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荷塘月色教案荷塘月色教案从容说课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名作。文章尽现荷塘之美,营造出一种朦胧、幽美的意境,流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感。教学本文,应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美点寻踪,赏析课文的美。欣赏文章的“画面美”。无论是荷塘的月色,还是月下荷塘,景物美妙怡人,画面立体感强,并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浓淡相宜,疏密有致。不仅色彩均匀悦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韵,氤氲着浓浓的诗意。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文章善用修辞、叠词,选用恰当的动词,既传神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态,又使行文轻缓舒徐。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悉心品味,仔细揣摩,学习运用替换法、删除法等方法理解玩味,体会语言独到的美。赏析文章的情
2、调美。通过体察文中景物描写的感情色彩,深刻领悟作者的情思,感受这种情感的社会性、时代性、个体性。 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评价作品中的“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休现鉴赏的独特性。散文教学,需要借助视听手段,引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看,美美地赏。听妙音、感受声韵美;看美景,感受画面美;赏文意,品析技巧,体味情感。通过“我读一我赏一我说”三个环节,引领学生以独特的视角观赏美,体验美。教学过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读课文、积累词语,背诵课文4、5、6段。 能力目标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2.学习文章运用比喻、拟人、通感、叠字等形象地描写景物、表情达意的方法,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
3、用语言的技巧。 德育目标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思想情感,了解旧时代知识分子不满现实,彷徨迷惘、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教学重点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正确认识、评价作品中的“我”。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本文为一篇美文,语言典雅、清丽,教师若能辅之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定会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随机指导学生朗读。2.美点寻踪法。注重学生的切身感受,由学生自主品析文章的美,教师归纳学生的看法,作
4、必要的引导点拨,力求重点突出,繁简分明。3.讨论法、点拨法。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特征,课堂教学应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师生互动,沟通认识和看法,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比如课文画面美、语言美的赏析,对文中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语句的筛选、解读,都应交付学生自主完成,特别是对文中“我”的认识、评价,应由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独立完成。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角度分析以求独到的发现。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美点寻踪、赏析课文的美;背诵课文4、5、6三段。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曾经品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你
5、亲那臃肿而蹒跚的背影所承载的悲凉、惆怅与沉重似科沉积在我们心头。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荷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月,心荷。(板书文题)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多媒体显示“荷塘月色”的优美画面(可参考科利华SCS的配套画面)、学生感受画面美,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入境,欣赏美景,体味感情。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可依学生的朗读水平作相应的指导。朗读的基本要求有三个:一是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不读破句;二是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三是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
6、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的技巧主要是停顿、重读、语调和速度。停顿是语句间的间歇、声音的休止。一般分五级。篇名,小标题与正文之间,段与段之间停三拍;句、问、叹和冒号处停两拍;分号处停一拍半;逗号停一拍;顿号、间隔号处停半拍。长句中没有标点的地方有的也应适当停顿;根据作者在句中所表现的感情也要作适当停顿。重读就是把句中重要的词语读重一些以示强调。“重要的词语”要在具体的句中体会确定,一般地说,句子中的主语、动词谓语、修饰限制的定语要读重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语要读重一些,感情色彩比较强的词语要读重一些。语调的变化是用来表达不同的感情,常见的有升调、降调、曲调、平调四种。一般地说,表颂扬的、赞叹
7、的、热诚的、悲壮的句子,要用升调;表祈求的、感激的、沉痛悲哀的、叹息的句子,要用降调;表犹豫的、怀疑的、暗示的、双关的句子,要用曲调;表心平气和的、庄重的、谨慎的、仁慈的句子要用平调。速度依文章的内容而定。交代、说明性的内容,描写幽静环境、秀丽景色的内容,含有庄重、尊敬、沉郁、悲哀、凄凉等的内容要读得缓慢;紧张气氛的内容,激烈对话的内容,慷慨陈词的内容,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恐怖、惊愕等的内容要读得急促些。4.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教师可同时出示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投影显示: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乘凉煤屑踱着点缀颤动霎时敛裾媛女选两个学生注音。明确: 三、美点寻踪,
8、体味课文的美1.教师请同学们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学生畅所欲言。生1:这篇课文很美,和初中学过的春背影相比,似乎别具一格。春是明快的,背影是饱含深情的,荷塘月色嘛,是纯美的。生2:这篇文章很优雅,像淑女一样,而春却像小伙子,富含朝气;背影像老者一样,似乎捋着胡须在幽幽长叹。生3:这篇文章很朦胧,文中有两三处看不懂。生4:这篇课文写景很别致,我特别喜欢其中的写景文字。教师总结:看来,朱自清先生着实是个大手笔,就我们接触到的三篇文章来说,异彩纷呈,手法各异。对本文的整体印象,大家的感觉不约而同,那就是美。2.美点寻踪(1)教师提问:这篇课文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桌之间讨论,交流看法。明确:文中
9、的写景特别美。文中有些句子很精美。文中的情调非常美。(2)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看法。明确:这篇文章的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画面、语言、情调。四、具体赏析课文的美1.赏析文章的“画面美”。(1)提问:由文题可以知道,本文主要写“荷塘”,绘“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学生明确:4、5、6段。(2)学生齐读4、5、6段。(3)教师提示:写景,须抓住景物特征,运用一些文学技法,力求形象、灵动。请具体分析这三个段落写景的妙处。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负担一个段落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文章写了哪些具体的景物?体现了景物什么样的特征?运用了哪些写景的技巧?”这样三个问题讨论交流。要求人
10、人参与,个个发言。负责相同段落的两个小组可以私下交流一些看法。小组讨论完毕后,请各小组代言人代表本组在全班交流,教师作必要的指导。学生讨论、交流。第一小组发言:课文第4段主要写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了荷叶的风姿;“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写出了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写出了荷香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特点;“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写出了
11、荷叶田田的妩媚姿态,写出了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形象,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设了清幽恬静的氛围;“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写荷叶的美的情致。第二小组补充:本段写景的技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动静结合。作者先写田田的荷叶,后写绿叶中缀开着的荷花和花苞,以及微风吹来的花香。这是静的画面。紧接着他就捕捉那微风过处叶动花颤的情状,“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这是动的画面。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了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第二,文章不写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这月色
12、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那叶子、花朵的情态,以及为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类似的写法在初中学过的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也有体现,如:“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第三小组发言:课文第5段主要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是难写之景,作者借荷叶、荷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缥缈的特点。“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写出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写出了荷叶、荷花安谧、恬静的情状;“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
13、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写月影,灌木的黑影可怖、杨柳的倩影可爱。总之,文章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成的朦胧景象。第四小组补充:本段写景的技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虚实结合。先写月光如流水般倾泻在花叶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实写;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则又是虚拟,但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虚实结合,写出了一种摄人心魂的意境。第二,衬托手法。单写月光比较单调,作者又着力摹写月的投影,有“参差”“斑驳”灌木的“黑影”,也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结在一起,
14、构成了美丽而繁杂的图案。第五小组发言:课文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色。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出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蝉声、蛙声。“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写出了淡月下树色,阴暗迷蒙的特点。第六小组补充:本段在写景方面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浓淡相间。写荷塘四面,凝聚点在柳树,写月下的树景,因为远近高低尽是柳树,把一片荷塘围住了,“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而杨柳的“丰姿”就在迷蒙的雾气中显露出来。这里着墨较浓。然后,则写树梢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声,树下水里的蛙声,随意点染,这是淡写。整个段落浓淡相间地
15、勾勒了整个荷塘的月夜风采。第二,量词的运用较好。如“一片荷塘”“一团烟雾”“一带远山”“一两点路灯光”,这些量词起到了丰富、润色、强化形象以及渲染、加强诗情画意的作用。记得初中学过的湖心亭看雪(张岱)中量词的运用很有特色,如“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4)教师总结:作者写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写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画面立体感强,并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浓淡相宜,疏密有致,这就不仅使画面色彩均匀悦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韵,氤氲着浓浓的诗意。2.赏析文章的语言美(1)配乐,请学生朗读课文,勾画精美传神的词句。(2)教师选几位同
16、学朗读勾画出的词语和句子,分类汇总学生找出的词句,概括句子美的特征。教师提示:这些优美的句子,有的运用修辞,有的用词精当,下面我们从修辞的运用、叠词、动词的选用三个方面赏析文章的语言美。(3)揣摩体味运用修辞的妙处。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运用辞格的句子。学生明确:运用比喻的句子有: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月光下的)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月光是
17、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教师示范:分析第句,这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山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荷叶的动态美。用比喻的辞格加强了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使我们在遐思中获得了无尽的享受。学生分析其余各句,明确:第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丽的本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容易激发读者
18、的想象。第句,把“清香”比作“歌声”,“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有好多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等,运用比喻,烘托出几分优雅和宁静来。第句,写出了微风吹过荷波传送之快。第句,写出了月色淡而净,有动感,一泻无余的特点。第句,写出叶子与花在月下的特点:奶白色而又娇艳欲滴的实感和轻柔飘渺的姿容。第句,写月影,灌木的黑影阴森可怖。第句,写出了月光、树影明暗揉合的特点。第句,写淡月下树色阴暗迷蒙,渲染了荷塘幽静的气氛。第句写出了灯光下月色的朦胧迷人。教师点拨:在这十句中,有两个比喻句比较独特,即句和句,用诉诸听觉的音乐来比香味。来比光与影的组合、明与暗的变化。这种利用各种感觉相互交
19、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叫通感。第句写荷香,由嗅觉向听觉转移,以声之渺茫悠扬状味之幽雅淡远,启发人们从舒缓飘渺的歌声中去体会荷香时断时续、时有时无的特点,使难以描摹的感觉具体化了。第句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把光与影化为跳动、悠扬的旋律,使意境更加温馨、幽雅。教师总结:“比喻”这一辞格的运用,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朱自清先生不失为一位语言大师。但是,也有人认为,这些比喻取材狭窄、阴柔、浮泛,过于直露,缺少想像力。你的看法呢?请同桌之间交流一下看法。教师请语文科代表找出文中运用拟人辞格的句子,并简要分析表达的妙处。学生明确:写白花“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
20、写叶子“肩并肩”挨着;写流水“脉脉”。这些句子更增添了景物灵秀动人的气质。(4)涵泳品味文中的叠词。教师提示:文中运用叠词的地方多达20处。如何品味叠词的表达效果呢?第一用朗读直觉感知,第二用删除法,即去掉重叠的部分对比分析。学生独立完成对叠词的品评分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检查交流情况并作必要的指导。教师在学生活动完毕后,可作简单总结:使用叠词,更传神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态,又使得行文轻缓舒徐,读来节奏鲜明,令人耳目一新。(5)品析文中一些精当的动词。多媒体显示: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21、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教师提示:理解用词的精当,可以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去品味,也可以用替换比较的方法。学生品析,交流。明确:句中“拍”“哼”写妻子哄孩子睡觉的情状,真切再现生活,很传神;写“我”的动作“披”“带”,熟练轻巧、细心周到。“泻”若换成“照”,是月光射地荷花上的意思,和“流水”的比喻不协调,而“泻”字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浮”若换成“升”,仅是由低往高移动,而“浮”字写出了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情状,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洗”承“泻”,“笼”承“浮”,以叶、
22、花的安谧、恬静衬托月色的朦胧柔和。“画”若换成“映”,是月光照射,影子显现在荷叶上,表述一般,“画”赋予主动意识,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欣赏文章的画面美、语言美。本文描写的荷塘是清华园中一个普普通通的荷塘,然而在作者笔下,却是如此秀美静谧、令人神往。这是由于作者对景物作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对生活有深挚真切的感受,运用语言娴熟老到,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揣摩语言并非不易,这节课我们主要揣摩运用修辞的句子、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及叠音词等。我们分别运用了直觉法(凭借语言直接感知)、删除法(针对叠音词)、替换法
23、(针对动词)品析了词语或句子的描写作用,表意、抒情、音韵作用,美感作用及对于揭示主旨所起的作用。同学们根据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去品味词句,就会减少盲目性,逐步提高鉴赏水平。六、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带,学生循声跟读,再次进入文章的情境,感受语言美、画面美七、学生齐读4、5、6三段,尝试背诵八、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4、5、6段。2.仿照朱自清先生遣词造句的特点,选“朝霞中”“烈日中”“夕阳中”“秋雨中”的某处景物,投入真情实感,写一篇短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继续赏析文章的情调美;讨论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自由质疑,学生共同研究解决或师生一起商讨。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个体抽查
24、、集体齐背。二、赏析文章的情调美,感受这种情感的独特性和时代性1.体察文中景物描写的感情色彩。(1)要求学生概括文中作者所写的景物,分析景物描写中寄寓的思想感情。学生分四组讨论,各组选一代表发言。明确:文中所写的景物有去荷塘途中的景(曲径、树、月光),荷塘边凝望的景(月下荷塘、塘上月色、荷塘四周),思绪接至千载采莲景。集体分析第二段,教师示范方法。筛选出描摹景物的关键词语:“幽僻”“寂寞”“蓊蓊郁郁”“阴森森”。筛选出关键句子:“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品味:“幽僻”“寂寞”极言环境的寂寥,烘托人物心境的抑郁;“蓊蓊郁郁”加强了浓重的夜晚气氛;“阴森森”虚写,渲染恐怖的氛围。这些景
25、是忧闷郁结的作者的眼中之景,结句虽然“月光淡淡”并不尽如人意,却与作者此刻的感情相合,“今晚却很好”,可见作者心中笼着一层淡淡的愁云。板书:淡淡的哀愁四组分别讨论分析月下荷塘、塘上月色、荷塘四周、采莲景,交流,教师可在难点处适当点拨。明确:月下荷塘、塘上月色,既素淡宁静,又朦胧和谐,作者获得淡淡的喜悦(加点字板书)荷塘四周,“树色一例是阴阴的”给人稍许不快之感,“灯光”“无精打采”会引起萎靡疲倦之感,“热闹”的“蝉声”“蛙声”反而增加人的落寞孤寂感,作者仍然愁思难脱。(板书加点字)思接千载,想采莲、惦江南,只得片刻欢欣,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然而最终也难以消解那满怀的愁绪,复归于不宁静。
26、(板书加点字)(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生成板书,内容如下:2.揣摩关键语句,深切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这种情感的社会性、时代性。教师提供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多媒体显示: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了解这时期作者的思想,看看他的自我表白:“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
27、。”(哪里走)“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朱自清是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也是一个中庸主义者。(1)提问:请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学生回答。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加点字板书)(2)提问:作者“这几天心里”为什么“颇不宁静”?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学生讨论。明确:(1)对现实不满的愤激;(2)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3)表现了一种我行我素的闲适心情;(4)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提示,不论学生答出哪一点都应给予
28、肯定)教师总结: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此句称“文眼”,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抒情的基调。有了“不宁静”方求“排遣”,才想起荷塘,引起下文。(3)从哪些语句中,还可以捕捉到萦绕于作者内心的思绪?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可以联系背景、文眼、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理解,第一要辨析,第二要品味。学生交流。明确:(1)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2)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3)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4)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教师点拨:(1)句感慨自己平日身不由己,现在暂得宽余,流
29、露出对环境的不满之情和孤独寂寞的心情。“且”字表明虽只是暂得解脱可又不能不立即逃离现实的心态,透露出一丝喜悦的心情。(2)句“但”字笔锋陡转,蝉蛙如此“热闹”也不能感染作者,依然难以摆脱绵绵的愁绪,照应了文眼“不宁静”。(3)句“可惜”又从热闹的采莲盛况中返回灰色的现实,无奈之情溢于言表。(4)句“到底”流露出作者对江南的依恋。江南是作者的故乡,作者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和赞美江南灵山秀水的文章,到清华后,常表达出思乡之情,“今晚”,寻求佳境,意在摆脱“不宁静“的心情,忆往怀旧,想借此超然于现实
30、的重压之外,但这同样是不可能的。3.教师总结:作者融情于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月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他要无牵无挂独自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就是要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而追求刹那间安宁的心境的反映。由这种情绪所决定,荷塘景色全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然而这种淡淡的喜悦并没使作者真正变得超然,宁静复又不宁静,回复往复,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他“乐得暂时忘记”而又不能“忘记”的万分苦恼的心情。作者一路写景,也一路抒情,随着景象描写的展开 ,构成了宁静与不宁静交替出现的感情层次,流贯在无边荷香月色里的,正是作者感触甚重的脉脉情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富
31、有情趣美。三、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评价文中的“我”教师提示:朱自清先生以痴绝的文笔创造了一个和谐自在的艺术境界,他也在为自己的生命情感归宿营造一个心灵的荷塘。请谈谈你对文中的“我”的认识、评价。学生自由发表见解。生1:从本文的写作背景看,朱自清作为一个身处非常时期的正直的知识分子,对现实(即蒋介石背叛革命制造白色恐怖)极为不满,虽置身于优美静谧的月下荷塘,仍愁思难解,这不正表现了他思想的进步性吗?生2:作者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这是勿庸置疑的,但是“作为 斗士,他对政治的敏感远不及他对自然风光、人情掌故来得细致传神却常常辨不明政局的好坏,政党的是非,甚至不知道该把自己的名字签在什么样的文件上。”(见读书1999.11),所以简单评价朱自清先生是爱国主义的知识分子是不全面的。我觉得本文不过是作者寄情山水的咏怀之作。生3:作者欣赏月下荷塘的自然之美,对个人小天地珍视有加,这表明作者只是一个追求闲适、安宁生活的普通的知识分子。生4:月下荷塘,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么调和、适中、安逸的境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