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4 ,大小:77.59KB ,
资源ID:2368205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368205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二期课改精神常识学习一百问.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二期课改精神常识学习一百问.docx

1、二期课改精神常识学习一百问二期课改精神常识学习一百问001问:什么是二期课改?答:二期课改是基于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对市民的关注和对经历“一期课改”后教育现状的反思而实施的,因此它在课程理念上实现了突破性变革,即树立起课程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体现时代特征和上海特点的课程体系;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课程的整合,促进课程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新课程主案提出课程要向学生提供“五种学习经历”的新概念,就是要通过提供品德形成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和认知发展、体育与健身、艺术修养和发

2、展、社会实践等五大方而的经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学生由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化。方案同时提出,要建立相应的语言文学、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身、综合实践等八大学习领域课程;课程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类构成,并各有不同的实施形态;自然、社会和艺术三个学习领域要建立综合与分科相连贯的课程格局;不同类型的课程和不同学科制订不同的“课程标准”。这样,上海的中小学生今后将实现想学什么就能找到相对应的课程,让课程适应学生,使课程的选择性和自由度更大。二期课改采取“成熟一门,推出一门”的原则逐步推进。因此,课改试验的进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单项试验阶段和整体试验阶段

3、。单项试验阶段(1999年2001年)1、1999年启动信息科技和英语两门学科的教材试验(英语教材是牛津改编版)。2、2000年启动科学、自然、劳动技术、音乐和美术等五门学科的教材试验(科学和自然的教材是牛津改编版);高中年段开始试行研究型课程。3、2001年启动地理、语文、体育与健身等三门学科的教材试验;初中年段开始试行探究型课程。上述教材逐年逐册推出,并相应地在课改研究基地投入试验。对已推出的教材及研究型(探究型)课程则不断地进行滚动试验。整体试验阶段(2002年2007年)目前,二期课改中小学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课程纲要、课程指南和所有学科各学段起始教材的编制,以及幼儿教育的课程指南和

4、教材的编制均已基本完成,试验进入新的整体试验阶段。从2002年秋起,以后几年的试验进程是:1、2002年秋起,在课改研究基地各学段的起始年级全面试验新课程方案和教材;各学段的非起始年级试验相应的起始学科新教材;基地幼儿园全面试验幼儿教育课程指南及其新编教师用书。2、2003年秋起,课改研究基地在前一年对新课程方案与教材试验的基础上,依次逐年推进试验。3、2005年、2006年、2007年分别对高中、初中和小学新课程方案及其教材的试验情况进行总结、评估,完成试验报告。002问:二期课改与过去的课程改革有什么区别联系?答: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上,“一期课改”建立了以提高素质为核心,以社会需要、学科体系

5、、学生发展为基点的“三角形”课程理论,从而结束了课程在“学生中心”或“社会中心”与“学科中心”之间长期的“钟摆”现象。二期课改进一步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行动口号,这种发展现的主要涵义是:学生的发展是指适应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重其智力的片面发展,是指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全部学生同一个“模式”的发展,是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只局限在学校的当前发展。在培养要求上,“一期课改”提出了“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的要求,二期课改进一步提出“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

6、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二期课改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到突出的位置,足见其深刻把握了时代精神。003问:对二期课改的认识可从几个方面入手?答:我们认为,对二期课改的认识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即一个基本理念、二个改革目标、三个改革重点、提供五种经历、建立三类结构、形成八大领域。具体来说就是:一个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二个改革目标:转变学习方式;培养综合学力(强调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三个改革重点:1 功能性课程结构指向综合学力的培养;2 信息技术与课程体系的全面整合;3 研究(探究)性学习方式和双语教学形式有机融入各门学科。提供五种学习经历:品德

7、形成和人格发展的经历;潜能开发和认知发展的经历;体育与健身的经历;艺术修养和发展的经历;社会实践的经历。建立三类主干课程结构: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探究)型课程。形成八大学习领域及相关学科。1 语言文学学习领域:包括语文、外语学科;2 数学学习领域:数学学科;3 自然科学学习领域:包括小学自然、中学科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理等学科;4 社会科学学习领域:包括小学品德与社会、地理、历史、思想政治(思想品德)、中学社会等学科;5 技术学习领域:包括信息科技和劳动技术学科;6 艺术学习领域:包括音乐(唱游)、美术和艺术学科;7 体育与健身学习领域:体育与健身学科;8 综合实践学习领域:

8、包括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004问:课程改革的五个行动策略是什么?答:五个行动策略是指课程方案实施推进工作的具体思路与方法。主要有:课程开发的宏观技术层面的思路研究先行;课程改革方案研究与学科改革行动研究大小互动;上位的理论研究与基地的实践研究同步;先进理念与方法提前渗透、先行实践;注重实效、分步推出、逐步到位。这些行动策略可以说是对前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上的一种超越。005问:课程改革要处理好哪七个关系?答:1、学科教育与综合教育的关系。对过去重知识传授的做法不能完全加以否定,课程改革强调教育的综合化和学科的综合化,学科的综合化和人才培养的综合化是世界范围的共同趋势。2、科学素养与人文素

9、养的关系。现在有一种“科技万能”的倾向,应该看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背离了人类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就会产生巨大的消极力量。所以科学技术越是发展,就越要提倡人文关怀。3、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应当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研究不同人才成长的不同规律。4、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教育要继承以往的文明,传授前人创造的知识和文明,离开了这一条,就没有了教育。现在所要强调的是以创新的态度继承发扬传统的东西。5、同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在人才培养中,中国的优势是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这就是同一性。在这个基本要求前提下的多样性,包括地区、学校、个人的多样性,既要面向全体,又

10、要承认个体的差异。6、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将变为“学习”,教育是能够导致学习的交流活动。学习者必然是主体,教师起组织、指导作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是互动的。7、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教育要向社会延伸,学校在充分利用所在社区的各种资源,让学生得到真正的社会体验和经历的同时,也承担着影响、推动、指导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006问:课程改革的一个特征是什么?答:一个特征,即体现了迎合新世纪的时代特征,就是实现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主体的课程体系的多元整合。具有信息特征的教育内容及其传递是学校课程的一个要素。教师和学生所关注的授、受的知识信息,不再是熟悉、稳定的传统形态,而是出现瞬息万变

11、、丰富多彩、高度综合和随手可获的格局,这就促使课程的主体表现形态有所回应,对课程编制、实施与评价领域,都提出了全新的课题,课程发展必须迎合这种科技的新发展。007问:如何理解二期课改中两个继承问题?答:两个继承,是指课程的基本设计思路将继承上一期课程改革的两个经验,即在课程理论指导上,坚持不走“儿童中心”或“社会中心”或“学科中心”的某一极端,而是寻求均衡、注重以学生的素质为中心;在课程架构上,坚持不搞某一种课程一统天下,而是由若干种课程相结合,形成“板块”结构。传统上,课程编制的基本理论主要是上述的三种。“儿童中心论”主张课程应根据儿童的需求而呈现千差万别,课程就是让儿童自己去直接体验与经验

12、,不必事先设计。其优点是重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注意了让学生直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学得比较活泼;而缺点是忽视了人类长期积累的间接经验与文化遗产,课程的效益不高。“社会中心论”主张课程应直接根据社会的需求来设计,可以按社会的分工来编制不同课程。其优点是提高了课程的实用性,拉近了课程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而缺点是基础知识的系统结构比较薄弱,也忽视了儿童的发展需求与学习心理。“学科中心论”主张课程要按科学(学术)的分类设计成有层次、有系统的学科体系编制课程,让学生得到系统性强的知识,为科学整体的发展打好基础。其优点是重视了对人类积累的文化遗产和间接经验的直接继承,学生获得的知识基础比较系统扎实,

13、而缺点是忽视了知识生成的体验,学生学习负担也重。“一期课改”将这“三论”作为课程三角的三个顶点,三角形的重心就是“素质”,称之为均衡兼顾的“素质中心论”,这是迎合时代对课程理论的新发展,需要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得到继承。008问:课程改革的三个发展是什么?答:三个发展,是指对课程理念的发展,是相对“一期课改”的发展,这就是由“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到“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由“素质中心”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由“基础学力”到“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009问:课程改革的四个突破是什么?答:四个突破,主要是指对课程结构的突破。主要包括:建立了以功能立意和多维度交互的课程结构

14、;增强了课程方案的弹性、扩展了课程的选择性、加强了学校课程;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强化了课程的实践功能以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010问:二期课改中教师必须更新的三个观念是什么?答:第一、教师角色必须重新定位:变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和知识的灌输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第二、必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自我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学内容作为载体,备课的重点要备学生,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第三、教师必须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员: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处在平等的地位,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要缩短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师生呼应

15、、教学互动的局面。011问:二期课改中的教师应该做些什么?答:首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变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探究)性学习。根本改变重教法而轻学法的状况,使学生真正做到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把本来应该让学生分析、总结、归纳、解决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来解决,因此教师不仅要授之于“鱼”,更应该授之于“渔”。其次要给学生的创新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改变过去全部由教师包揽教学的局面,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选择的余地,在开放、充满民主、和谐、轻松的氛围中,根据自己发展需要,自主选择、独立思考、主动学习,

16、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提高。第三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学生不同学段不同年龄的综合素质、学力基础(知识、技术技能)的情况,让学生结合社会、生活,在学力方面做到迁移,把信息技术作为载体,与课程体系全面整合,提高学生实践运用的能力。在学法上做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和拓展,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教育观。第四要进一步优化教学环境:教师应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应重视挖掘和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环境,努力使教学与教学环境达到“动态平衡”,并不断地推陈出新。在教学环境的运用中,教师和学生处在平等的地位,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中应注重学生的学法。教师教学语言运用的改进,教学形式的变化,师生、生生交往水平的融

17、洽程度,都应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012问:素质教育的具体内涵是什么?答: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素质教育有三大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关于素质教育的再思考)三大要义从根本上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内涵,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明确了目标和任务。素质教育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是针对应试教育面向少数尖子生的片面、被动发展而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和主动地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朱开轩: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它着眼于发展,认为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宗旨。013问:如何理解素质教育中的学生的主动发展?答:主

18、动发展既是一种个性教育,又是一种创新教育。素质教育认为,由于人的个体先天素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不同,学生的素质结构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把发展学生个性列为重要培养目标,提倡“让学生主动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观察分析每个学生,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在素质的闪光点,因材施教,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的发展空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主动发展,允许学生在发展程度和素质结构上存在差别,这既是对“人”的尊重,也是知识经济和未来对人才素质的又一特殊要求。经济学家告诉人们,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竞争已经成为设计人员在工作间里的创意竞争,谁能设计出个性化的适应不同

19、层次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个性化的产品离不开个性化的人,个性化的人离不开个性化的教育。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授之以渔”,教会他们终生学习的本领。同时,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及时开发有潜能、有才华的学生,使他们具备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竞争能力。014问:上海课程教材改革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整体期望是什么?答:上海课程教材改革第二期工程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以德育为核心,着眼学生品德与人格的完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面向世界的胸怀,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

20、理素质、高尚的审美情操,形成探索、批判、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个性与特长得到一定的发展,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可具体细述如下:(1)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有民族自尊心,有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有理想,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有文明行为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能开展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有不断进取的精神,有改革开放的现代意识和较宽广的国际视野。 (2)具有一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懂得学习方法,具有学习能力及相应的实践技能,有运用语言和其他形式进行正确表达及交流交往的能力,有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自党性,能注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台;能

21、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 (3)具有健强的体魄,有锻炼身体、讲究卫生等自我保健的习惯与能力;有良好的心理品质、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年龄特征的自我调节心理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具有一定的自我认识能力,能自觉培养某一方面的兴趣爱好,有初步的选择学习的能力,逐步完善个性、发展特长。 (4)具有一定的艺术知识、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相应的审美能力。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生的特点,使他们在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等不同要求层面都有一定的提高。 (5)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会实践意识,掌握一定的劳动基本技能和技术思维能力,热爱并能参与多种

22、劳动,具有自觉的劳动习惯、良好的劳动行为,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社会职业观念,初步树立创业意识。 015问:什么是素质教育的TQC体系?答:“TQC”是“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Control)的英文缩写,它是二十世纪50年代米兰(I.M.Juran)、费根保(A.V.Fei genbaun)等人提出的一种现代化质量管理方法。TQC的主要特点是对产品质量实行全面、全员和全过程的管理与控制,将过去的事后检验、把关为主,变为以预防为主,将管生产质量的结果为主变为管生 产中的因素为主,使整个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处于系统控制的状态,从而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我们提出的素质教育的TQ

23、C是指:通过科学有效的途径依靠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全程高效劳动,开发受教育者潜能,以达到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之目的的基础教育。 素质教育和TQC的精髓都凝结在一个“全”字上。素质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内容是德、智、体、美、劳全部素质,手段是全体成员的全程高效劳动,目标是全面发展。把TQC有机地运用到素质教育中来形成的素质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以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论为指导,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科学管理方法,对一切同素质教育质量有关的因素进行系统控制,对各部门、各方面的工作过程以及全体师生员工实行全员、全程、全面管理,以期实现全体学生全面

24、发展之目的的一种质量管理思想和体系。 素质教育TQC的基本观点可系统地概括为“四全”,即:师生员工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教育全过程的质量管理;面向全体学生的质量管理;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管理。016问:人文素质教育对创造性人才培养有什么作用、意义?答:第一,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人”。人文教育的最大作用就是重在“成人”。重视人文教育才是全面的素质教育,才能使人全面成长、全面发展,为将来成才打好坚实的基础。第二,人文教育是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文化系统的先决条件。人文学科既是一个

25、知识体系,更是一个精神的体系和价值观的体系,因而人文教育它更能直接内化为一个个体的个性品格,富有成效的帮助受教育者完善人格。人文教育是人格教育成功的前提,人格教育已经越来越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只有成功的人格教育才能孕育出负责任的成熟的人,这种人具有良好的品德、正确的价值观、健康有益的习惯,能够为他人服务,满足他人需要,满足社会需要,从而自己获得发展。第三,人文教育有助于跨世纪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事关国家千秋大业。历史证明:具有创新思维的民族才是强大的民族;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称得上强者。创新思维的基本特点是其独特性,具有开拓和研究的精神。人文知识培育出来的人文意识,要求

26、把具体的问题放在具体的环境中去分析,从长远、宏观的视角对这一事态的发展进行全面系统整体的考察,从而知微见著,高瞻远瞩,立足方寸,运思千里,见人之所未见,从而有所突破和创新。017问:二期课改中的人文教育重点是什么?答:人文从汉字来讲是两个字,人和文,两个东西。第一个讲的是人,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第二个是文。“文”通“纹”路,就是划道道,就是要刻点什么东西上去,就是要“燕过留声,人过留名”,就是留点什么东西。文就是人表达自己人性的方式。“人文”这个词最早见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就是教化的意思,表达了“文”而化之的意思。西文也包含着同样的两层意思:从词型上看

27、,Humanities(人文)显然与Humanity(人性)有关,而从来源上看,Humanities这个词其实也是教化的意思。Humanities来自拉丁文Humanitas,而Humanitas则来自希腊文Paideia,就是教养的意思,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高雅技艺的教育与训练。在西方的传统中间,人文学科的核心是自由。自由是构成一切人文学科的一个基本的价值支点。在我们中国人这里并没有这个自由。我们中国人最高的人性是仁,仁义的仁,这个教化的方式是“礼”。 与“仁”这种人性理想相对应的人文形式是“礼”,而礼的说服方式是“动之以情”,那么与“自由”这种理想人性相对应的人文形式是什么呢?不用说,就是“科

28、学”,而科学的思维方式,典型的就是“晓之以理”,即要不断地问个“为什么”。018问:为什么说教学模式改革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革命”?答:农业社会的教育主要通过保存和延续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教育形式只能是“接受学习”,即教师讲学生记,学习者通过大量的诵读、记忆、模仿、操练来习得和掌握知识。始建于工业化初期的学校教育制度则明显地打着工业化生产模式的烙印;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乃至大批量生产“标准件”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专业分工忽视综合知识的“标准化”课程教材体系、“生产流水线式”的课堂灌输模式和“标准化”班级教学组织模式、“标准化”考试评价模式等等,都是这种工业生产模式的“摹本”,不利

29、于培养创新人才。基础教育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必须发动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革命”。学习的革命一书提出“革命”思路是高效学习。这条思路的基本假设是:运用先进的学习方法,包括各种快速阅读法、记忆法、思维技巧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等,充分开发人的学习潜能,追求的是掌握知识的量而不是质。然而,信息时代的现实表明,单纯追求知识的量是不可取的,知识剧增使得人们不可能在数量上进行追逐。教育部吕福源副部长多次强调,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已经发生了变化,创新人才的最重要的特征不是掌握更多的已有知识,而是具有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会运用知识去创新。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革命”,是发现一种更有效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

30、新能力的学习模式,提倡把“知识”放在问题中,放到现实中,放到一定的情景中,让学生通过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主动地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获取新知识和利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019问:教学模式创新的关键环节是什么?答:“创新理论”的奠基人、美籍匈牙利学者熊彼德认为:“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经济系统的过程”称之为“创新”。“创新”的这种定义,包含了“首创前所未有”的“创造”;也包容着对原有知识的“重新组合”和“再次发现”。也就是说,“创造”是创新,但“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也是创新。熊彼得甚至认为,绝大多数创新都是现存知识按照新的方式的组合,他甚至把

31、“创新”与“新组合”视为同义语。布鲁纳也指出:“不论是在校儿童凭自己的力量所作的发现,还是科学家努力于日趋尖端的研究领域所做出的发现,按其实质来说,都不过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再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而已。” 此外,对于“创新过程”,熊彼德提出必须把知识“引入经济系统”才算完成。他认为,发明家未必是创新者,只有企业家将发明引进经济系统,发明者才成为创新者。在知识经济时代里,新思想的应用将是最主要的竞争优势,成功的关键因素不仅仅是新想法的数量,而更重要的是这些想法的应用。知识经济理论界对“创新”的这种解释,恰好对应着当前我国素质教育需要解决的两大重点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

32、“实践能力”。 因此,教学模式创新的关键环节,是让学生去“再次发现”已有的知识,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学会“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培养综合能力;而不是单纯去传授那些已有的书本知识。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习如何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培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而不应强调模仿、记忆和反复操练。020问:二期课改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二期课改提出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探究)型课程”构成的着眼于功能的新课程。课程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新的学力观,主要突破:第一,由素质中心到以学生发展为本,是进一步针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而言的。首先,它建立在“素质中心”的基础上,是由社会、学科、学生三基点所成的三角形支撑的,其次,包括德、智、体、美的综合素质更注重在学生的基点上,揭示了提高素质的根本落脚点;其三,强调的是素质的动态性与发展性,把学生素质的发展作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培养目标和根本所在。第二,由基础学力到总体学力体系。是在培养“基础学力”的同时,就包含了培养“发展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的相关组分,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