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25.19KB ,
资源ID:2360771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360771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庄子秋水》 教学案例人教版.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庄子秋水》 教学案例人教版.docx

1、庄子秋水 教学案例人教版庄子秋水 教学案例(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2.学习对比的方法。 3. 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 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 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 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 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 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宜于以读带讲。 2、 问答法。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

2、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 3、 探究拓展法。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有关篇目。开拓视野,更深入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是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需再登上一层高楼。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二、 介绍庄子: 初步把握庄子这一人物形象,初步体会庄子精神。 三、 研习新课; 1、 齐读课文、正音释义。 时:时节、时令 灌:注入 河:黄河 泾:jng 畅通无阻的水流 两涘渚崖之间:涘 s 水边 渚 zh水中的小块陆地 望

3、洋向若而叹: 仰视而望的样子若:海神名 少:小看。 轻:轻视 难:ni难以、 穷:尽 旋:掉转 殆: di危险 2、 分析课文: 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为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明确: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提问: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明确:河伯先引用俗语“闻到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

4、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了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3、 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两层:一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二写河伯看到大海之后自叹不如。 用对比的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借助幻灯片) 4、让学生找出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 明确:(借助幻灯片) 古今异义:至于、河、面目、大方。 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面目:古义,脸。今义:脸

5、的形状,相貌。 或: 表示另提一事。 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转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不吝啬;自然,不拘 束;不俗气。 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词类活用:时、东、面、少、轻。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用为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词,以 特殊句式: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望球兴叹”“望水兴叹”属生造。)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 焉、于、而”三个虚词的用法。 于是焉

6、河伯欣然自喜 语气助词,放在句中表停顿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疑问代词 当作“怎么、哪里”讲 焉 今吾子又死焉 兼词,当作“于此”讲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语气助词 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 语气助词 用作形容词词尾 于是焉河伯使旋其面目 介词 当作“在”讲 于 至于北海,东面而视 介词 引出行为的对象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介词 表比较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介词 表被动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连词 用在中心语与修饰语之间 而 性贪而狠 连词 表并列关系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连词 表转折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代词 用“而”当作“你”讲 5、写作特色: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

7、篇都是设喻。在写河神认识“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后者是“难穷”,“不见水端”。写河伯的认识,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6 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人贵自知之明; 谦受益,满招损; 自大由于无知; 知耻近手勇;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三、指导背诵 这篇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用对比的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第一层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是焉”。 第二层也是两句,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

8、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组合。利用关系法把握语言结构,有利于背诵。 还可采用排词法。课文用对比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可提取、排列两相对照的词语: • 河与海的比较: 河伯认识的变化 课后练习还介绍了问题法。所提的三个问题恰好针对三个内容要点,逻辑性强。运用 此法掌握内容梗概,利于背诵。 附翻译:秋水随着时令到来,千百条川流都奔注入黄河,大水一直浩瀚地流去,遥望两岸洲渚崖石之间,辨不清牛马之形。于是乎,河伯(黄河之神)便欣然自喜,以为天下所有的美景全都在自己这里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走,到了北海。他向东遥望,看不见水的尽处。于是,河伯才改变了他的神态,茫然地抬头对北海若(北海之神)感

9、慨地说:“俗语说:自以为知道很多道理,没人能赶上自已了。这正是说我呀。而且,我还曾经听说过有人贬低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节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你的浩瀚无穷,如果我不到你的门下,那是多么危险,我将会永远被讥笑于大方之家了。”北海若说:“井底的蛙,不能跟它谈海之大,因为它被狭小的生活环境所局限;夏天的虫,不能跟它谈冬天的冰,因为它受到气候时令的限制;知识浅陋的曲士,不能跟他谈大道理,因为他被拘束于狭隘的教育。现在你走出了水崖河岸,看到了浩大的海,才知道你的鄙陋,你才可以同我谈论大道理了。天下所有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千百条川流都归注到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停止而不溢出;从尾闾流泄,也不知

10、道什么时候会流尽而又不空;无论春天或秋天,大海总没有变化;无论干旱水涝,大海永远没有感觉。这就是大海胜过江河水流之处,海水不能以容量来计算,但我从来没有以此自夸,我自以为形体同于天地,气魄受于阴阳,我在天地之间,好象太山上的一块小石,一株小树,正自感到渺小,又怎么会因此自大呢。请你想想四海在天地之内,不就象一小块石头浸在大湖里吗?整个中国在四海之内,不是象太仓中的一粒细米吗?世上的物类数以万计,人只是万物之一。九州之大,住了许多人,生长了许多谷物粮食,通行着许多舟船车马,人也只是其中之一。人与万物比较起来,不是象马身上的一根毛吗?古代三王五帝所要继承和争取的,讲仁义的儒者所担忧的,讲任劳的墨家

11、所努力的,都是这些东西。可是伯夷却为了节义之名而辞让不受,仲尼为了显示多知博闻而讲个不停,这是他们在自我夸耀,不是象你刚才自夸其水之大一样吗?” 附:一、 庄子及其作品庄子(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对现实不满,不与统治阶级合作。相传楚王曾经用千金聘礼请他为相,被他拒绝。庄子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我们仅能从史记和庄子中了解一点零碎的东西。他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庄子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文笔汪洋态肆,想象奇特丰富,气势波澜壮阔。庄子共33篇、内篇7篇是庄子所作,外篇15篇

12、和杂篇11篇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庄子善于虚构,十有八九是寓言作品。庄子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变化,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人胜。鲁迅先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也有人称他的作品是“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二、 庄子的思想庄子哲学是生命哲学。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旅程。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环中和人生边上来反思人生。因此,他的思考具有终极意义。那些从某种意识形态立场出发的批评家们必然缺

13、乏与他对话的基础,更没有无端攻击他的权利。人活着,这是第一个无可怀疑的存在论意义上的基本事实,没有比它更优先的。人活着,是为了追求一个更幸福的生活,更欢乐的人生,这是最高目的,没有比它更重要了。以这样一个事实为起点,以这样一个目的为旨归,庄子问:人,尤其是被抛在滔滔乱世中、作为个体的人,究竟应该怎样生活?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创造生命。上一章讲天道观,天道作为“大宗师”,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全部思想的纲领。以下几章皆由此延展开拓出去,反过来又深化了这一主旨。庄子说“有”,但首先要认清人生的苦难和苦难的根源。 既然苦酒是自己酿成的,还是要先尝一口。这是个乱世。“养形必先

14、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之者有之矣。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过,悲夫!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则奚足为哉?虽不足为而不可不为者,其为不免矣。”庄子说,百年大木,被割开做成“牺尊”,加以青黄之色的文饰,而不用的部分被弃于沟中,牺尊与弃木相比,美丑虽有差别,但从丧失本性来说是一样的。夏桀、盗跖与曾参、史鱼相比,行为的好坏是有差别的,然而从丧失本性来说都是一样的。(天地)但这并不是说,善恶本身没有差别,而是说,相对于天道和天人合一的本性来说,这种对立是没有意义的,甚至在“失性”上是一致的。有人认为道家鼓吹无恶不作与居仁行义一样自然,一样合理,其实是

15、莫大的误解。庄子接着说,丧失本性的表现有五种:一是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是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是五臭熏鼻,激扰嗅觉;四是五味浊口,败坏味觉;五是好恶迷乱人心,使性情浮动。这五者,都是生命的祸害。(天地)那么,是不是五味浊口人就不该吃饭?五色乱目人就该做睁眼睛?五声乱耳就该掩耳盗铃?当然不是。五色未必乱目,但若失去本性,被五色所炫惑,那么当然心神摇荡,追逐美色去了。好恶未必乱心,但有好恶就必然有某种立场和先入之见,如果固执地坚守这种立场和由此而来的善恶正邪分别,那么要是它们不合天道的话,则必然带来恶果。所以庄子批评主张纵欲的杨朱和主张禁欲的墨子,认为他们只是在欲望数量的增减上做文章,却没有考虑

16、到二者都是不合人性的,没有考虑到还有实质上的变化,即不追逐欲望而又不扼杀欲望的“无无”境界。换言之,假如有了良好的生活意识和合乎天道的本心,欲望是不可能困扰人生的。因此,所谓“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的名言,其实是把人分裂为对立的两个方面,永远解决不了人生问题。庄子讽刺道,那些人好恶声色充塞心中,冠冕服饰拘束着身体,栅栏塞住了内心,绳索捆住了身体,眼看着在绳捆索缚中还自鸣得意。要是真有所得话,那么被反手缚绑的罪人、囚在兽栏中的虎豹,岂不是也可算作自得了?”(天地)庄子既不是以己之昏昏而欲使人昭昭;也不是一副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派头。他知道对于天道,无论谁都应该敬畏,都不该太狂妄太自负,都不该固执

17、于成见,师成心而自用,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否则,天道就被小的成就所遮蔽了,至言就被浮华之辞遮蔽了,儒家与墨家的争论就属此类,更何况一般人呢?“小夫之知,离不开应酬交际,劳弊精神于浅陋琐事,却想普渡众生,引导万物,以达到太一形虚的境界。像这样,只是为宇宙形像所迷惑,劳累身体而无法认识太初之境。悲哉乎!你们的心智拘泥在毫末小事上,怎么会知道大宁的境界呢?”(列御寇)因此,人生并不必然痛苦,至乐、天乐也是可以获得的,这就看你怀着一颗什么样的心灵。三、关于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列于内篇之首。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

18、(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全文若即若离,疏而难分。为分析方便,权且分为三段。第一段从篇首至“圣人无名”。作者采用了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作顺序,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

19、事物形象地说明:无论是“扶摇而上”的乘天大鹏,还是“决起而飞”的蓬间小雀,也无论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还是春秋八千的长寿大椿,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大小之分,长短之别,但有所依赖,有所期待都是一样的,都是并不得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的。然后又通过三个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那些为世所累,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不必说,就是“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之流仍是“犹有未树”;列子虽然已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是仍然“犹有所待”,待于风,算不上逍遥游。怎样才能“无所待”地去作逍遥游呢?庄子在本段的最后说:必须能够“乘天地之正”(顺着天地

20、的法则,亦即自然规律),“御六气之辩(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各种变化)以游无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才是无所待,才是逍遥游。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唯有“无己”的“至人”。“无己”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是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无所限,无所待了,也就绝对自由地作逍遥游了。他所想像的境界也是独一无二的,那个“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境界,除了庄子又有谁创造得出呢?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姑射山神人“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的美丽形象,将那种境界人格化、具体化,使人明知其假,宁信其真。把自己的缥缈幻想写得这样实在,这样美妙,除了庄

21、子,恐怕也没有第二个人了。庄子随心所欲地想像出这些物事、境界,并非空言诳人,而是其构思匠心的必然体现。他极写鹏之大,椿之寿,一则造成一种声势,一种氛围,引人入胜;二则形成一种对比,一种暗示以鹏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长寿暗示人生之短暂。大鹏必须乘风而飞,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难想见;重负之下,立言、立功、立名还有什么意义,争名夺利根本没有价值,而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无为、无己,在“无何有之乡”去作逍遥游! 其次是炽烈而隐蔽的情感。看透了人间的沉浊肮脏,庄子耽溺于纯洁无瑕的幻想王国中,否定了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世人。庄子醉心于动物、植物与神仙的世界里,所以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写虚的、空的、幻想

22、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无己”;但是“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天下)的背后有深深的苦闷,虚幻的“无何有之乡”产生于对人间世的绝望,他追求着逍遥却无法摆脱人生的羁绊。他把“至人”的境界写得那样不可企及,其中不正隐约露出他追求逍遥而不可得的苦恼失望吗?他把那个“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神人写得那样美丽绝伦,其中不正燃烧着他那炽烈的、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之火吗?还有,他虽然提出应该“无己”,物我不分,却发自内心地认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由此可见他对智慧的重视,对生命的热爱;可见这个一心要飞离人世的作者要否定的不是人生社会,而只是人生社会的黑暗和肮脏。这里还有必要提到大鹏这个形象

23、。尽管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但是却义正辞严地驳斥了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用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了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无法逍遥的大鹏的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这样的比较想像: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广漠之野找到慰藉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这种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四、简论庄子寓言的艺术特色善用寓言,这是庄子一书很重要的艺

24、术特点。庄子在其寓言篇中自叙其著述特点时就明言“寓言十九”,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亦指出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子全书大小寓言共计二百多个,其短者或二十多字,其长者或千余字;有些篇目全部由寓言排比而成,有些篇目干脆通篇就是一个寓言。如此大量采用寓言来传达自己的思想的即便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庄子的寓言又是非常与众不同的。先秦其他作家如孟子、韩非子等人亦可谓善用寓言的,但孟子多采用民间传说故事来加强自己的论辩,韩非多利用历史传说与典故以佐证自己的说理。而庄子的寓言却大多“皆空语无事实”(司马迁语),为庄子本人所虚构而成,正如刘向所云,其“作人姓名使相与语,寄辞于其人”。可

25、以说,庄子是第一个自觉地运用虚构手法的作家。庄子寓言的独特性,还在于它的“多义性”。庄子在创造了如此大量、丰富多彩、变化多姿的艺术形式棗寓言之时,其寓意却是比较隐蔽、模糊的。他在讲故事时,并没有明白、精确地点明他要说明的道理,而是靠那卓异的形象思维,通过故事自然流露出来。这样,其寓言的寓意就变得多面、模糊,具有“形象大于思想”的特点。一个寓言,需要读者再三体味,才能领悟其深层含义;或者同一寓言,不同的人读之会有不同的理解。这种含蓄的“暗示”手法的运用,正与庄子“道”之玄虚空灵的精神实质相吻合。这种寓言的背后,包藏的是无穷的万象,不尽的意蕴,让人能够捕捉一二却也难以全部领悟,因而也是增加它内涵的丰富和模糊的美。可以说,庄子在创造这些寓言时,本身所运用的,就是一种直觉的形象思维,因而也要靠读者的智慧加上灵悟的直觉才能通彻明察。所以单凭直接的、明白的逻辑理性,是无法全部理解体会到那种“神”和“道”的境界。正因为如此,历来对庄子寓言的解释,众说纷纭。谢老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