,并不得靠近前端输出口和干线输出电缆。2.3.6.4 两副天线的水平或垂直间距不应小于较长波长天线的工作波长的1/2,且不应小于1m。2.3.6.5 最低层天线与支承物顶面的间距不应小于其工作波长。2.4 前端2.4.1 各频道天线送至前端的最小输入电平应按下式计算:Shimin=C/Nh+Fh+2.4 (2.4.1)式中Shimin天线送至前端的最小输入电平(dBV);CNh分配给前端的载噪比(dB);Fh前端的噪声系数(dB)。2.4.2 前端输出电平的设计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2.4.2.1 采用频道放大器输出型前端:Sh0=Sh0max-3 (2.4.

13、2-1)式中Sh0频道放大器输出电平设计值(dBV);Sh0max频道放大器标称最大输出电平(dBV);2.4.2.2 采用宽带放大器输出型前端:Sh0=Sh0max-7.51g(N-1)-(1/2)(CMh-47) (2.4.2-2)式中Sh0宽带放大器每个频道输出电平设计值(dBV);Sh0max宽带放大器标称最大输出电平(dBV);N系统传输的频道数目;CMh分配给前端的交扰调制比(dBV)。2.4.3 具有自办节目功能的前端,采用视频设备的信噪比不应小于45dB。2.4.4 采用相邻频道传输的前端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2.4.4.1 应具有60dB以上的邻频信号抑制特性。2.4.4.2

14、 频率偏移在甚高频段不应大于20kHz。2.4.4.3 图像伴音功率比的调整范围应为1020dB。2.5干线传输2.5.1干线放大器常温下输入电平的最低值应按下式计算:Sia=C/Na+101gn+Fa+2.4 (2.5.1)式中Sia干线放大器常温下输入电平的最低值(dBV);C/Na分配给干线部分的载噪比(dB);Fa单个放大器的噪声系数(dB);n该干线上串接放大器的个数。2.5.2 干线放大器常温下输出电平的最高值应按下式计算:Soa=Soamax-101gn-7.51g(N-1)-(1/2)(CMa-47) (2.5.2)式中Soa干线放大器常温下输出电平的最高值(dBV);Soam

15、ax干线放大器的标称最大输出电平(dBV);CMa分配给干线部分的交扰调制比(dB)。2.5.3 干线放大器在常温下输入电平和输出电平的设计值,应按下列公式分别计算;2.5.3.1 设有自动电平调节(ALC)的干线系统:Sia=Sia + (24) (2.5.3-1)Soa=Soa - (24) (2.5.3-2)2.5.3.2 未设自动电平调节(ALC)的干线系统:Sia=Sia+(58) (2.5.3-3)Soa=Soa-(58) (2.5.3-4)式中Sia干线放大器输入电平的设计值(dBV);Soa干线放大器输出电平的设计值(dBV)。2.5.4 干线传输部分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2.

16、5.4.1 当干线衰耗不大于88dB时,可采用斜率均衡和手动增益调整的放大器。2.5.4.2 当干线衰耗大于88dB小于220dB时,必须采用自动增益调节(AGC)干线放大器。2.5.4.3 当干线衰耗超过220dB时,必须采用自动电平调节干线放大器。2.5.4.4当传输干线中需要提供分配点时,宜采用桥接放大器或定向耦合器。2.6 分配网络2.6.1 分给分配网络部分的交扰调制比、载波互调比的指标,宜在分配网络部分的桥接放大器和各延长放大器上均等分配。2.6.2 桥接放大器最大输出电平的设计值应按下式计算:Sob=Sobmax-7.51g(N-1)-(1/2)CMb-47 (2.6.2)式中S

17、ob桥接放大器最大输出电平设计值(dBV);Sobmax桥接放大器标称最大输出电平(dBV);CMb分配给桥接放大器的交扰调制比(dB)。2.6.3 延长放大器最大输出电平的设计值应按下式计算:Soe=Soemax-101gn-51g(N-1)-(1/2)CMc-47 (2.6.3)式中Soe延长放大器最大输出电平设计值(dBV);Soemax延长放大器标称最大输出电平(dBV);CMc分配给延长放大器的交扰调制比(dB)。2.6.4 分配网络宜采用分配分支或分支分支方式。2.6.5 分配器的空余端和最后一个分支器的主输出口,必须终接75负载。2.7 前端机房和自办节目站2.7.1 有自办节目

18、功能的前端,应设置单独的前端机房。播出节目在10套以下时,前端机房的使用面积宜为20m2;播出节目每增加5套,机房面积宜增加10m2。2.7.2 具有自制节目功能的有线电视台,可设置演播室和相应的技术用房。演播室的工艺设计宜符合下列要求:2.7.2.1 演播室天幕高度宜为3.04.5m;2.7.2.2 室内噪声宜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有线广播录音播音室声学设计规范和技术用房技术要求附录A噪声评价曲线的规定,并应小于NR25。2.7.2.3 混响时间为0.350.80s;2.7.2.4 室内温度夏季不高于28;冬季不低于18。2.7.2.5 演播室演区照度不低于5001x;色温为3200K。2.8 部

19、件安装和线路敷设2.8.1 系统中所用部件应具备防止电磁波辐射和电磁波侵入的屏蔽性能。室外使用的部件还应有良好的防潮、防雨和防霉措施。在有盐雾、硫化物等污染区使用的部件,尚应具有抗腐蚀能力。2.8.2 部件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2.8.2.1 部件及其附件的安装应牢固、安全并便于测试、检修和更换。2.8.2.2 应避免将部件安装在厨房、厕所、浴室、锅炉房等高温、潮湿或易受损伤的场所。2.8.2.3 在室内安装系统输出口用户面板,其下沿距离地(楼)面的高度应为0.3m或1.5m。2.8.3 前端设备应组装在结构坚固、防尘、散热良好的标准箱、柜或立架中。部件和设备在立架中应便于组装、更换。立架中应留

20、有不少于两个频道部件的空余位置。固定的立柜、立架背面与侧面离墙面净距不应小于0.8m。2.8.4 前端机房和演播控制室宜设置控制台。控制台正面与墙的净距不应小于1.2m;侧面与墙或其它设备的净距,在主要通道不应小于1.5m,在次要通道不应小于0.8m。2.8.5 演播控制室、前端机房内的电缆敷设宜采用地槽。对改建工程或不宜设置地槽的机房,也可采用电缆槽或电缆架,并置于机架上方。采用电缆架敷设时,应按分出线顺序排列线位,并绘出电缆排列端面图。2.8.6 电缆(光缆)线路路由设计,应使线路短直、安全、稳定、可靠,便于维修、检测,并应使线路避开易受损场所,减少与其它管线等障碍物的交叉跨越。2.8.7

21、 室外线路敷设方式宜符合下列要求:2.8.7.1 当用户的位置和数量比较稳定,要求电缆线路安全隐蔽时,可采用直埋电缆敷设方式。2.8.7.2 当有可供利用的管道时,可采用管道电缆敷设方式,但不得与电力电缆共管孔敷设。2.8.7.3 对下列情况可采用架空电缆敷设方式:(1)不宜采用直埋或管道电缆敷设方式;(2)用户的位置和数量变动较大,并需要扩充和调整;(3)有可供利用的架空通信、电力杆路。2.8.7.4 当有建筑物可供利用时,前端输出干线、支线和入户线的沿线,宜采用墙壁电缆敷设方式。2.8.8 电缆与其它架空明线线路共杆架设时,其两线间的最小间距应符合表2.8.8的规定。表2.8.8 电缆与其

22、它架空明线线路共杆架设的最小间距值种 类间 距(m)1kV10kV电力线2.51kV及以下电力线1.5广播线1.0通信线0.62.8.9 电缆在室外敷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通信设计规范中的有关规定。2.8.10 电缆在室内敷设,宜符合下列规定:2.8.10.1 在新建或有内装修要求的已建建筑物内,可采用暗管敷设方式。对无内装修要求的已建建筑物可采用线卡明敷方式。2.8.10.2 不得将电缆与电力线同线槽、同出线盒、同连接箱安装。2.8.10.3 明敷的电缆与明敷的电力线的间距不应小于0.3m。2.8.11 分配放大器、分支、分配器可安装在楼内的墙壁和吊顶上。当需要安装在室外时,应采取防

23、雨措施,距地面不应小于2m。2.9 防雷、接地与安全防护2.9.1 系统的防雷设计应有防止直击雷、感应雷和雷电侵入波的措施。2.9.2 接收天线的竖杆(架)上应装设避雷针。避雷针的高度应能满足对天线设施的保护。当安装独立的避雷针时,避雷针与天线之间的最小水平间距应大于3m。2.9.3 独立避雷针和接收天线的竖杆均应有可靠的接地。当建筑物已有防雷接地系统时,避雷针和天线竖杆的接地应与建筑物的防雷接地系统共地连接;当建筑物无专门的防雷接地可利用时,应设置专门的接地装置,从接闪器至接地装置的引下线宜采用两根,从不同的方位以最短的距离沿建筑物引下;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W。2.9.4 沿天线竖杆(架)引

24、下的同轴电缆应采用双屏蔽电缆或采用单屏蔽电缆穿金属管敷设。双屏蔽电缆的外层或金属管应与竖杆有良好的电气连接。2.9.5 设置在天线附近的天线放大器,当采用单独的电源线馈电时,电源线应单独穿金属管敷设,并严禁架空明敷。2.9.6 进入前端的天线馈线应加装避雷保护器。2.9.7 市区架空电缆吊线的两端和架空电缆线路中的金属管道均应接地。郊区旷野的架空电缆线路在分支杆、引上杆、终端杆、角深大于1m的角杆、安装干线放大器的电杆,以及直线线路每隔510根电杆处,均应将电缆外层屏蔽接地。2.9.8 室外线路的防雷和接地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通信接地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2.9.9 向系统设备及用户设

25、备提供电源的室外电力线路,自室外引入建筑物时采取的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规定。2.9.10 电缆进入建筑物时,在靠近电缆进入建筑物的地方,应将电缆的外导电屏蔽层接地,并应符合下列要求:2.9.10.1 架空电缆直接引入时,在入户处应增设避雷器,并应将电缆外导体接到电气设备的接地装置上。2.9.10.2 进入建筑物的架空金属管道,在入户处应与接地装置相连。2.9.10.3 电缆直接埋地引入时,应在入户端将电缆金属外皮与接地装置相连。2.9.11 系统内的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和埋地金属管道应与防雷接地装置相连;当不相连时,两者间的距离不宜小于3m。2.9.12 不得

26、直接在两建筑物屋顶之间敷设电缆,应将电缆沿墙降至防雷保护区以内,并不得妨碍车辆的运行;其吊线应作接地处理。2.9.13 当天线杆(架)的高度超过50m,且高于附近建筑物、构筑物或处于航线下面时,应设置高空障碍灯,并应在杆(架)或塔上涂颜色标志。2.9.14 系统的安全防护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30MHz1GHz声音和电视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中有关安全要求的规定。2.10 供电2.10.1 不设演播室的系统,前端机房宜采用50Hz、220V单相交流电源,并应有独立的供电回路。2.10.2 设置演播室的系统宜采用50Hz、380/220V电源,并应从总配电盘(箱、柜)引入独立的供电回路。2.10.3 演播室灯光与技术设备的供电,应分别设置供电回路,并应采用相应的防干扰措施。2.10.4 前端机房和演播室的设备供电电压波动超过+5-10范围时,应设电源稳压装置。2.10.5 干线放大器的供电应采用芯线馈电的方式,电源插入器宜设置在桥接放大器处。当供给供电器的电力线路与电缆同杆架设时,供电线材应采用绝缘导线,并应架在电缆的上方,与电缆的距离应大于0.6m。3 系统的工程施工3.1 一般规定3.1.1 系统的工程施工应以设计图纸为依据,并应遵守本章的规定。3.1.2 系统的工程施工应具备下列条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