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2 ,大小:37.34KB ,
资源ID:23711927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371192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育学填空.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育学填空.docx

1、教育学填空第一章1、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学记 ,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论演说家的教育又名雄辩术原理 2、教育学创立标志: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3、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4、广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广义的教育为:教育指的是对一个人的身心和性格产生塑造影响的任何行动和经验,狭义的教育为思想品德教育。5、形式化教育的开始标志学校的出现及学校教育的开始制度化教育的开始标志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建立6、康德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7、最早以教育学命名的教育理论专著,建立第一个完善的教育学体系是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8.教育学的理论流派代表人物:实验教育学德

2、国梅伊曼和伊拉,文化教育学狄尔泰、斯普朗格李特。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的杜威,批判教育学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元教育学德国布雷钦卡第二章1、政治与教育的相互关系政治对教育的制约的主要表现(1)、制约教育目的的制定;(2)、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制度;(3)、制约受教育的机会与权力;(4)、制约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政治功能(1)、维护社会稳定;(2)、促进社会政治变革;2、经济与教育的相互关系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经济水平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经济结构制约教育结构;(3)、经济发展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4)、经济发展制约教育内容与手段教育的经济作用(1)、教育促进劳动力的再生产;(2)

3、、教育促进知识的再生产;(3)、教育创造性地生产科学知识与生产技术。3、文化与教育的相互关系文化对教育的制约(1)、文化观念制约教育观念;(2)、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3)、文化内容影响教育内容;(4)、文化传统制约教育活动的方式。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传递和保存文化;(2)、教育传播和丰富文化;(3)、教育选择和提升文化;(4)、教育创造和更新文化。4、人口对教育的制约(1)、人口数量及变化对教育的制约;(2)、人口结构对教育的制约;(3)、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制约;(4)、人口分布对教育的制约。5、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及对教育的影响(1)全球化与教育(2)知识经济与 教育(3)信息社会(或网

4、络化社会)与教育(4)多元文化与教育6、教育万能论的代表人物:洛克、爱尔维修 第三章选择题:1、最终决定人的发展的因素:个体因素2、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包含着很多特点:社会性、能动性、动态性、活动性3、人的发展的主要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智力发展理论(加德纳)、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材料分析题:(P113)知识点: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P89)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第四章重点总结选择题:1、 1、赫尔巴特认为,为了依据明确的意图和计划,统一、集中、彻底从事教育

5、的实践与研究,其先决条件必须用“唯一整体的教育目的”贯穿教育的多样的实践和研究。2、 2、学校教育目的的结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各育目标、教学目的、教学目标、课时目标3、 3、杜威是最早否定教育目的预设的先驱。4、 4、1949年9月29日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国的文化教育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5、 5、1958年9月颁发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是对教育目的的第一次明确表述。6、 6、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的学说:同一说、超越说、同异说、具体化。7、 7、教育目的具有主观性、超前性、指向性、参照性和强制性等特征。1、怎样看待个人本位目的观和社会本位目的观(P129

6、)(1)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坚信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就是真善美的体现,主张应以个人需要为本,强调根据儿童的本性,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因此,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而在于发展人的个性和理性,使人成为真正的人,这是个人本位论的理论萌芽。(2)社会本位论认为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受社会的制约,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促使个人社会化,使人适应社会需要,培养符合国家根本精神的有用公民。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需要,教育除了社会目的之外,没有其他的目的。社会本位论否认个人的存在和价值,强调社会发展的需要,认为个人只是社会的组成

7、部分,要适应社会的发展。(3)事实上,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观和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从理论上讲,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同时也存在片面过激的一面。两者各执一端,孤立地、片面地看待个人发展要求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并对立起来,是有失偏颇的。在现实生活中,纯粹和绝对的个人本位或社会本位都是不足取的。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受社会的影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社会需要与个人自身兴趣、爱好、才能的发展是统一的,因此,只有将社会发展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才是科学的,制定的教育目的才能反映出社会需要和

8、个体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区别与联系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体要求、设想和规定。培养目标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实际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或培养人的具体质量规格,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方针,在一些国家、政党或某些时期也称之为“教育大旨”或“教育宗旨”,它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行动指针,它是制定各项教育政策的根本依据。从三者的联系看,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在对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其

9、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而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目的决定培养目标,同时,教育目的只有与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落到实处,才具有可操作性。教育目的的实现,依赖于各个层次、诸方面的培养目标的达成。(从三者的区别来看,教育目的是基于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认识而产生的教育结果预期,既具有客观性和现实性特点,又具有主观性和超前性的特点。教育目的一般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其内涵更加丰富,更具有明显的阶级性、政治性和政策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强制性。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学术性概念

10、,而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政治性概念。此外,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具有一般性;培养目标则是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具有特殊性。三者相对来说,教育目的具有核心指导性、概括统一性,教育方针具有指令性、政治指向性,教育目标具有具体多样性、实践操作性。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相互联系、结合,共同构成国家的完整的教育目标体系。)第一节 学校的产生 (一)学校的概念1. 在古代一般用“学”来指专门的教育场所,“校”是地方学校的一种。2. 学校是指人类进行自觉的教育活动,传递社会知识文化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为一定社会培养所需人才的机

11、构。学校不是与教育同时产生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学校出现于奴隶社会初期。学校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教育活动开始进入一个自觉自为的历史时期。作为社会事业的学校教育,不仅为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所需要,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亦更显著更重要。由此可见: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专门产所。3. 作为专门的教育产所的学校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表现在:第一:有专门的规格要求第二:有专门的人员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第三:有相应的教育媒介、教育手段、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与活动方式。第四:基本功能是利用一定的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的环境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传授知识,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4. 19

12、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学校所应具备的条件作出4点规定5. 如何理解学校是一个规范性、公益性的组织。 (二) 学校产生的条件.学校产生的条件:一、生产力的发展;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三、文字的创作与知识的积累;四:国家机器的产生 (三)学校的出现1.“青年之家”人类最早的儿童公共教育机构2母系社会的一种公共教育机构:寇礼、劳动和生活训练、礼节3.庠:庠者,养也。4.世界上最早的学校约出现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5.我国最初的学校出现在商代。第一节 学校的发展(一)中西方学校的发展 书院的特点:(1)接受教育的目的主要是自我完善(2)注重教学与研究结合,形成自由争鸣的学风(3)

13、注重学生自修和教师指导结合,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4)注重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和谐的人文环境相结合(二)学制1.学制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组织的总体系统,它规定了各级各类教育组织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2.学制的类型:(1)双轨制(2.)单轨制(3).分支制3.影响学制的因素(1)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民族文化传统(2)人的身心发展规律(3)个人利益的博弈4. 西方学校及其特色自公元前8世纪的古希腊到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期间,是西方学校发展、成熟和完备的时期。根据纵向发展顺序,西方学校主要有这么几类:斯巴达的

14、军事学校、雅典的学校、基督教学校、城市学校、中世纪大学、人文主义学校、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师范学校和幼儿教育机构。1.斯巴达的军事学校作为西方教育的发源地,在公元前8世纪,希腊进入奴隶制社会,出现城邦制国家,文化随之发展起来,形成了斯巴达和雅典两种不同的风格。斯巴达人高度重视教育,建立了以培养勇猛善战的军人为目的的教育制度。这种教育不重视人的智慧的培养;而是经过长期、严格有序的军事训练,使年轻一代成为忠于祖国、勇敢善战、对奴隶残暴的军人。斯巴达的教育由国家控制,家庭几乎不承担教育的任务。仅0-7岁,接受家庭教育。7岁时,家庭的抚养及教育任务便结束了。孩子被送到国家教育机关接受教育。男孩子从7至

15、18岁的十年中受教育的场所是军营。此时的学校组织并不完全。温泉关战役2.雅典的学校雅典的教育在于把年轻人培养成不仅是军人,而且是多才多艺、能言善辩、善于工商业事务的政治家和商人。雅典的儿童7岁以前在家中受教育。当孩子到了7岁时,便被送入学校学习,一直到十16岁为止。这一阶段,儿童要上的学校有文法学校、音乐学校、体操学校。文法学校主要传授给儿童简单的读、写、算的知识以及文学知识;音乐学校又叫弦琴学校,传授儿童歌唱的技能;体操学校又叫角力学校,实际上只是一大块空旷的场地而已,以体育操练为主要内容,项目有: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等五项竞技。这三种学校中都有道德教育的内容。16岁时,大部分学

16、生毕业,走向社会,少数贵族子弟可进入国家办的体育馆学习,接受高一级的体育训练,兼学一些文化知识,参加一定的社会活动。18岁时,就成为青丁,可自愿地接受专门的军事训练;20岁时,经过一定的仪式,遂成为一名正式的公民。雅典的教育机构以私立为主,学生上学是要缴费的,且有“教仆”护送。教仆是由有文化的奴隶来担任的,负责孩子上学的有关事宜,帮助提拿学习用具,辅导孩子的学习,还要负责孩子的道德培养。雅典社会中,教师的地位极其低下,收入菲薄,不受社会的尊重。在西方教育史上,古代罗马的教育也占有重要地位。罗马人擅长治理国家,他们在军事、行政和立法方面有优异的能力。美国教育史学家克伯雷(Cubberley)认为

17、,古罗马文化教育是西方文明的四大渊源之一,罗马远不只是希腊文化教育的传播者,它本身也是文化教育的创造者。古罗马有价值的东西是实践性的,是现实主义的,而不是理想主义的。古代罗马三个历史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的不同,教育也呈出很大的差异性。共和早期(自公元前509年至公元前3世纪),是罗马进入奴隶社会,并在文化教育上保持本民族特色的时期。这时的教育基本上是以培养农夫、军 人为目标的以家庭教育为主要模式的教育体制;共和后期(自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30年),是罗马大肆向外扩张,在文化教育上被希腊化的时期。罗马逐步形成了以培养演说家、政治家为目标的、以私立学校为主要模式的教育体制;帝国时期(自公元

18、前30年至公元476年),是罗马进入帝国阶段,政治、经济和文化高度发展,随后又由盛转衰,步入下坡路的时期。这时的教育是以培养忠诚的官吏和忠实的顺民为目标、以国立学校为主要模式的教育体制。3.基督教学校欧洲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进入封建时代。中世纪的特征首先是文化教育衰落。西欧四大封建帝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兴起后,其统治者一度对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教育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和做法,僧侣阶级更是利用其政治、经济的统治地位,否定古代文明。文化教育本身渗透着神学的性质,文化科学的发展被扼制。结果形成僧侣垄断了知识教育权,教育本身带有强烈的宗教性;教会是封建意识的权威代表。一切进步思想被扼

19、杀,一些著名的科学家惨遭迫害。神学家们宣布:“科学是宗教的奴仆”;“肉体是灵魂的监狱”。这时,罗马帝国时期的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在西欧已不复存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文化遗产几乎丧失殆尽,残存的一切都被用来为宗教神学服务。教会学校几乎就是这个时期惟一的教育机构,僧侣是主要的教育者。在这期间,由教会主办管理的学校有初等教区学校、唱歌学校和经院学校、大主教学校,教学内容以“七艺”为主,但贯穿着神学精神,教育目的是培养对上帝虔诚、忠于教权的教士。一般的世俗封建主对文化学习和道德品质的陶冶不甚重视,仅注重武艺与社交活动的训练。世俗封建主的这种教育在教育史上通称为骑士教育。骑士们则在宫廷和贵族家里接受军事战术

20、和上流社会礼仪的“骑士七技”(包括骑马、击剑、打猎、游泳 、唱歌、吟诗、弈棋)的训练和礼法教育,以成为能够维护封建主利益,满足其各种需要的强悍军人。4.城市学校12、13世纪,欧洲经济的发展和工商业的兴旺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市民阶层逐渐扩大,为适应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便创办了手工业者和商人的基尔特学校(或译手工业者或商业行会学校)。手工业者和商人基尔特组织(即行会)担负校舍建筑和学校经费,教师的工资则来源于学生缴纳的学费。校长和教师由基尔特委任。在学习内容方面,注重实际应用知识的学习,除读、写、算外,有些学校也教文法、修辞和几何学。城市学校主要有三种类型:拉丁文法学校,

21、使用各国本民族语言、教授自由民在商业生活中所需要的读和写的读写学校,以及有别于女子修道院的女子学校。以后,手工业者和商人基尔特学校逐渐发展成城市初等学校。由市政机关办理,校长和教师改由城市自治机关选派。5.中世纪大学中世纪后期,西欧教育领域发生了一件重大事件,这就是中世纪大学的诞生。中世纪大学首先出现在工商业和城市发展较快的意大利的一些城市。1137年,意大利南部创立了萨莱诺大学,这里办起了医学院。1158年,又在意大利的北部创立了波隆那大学,这所大学以研究法学为主。这些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具有如下一些明显的特点:其一,大学是师生们,首先是学生倡议创办的。它实际上是来自各方的学者自由联合的研究中

22、心,不是教会和市政当局设立的。其二,它保持有很大的自主权。初期的大学可自选校长,自定学习制度和生活制度,市政当局无权干涉。校内还设有自己的特别法庭,大学教授有裁判权,大学生与外人发生诉讼,外人一律败诉。其三,流动教学。遇到某城市当局干涉大学事务时,师生们在抗议之下,便搬迁到另一所城市或别的国家去,重新建立大学。其四,课程内容不确定,以实际需要为主。其五,重视理解能力的培养,开创了辩论的风气。教学方法比较灵活,一般教学过程为:(1)讲授主要思想;(2)叙述有关知识;(3)朗读原文;(4)学生复述;(5)释疑举例。回答问题采用辩论的方法,由两名学生对辩。除了12世纪上半叶意大利创立的萨莱诺大学(1

23、137)、波隆那大学(1158)外,在英国、法国等地也先后建立起了大学。如英国于1168年设立牛津大学,1209年从牛津大学分出的部分师生又设立了剑桥大学。法国以巴黎大学开办最早,它始创于1108年,是所神学院。到13世纪末,欧洲的大学已增加到20多所。中世纪大学的组织,一般分为四个学院,即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其中,神学院地位最高,文学院为预科性质,讲授“七艺”。修业年限一般为57年。受教会控制的中世纪大学,尽管宗教气氛浓厚,繁琐哲学盛行,阻碍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但它对当时欧洲文化的普及,毕竟起了推进作用。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中世纪“因为有了大学,所以一般教育,即使还很坏,

24、却普及得多了”。6.人文主义学校人文主义学校是伴随着14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而建立的。其主要贡献在于中等教育,如意大利的宫廷学校和贵族学校、德国的王子学校、英国的公学等。随着宗教改革的发展和其后的国家学校教育体系的建立,人文主义学校逐渐地归中央政府控制,但是各国的人文主义学校始终是各自国家的中等学校的主要类型,成为后世普通中学的源头。7. 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16世纪中期,德国教育家梅兰克吞(P. Melanchton)和斯图谟(J. sturm)分别创立了拉丁中学和文法中学,以讲授古典课程为主,由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人文主义学校和城市学校中的拉丁文法学校演变而来,是较早的文科中学,承担着普通教育

25、的任务。l 8世纪,文科中学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但是文科中学中的浓厚的古典色彩以及它的贵族化性质,已经不再能够适应和满足当时社会工商业的发展对于教育的需要和要求。这样,在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就出现了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的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讲授实科知识的中等学校,即实科中学。1708年,德国人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实科中学,此后,德国的许多城镇也随之成立许多类似的学校,而英法等国家则到了19世纪初期才开始建立实科学校。实科中学的出现,以及学校课程设置中对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现代语文的加强,深刻地改变了学校的社会职能,密切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而各种职业学校的产生和发展

26、,则改变了传统学校类型单一的局面,提高了学校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在职业教育产生以前,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形式是学徒制,这种培养方式在欧洲的中世纪末期十分盛行。1747年,德国人赫克(Hecker)在柏林创立了一所“经济学、数学实科学校”。开创了行会之外由学校进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先河。从此,职业技术学校在现代学制中占有了一席之地。8. 师范学校早在17世纪,夸美纽斯(J.A.Comenius)的大教学论中就提出了建立师范学校的建议。他认为:“至于世上任何地方倘能设立一个学校之学校(school of schools)或教学法学院(Ddidactic college),那种好处是无待

27、指陈的。”1684年,法国“基督教学校兄弟会”开办了训练初等学校教师的讲习所,后来这种教师讲习所还附设了专门实习的“练习学校”。这是欧洲最早出现的师范教育设施。18世纪初期,德国人弗朗克(A. Francke)在哈勒创立德国第一所师范学校,为初等学校培养教师。到了19世纪初期,在洪堡(W. V. Hunbldt)的推动下,德国建立许多中等师范学校,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小学师资的培养体系,成为各国效仿的典范。以后师范教育在各国普遍发展,师范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教学研究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9. 幼儿教育机构早在18世纪末的法国就出现了名

28、为幼儿“编织学校”的机构,但是,它是一种慈善机构,而与公共教育事业无关。直到19世纪,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才出现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工业革命发生使许多家庭的妻子和丈夫外出工作,这样,孩子就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使得很多孩子死于各种各样的不幸事件。为改变这种状况,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R.Owen)创立了幼儿学校,招收工厂工人的子女。但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所幼儿园是由德国人福禄贝尔(F. Froebel)于1837年在德国的勃兰根堡创立的,并于1840年正式命名为幼儿园(kindergarten)但是这个时期的幼儿园还不是公立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部分。5. 我国学制的沿革我国近代学校的诞生以1862年京

29、师同文馆的设立为标志。这是我国政府自行创立的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的创立标志着中国新教育体制的肇始,标志着我国近代高等教育进入了探索创建的阶段。我国学制的沿革主要有如下脉络:(1)壬寅学制1902年,清政府制定并颁布了由张百熙拟定的我国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制钦定学堂章程,由于1902年为农历壬寅年,所以又称其为“壬寅学制”。 (2)癸卯学制1904年,清政府公布了奏定学堂章程,由于1904年为农历癸卯年,所以又称其为“癸卯学制”。它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系统,成为中国近代教育走向制度化、法制化阶段的标志。(3)壬子癸丑学制(体现了男女教育平等的精神)191

30、2年中华民国成立,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临时大总统,并任蔡元培为首任教育总长。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最高教育行政机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壬子癸丑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二部学制,是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制定的。(4)壬戌学制壬戌学制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学制。原名“学校系统改革方案”,因颁布之年是1922年,是旧历壬戌年,故称为壬戌学制或1922年学制。该学制是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最为成熟的学制。(5)我国现行学制教育法第十条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第三节 学校的变革 一、学校阶段的变革(一)幼儿园纳入学制体系(二)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

31、(三)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二、学校类型的变革(一)职业技术教育的勃兴(二)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第七章第一节:学生与学生发展观选择题: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生命的完整性要求教育必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内容上不包括( )A、智力 B、体力 C、思想 D、美感2、当代学生的主体性日益增强,对自我发展充满信心,敢于维护自己的权力,在社会生活中展示个人的价值,这说明( )A、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改善,生理成熟期提前B、注重个人发展,追求自我完善C、平等意识增强,具有宽容精神D、心理问题增多3、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为:顺序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_、个别差异性、整体统一性。 ( )A、连续性 B、不均衡性C、叛逆性 D、独立性4、“外塑论”和“内发论”是两种对立的学生发展观,其中前者的代表教育家有洛克和_。 ( )A、卢梭 B、皮亚杰 C、杜威 D、赫尔巴特简答题:1.学生的本质属性有哪些?(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2.)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3.)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2.学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1.)身体素质得到改善,生理成熟期提前(2.)注重个人发展,追求自我完善(3.)平等意识增强,具有宽容精神(4.)喜欢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学习方式(5.)心理问题增多(6.)传播媒介的不良影响加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