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现代教育教学观念一、新的教学观1、教学目的的新演变新的教学目的观(1)双基观: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2)智能观: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3)素质观:加强基础,增强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质。2、教学本质的新定义新的教学本质观(1)将“教学”当作一种行为,即相当于老师的“教”,是教学实践中教师这一方的行为。(2)将“教学”看成是一个联合词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的活动,并且两者不可分割。(3)华东师大施良方教授指出,从关注教师的行为的角度来说,“教学(教)就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现代的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组织
2、学生主动学习,实现学生的某些内在的发展与变化的过程。3、教学价值的新内涵新的教学价值观(1)重外在价值轻内在价值。教学的外在价值,即教学服务于社会的价值。教学的内在价值,即教学具有完善人的精神世界的价值。(2)内外价值并举。教学不能仅仅只注重学生认知智慧的发展,还应关注人的情感智慧的发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完善人的精神世界。4、教师角色的新定位新的教师观(1)教师的职责定位:传授文化知识;教师的角色定位: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员、社会的代表人等。(2)教师角色的新定位为: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新生一代灵魂的塑造者;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学习者和学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教学的领导和管理者。
3、教师职责的新定位: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发展。5、对学生的新认识新的学生观(1)潜能观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人人的潜能分为生理潜能和心理潜能。心理潜能又分为智慧潜能、情感潜能和创造潜能。教师所要做的,就在于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我们要相信每个人都具有潜能。(2)发展观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乐观地估计学生的天性。坚持性善论,反对性恶论。性善论注重自省和内在力量的挖掘,性恶论注重外在规范的约束和行为的矫正。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
4、学生的进步和发展。(3)主体观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要认识学生必须是学习的主体。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基础,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要相信学生确有内在的主体能力,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明确判断教学活动中谁是主体的标准。看学生是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主要取决于他是否确定或参与确定有关活动的目的,是否决定或参与有关活动的过程。如果是,则为主体;如果不是,则为客体要帮助学生完善主体结构。学生的主体结构包括操作系统和动力系统两部分。操作系统主要由智力因素组成,承担着对客体(教学内容)的感知、概括、记忆、运用等任务;动力系统主要由非智力因素组成,承担着激发和维护主体认识活动的任务。(
5、4)差异观学生是一个个独特的人首先,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创 新 素 质包 含 内 容作 用1创新意识 创新动机、创新欲望、创新兴趣、乐于创新2创新精神创新理想、创新勇气、创新意志敢于创新3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善于创新4创新能力敏锐观察、丰富想象、独特实践能够创新5创新人格创新品质、创新情感、创新个性保障创新(三)创新教育与教师。1、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创新”、“创新教育”首先是作为一种观念提出的。任何一种新观念的提出,都是时代时展的必然结果。创造是现代人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创新教育是走教育创新的必经之路。同时,新观念都具有超前
6、性。2、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活动。俗话说通情才能达理,情是基础,理是目的。创新教育要注重人的情感投入,创设怀境、培养情感,使课堂充满人情味。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知识、进行思维活动、发展探索能力的重要依据。现行教材中蕴藏着大量创新的好题材,如:“通过,你发现了什么?”,“想一想,还有别的解法吗?”等等。但教材具有通用性、共同性,同时又有简约性的特点,加上时代的变化,观念、知识的更新,往往显露出滞后性。这就要求教师联系实际,进行及时的充实和变通。(四)创新教育与学生。1、强调主体的参与。2、强调知识的应用
7、。(1)课本知识生活化,培养应用意识。(2)重视实践,培养应用能力。教师要精心创设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实践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学习中提高应用能力。三、素质教育(一)结合学科特点,有机渗透思想教育。1、结合教材,自然渗透。教科书中思想品德教育内涵十分丰富。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挖掘并有意识地去揭示它们,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到感觉,从而自然地受到教育。2、见缝插针,适时渗透。除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外,其他学科都有它自身的教学要求和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见缝插针,抓住每一个教育时机,适时向学生渗透。3、持之以恒、不断渗透。一种正确的思想、科学观点不是一朝一夕就
8、形成和树立的,它需要长期的实践,反复不断地认识,逐步形成或树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持之以恒、进行不断地渗透。(二)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优化课堂教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教师虽代表不了学生外在环境和教育的全部,但却象一面聚光镜一般,把外部环境和教育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和提供的条件,集中起来发挥影响。这种影响反映在教学中,就是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也必然有一个落脚点,这个落脚点只能是学生的学习。现代教学研究认为:“既然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必须是能动的、主动的、独立的活动。学生就当然
9、是主体。”学生主体作用能否发挥,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有目的地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现代教学论把教与学的关系看作:“学这个主体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这个主导是对主体的学的主导。”这就明确指出了,教与学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教学活动中辩证统一的两个侧面的关系。只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1、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并把它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意图。教师要在认真学习纲要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结合认知、技能、情感等要素,分别制定学期、单元和课时目标。课堂教学目标要明确、
10、具体,便于操作。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要在不断调控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创造较为理想的认识、思维条件,有目的地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意图。2、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全体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下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讲效率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这一认识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由复习铺垫、引入新课、探索新知、巩固练习、总结评价等环节构成。优化教学各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保证。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的活动。教学过程中,应具有这样的意识:能让全体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就不
11、让少数或个别人代替。3、优化教师的“教法”,教给学生“学法”,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老师和学生在共同活动中的方式。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操作法、练习法、讨论法、游戏法、阅读法等等。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要舍弃一节课只用一种教学方法的做法,应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等因素,采用不同的方法,把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综合运用。(三)突出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发展,学生获得知识不是他们学习的终点,而是他们心理发展的起点。学生
12、的心理发展包括认识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认识的发展主要指一个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如感知觉、记忆、思维等。主要表现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敏捷、正确、深刻和完善程度,概括和抽象水平,以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意向的发展,也有称为个性品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如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认识的发展与意向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相铺相成的关系。1、创造良好的气氛效应,培养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课堂教学是一种特定的群体活动,教师的任务是力求创造良好的班级气氛,并善于运用气氛去引发或转变学生的行为,这种气氛应该是和谐的、认真的、合作的、追求科学的一种学习气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要求教
13、师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注意、期望、鼓励、关怀和爱护。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做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验,证明了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与情感是促使学生积极上进的物质力量。对于学生个体来说,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品尝到成功的愉快,才能树立学习的自信心。2、组织学生在活动中锻炼意志,发展能力。人的意志是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对于学生来说,更多的是在学习活动中的锻炼。四、注重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注重参与的广度,让全体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参与“量”的飞跃。1、采取多种形式,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是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学
14、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打好基础。因此,课堂教学必须采取“合作研讨”、“分层教学”等多种形式,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2、展示知识的形成,让学生全过程参与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受到恰当的思维训练,完成知识的“发现”和“获取”过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准备性参与、尝试性参与、理解性参与和巩固性参与,从而达到全程参与的目的。3、调动多种感官,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学习。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活动,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读书、计算、操作、推理、判断等任何一项学习都不可能由眼
15、、耳、口、手、脑某一感官独立完成。必须密切合,才能使学习卓有成效。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听觉通道的学习,效率只有30%,视觉通道的学习,效率为50%,而复合通道的学习效率可达7080%。为确保学生的全方位参与,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有目的地创设学生活动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发现、认识、理解、掌握知识,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二)注重参与的深度,增强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参与“质”的飞跃。1、培养自主意识,增强独立性。“独立性”指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学好,能通过独立思考来认识和判断问题,对自己的学习结果
16、和策略能作出适当的评价,并进行调控。2、调动积极因素,增强主动性。“主动性”是指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特征的总和。表现为对学习有兴趣,能主动确定较明确的学习目标,主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有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热情。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因素,让学生成为信息的主动摄取者和加工者,以自身的力量去主动作用于教师的教。(1)创设问题情境,产生认知兴趣,使学生“想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2)教给学习方法,具有主动学习能力,使学生“会学”。 “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
17、法,主动探求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学习、主动学习。3、注重思维发展,增强创造性。人才最本质的特点在于创造。对学生创造性品格的培养,主要包括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和创造人格的培养等。创造性思维是人的思维品质中最有活力、最有价值的方面。(1)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2)鼓励学生的直觉思维。五、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一)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在传统的教学中,课程教材的教学内容比较单调、枯燥,呈现形式比较呆板单一,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教师
18、在教学中处理教材内容时,也习惯于机械呆板地照本宣科,严格遵循教材,紧扣教材、忠实于教材,不敢越教材半步。在现代的教学中,强调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使教学内容具有现实性、生活化、趣味性等特点,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因此,我们在处理教材、安排教学内容时,就要打破传统的教材处理方法,既要尊重教材,但又不要拘泥于教材;既要明确教材内容中的知识要素,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二)教学活动的主体性。多年来,教师一直处于知识传授的权威者的地位。老师对学生总有许多不放心,总怕学生的能力有限,总放不下师长尊严的架子,在教学中总喜欢采用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说你做的讲授方法,这些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根深蒂
19、固,形成一定的定势。实现教学活动的主体性,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获得系统的知识。(三)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在传统的教学中,大课堂班级授课制是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这种教学形式过分强调了对学生的统一要求,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受到限制,教学与现实生活、学生的学习实际脱节,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要接受讲授式的教学内容,进行千篇一律的问题训练,思维过程主要是对课本例题的模仿。在现代数学教学中,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已经呈现出多样性、灵活性、实效性等特点。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索式学习、讨论式
20、学习等学习活动方式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四)教学过程的探索性。在传统教学中,人们往往只重视结论,而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学生在学习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普遍存在,致使在教学中形成了学生死记硬背,喜欢套用公式、例题机械模仿地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受到限制,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欠佳。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探索学习的机会,要找准让学生探索学习的切入点,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探索。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会猜想,在探索中学会验证,在探索中学会推理,在探索中学会归纳、整理,在探索中学会求新求异。同时,我们要把探索性学习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使探索性学习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五
21、)教学目标的多元性。传统的教学活动,在评价时更多地偏重于知识技能领域里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要求,而忽视了教学活动的过程目标。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感受、探索性学习的过程重视不够。现代教学在教学目标上明显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既重视教学活动中的知识技能目标,更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目标。不仅要关注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自信心方面的体会,更要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探索性等。六、指导学生创新学习的原则1、全体参与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创新学习的根本方向。2、主体主动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新学习的前提。3、启发探索原则。在创新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
22、发诱导;学生是探索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新事物。教师的启发,目的在于引起(而不是代替)学生的探索。启发探索创新学习的基本方式。4、求异求优原则。引导学生从尽可能多的不同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他们尽可能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新思想和新方法,并能从“异”中求“优”。创新学习的灵魂。5、民主愉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启发,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创新学习的重要保证。6、个性化原则。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帮助。创新学习的客观要求。7、实践操作原则。引导学生在创造实践活动中,动脑、动手、动口。创
23、新学习的重要途径。8、评价激励原则。对学生的创新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成果,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帮助学生实现成功,体验成功,主动地不断地争取新的成功。创新学习的动力因素。七、重视学法指导 培养学习能力(一)指导“做”,培养操作能力1、操作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动手操作只是一种手段,不能与目的本末倒置。2、要指导操作过程,明确程序,不能把操作活动看作是一般的随意的活动,动手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先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的操作过程要有序、明确,学生完成的是一个从感知到表象,再抽象概括的认知过程。3、操作要同观察、思维、语言表达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更好
24、地理解知识,构建良好的认识结构。(二)启导“思”,培养创新能力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因此,我们要从传播和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在教育中要从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求异性、发散性、独创性”四点要求着手;要不拘泥于教材,采用“开放式”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中拓宽思路、施展才华,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三)诱导“说”,培养表达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教学有效调控的主要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留足
25、让学生口述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路,以体现自主学习精神。(四)引导“联”,培养迁移能力。现代教学理论认为,一切新知都是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产生的,迁移现象普遍地存在于人们认识活动之中。八、构建“自主发展”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一、导入阶段:创设情境,诱发参与。1、准备师作好知识铺垫,诱发参与意识。生激活原有知识,引起注意期待。2、揭示课题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生初步感知问题,引起认知冲突。二、探究阶段:自主探索,揭示规律。3、自主探索师点拨、启发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发展,探究规律。生观察操作、尝试练习、自学课本。4、小组讨论师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讨论问题与要
26、求,深入倾听或参与讨论。生对探索结果进行交流,为全体学生,尤其是为学困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并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班共有的认知成果,培养群体意识和活动能力。5、归纳小结师引导学生提出不同想法,鼓励发散思维,同时创设恰当的氛围,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展开争论,充分体现自主创新。生自由发言,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能正确、逻辑地表达出来。三、运用阶段:实践体验,建构引伸。6、自主解题师精心设计试题,在学生自主解题过程中实施因材施教。生运用所学知识,自觉选择解题方法,自主解题并自觉检验,鼓励学生发散求异,从一题多解到一题简解、一题优解,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多变性和独创性。7、反馈提高师对学生
27、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等进行诊治性回授,反馈最佳解法,总结错误类型。生向全体学生汇报解题情况,并质疑提问,体尝成功的乐趣。8、建构引伸师引导学生总结,沟通知识联系,促进融会贯通,并安排独立性练习。生自主小结,深入理解知识,形成知识结构,自主完成作业。九、学会参与 走向未来1、在学习中学会参与,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喜欢学习,有较高品质的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的学习习惯与方法。因此,除了认知技能领域外,它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价值取向、能力、方法、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发展。 “学会参与”强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并使学习成果得到恰当的评
28、价,在学习内容和方法上将基础性学习和应用性学习、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更好地统一起来,注重人的基本素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力的培养,只有在学习者的亲身参与中进行才会有效。没有学习者的参与,学会学习将是一句空话。2、在活动中学会参与,在参与中学会活动。3、在做人中学会参与,在参与中学会做人。在“学会参与”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四对关系:动与静的关系;个体活力与规范约束的关系;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的关系;学生的长远发展与近期发展的关系。十、学生心理引导技巧1、步难以上青天层递效应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小要求后,如果他人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那么,这个人
29、为了认识上的统一,或为了给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倾向于接受这个更高的要求。层递效应,俗称“进门槛效应”。(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1996年),心理学家查尔尼(1975年)2、榜样太高不可攀差错效应能力比自己强,总体上各方面优于自己,然而和自己一样不时会出现一些可以原谅的小差错的人更能吸引人。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差错效应。(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3、术家写评语巴奴姆效应心理学家把人们乐于接受概括性的性格描述现象称为“巴奴姆效应”。(泰勒 巴奴姆)4、疯狗唾液救人命接种效应心理学在研究人们的态度变化与过去对某个问题体验的关系时证实:处于态度改变情境的个体,若受到某种反向态度的轻微攻击后,就好像是在
30、“接种疫苗”,大大刺激其对这种攻击作出抵抗反应,并不断地增强了抵抗力,以后再受到同一反向态度强大攻击时,不但不会改变其原有态度,反而使个体更加执着于自己的态度,并“抵抗”任何不同意见。这就是“接种效应”。(巴斯德)5、响鼓要用重锤敲强刺激效应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受性与刺激的阈限有关。如果作用于人的刺激阈限始终维持在中等水平,那么感受性会因此而麻木。刺激阈限大大超过中等水平,感受性十分强烈,由此而产生的心理效应谓之“强刺激效应”。刺激阈限大大低于中等水平,十分微弱,如一条小虫在皮肤上爬行,其感受性也会因此而强烈,由此而产生的心理效应称为“弱刺激效应”。6、难以自禁激扬情组场效应众人聚集在一起,
31、就会形成一个如同物理学中磁场一样的心理场。当个体进入这个心理场后,在感人场景的渲染下,人的情感、行为就会被磁化而变得情不自禁、身不由己,升华为与场景一致的情感与行为。这种能磁化人心理的强大、特殊场景称之为大众心理场,它所产生的效应称之为“组场效应”。7、滴蜜赢得他人心认同效应引导者表达与对象之间在观点或特征方面的相似性,引导者实际上向对象出示了一张“自己人”的心理名片,这使被引导对象产生一种“同体观”,视引导者为“自己人”,从而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消除或弱化对方的“反引导定势”和防范心理,取得倾向于对方的观点,接受对方引导的效果。这种现象称为“认同效应”。8、先抑后扬见奇效增减效应人们最喜欢那些对他们的喜欢不断增加的人,最不喜欢那些显得喜欢不断减少的人;一个对人们喜欢逐渐增加的人,比一贯喜欢人们的人更令人喜欢。心理学家阿伦森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为“增减效应”。9、适得其反在禁令潘多拉效应(禁果逆反)人们往往有一种倾向,越是禁止的东西,如果没有说明可以为人们接受的充足的禁止原因,那么,禁止本身就会引起假设、推测,反而常常诱使人们产生好奇并引起探究反射,形成与禁止相悖的意向,这就是禁果逆反。心理学上移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