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区域规划考试重点整理第一章1、区域的概念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区域特征区域的整体性区域的系统性区域的动态性区域的不重复性等新区域背景以及它们对“区域”概念理解的影响知识化(知识经济、知识和信息)信息化(信息技术、信息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全球化(全球经济、全球文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生态经济)新区域观以及它们对“区域”概念理解的影响区域空间观:区域空间有界但向外开放,高度易变区域资源观:知识、信息、人力资源、区域发展的机制、政策和政府服务效能等成为资源;区域发展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生活质量和素质全面提高;区域区位观:知
2、识和信息区位成为主导;区域市场观:有限干预的现代市场。2、区域科学概念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3、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它涉及到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生物学等许多学科。它并不是一门独立学科,而是作为一种科学方法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为有关学科研究区域问题和为进行区域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
3、。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1区域发展自然及社会条件分析 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主要指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对这些条件的分析主要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基础,摸清家底,评估潜力,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2区域经济分析区域经济分析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它是在区域自然条件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作一个全面的考察、评估,为下一步区域发展分析打好基础。 3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分析发展分析是在区域发展的自然条
4、件和经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制定区域发展的政策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由于区域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它不仅涉及到经济发展,而且还涉及到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因此,区域发展的分析也应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并以三者综合效益作为区域发展分析中判断是非的标准。第二章1、区域发展的资源条件分析的内容:自然资源的量、质、地理分布与地域组合、开发利用方式与方向、开发利用效应2、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
5、口数量。其内涵包括:1)时空内涵2)社会经济内涵3)可持续内涵:以供定需,不断增强3、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1生态环境调查1)生态环境因素调查:包括自然环境状况如地质条件、地貌特征、气候状况、水文特点、植被条件和土壤特点等,和社会经济状况如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开发状况等,环境污染调查。2)生态环境状况与特征调查:生态系统特点、生态环境的资源特性、生态环境问题等调查。3)生态环境效应分析:生态系统影响效应、环境健康效应、生态经济效应等分析。2 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是依据近二、三年的生态环境调查与监测资料,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分析区域生态环境的特点及存在问题的过程。为区域
6、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体坛公共提供科学依据。1)确定评价单元2)评价因子筛选与指标体系构建3)评价标准与方法的确定4)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分级、分类与分区3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是通过区域发展规划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资料,在生态环境预测的基础上,分析区域生态环境的发展,演变趋势,为区域发展或建设项目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包括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趋势分析与评价、规划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等。4、生态环境补偿概念。生态环境补偿: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辩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是一种使经济活动生态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
7、经济手段。第三章1、区域发展的社会条件分析内容: 1)区域文化背景与历史基础分析;文化传统与特色分析、历史沿革分析、重要经济社会事件的分析、区域发展动力的历史变化分析;2)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人口数量及结构分析,人口增长分析、人口质量分析、劳动力供应分析、人口分布迁移分析、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分析3)区域政策与制度分析4)区域科技条件评价:科技人力资源、研究与发展经费、科技活动产出、高技术产业2、概念:适度人口、区域政策、区域制度适度人口和资源人口承载力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一定条件(生产力水平)、一定的人均消费(或占有)水平下的适度人口和资源人口承载力。区域政策:是根据区域差异而制定以协调
8、区域间关系和区域宏观运行机制的一系列政策之和。区域制度:指一个区域的影响人们经济生活的权利和义务的集合。3、制度创新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制度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最深刻的动因。制度创新:指制度变迁的过程,是制度创新主体为获得潜在收益而进行的制度安排。制度能降低交易成本、减小收益差距、激发积极性等。诱发性制度创新:个人或群体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强制性制度创新:政府发动和实施,第四章 1、区域发展的经济条件分析1)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的分析量化指标与阶段理论;一、区域发展水平的量度二、区域发展阶段的分析2)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1.社会消费;2.资源状况;3.科技水平;4.基础与传统
9、;5.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1是否充分利用了区域资源;2区域产业的技术结构是否合理; 3区域内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协调如何; 4区域产业结构是否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5现状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是高还是低。产业结构深化的趋势、 如果用A、B、C分别代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部门,大体上有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又可分为两个类型,即: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具体地分析一个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化趋势,不但要考察产业结构演化的历史趋势,更重要的还要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考察下列导致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1、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2、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市场容量和市场寿命;3、主导专业化部门的技术生
10、命周期;4、区域资源供应状况的变化。3)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2、产业结构概念及产业分类(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按资源密集程度的划分);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产业划分是研究产业结构的基础,它是按一定的标准对社会各行各业进行归并分类。标准不同,所划分的产业类别也不同。常见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划分: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2.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第一、二、三产业;3.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主导、辅助、基础产业;4.按经济活动
11、的各部门中资源密集程度的划分:资源、资金、劳动密集型;5.按社会部门的性质划分:标准产业分类10大项;国民经济统计分16行业4、空间结构的概念、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也称经济(产业)地域结构,即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组合关系,也是经济地域的主要物质内容在地域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组合形式。表现为一个经济地域内的经济核心,受经济核心吸引、影响的外围地区和由交通运输网络组成的网络型地域。空间结构的物质内容;1.地域空间核心。地域空间核心即经济地域的中心城市(或首位城市)2空间网络系统。空间网络系统是指经济地域内各种交通运输线路与通讯信息线路的地域分布体系,网络在空间结构中发挥着联接区域核心与外围地域及
12、城市系统的纽带和桥梁,也是与其它经济地域进行联系的纽带。3外围空间。外围空间是指地域空间结构内除去区域核心与网络之外的所有地域空间,包括核心以外的所有城镇,也包括广大的农村和工矿区5、增长极的概念、增长极是指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配置在城市区,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极化效益、 主导部门中的推动型企及其综合体,一旦配置在区域内具有优越条件的某一节点,这一节点将作为增长极,吸引着周围其它经济活动向其集中,并产生聚集经济,这一过程及其影响称为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增长极就是利用聚集经济优势,通过极化效应,而不断成长壮大的。扩散效应扩散效应内涵:由于核心地区的快速发展,通过产品、资金、技
13、术、人才、信息的流动,对周围区域的促进带动作用,提高其他地区的就业机会,增加农业产出,提高周围地区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和消费水平,引发周围地区的技术进步。这种正面效果,称之为扩散效应。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对增长极和外围区域的影响(1)增长极的成长,形成对其投入原料的新需求(2)增长极的成长,创造和扩大了有关部门的产出量(3)增长极及周围有关部门或行业的发展,必将进一步创造新的原料、能源、基础设施需求,创造新的与工资收入增长同步的消费品需求(4)增长极将会推动创造发明或有效地吸收国内外先进生产技术,并迅速将这些发明和技术向有关部门或行业推广,从而使之在空间上得以在区域内逐渐扩散(5)区域经济的发展,必
14、然要促进进口替代品的生产(6)随着经济发展从增长极向周围空间的辐射,同步地将在空间上形成或扩大不同层次的节点城镇(7)增长极有关企业及相关部门或行业的全面发展,会产生对周围地区劳动力的有效需求,会形成向周围地区的投资扩散第五章1、劳动地域分工概念;劳动地域分工是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它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劳动地域分工模式(1)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2)大卫李喜图的比较成本说(3)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4)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简称H-O理论)(5)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6)波特竞争优势理论2、区域优势概念、所谓区域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主要是经济发展
15、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区域优势的类型;(1)有形区域优势与无形区域优势(2)绝对区域优势和相对区域优势(3)局部优势与全局优势(4)空间优势与时间优势3、主导产业概念,主导产业是根据国内市场需求、资源状况、出口前景等选择的可以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并由此形成高度化、现代化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产生决定性意义的产业部门。主导产业判定的标准,(1)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1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影响。2对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 3对区域就业的作用。 4增加价值。 5出口潜力。 6环境影响。(2)竞争能力 1技术先进程度。 2产品质量水平。 3劳动生产率。 4市场占有率。 5利税效果。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
16、优化原则1)从区域实际情况出发,与区域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相适应。2)必须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3)有利于加速出口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开拓国际市场,增加出口创汇,并为进口结构高级化创造条件。4)有助于区域优势的发挥,在优势产业基础上向地区专门化方向发展。5)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的优势,减轻劳动人口的就业压力。6)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区域环境质量的提高。4、如何改善区域投资环境;改善政策法制环境改善市场环境改善配套服务:物流体系、零部件和产品上下游协调、人才供给和人文环境等。5、区域竞争力概念及其分类;(一)竞争力的概念是指一个行为主体与其他行为主体竞争某种(些)相同资源的能力。
17、区域竞争力强弱已经成为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二)分类国家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如何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即将区域潜在的生产要素比较优势和综合性比较优势“内部化”强化地方政府职能,组织培育区域竞争力;实施人才战略改善区域投资环境;扶持优势企业,鼓励技术创新。第六章1、区域规划的概念、 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特点;1高度的综合性:内容、方法、方案、参与人员2突出的战略性:跨度长、宏观全局、弹性、影响深远3很强的地域性:条件和基础、范围完整4. 明确的时效性:近期、中期、远期5. 相当的政策性:政策研究2、区域规
18、划的内容;(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 (二)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 (三)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乡村规划 (四)基础设施规划 (五)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 (六)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 (七)区域发展政策:劳动力、资金、企业区位控制、产业政策、3、区域规划的程序。(一)规划准备工作1思想上的酝酿和宣传发动。2组织起有权威的和未来进行实际决策的领导机构。3筹建实际参与规划方案设计的工作班子。 4筹措规划经费。5规划区域的地图,包括最新的地形图和行政区划图。地图的比例尺,视规划区域的大小和规划任务要求而定。(二)规划工作步骤1区域发展
19、的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区内与区际状况资料)2确定区域发展目标3区域发展的课题与对策研究(预测研究)4规划方案设计(专项布局规划与总体布局规划)5规划方案评估与修正6报批定案与实施。 (三)区域规划是一个循环的过程第一,重视规划过程的循环;第二,保持规划的弹性;第三,定期检查规划实施状况,随时对规划作必要的调整或修编。 第七章1、区域发展战略概念、内容、类型;概念:泛指带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谋划 。战略研究对推动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内容:(一)战略目标:核心(二)战略重点(三)战略方针(四)战略措施类型:1)经济发展战略(1)经济总体发展战略:发展指导思想、远景目标、分阶段目标、产
20、业结构和比例、主导产业、人口目标、发展方向等;(2)经济部门发展战略:各部门发展的方向、远景目标、重点建设项目和实施政策等。2)空间发展战略:开发方式、指导开发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开发策略和措施,近期重点建设项目的地区安排。2、区域发展战略如何抉择(SWOT分析:评估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分析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提出战略构想)内部:(一)区域的地位。区域地位是指某区域在区域系统中或同层次区域中的排序、重要性、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区域地位与区域的规模、地理位置、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发展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二)区域优势与劣势。1.是区内比较。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种内在因素,各种资源、各种条件
21、,进行全面的分析、比较,以明确哪种因素、哪一种资源、哪一个条件对区域发展的作用最大,是优势所在。2.是区际比较。区域与区域之间进行比较,最容易表现出强势、弱势甚至是劣势出来。(三)区域容量。在自然资源中土地资源是最根本的物质基础,因此在区域容量研究中又集中在土地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方面。因而土地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也成了衡量、评价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指标之一。(四)创新活动 1、创新包括: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市场、新组织等。2、创新活动包括: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3、创新活动要素:机会、环境、支持系统、创新者。4、创新活动的条件:人才、资金、信息、制度政策等。5、创新具有生命周期性
22、和阶段性。 创新活动:介绍扩散成熟衰落 经济发展:复苏繁荣衰退危机 产品创新:倒入增长成熟新产品研究6、创新突进:区内创新、区外引进创新外部:(一)总体环境总体环境的分析评价,可以从高到低、从大到小分层次进行: 1世界发展变化的总趋势。 2全国的经济发展形势,自觉接受全国或高层次区域发展战略的约束。 3周边地区的情况,分析区域与周围地区的关系。(二)产业环境。围绕主导产业或重点产业进行机会和障碍的分析,主要是由于外部产业发展要素的变动引起的。包括:1产业结构分析,探讨影响产业发展的各种动力,以及影响这些动力的决定性因素。2生产状况分析,如生产类型、原材料来源、生产成本、生产的附加价值、规模经济
23、利益等。3产品状况分析,如产品类型、替代品等。4产品市场状况分析,如产业的成熟度、销售对象、销售范围、进出口状况等。5产品生产环境,相关联的产业发展及相关技术研究、开发状况等(三)企业或公司环境。企业环境或公司环境分析,一般只在极小地域范围编制规划时才予以研究。提出构想:提出战略构想方案,简单的说,就是将对区内发展条件和区外发展环境的分析研究的结果,综合思考出一条适合区域未来要走的路。这是战略抉择过程中最困难、最关键的环节,也是最富有意义的结果。一般来说,提出战略构想的基本原则是,要对区域发展的机会和障碍、区域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作综合分析研究。综合分析时常常是两两组合,在组合分析比较结果中挑选出
24、较合适的方案出来。 第八章1、主要空间结构理论:理论名称 增长极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圈层结构理论第九章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八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二)土地供给量分析 (三)土地需求量预测 (4)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 (五)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六)土地利用分区 (七)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2、空间管治的概念、作用和区域管治分区的类型。概念:通过划定区域内不同功能、不同建设发展特性的类型区,制定各类型区的开发标准和控制引导要求包括城镇建设控制、生态环境保护、乡村建设、土地资源利用等内容。以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目标,实施区域的统一规划,以协调区域内各级政府、各
25、团体、企业、居民等不同主体的利益。作用:1、对生产要素的控制、分配、流通等;2、有效地协调各管理部门之间的矛盾,提高公共管理效率;3、为土地用途管制、城镇建设等方案的实施指出可操作的措施;4、为政府管理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类型:1.禁止建设区2.限制建设区3.适宜建设区第十章1、区域产业规划的内容;产业布局的要求1、区域产业结构特征调查分析2、区域产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分析,区域产业的总体布局及重点发展的产业部门、行业及重点地区分析。3、主导产业部门及产业集群规划。4、工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与产业园规划。产业布局要求:1)产业区位指向 2)产业集聚发展2、高新技术产业概念及其布局要求(即区位
26、选择)高新技术产业是指那些以大量投入研究与开发资金、以技术进步为标志、以跟踪世界先进水平或填补国内空白技术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产业。布局要求:1.靠近市场 2.靠近科研机构和大学3.优良的基础设施、良好的周边环境4.优良的投资软环境5.相对聚集性第十一章1、基础设施系统类型类型:1.交通运输系统2.给水排水系统3.动力系4.通信系统2、区域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内容第十二章1、城镇体系概念、城镇体系规划概念;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城镇体系规划概念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妥善处理各城镇之间、单个或数个城镇与城镇
27、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以达到地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佳的发展总目标而进行的规划。2城镇体系规划条件分析的内容1.区位条件与区际联系2.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3.城镇体系演变的历史基础与现状特点4.人口与社会经济条件5.生态环境条件6.域镇发展条件综合评价3、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内容: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发展和建设条件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3.确定本地区的城市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4.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规划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 8.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遗产的
28、原则和措施 9.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的城镇的规划建议 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第十三章1、区域生态环境的概念;区域生态环境是指具有独特结构和特征,占有特定地域空间的自然或社会环境。2、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概念;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是针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环境特征及其环境发展趋势,结合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生态环境建设所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3、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重要任务;任务:解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1)提出规划期内所要解决的主要生态问题;(2)确定生态环境规划的目标、重点以及对策和措施;(3)提出解决区域重大生态问题以及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规划方案;(4)提出区域生态资源开发利用以及自然生态保护的规划方案;(5)根据实现上述生态规划任务的需要,提出合理地调整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规模、结构以及区域的整体布局方案。4、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内容(一)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价(二)生态环境规划的目标、指标及指标体系(三)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四)污染控制规划(五)生态规划(六)自然保护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