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4 ,大小:34.18KB ,
资源ID:2371143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371143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总复习1.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总复习1.docx

1、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总复习1第六单元 文学常识1.庄子,战国时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人。与老子合称为“老庄”。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后学者所著。它是一部哲学著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后世常用的不少成语出自此书,比较有名的如“螳臂当车”、“东施效颦”、“庖丁解牛”等。2.的体裁是寓言,故事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们不能囿于见闻而骄傲自大。 3.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愚公移山选自列子,该书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和神话故事。 4.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文中塑造了愚公的形象,表现了我国古代

2、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5.韩非子,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6.韩非子是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书中保存了不少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滥竽充数”、“买椟还珠”、“自相矛盾”、“老马识途”、“郑人买履”等。7.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后被贬柳州,世亦称柳柳州。我们学过他的文章有黔之驴、小石潭记等8. 说,古代的一种文体, 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形式上为叙议结合, 以议为主。我们学过的有爱莲说、马说。9.使至塞上作者是王维,字摩诘,唐朝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苏轼称赞他的诗“

3、诗中有画”。10.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宋代豪放词派代表人物。默写:(1)写黄河水流之大的句子是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2)秋水中写河伯骄傲自大的句子是:“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3)河伯见到海神若后自我反省的句子是:“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我之谓也。” (4)使至塞上中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两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泊秦淮中揭示全诗主旨的句子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6)无题中以凄凉景象衬托分别时的凄苦心情的诗句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 残。运用双关表达至死不渝情感的诗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运用神

4、话传说表示希望有人传递信息的诗句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7)浣溪沙中表现词人对世事迷茫的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8)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体现诗人豁达胸襟(或含有哲理)的诗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达诗人对生活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出成语的含义 望洋兴叹:比喻力量不够或条件不具备而感到无可奈何。贻笑大方:给行家留下笑柄。 大方之家: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 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讳疾忌医: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思改正。阅读 (一)秋水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

5、)写出河伯见到海神后自我反省的句子是:闻道百, 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2)描写黄河伯壮阔的句子是: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6、本文河伯的认识有一个变化过程,你认为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另外举出一个和河伯开始认识相似的例子。 (1 ).他看到了北海的壮阔;(2 ).他能够在比较中认识自己的不足;(3 ).他具有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 相似例子:夜郎自大。7、请给课文划分层次:课文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写黄河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8、“顺流而东行,至

6、于北海”在结构上起何作用?承上启下的作用。9、你是怎么理解这篇寓言的?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10、有哪些成语出自秋水这篇文章?并写出这些成语的含义 望洋兴叹:比喻力量不够或条件不具备而感到无可奈何。贻笑大方:给行家留下笑柄。 大方之家: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11、本文通篇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说说这种手法的作用。(1) 用了对比的手法,一是写景对比: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后者是“不见水端”。(2)是将河伯前后的认识作了对比(“欣然自喜”“望洋向若而叹”)。在对

7、比中,情节得以推动,在对比中更能突出河伯过而能改的性格,从而突出主题。(二)愚公移山4、翻译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由于山北交通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他感到很苦恼。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凭你的力气,竟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3)遂率子孙荷 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5、这篇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人物?愚公、(其)妻 、(其)子孙、遗男、智叟 6、愚公多大年纪了?智叟是哪个年龄阶段的人?那个“遗男”多大了? 愚公将近九十了、智叟是个老年人、

8、遗男七八岁 7、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山移走了有何好处?移山的劳动工具是什么?运送土石路途遥远, 动艰辛体现在哪些句子?移山的结果如何?(用原文回答) 愚公移山的原因: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愚公移山的目的: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的方法: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的结果: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8、在艰巨的移山任务面前,与共的妻子、子孙遗男智叟他们分别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由此可见他们各自持怎样的态度? (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是关心,担心。 (2)(子孙)“杂然相许”,(遗男)“跳往助之”是支持,参与。 (3) 河曲智

9、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是轻视,嘲笑。 9、愚公认为山一定能移掉的理由是什么? 汝心这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10、智叟和愚公的对话有什么作用?智叟的话,句句嘲讽,愚公先斥后驳;愚公从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智叟则以静止不变的眼光看问题;愚公有着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的毅力,智叟则相反。二者形成对比,有力地烘托了愚公的形象。 11、愚公驳斥智叟的话念起来感到特别有力,这是什么原因呢? 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 ,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增强了语

10、言的力量,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 1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的“笑”表现了智叟的 “不智”或“自作聪明” ; “北愚公长息”中的“长息”表现了愚公的 “不愚”或“胸有成竹”;“笑”和“长息”属于人物的神态描写。13、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可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 提示:愚公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有坚持把想到毅力,有奉献自己的造福后人的美好愿望,所以对移山充满信心。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畏惧困难,怀有私心,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及获利,从而断定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14、这样看来,愚公和智叟到底哪个人聪明,哪个人愚笨呢? 愚公不“愚”,是一个大智

11、大勇的人,这叫着“大智若愚”;智叟不“智”,是一个鼠目寸光的人。 15、作者为什么在这两人的名字中将“智”和“愚”反过来使用呢?有何用意? 作者在两人的名字中将“智”和“愚”反过来使用 ,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 16、故事结尾,两座山还是靠了神仙的相助才搬走的,有人说,愚公到底还是无能的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不同意。“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可见愚公的决心行动,使山神都害怕了;“帝感其诚”,表明与共的精神连天神都感动了。所以,故事以神话结尾,更加突出了愚 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同时故事的结局也照应了故事的开端。 17、请从愚公移山这则寓言中概括出愚公的

12、精神品质.。 坚持不懈艰苦奋斗的精神,具有远大的目光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18、寻找一下现实生活中的相关事件,说说愚公的行为在今天有什么意义,你愚公移山这则寓言中得到什么启示? 像愚公一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顽强拼搏,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当代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如果想建立一番事业,不可避免要面对许多困难,所以继承并发扬“愚公精神”在当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以现代人的价值观来看,你认为愚公的做法可取吗?为什么?如果你是愚公能不能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略。 20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得少于两个。 夸父追日;精卫填海 21、

13、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细节描写?有何好处?如 妻子的“献疑”、京城氏孀妻之子的“跳往助之、”、智叟的“笑而止之等都是细节描写。生动的细节描写,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22、本文运用对比的写法,有两山高大与人的渺小的对比,有孀妻弱子的举动和智叟的嘲讽的对比,有其妻和智叟两人对愚公不同态度的对比,其中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主要的对比,是故事的寓意所在。以愚公的长远眼光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这样的对比有何好处?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色调,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23、课文写王屋、太行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是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运用了烘托的写

14、作手法,即侧面描写,对烘托愚公的形象起重要的作用,有力地烘托了人物性格,表现了文章主题。如写王屋、太行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烘托愚公不怕困难的精神;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决心不可动摇。(三)扁鹊见蔡桓公(21分) 立有间: 一会儿 居十日: 停,止 故使人问之 特意 使人索扁鹊 寻找 4、翻译句子。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来捞取功劳! (2)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的。 5、用原文回答(1)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提出了什么忠告?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

15、2)表现蔡桓公固执、自信的句子是哪一句? 寡人无疾 (3)扁鹊认为蔡桓公的病已无法医治的原因是什么?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4)表现蔡桓公反感医生的话是哪一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5)第四次见蔡桓公,扁鹊为什么“望桓侯而还走?”在骨髓,司命之所属,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6、本文说明了一个什么的道理?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7、由本文内容演变成的一个成语是 讳疾忌医,它的意思是: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思改正。8、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教育人要防微杜渐,不能盲目自信,更不能讳疾忌医。9、请说说蔡桓公和扁鹊是怎样的人。 蔡桓公:固执、傲慢

16、、自负而讳疾忌医。扁鹊:医术高超果断有远虑。10、概括本文的写作手法:(1)、对比。扁鹊的善意规劝与桓公的讳疾忌医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比的目的在于提示讳疾忌医的可悲、可鄙。(2)、语言描写。二人对话,扁鹊苦心相劝,桓侯冷漠傲慢跃然纸上。11、扁鹊作为医生,明知桓侯将死,却逃往秦地,这是否有违医生“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略。 12、用下面几个成语写一段话,说明扁鹊见蔡桓公所包含的道理。讳疾忌医 直言不讳 置之不理 防微杜渐 病入膏肓 (四) 捕蛇者说1、选出文中能表达下列成语的句子。(1)尸横遍野: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2)十室九空: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3)倾家荡产:殚其

17、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4)颠沛流离: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2、文中“吾尝疑乎是”中的“是”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苛政猛于虎也 3、对“又安敢毒邪”理解:a回答上文作者的提问(“若毒之乎”)。b.这个回答出人意料,使一篇血泪斑斑的控诉带上“哀而不伤”的色调,蕴含更深刻。C.暗示了不敢怨恨捕蛇一事,是因为赋敛之毒有甚于蛇。4、联系全文来理解,“余闻而愈悲”的主要原因是:关心人民疾苦,对捕蛇者的不幸深表同情。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6、“故为之说”的主要目的是:希望最高统治者能知道这种情况,减轻人民负担。7、当听到“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时,蒋氏为什么“大

18、戚,汪然出涕”?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蒋氏深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这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横征暴敛,广大人民深受赋剑之苦的社会现实。8、说说你对“苛政猛于虎”的理解。 残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猛啊!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百姓赋税繁重,民不聊生。 9、课文各段运用的表达方式: 课文14段主要是 叙述,第5段主要是 议论;其中第1段写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医疗功效,用的表达方式是 说明,写“永之人”争捕异蛇的原因用的表达方式是 叙述。10、概括本文的写作手法:(1)句式灵活,骈散结合。全文以 散句为主,但在描绘乡民在重赋逼迫下的流亡图景时却大量使用 骈句,读之如在眼前,使人惨不

19、忍睹。(2)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对比。“毒蛇”与“苛政”的对比,请用课文原句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蒋氏与乡邻们形成鲜明对比的句子。生死的对比: 非死即徙尔 而吾以捕蛇独存 安危的对比: 虽鸡狗不得宁焉 弛然而卧 冒死亡威胁的对比 : 旦旦有是哉 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3)卒章显志。在文章结尾处点明主旨。25 诗词五首一谋篇立意使至塞上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难历程,通过描绘塞外奇特、优美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抑郁孤寂之情。泊秦淮诗人通过夜泊秦淮河,目睹灯红酒绿,触景生情,借古讽今,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无题这首诗大约是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两个有情人不忍分别,分别后彼此思念的心情

20、。浣溪沙这首小令,通过惜春表达了作者感伤年华飞逝,好景不长的惆怅思绪。水调歌头全诗借中秋之夜的月下欢饮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二名句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此对仗句,对仗工整。既是写诗人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又是写诗人那种苍凉孤寂的情感。“商女不知亡国恨”。此句表面上是批评歌女,实际上讽刺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颓靡世风以及沉溺于歌舞升平境界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谐音的方法,借用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烧尽时才停止流泪,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至死不渝。“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包含着一切美好的东西

21、都会消逝,但新的事物总是以新的面貌在不断地出现,生活不因消逝而变得虚无的道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和对亲人的良好祝愿。第七单元 十则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文言文阅读:曾子认为,每天应该从哪些方面反省自己: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与屈原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是一致的。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达观点相似的句子是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提倡做人要将心比心、宽以待人的句子是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

22、爱财,取之有道:“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 不处也 。”体现孔子安贫乐道的句子是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体现孔子为官之道的句子是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赞叹音乐欣赏高妙的句子是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认为应该如何得到官?你同意孔子的观点吗?“富而可求也”,即通过修养仁德获得。 同意。因为如果一个官员没有仁德之心,就不能威服众人,也不可能造福于民。因此有志于做官的人,一定要修养德行。(或不同意。因为一个人只有仁德之心,但毫无能力,缺乏胆识,仍不能做好官。)课文涉及许多人生道理:修养、为官之道、金钱观、理想、艺术、自然等,

23、请选择一个角度,联系实际,谈谈理解与体会。例一、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时刻反省自己,因为自己才是自己的最大敌人。例二、人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要通过正当的途径合理合法获得财富,而不应财迷心窍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最后毁了自己。例三、人要培养自己高尚的兴趣和爱好,提高艺术修养,这样才会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丰富和多彩。鱼我所欲也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关于孟子言行的记录。理解性默写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用原文)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文中与“嗟

24、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不辩礼义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第一段文字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段乃至全篇大意?(用原文回答)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第一段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方式可分为三层,请归纳层意。一层():用比喻和分析推理从正面立论,提出中心论点。二层():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中心论点。三层():强调“义”的思想境界是人人都有的,只是贤者不丧失罢了。用文中原话回答“舍生”的原因。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用原文

25、回答作者为什么“不苟得”“不避患”? “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文中“贤者能勿丧耳”,孟子还有几句话是论证“贤者”使“本心”“勿丧耳”,请写出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本段所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思想境界或能做到“舍生取义”的思想。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中心论点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 正

26、反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订 鬼王充 东汉哲学家,著有论衡一、文言文阅读: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即篇首第一句话,“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立论开门见山。作者在证明“鬼”是由“思念存想之所致”时,举了哪些例子?请简要概括并说明它的作用。举伯乐相马,庖丁解牛为例,证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的道理,进而证明鬼是由“思念存想之所致”。用知名事例来证明论点,更有说服力。第二段列举了伯乐相马无非马和 庖丁解牛不见生牛 的知名例子作为论据,运用了类比论证的论证方法,证明“ 思念存想,自见异物”的道理。第3段与第1段是怎样照应的?第三段“病者困剧妄见之也”照应第一段“人

27、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第三段“初疾畏惊未必有其实也”照应第一段“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第四段句都是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这两句当中三个方面顺序一致吗?不一致。第四段文字从“精念存想”表现于“目” 、“耳” 、“口”的现象来证明“鬼”是人的主观思念,是人产生的幻觉,并非实有。对于“鬼”这种现象,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请结合有关文字,具体说明。“凡天地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即“大凡天地之间,出现鬼,并不是人死后的精神变成的,都是人们思念想象所造成的。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表明作者唯物主义思想,否定了“鬼”的客观存在,显示了古代唯物论者的大无畏精神。作者是怎

28、样看待鬼的?他的观点有何现实意义?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作者认为“鬼”“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是“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鬼是不存在的,“非人死精神为之”。作者的这种认识是科学的,是被现代科学所证实了的。这对于现代人中的迷信鬼神者,是一个绝大的讽刺。二.中心论点 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三.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类比论证 道理论证马 说韩愈: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倡导古文运动,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中。按原文填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篇末点题的句子是: 其真不知马也。点

29、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揭示“千里马”悲惨命运的一句是: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写出“食马者”愚妄无知的句子是: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曰:“天下无马”。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是立论的根据,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有提挈全文的作用。文章最后一段用了哪三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排比、设问、引用。这三种修辞形象而有力地突出“食马者”的愚妄、浅薄、平庸、无知,可谓淋漓尽致。“其真不知马也”表达了作者怎

30、样的思想感情?讽刺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结合实际,说说你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理解。它强调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在封建君主专政社会里是很有道理的。但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不能坐等机遇,而应毛遂自荐、自我推销、张扬个性、展现自我,主动去发现“伯乐”,做时代的弄潮儿。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必然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根本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直接原因)。韩愈认为,成为人才应该具备哪几个条件?识别是人才出现的前提条件。培养是人才成长的必要条件。正确使

31、用是人才成才有根本条件。根据文意,简要述说应该怎样对待千里马?善待千里马,让它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发挥它的巨大作用。(或善于识别人才、善待人才、善用人才。)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中心论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主题: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讽刺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写作手法:托物寓意30诗词五首古今异义 涕 古义:眼泪 例:初闻涕泪满衣裳 今义:鼻涕 青春 古义:美好的春天 例:青春作伴好还乡 今义:青年时期 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