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农业1、起源2、发展材质种类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发展动力(1)生产工具的改进史实(2)水利设施的完善(3)耕作方式的演变耕作方式的演变 原始社会 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 生产力角度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生产关系角度 简单的集体耕作 个体农耕(注:个体农耕包括自耕农、佃农、均田制下的小农等)(4)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土地私有制 奴隶社会井田制 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思考1、古代土地制度演变反映什么本质问题?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反映:生产关系的调整根本原因:生产工具改进,生产力发展 思考2、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1、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力发展。(积极)2、导致土地兼并,自耕农破产,影响国家赋税收入,社会动荡。(消极)(5)土地经营方式的演变 土地制度的演变与土地经营方式的演变之间的关系; 自耕农形式与租佃制的消长;土地制度演变过程及其与租佃制的关系土地公有制井田制土地私有制 均田制时期发展阶段原因战国出现土地私有制确立汉比较普遍田庄经济发展宋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的重要经营方式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商品经济发展,土地兼并加剧,土地私有制发展明清成为主要经营方式商品经济发展,土地兼并加剧,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人口增加,人多地少3、基本特点产业结构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经营方
3、式男耕女织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二、手工业1、成就2、特点(注:根本基本成就,能够史论结合说明每一个特点)形态发展概况经营方式产品特点影响家庭手工业普遍存在农户副业自己消费、交纳赋税,很少进入 市场稳定小农经济;妨碍市场发育官营手工业西周至明中叶前居主导政府直接经营,实行征役制,后发展为雇募制供皇室、贵族、官府使用,不入市场利于细密分工、协作、提高技艺;妨碍市场发育私营手工业春秋战国兴起,明中叶后居主导民间私人自主经营,由小作坊发展为手工工场进行商品生产,投入市场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孕育资本主义萌芽思考3、古代中国手工业划分经营形态的依据是什么?生产关系中
4、所有制的不同来划分的思考4、冶铁技术提高、铁器广泛使用对农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提高生产力,促进农业的发展。2、为小农经济产生、发展提供前提条件。3、促进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三、商业1、成就2、特点 注意城市发展的阶段性、以及趋势; 根本基本成就,能够史论结合说明每一个特点 思考5、宋代时期比隋唐时期在商业发展方面有何突出特点?1、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如打破坊市界限、禁止设市的城郭和乡村也允许设市贸易,出现晓市、夜市等。2、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监控,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四、资本主义萌芽1、时间2、产生条件资本、劳动力、市场、原料3、根本原因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4、阻碍因素经济、政治农耕经济
5、 资本主义萌芽一、农业二、手工业三、商业四、资本主义萌芽五、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2、海禁闭关思考6、比较重农抑商与海禁闭关政策相同点根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 目的近代化维护封建统治内容限制商业发展影响都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都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都造成了中国日益落后,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不同重农抑商海禁闭关时间战国兴起,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时期 明清至鸦片战争原因商业不稳定性、商人流动性与矛盾 抵制倭寇、西方殖民势力的侵扰;防范沿海抗清势力 内容限制国内商业发展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影响封建社会前期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殖民入侵 结果随着19世纪
6、末,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奖励工商,该政策逐渐被放弃随着鸦片战争爆发,五口通商,海禁闭关政策被打破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一、工业文明的崛起1、条件(资本、市场)(1)新航路的开辟思考1、如何从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理解新航路的开辟的意义?1、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由分散孤立走向整体,并逐步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体现了全球史观(整体史观)。2、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物种的交流、传播,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体现了社会史观。(2)欧洲早期殖民扩张 葡、西、荷、英四国崛起的顺序、前者能取代后者的原因; 早期殖民扩张对世界市场的影响;2、崛起: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7、背景政治 自然科学经济(资本、劳动力、技术) 法律保障市场政治:经济:自然科学标志成就蒸汽机电力交通工具汽轮火车汽车飞机能源煤石油第一次第二次特点起始国英国一国几个发达国家同时技术发明熟练技术工人科学家主导产业轻工业重工业影响生产力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经济组织中小企业大企业社会关系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阶级对立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级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最终形成近代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工场手工业阶段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个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推动因素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经济组织手工工厂中小企业大企业经济侵略手段暴力掠夺财富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初步(基本)形成最终
8、形成经济理论重商主义自有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途径、表现欧美列强殖民扩张的影响对欧洲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亚非拉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亚非拉的长期贫穷落后(主)冲击并瓦解了亚非拉旧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促进了其近代化(次)对世界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思考2: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推动力是什么?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思考3、如何从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角度理解工业革命1、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人类逐渐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同时也促进了世界不同文明的碰撞与交融,体现了文明史观。2、工业革命使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
9、动,推动人类向工业化方向发展,体现了近代化史观。3、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使世界各地联系日益密切,体现全球史观。4、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改变人类的生活、生产面貌,冲击旧的社会观念的和秩序,体现社会史观。二、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1、经济结构变动(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2)近代工业产生、发展1 外资企业2 洋务企业3 民族工业4 官僚资本思考4、从洋务企业创办历程看,中国近代化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先重工业后轻工业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展开思考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地区分布呈现怎样的特点?简要分析其原因。特点:主要集中于沿海沿江地区原因:1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10、2 商品经济较发达,经济基础好;3 列强经济侵略较早,自然经济解体较早,劳动力、市场条件较好;4 便于更好的学习外国先进技术;5 民众思想较开放、活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1)发展概况1 产 生 (19世纪70年代)2 初步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3 黄金时期 (19124 日益衰落 1949)(2)特点1 地位 2 产生方式3 发展环境4 产业结构5 地区分布6 先天不足(3)影响因素有利因素本国政府的政策支持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资本家的爱国精神列强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有利的国际环境不利因素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外国资本主义的破坏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民族资本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政局
11、动荡2、社会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1)表现(2)原因西方列强侵华的客观影响。(如:西方物质文明和民主思想的冲击与传播)中国政府政策的推动。民主革命的发展和先进人士的推动。(如: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国民革命)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中国人思想观念逐渐改变。思考6、为何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主要发端于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最早受到西方的侵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较早。这些地区历史上商品经济比较繁荣,人们思想较开放,受封建思想影响相对较小。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改革1、探索: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背景
12、政治:国内战争爆发经济:物资匮乏政治:农民频繁暴动经济:经济亟待恢复,国家能力有限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目的直接:取得战争胜利根本: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直接:解决国内危机根本: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内容农业:余粮征集制 工业:实行国有化 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强制劳动,国家集中分配农业:固定的粮食税 工业:国有、资本家经营、小企业 商业: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按劳分配都涉及农、工、商、分配领域,都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特点所有制:实行单一公有制;调节手段: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采用行政和军事手段管理经济;过渡方式:主张直接过渡所有制
13、:公有制占主导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存在调节手段: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过渡方式:主张逐步过渡都实行公有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评价积极: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消极:超越了生产力水平,引起农民不满,频繁暴动。理论:找到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现实:使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和工农联盟。都巩固了苏维埃政权2、确立:斯大林体制 背景国内:苏联生产力水平落后;苏联经济恢复、发展,形势好转;国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的封锁和敌视 ,苏联需要建立现代化的国防,以保卫国家安全; 途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特点单一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
14、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管理经济,排斥市场评价积极、消极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探索之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幻想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最终失败 被取代) 新经济政策 打算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取得成效但被逐步取消)斯大林模式 建成社会主义 思考1、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体制,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1)对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2)制定经济政策要符合国情,实事求是;(3)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不能用行政手段强行干预经济;(4)国民经济要按比例协调发展;3、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对比三者改革异同不同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侧重点农业工业经济体制成效经济上曾取得一定成
15、效没有成效,经济继续滑坡失败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政治体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相同点:(1)目的:纠正斯大林体制的弊端(2)内容:重点都在经济领域(3)结果:最终都失败思考2、三场改革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1、突破传统的束缚是改革的前提2、改革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符合国情。3、改革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4、改革要坚持正确的方向5、改革步伐要稳,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不前。6、改革要关注民生。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1、创新(1)实践:罗斯福新政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原因分析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主要原因 生产与消费之间
16、的矛盾直接原因 股票投机过度其他原因 贫富差距过大;美国政府奉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1 背景2 目的3 内容4 特点5 实质6 影响思考3、对比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两场重大的改革的异同点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背景经济:经济亟待恢复,国家能力有限政治:农民频繁暴动经济:经济危机政治: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都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内容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缩减工农业生产都对工农业领域进行调整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调节手段公有制占主导的前提下,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让市场发展作用私有制占主导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都是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共同起作用影响找到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开创了国家垄断
17、资本主义的模式1 都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促进经济恢复;2 巩固了政权。(2)理论:凯恩斯主义1 背景2 内容3 影响近现代资本主义重要经济理论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时间16至18世纪,盛行于1718世纪18世纪20世纪30年代,盛行于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30年代中期20世纪70年代,盛行于二战后内容主张国家干预经济,通过提高关税税率及设置其他贸易限制保护国内市场主张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提倡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主张政府大力干预经济,放弃自由放任主义2、调整(1)原因1 吸取教训2 现实典范3 理论支持4 现实压力(2)措施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措施(3)特点既有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18、,又存在企业的自我调整(4)实质(5)影响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四个阶段工场手工业阶段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个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推动因素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大萧条经济组织手工工场中小企业大企业跨国公司经济理论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一、经济探索历程1、过渡时期(19491956)(1)19491952恢复发展国民经济(2)19531956过渡时期总路线过渡时期(19491956)恢复、发展国民经济(19491952)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社会主义工业化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社会主
19、义工业化全面展开思考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特点发展生产力与调整生产关系并举2、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时期(19561976)(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1 重要实史 中共“八大”(1956) “左”倾错误(1958)事件特征影响教训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多快好省 使“左”倾错误不断发展经济建设要从国情出发 “大跃进”(1958)大炼钢铁、浮夸风1 左倾错误迅速发展;2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3 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1 尊重客观经济规律;2 要按比例协调发展;3 坚持科学发展观人民公社化运(1958)一大二公、平均主义农民劳动积极性受挫,生产效率低下调整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
20、水平 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成就(2)“文革”时期(19661976)思考2、19561976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2、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3、国民经济要按比例协调发展4、发展经济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5、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6、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7、关注民生 8、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今)(1)开端:十一届三中全会(2)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背景: 概况 实质: 前提、根本目的 特点: 意义:思考3、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时间建国初年19501952年三大改造
21、时期19531956曲折探索时期:1958新时期:1978年以后措施土地改革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所有制形式地主土地私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土地公有制土地公有制土地公有制思考4、新时期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注:经济体制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和经济管理体制两方面内容)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对外开放思考5、建国以来我国在发展道路上两次成功的探索分别指什么?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经济
22、建设成果1、GDP的增长2、城市化进程3、互联网时代4、时尚中国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趋势一、经济全球化1、开始:新航路开辟2、发展:二战后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概况(2)背景(3)影响原有体系遭受重创 吸取经济危机和二战教训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国际贸易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世界银行(WB) 关贸总协定 (GATT)思考1、二战前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有何区别?二战前二战后建立方式殖民侵略扩张(战争)会谈协商(和平)主导力量欧洲美国发展方向体系化、制度化3、加快:20世纪90年代以来(1)原因1 经济层面:科技发展、生产力提高2 技
23、术层面:交通工具和通讯方式的不断进步3 政治层面:两极格局结束消除障碍4 体制层面:绝大多数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5 经济组织:跨国公司的发展6 协调机制: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2)表现(3)实质发达资义国家主导下,资本在全球的新一轮扩张。(4)评价思考2、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化趋势的基本策略1. 积极发展本国科技2. 调整经济政策,积极参与世界竞争3. 确保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实现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4. 依据世界经济运行规则协调与各国之间的关系5. 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思考3、新时期,中国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所采取的主要举措1)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2) 十四大提出
24、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二、经济区域化1、表现欧盟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背景经济全球化合作领域经济、政治、军事经济、政治、安全经济经济性质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经济组织,成员国之间是贸易 伙伴关系论坛性的经济组织 成员国差异性多为发达国家全部为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无超越国家的权力机构有有/无无无欧盟:合作程度最高的政治经济区域组织东盟:第一个全部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第一个由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世界上最大的带有论坛性质的区域
25、经济组织2、影响(1)对本地区:有利于本地区的和平、稳定和经济发展,提高本地区的国际地位和作用。(2)对世界:反映经济区域化趋势,改变了世界格局,推动世界多极化,促进经济全球化。思考4、指出欧洲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个事件,并说明理由。1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2 欧元诞生思考5、指出欧洲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取得了哪些积极的成果。1 建立关税同盟2 实行共同农业政策3 建立欧洲货币体系4 建立统一大市场5 启用欧元等思考6:从欧共体到欧盟的发展,欧洲的联合有哪些实质性变化?内容上:经济合作 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性质上:经济组织 政治和经济双重性质思考7、亚太经合组织为合作方式有何特点?为何会采取这种合作方式?合作方式:APEC方式原因:成员国之间差异性明显,但在经济结构上又有很强的互补性,经贸关系密切思考8、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的关系1、相互矛盾经济区域化具有排他性。其贸易保护主义使统一的、联系日益密切的世界经济在某种程度上被人为割裂,故呈现矛盾、冲突的一面。2、相互促进经济区域化也具有开放性。利于提高世界生产力水平,促使各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推动世界范围内经济的进一步联系和融合。总之:经济区域化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步骤和途径,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阶段;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区域化发展的最终结果。二者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