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25.93KB ,
资源ID:2360533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360533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经济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经济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

1、经济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二章:在经济学与社会学之间经济社会学的定位问题一、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的三个假定 (1)人类行为动机是双重的:财富最大化、非财富最大化。(2)人与环境的关系,即有限理性(3)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即人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求更大利益的行为倾向二、经济学与社会学方法论上的异同1、相关变量经济学最基本的相关变量是生产、资源配置和收入的分配;凯恩斯的体系中是就业水平与国民收入。社会学解释个人行为取向、个人行为、群体行为、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现象的规律和变化2、自变量经济学的自变量是供求关系,可以解释几乎所有相关变量的关系社会学则从其希望解释的问题中寻找自变量3、变量间的

2、关系经济学模型中,变量关系是函数关系社会学中,变量的关系有三种模式:静态模型、过程模式、变迁模式4、“假定”的重要性经济学假定多而严格,重要的假定:经济理性社会学相对假定较为宽松第三章 经济社会学思想渊源及其发展一、 阿弗里德马歇尔的经济社会学思想(一)偏好的产生偏好的产生在马歇尔构建的理论大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马歇尔的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需求水平将越来越高。马歇尔指出,活动产生偏好,当然,这里的活动是广义的活动,包括商业活动和日常生活的活动。这样,马歇尔将生产和消费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不仅体现在其著名的供需曲线上,也体现在活动产生需求的一般思维方法上。根据他的观点,生产和消费

3、是强烈相关的,这被看成是对李嘉图强调生产重要性观点的批判。虽然马歇尔认为活动产生需求,但他区分了两种不同的需求,即舒适的标准(standard of comfort)和生活的标准(standard of life),而且只有生活的标准与活动相关。他指出舒适标准的增加仅会导致虚假需求的增加。有时需求的增加是由于其他过程而不是活动所致,但进步则是活动的结果。 (二)行为理论马歇尔偏离主流经济学,分两步剖析了行为: 首先,他认为货币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动机,然后,他讨论了产生这一动机的理由,或者说动机的动机。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假定人是功利主义的和原子化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行动不受其他行动者行动的干扰。马

4、歇尔的观点与此相反,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多数情形下是基于行动者对其他行动者行动的认识。换言之,一个人的偏好,或者动机,与其他行动者的偏好是相关联的。显然,马歇尔关于行动的理论与韦伯的行为理论是一致的,即当一个行动者考虑其他行动者的行为时,这一行动具有社会性特征 。 (三)组织作为生产的第四要素1、马歇尔认为生产要素通常三类:土地:指大自然在各方面所赋予的物质和力量。劳动:指人类用手或脑进行的经济工作。资本:指为了生产物质货物和获取收入利益而准备的一切储备。2、马歇尔最先把组织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并强调它在发展生产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保证工业组织有效性的首要条件是,使每个受雇者担任最合适的工作,并

5、供以最好的机械和其他工具。作为生产组织者的企业家,需要具有对自己行业中的物质要素的透彻知识,又应是人的天生领导者。很少有人具备这种理想的全部才能。他认为,经营才能是组织要素得以发挥作用的重大手段,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经营管理日趋复杂,必须对它加以重视。二、卡尔波兰尼关于经济与社会关系的观点:中心论点:经济“嵌入”于更大的社会之中。社会有优先权并控制着经济。在历史和比较视野中,经济总是嵌入在社会关系之中,经济行为者的活动并非旨在最大限度地扩大其物质利益,而是为了维护其社会地位、身份和社会优势。三、 马克斯韦伯的经济社会学思想(一)从传统经济行为到理性经济行为经济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以经济为取向,或

6、者以设法满足对有用效益的欲望为取向。人类的经济倾向可以是传统式的或是目的理性的:传统的行为倾向曾经普遍地存在于各个社会和文化中。在政治、经济、宗教、法律等领域里,根深蒂固的保守性压抑着人们的创新潜能。这种传统倾向在经济领域具体体现为束缚于本能反应的觅食活动,以及局限于固有技术和社会关系的传统习性。理性经济行动具有以下特征:(1)经济行动者有计划地分配他一切可以运用的现有与未来资源;(2)他能把资源按其重要性分配到不同的可能用途;(3)当经济行动者本身拥有对必要生产工具的支配权时,他能以有计划的生产方式获得利润;(4)当事人可以有计划地通过结社的手段,取得对有限资源的共同支配权。(二)资本主义资

7、本主义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理性的经济行为。资本主义是一种世界历史的基本运动,而存在随着时代和国家而变化的形形色色的资本主义。 合理的近代资本主义只遵循一个法则:合理计算(成本、风险、利润)。 与各种形形色色的资本主义相比,近代资本主义的合理性在于:(1)私人的独立生产企业自由占有所有的物质手段,如土地、设备等;(2)市场交易自由;(3)合理技术导致了合理的预测,以及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大规模的机械化;(4)合理而可精确估价的法律;(5)劳动自由,即个人出卖劳动力不是迫于政治、法律义务,而是出于经济考虑;(6)经济的商业化,即企业股份公司化,促进了资本主义投资与投机。近代资本主义是西方文明理性化不断增

8、长的结果,影响其发展的具体因素是多重的,包括:(1)西方历史上特有的基督教新教伦理(2)合作社衰落导致家与职业分离,进而导致专业化的产生(3)文艺复兴之后意大利城市经济中货币的使用和银行的出现(4)中世纪城市里市民阶级的出现也许是近代资本主义产生的一个关键因素。(三)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人类将面临两种理性经济类型:1、市场经济:以财政预测、家庭预算与企业预算三者之间的明确分野为基础的,经济实体依市场价格确定经济行为取向,因而生产者与消费者会始终面临风险;2、计划经济:根据以独裁为基础的行政管理指令来确定经济行为取向,倾向于提倡实物津贴以取消生产与消费的对立理论上:市场经济本身包含着不合理性,而

9、计划经济则具有最大的合理性。实际上:计划经济无法解决社会需求预测的合理性问题,因而会阻碍经济理性化。无论何种经济类型,都必须正视劳动分工问题及趋向于获取财富的活动的协调问题,行政手段无法替代经济实体自身的理性选择。(四)经济与文化确立了文化对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过程的重要性。 强调行动的意义,文化不可能脱离经济生活而单独存在。提出了一种历史的文化社会学,用来解释基本历史进程中追求自我利益的影响。 第四章 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一、社会关系网络或社会网络: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关系网络是指以个人为核心展开的社会关系总称。社会网络的要素(1997年,米切尔达弗尔)1、

10、结构要素:行动者之间联系的形式与强度,是网络分析的基石2、资源要素:行动者所具有的各种特质,能力、知识、财产等3、规范要素:影响行动者进行行动的各种文化与规则,即“惯习”4、动态要素:社会网络的基本保证,指网络形成与变化的各种机会与限制(时间与空间) 二、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与强关系:强关系是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身份、收入水平等社会经济特征相似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社会关系,而弱关系则是在社会经济特征不同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群体内部相似性较高的个体所了解的事物、事件经常是相同的,所以通过强关系获得的信息往往重复性很高。弱关系是在群体之间发生的,由于弱关系的分布范围较广,它比强关系更能充当

11、跨越其社会界限以获得信息和其他资源的桥梁,从而将其他群体的重要信息带给不属于这些群体的某个个体。 三、社会资源:个人通过社会关系所获取的资源。林南认为,那些嵌入于个人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社会资源权力、财富和声望,并不为个人所直接占有,而是通过个人的直接或间接的社会关系来获取。因此,林南对社会关系网络的理解,突出了其社会功能。 四、社会关系网络的功能:第一,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第二,是一种信任和承诺的机制;第三,可以降低交易成本;第四,提供信息、充当信息桥;第五,是一种“弱者的武器”,能为社会弱者提供日常权威 五、布迪厄的社会资本概念:就是通过对某种持久的、体制化的网络的占有而获取的,实际或者潜在资

12、源的集合体。布迪厄指出,一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量,是由两方面决定的:一方面是他可以有效调动的关系网络的规模。另一方面是这些网络中人们拥有的资本(包括经济、文化、符号等形式的资本)的数量。六、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林南认为,社会资本是在目的性行动(purposive action)中被获取的和/或被动员的、嵌入在社会结构中的资源。他认为,社会资本的理论模型包括三个过程:(1)社会资本中的投资;(2)社会资本的涉取和动员;(3)社会资本的回报。在对社会资本的行动要素的分析中,他把社会行动分为工具性行动和表达性行动。工具性行动是指为寻找和获得不为行动者拥有的额外的有价值资源,而表达性行动指为维持已被行动

13、者拥有的有价值资源,这两种行动构成了行动者的动机。 七、科尔曼关于社会资本功能的论述1、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在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具有如下功能:首先,社会资本可以为个人提供各种物质支持;其次,为人们提供所需要的情感支持;通过社会资本还可以获取就业信息与就业机会;再次,促进公共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组织的形成与规范,维护正常的交往活动,提高组织的效能等等。2、 社会资本的消极功能。容易形成小群体,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牺牲整个集团的利益;增加社会交往成本,产生腐败行为等 不过,科尔曼坚信,社会资本的积极功能始终要大于它的消极功能。 八、结构洞:罗纳德.博特认为,结构洞是指社会网络中的某个或某些个体和有些

14、个体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其他个体不发生直接联系,无联系或联系间断的现象,从网络整体看,就象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结构洞的存在为某些个体提供了保持信息和控制信息的优势。第五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一、社会分层、社会地位与社会不平等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社会地位: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上所处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社会不平等:指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需求的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性。二、帕雷托的精英理论及其与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不同(一)帕雷托用精英循环理论来说明社会政治

15、系统维持平衡和稳定的基本机制。帕累托认为,社会的分层结构是普遍的和永恒的,但社会成员的地位并不是凝固不变的。稳定的等级结构是稳定的经济状态的产物,因而仅仅是农业社会的典型结构。现代社会是动态的、创新和变革的工业社会,现代资本主义中不存在终身的或世袭的阶级。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主要是个人与生俱来的生理差异决定的,即基于自然差别。社会成员的地位取决于他们天生的能力和才干。精英,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社会集团,而是指那些具有特殊才干,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社会成员。这些在不同领域获得高分的人可以划归一个等级,即精英人物。在工业化社会里,由于社会充满着变动性,加上能力和才干本身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16、变异性,从而打破了传统社会中严密封闭的阶级壁垒和人们世代终身固守某一社会地位的凝固化格局。因此,在工业化社会里,阶级的稳定性被一种精英循环的社会流动所冲破,稳定性不平等被暂时性不平等所替代。精英原则上是不能世袭的,父子两代在才能上的差异可能非常之大。那些天赋很高的人,即使初始地位很低,但凭借个人的努力仍然可以晋升到社会阶梯的最上层,反之亦然。 帕累托认为,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精英的循环路线和畅通,以使执政阶层中总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一个社会中只有当执政阶层的能力、才干平均值高于非执政阶层时,社会才能稳定;而要保证这一点,只有通过精英循环,即非执政阶层中精英人物不断上升为执政精英,执政阶

17、层中的庸才不断下降到非执政阶层。(二)精英循环理论与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根本不同的。首先,在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上它忽视人们在社会所有制中的地位,强调个人间的天赋才能差异;其次,在个人流动能否改变社会分层结构问题上,过分强调个人流动对改变社会分层结构的作用,忽视了个人的流动只能改变个人的社会地位而无法改变社会结构性不平等的事实;最后,在社会冲突的根源问题上,认为导致社会冲突的根源不是阶级对立,而是精英循环条件和机制的缺乏。三、 社会分层的测量方法1、不平等指数用最高收入者和最低收入者的比例之和表示社会不平等程度。即将最高收入者占总人口的比例与最低收入者占总人口的比例相加,两者之和代表不平等程度。在实

18、际调查中,若难以确定最高和最低收入者的界限,则一般把贫困线以下的社会成员视为最低收入者,把收入超过平均水平2倍以上的社会成员视为最高收入者。 不平等指数反映社会贫富两极人口的分布状况。如果指数高,意味着贫富分化程度高;反之,则表明社会中间阶层占大多数,社会分化程度低。 2、 基尼系数:基尼系数较准确反映了财产、收入等分配不平等的程度,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分层的研究中。 3、恩格尔系数:指食物支出额与全部生活消费支出额的比率。它最早由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提出。其目的是测量社会成员的总体生活水平状况。一般把恩格尔系数在58%以上视为赤贫;51-58%的视为温饱水平;41-50%的视为小康水平;31-40

19、%的视为富裕;30%以下的视为极富裕。 4、五等分法:指把总人口分为五等份,考察每一部分在社会总收入中所占比例。这种方法最早由F.W.佩什提出的,他以人均收入的高低为标准将人口分为五等份,然后测量每等价人口占总收入的比例。 5、 社会经济地位量表:用来测量社会地位的综合状况。它以经济收入地位、社会教育地位和职业地位的综合值为指标,反映社会成员社会地位的高低。每个地位分五个等级,把各个地位的所得值加起来,总分即为指标值。这样,可根据社会成员的总分值划分不同的社会地位等级。 四、当代我国社会流动的特点与存在的主要问题特点: 职业结构渐趋高级化社会结构趋向开放问题:1、职业地位与社会地位存在较大差距

20、2、户籍身份仍然对人们获得职业地位具有重大影响3、组织资源仍然直接影响人们的社会地位4、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但不同群体获得教育资源的能力差异越来越大5、经济发展可提供的职业岗位不能满足劳动人口增多的需要6、职位的垄断与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阻碍了人们的社会流动7、缺少或不健全的相关制度安排限制了人们的社会流动8、一些人通过非法手段,实现大跨度的社会流动第六章:经济与文化 第一节:文化的含义与特征 一、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财富。 现代学界一般把文化概念分为狭义文化与广义文化。 狭义文化:除物质生活之外的精神现象和精神生活。主

21、要包括社会的思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风俗等。 广义的文化是指除了未经改造的自然环境外,凡是人类创造出来并可通过学习获得和为后人学习和传递下去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产品 二、文化的特征1、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复合性: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多种文化要素复合在一起。 3、象征性: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文化的意义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本身的意思。 4、传递性:文化一经产生就会通过各种方式向下或向周围传播、辐射。 5、变迁性与文化堕距 文化堕距: 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结果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

22、成社会问题。 第二节 文化的区分 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1、物质文化 2、非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认知性精神文化(语言、符号等) 规范性精神文化(规范体系、价值观念等) 二、主文化与亚文化 主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亚文化: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1.民族亚文化:社会少数族群所特有的文化。 2.职业亚文化:为各种职业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3.越轨亚文化:指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主文化与亚文化并不具有决然的界限,甚至可能相互转化。 三、主文化与反文化 反文化: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23、。 反文化不一定就是反动的文化。反文化的性质取决于它所反对的主文化的性质。 四、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评比性文化: 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 非评比性文化:(中性文化) 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 第三节 文化的结构 第四节 文化的功能 一、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 二、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 三、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 四、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第五节 文化与经济活动 一、文化与生产 二、文化与经济交换(通过市场) (一)文化对经济市场的塑造: (1)文化塑造着作为市场经济基本单元的理性行动者,自由“选择”追求其“利益”的理性经济人是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物。 (2)文化

24、是市场经济社会的构成部分,市场经济社会要求一系列特别的构成、一定的策略和一套完整的制度 (二)文化对经济交换的规范性限制 对自我利益的追求只有受到文化、道德的约束才是健康的,因此,在经济交换中,文化对经济行为的规范调节成为一个必需前提。 (三) 市场对文化的影响:市场也塑造着文化本身。 三、文化与消费 炫耀性消费:凡勃伦提出,炫耀性消费即处于炫耀的观念进行的消费。有闲阶级把炫耀性消费视为一种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文化过程。第七章 制度经济学派 一、什么是制度 制度指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在其实践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规范体系二、经济社会制度的类型 1、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 正式制度:

25、由正式机构,如国家或组织制定、实施并监督的明确规定,如:宪法、法令、产权、契约、校规 非正式制度:通过非正式机制对个人或组织产生约束和监督效力 如:道德、习俗、传统、禁忌等等。 2、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文化制度、宗教制度、婚姻家庭制度、伦理道德制度与意识形态制度 3、产权、分配、交换以及企业在内的制度 四、经济社会制度的特征与功能 (一)特征 1、系统性 2、制约性 3、稳定性 (二)功能 1、降低交易费用 2、提供激励机制 3、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合作竞争 4、传递社会文化 第二节 制度主义理论的产生 一、制度主义理论产生渊源 1、德国历史学派从宏观上为制度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

26、边际效用理论从微观上揭示了制度主义产生的合理性 3、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制度主义的产生奠定了丰裕的现实基础二、制度主义兴起 四、制度主义理论发展阶段 1、旧制度主义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中期,强调制度演进,重视国家干预,反对市场放任 2、后制度经济学阶段 后制度经济学派较多地继承了早期制度学派传统。强调市场作用的不完全性、更明确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作用以及切实广泛的政策主张。 3、新制度经济学阶段 新制度经济学在20世纪60年代,尤其是80年代以来,强调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张经济社会中的矛盾可以从产权以及交易费用等制度方面加以解决 第三节 旧制度主义理论的 第四节 后制度经

27、济学(新制度主义)理论第五节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采用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分析制度在经济增长中的核心地位 一、科斯的新制度经济学思想 (一)提出了“交易费用”概念 1、交易费用的概念 交易费用是在价格机制中发生的、一切非物质生产过程的成本,它有碍自由交易,是一种来自外部的对自由交易的干扰性费用。 2、交易费用的内容 交易准备阶段的费用:如收集信息 交易谈判和签约费用:如讨价还价、订立条约、监督执行费用 利用价格机制产生的费用:如应对各种风险及不确定性 度量、鉴定以及保护产权的费用 (二)产权制度是整个企业制度的核心,也是科斯理论的核心内容 1、产权的概念 产权是人们在某种条件

28、下运作稀有资源的权利,包括占有权、使用权、受益权、转让权以及其他一切法律所界定的权利。产权制度安排是良性竞争的前提。 2、外在性思想 外在性又称外部经济影响,外部性 市场配置资源有效性的另一个假定是经济主体承担自身行为带来的所有成本并享有其创造的所有收益,否则会发生外部性问题。 外部性(Externalities,又称外在性)指从事某种经济行为的经济单位不能从其行为中获得全部收益或支付全部成本,这样,社会所得的收益或成本与经济人之间的收益或成本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导致私人最优与社会最优产生偏差,从而自发行为导致低效率。从来源来看,分为消费外在性与生产外在性从功能上看,一种是消极的负外部性,另一种

29、是积极的正外部性。负外部性:个人或企业不必承担其行为带来的成本情况是负外部性。 正外部性:个人或企业不能得到其决策和行为带来的额外收益则是正外部性。(三)如何应对(负)外部效应?主张政府干预者:在外在性情况下,市场不是最理想的制度,市场失灵要政府干预庇古认为,外在性存在,意味着市场失灵,这就要由政府通过征税等手段加以解决(庇古税)。主张自由市场者(科斯为代表):市场制度能够自己解决外部性问题,政府不必干预市场。只要创造有利于市场交易的必要条件,只要明确界定和保护产权,并允许通过市场进行自愿交易,则市场主体之间的交易活动就可以有效地解决环境的外部不经济性问题(四)提出了“科斯定理”与“科斯第二定理” 1、“科斯定理”如果产权是明确定义的,如果协商是毫无成本的,那么,在外部效应的市场上,交易双方总是能够通过协商达到某一帕累托最优配置。不管产权划归哪一方。2、“科斯第二定理” 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情况下,产权制度的安排或界定会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影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