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1 ,大小:41.64KB ,
资源ID:2370948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370948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人教版.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人教版.docx

1、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的目的、含义、内容和作用。(1)含义:又叫封邦建国,是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的制度。(2)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3)内容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被封的诸侯必须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并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4)影响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2宗法制的目的、含义、内容和影响。(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

2、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内容核心特点: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3)作用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结合。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3)最高政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4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这一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表现、内容和影响。(1)背景: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2)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首先表现为皇权至上;另一体现是“家天下”的皇位

3、继承制。(3)内容中央官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制订了一套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制定法律,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4)影响积极: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影响后世。消极:加强了对人民的压榨,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朝二世而亡。5三公九卿制的职责分工及其作用。 (1)职责分工: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2)作用:各官员之间互相牵制和配合,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也使军国大事操纵在皇帝手

4、中。6三省六部制的职责分工、特点和作用。(1)职权:中书省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六部。(2)特点:三省互相牵制,互相监督;分工明确。(3)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7宋、元三省六部制发生了怎样的演变?如何评价三省六部制度的影响?(1)演变宋朝: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军事、“三司”财政。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2)影响: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互相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8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分析科举制的影响。(1)历程西

5、周:世卿世禄制;标准:血缘世袭。战国汉初:军功爵制度;标准:军功。汉武帝: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前者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标准:德才。东汉末年开始,采用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标准:门第。隋朝:隋炀帝时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唐代:科举制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科举制的选拔标准:考试成绩。(2)影响科举制的创立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把官吏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6、9简述中国古代监察与谏议制度的演变历程,分析其影响。(1)历程监察对官员的监督:秦朝的御史大夫;汉武帝时设刺史;北宋设通判;明清时中央设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省级机构还专门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谏议给皇帝提意见:隋唐时期的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2)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但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0简述汉武帝集权的背景、集权措施和作用。(1)背景:刘邦建立汉朝后,分封同姓诸侯王引发了王国问题。公元前154年

7、,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着手削藩,引发“七国之乱”,三个月后平定叛乱。(2)措施: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3)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11简述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措施和影响。(1)背景:宋朝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相对统一。(2)措施收精兵。统兵之权归“三衙”,发兵之权归枢密院,实现了统兵权和发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削实权。规定州郡直属中央,文臣掌地方行政,设通判监察。制钱谷。规定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由中央控制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的安定。(3)影响积极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消极方

8、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政治和财政危机。12简述明代加强皇权的背景、措施、影响。(1)背景:吸取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的教训。(2)措施明太祖废除丞相,由皇帝掌管六部;后设立殿阁大学士。明成祖:设立内阁,地位逐渐上升,逐渐取得了“票拟”权。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性质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3)影响: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高度。13军机处的设立者、设立目的、职权特点、影响。(1)目的:最初是为了用兵西北,后辅助皇帝处理政务。(2)时间:雍正时期。(3)职权特点: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可以参与处理机要政务;军机大臣本身品级不高;受皇帝召见,

9、只能跪奏笔录。(4)影响:军机处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使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着专制皇权的高度发展。14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且皇位世袭。(2)人治高于法治。(3)政权与神权相结合,儒家经典是其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4)中央集权和专制皇权不断加强。15分析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积极影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消极影响经济上,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思想

10、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总之,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二、古代中国的经济16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国曹魏、唐朝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春秋战国、西汉时期水利设施完善的原因和表现。(1)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夏商西周:耒耜和石器,出现少量的青铜器。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三国曹魏:发明灌溉工具翻车。唐朝时期:改良灌溉工具筒车;长江下游出现曲辕犁,又名江东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2)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原因:农业发展的需要;社会生产力尤其是铁制工具的发展和推动。表现:春秋战国:芍陂(淮河流域)、都江堰

11、(成都平原)、郑国渠(关中地区)。汉代:关中地区:漕渠、白渠;西域:坎儿井;治黄:王景治黄。17中国古代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土地经营方式。(1)耕作方式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奴隶社会:(石器锄耕)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封建社会:(铁犁牛耕)个体农耕。(2)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井田制(春秋时期瓦解)。封建社会: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以变法的形式确立)。主要有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3)中国古代土地经营方式:自耕农式经营、租佃制经营、庄园式经营。18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1

1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不断发展;“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以农立国”。(2)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扩种双季稻;引进玉米、番薯、烟草、马铃薯等农作物;耕地面积扩大。(3)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设施的兴修;农作物品种的推广;生产关系的调整;统治者的重视并采取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19我国古代小农经济产生的时间、原因、特点并给予评价。(1)产生时间:春秋。(2)产生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出现。(3)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13、自给自足;脆弱性: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自然灾害和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压迫容易导致自耕农破产。(4)评价积极方面:生产生活比较稳定,有利于提高小农的生产积极性。消极方面: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成为近代以后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20什么是租佃关系?简述其发展历程、特点并评价。(1)含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2)发展历程:战国产生宋代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主要形式。(3)特点:佃农向地主缴纳地租;佃农与地

14、主订立契约。(4)评价:佃农遭受较重的地租剥削;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佃农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21列举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要成就。(1)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青铜时代:从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约15个世纪,商周时期是其成熟时期。铁器时代:春秋时期开始。(2)冶铁燃料:汉代开始用煤冶铁,北宋普遍使用;南宋末年使用焦炭,明朝流行开来。(2)衣被天下(纺织业的发展)丝织技术:相传上古时代的黄帝时期发明了养蚕缫丝;西周以后,丝织工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了“丝国”的称号;唐代出现缂丝技艺,使丝织品更加具有艺术神韵。棉纺技术:宋末元初以来,边疆地区

15、种植的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捍、弹、纺、织”技术,并发明脚踏三锭纺车,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江苏的松江在元明时期迅速崛起,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明代后期,棉布已取代丝、麻、毛,成为主要衣料。(3)从烧陶到制瓷陶器:新石器时代发明陶器,有彩陶、黑陶、白陶等类型。唐代的“唐三彩”是陶器的典型代表。瓷器东汉晚期,人们已烧出了成熟的青瓷。南北朝时成功烧制出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隋唐时期,白瓷进入了成熟期,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明清时期瓷器与丝

16、绸一起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著有粉彩、珐琅彩。22中国古代手工业有哪几种经营形式?分析各自发展情况、产品特点及其影响。分析中国古代手工业由官营为主到私营为主变化的原因。经营形态经营方式的变化产品经营特点地位评价官营手工业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从征役制到雇募制原料由政府提供,调拨产品,不计成本,不进入市场;产品主要供贵族和皇室消费西周到明前期占主导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手工业技艺的提高;产品缺乏竞争,强制手段引起工匠不满专业的私营手工业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小作坊,商品化程度加深,明中后期出现雇佣劳动关系商品化程度逐渐增加明中叶后占主导其逐渐发展并最终孕育出了雇佣劳动关系家庭手工业农民

17、的副业自给自足,很少进入市场农耕时代一直存在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的发育明代中国古代手工业由官营为主到私营为主变化的原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官营手工业陈旧的管理模式,压抑了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23原始社会末期、商朝、周朝、春秋战国、隋唐、宋元、明清时的商业概况。(1)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产生原始商业。(2)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产生。(3)周朝时期:“工商食官”,政府统一管理,为政府服务。(4)春秋战国: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出现都会。(5)隋唐时期:西域及外国商人来

18、华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发达。(6)宋朝时期: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集镇、夜市兴盛。(7)元朝时期: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进入新的高峰期。(8)明清时期: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白银广泛流通;商业资本发达;区域性商人集团出现,如晋商、徽商等。24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1)有利: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产生剩余产品;国家统一,社会稳定;货币发展;货币的统一。(2)不利:重农抑商、海禁闭关政策等阻碍贸易发展。25中国古代城市功能的变化。(1)唐代以前: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2)北宋: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加强。(3)明清: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

19、市镇兴起。26古代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并分述其表现。(1)自周秦至唐:严格限制阶段。商业活动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市处于特定位置,县城以下一般禁止设市;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2)自宋至明清:放松限制阶段。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严格监控;打破了坊市限制,取消了营业时间、地点限制;形成了街市,夜市、晓市、草市。(3)演变的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27重农抑商形成的原因、影响。(1)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大等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了矛盾。法家的抑商思想随法家人物的政治活动而被付诸实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低。(2)影响前期有利于保护农业正常生产,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

20、,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后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和新的经济因素的成长,成为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重要原因。28海禁政策的含义、原因、评价。(1)含义: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外交政策。(2)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是推行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东、西方殖民者的殖民扩张是明清统治者实行这一政策的客观原因。满清统治者为防止反清力量与外界联结。(3)评价积极作用: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消极作用: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导致了中国的落后。29明清时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含义、条件、标志及阻碍其发展的因素

21、。(1)含义:明中叶以后,在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被史学界称为“资本主义萌芽”。(2)条件: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的繁荣。(3)标志:出现雇佣劳动关系。(4)阻滞新经济因素成长的因素:自然经济在全国仍占据主导地位;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海禁”政策的实行;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根本原因)。30近代前夜,中国出现的危机及其出现的原因。(1)危机:中西国力兴衰易位。(2)原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对外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落后的自然经

22、济、重农抑商及海禁闭关政策等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三、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化31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和意义。(1)背景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的大变革时期,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文化: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2)意义在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各家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

23、、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32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孔子的地位、思想主张、影响。(1)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2)思想主张思想核心:“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政治主张:提倡“为政以德”;也不排除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鬼神观: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教育思想:教学原则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方法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3)影响当时:孔子的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24、长远:汉代大一统之后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孟子的地位、思想、著作及其地位(1)地位: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2)思想核心:“仁政”学说。(含义: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发展:提出“民贵君轻”。性善说:提出人性本善说,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义利观: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3)著作及其地位:孟子;“四书”之一。荀子的思想及其影响(1)思想朴素的唯物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主张“性恶论”。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治国思想:应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

25、2)评价荀子的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33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春秋时期老子的地位、相关著作、思想、影响。(1)地位: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2)相关著作: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老子思想的著作。(3)主要思想哲学思想: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哲学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主张只要“守静”,就可以“以弱胜强”。政治主张: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4)思想影响: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战国时期道

26、家庄子的观点:“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34列举墨子的思想并给予评价。(1)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用”“节葬”。(2)评价: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利益。35法家韩非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1)思想政治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历史观: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2)影响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36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特点、内容、影响。(1)背景客观上,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

27、发展的需要;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主观上:儒家学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2)特点(新的主要体现):汉代新儒学是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3)内容中央集权方面: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维护大一统。君主专制方面: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一方面神化皇权,宣扬“君权神授”;另一方面提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伦理纲常方面:提出实行“三纲五常”。(4)影响政治上: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思想上:从西汉时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37什么是理学?其本质是什么?分析宋明理学产

28、生的背景、列举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简述其影响。(1)含义:宋代儒家学者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建立的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2)本质: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封建等级秩序的合理性。(3)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出现“三教合一”。(4)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著有四书章句集注)、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5)主要内容程朱理学:“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陆王心学: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发明本心”以求理;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认

29、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6)影响地位: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深远。消极: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现人性的庄严。38分析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出现的时代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进步思潮的影响。(1)背景经济上: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专制统治腐败,人民起义风起云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思想上:程朱理学、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

30、,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近代科学的传入,开阔了人们的视野。(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李贽: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认为人皆有私,每个人都应顺其“自然之性”,使个性得到自由发展;提出“万物皆生于两”的社会发展观,摇撼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思想政治上:反对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黄宗羲认为臣君平等、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倡导言论自由、建立监察和咨询机关学校。)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思想上:“经世致用”,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顾炎武)建立起完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王夫之)(3)进步思潮的影响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这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39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