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7 ,大小:731.44KB ,
资源ID:2356873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356873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文献学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文献学教案.docx

1、文献学教案绪论 文献与文献学引子:从“孔乙己”说起孔乙己什么意思?孔乙己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该作品中的主人公。文章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编入呐喊,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2篇白话小说。同时有沈正钧1998年新编自该作品的越剧,共4幕7场。1,“上大人”纸牌牌面从头到尾有二十四种图形,这些图形都是艺术化了的文字,它们分别是:“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在有些地区将“士”写成了“土”)每种图形有4张牌,整副纸牌共96张牌数,故在有些地区又将其称为“九十六”。又因其图形似花的图案,有些地区也将其称为“花牌”。孔夫子是读书人

2、的“上大人”,他的名字叫丘,在兄弟中他排行第二,也就是甲乙的“乙”,生辰八字是己年的。孔夫子教化了三千名好学生,其中有七十二个学问最好的人,而七十二个好学生中,还有八、九个像曾子、子路那样的亚圣人,他要他的学生都要做好人,要仁义,懂礼仪。2,渔鼓词中攫取句中开头的第一个字而制成牌的。这篇渔鼓词描述的是西厢记中崔莺莺对张生的无限思念之情,其词为:“上绣楼将奴的心思想坏,大不该任红娘招引他来,人说道张君瑞风流可爱,丘家坪奴为他才把言开,乙卯年中解元名扬四海,已巳科下京都大显奇才,化鱼龙但愿郎飞腾海外,三级浪中状元脚踏金阶,千思想万思量满腹愁债,七弦琴抚不舒奴的胸怀,十里亭奴送郎叮咛嘱诫,士君子求功

3、名理所应该,尔在那京都地逍遥自在,小冤家享荣华把我忘怀,生同衾死同穴奴心才快,八行书望不见鸿雁传来,九江水洗不尽愁销眉黛,子时节望天明人未归来,佳期近喜心头芳心自惴,作一对美鸳鸯到老同偕,壬午年奴为郎曾把口戒,可怜奴坐绣房如痴如呆,知心话无处诉自怨自艾,礼佛堂焚信香望郎归来。”“丘乙己”什么意思?3,明代才子祝枝山却妙解此帖,将此帖断为:“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按这样的断法,就成了孔子(名丘)给父亲的信:“父亲大人:儿丘,一身(古时乙与一通)已经化成三千零七十个读书人了。虽然这样少,但是有七十二人(八九七十二)最好,他们都懂仁义,知书礼啊。”一篇字帖经此

4、断句,却成妙文。4,唐代的敦煌写本里就有儿童习字的记载,上大人早在唐代就被用于儿童的启蒙读物了,其后在宋代的续传灯录里略有改动,直至清代,逐渐定型为后来的二十四字。这些文字笔画少、有音韵、很顺口,很适合于启蒙儿童的认读,并且,其中的每一个字都是很多字的母字,可用它们中的某一字作为偏旁部首再去组合别的笔画,从而连接出许多新的字,使儿童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果经过启蒙老师给孩子们讲讲其中的故事,则这些貌似没什么意义的独立字,却包含着很多的传统人文义理和蒙学教育的功能目的。分析:1,从“孔”到“丘”,涉及到避讳,避名,不避姓,二名不遍讳;2,乙通一;3,己即已。凡闻言必熟论,其於人必验之以理。鲁

5、哀公问於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於天下,乃令重黎举夔於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於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呂氏春秋察传结论:曾良先生的“丘乙已”解读与古籍整理一文,从古文献文字抄刻容易致讹的角度进行历史文献的梳理,考察“孔乙己”的雏形应当是“丘乙已”,“乙”、“一”可通,“上大人,丘乙已是有意义的。上大人,丘乙己故曰:所谓上大人,孔丘一人而已矣。即上古称得上大人的,孔丘一人而已。”“上大夫,丘乙已”文本是“孔

6、乙己”文本的源头,是受传统三言诗以及早期字书、蒙学读本影响而形成的新的三言体式的蒙学识字读本,后来又发展为蒙学描红的习字贴,其承前启后,对随后三字经的生成建构有一定的影响。荆楚全书是2010年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湖北省“十二五”规划重大文化工程,拟对先秦至民国期间荆楚文献的存佚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并精选有较大社会影响和较高学术价值的荆楚文献稿本、钞本、刻本等,予以点校、整理,编纂一套约2亿字的大型文献丛书,打造具有湖北特色的“四库全书”。荆楚全书拟收录的主要书目包括出土文献与民间文献、经、史、子、集、文征、方志、宗教等部类。一、文献释义首见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7、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这一句一般如此解释:礼,指典章制度、社会规范,是大家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社会制度。礼记缁衣:“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对人民,用道德进行教育,用礼制进行约束,人民就有归顺之心;用政治手段教训,用刑法规范,人民就有逃离之心。杞,诸侯国名,夏禹的后代,周武王分封其居于今河南杞县一带,长期以依附大国,以血食祖宗,绵延国命。血食宋,商汤后裔,周公平定武庚叛乱,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微子启,都商丘,即今河南商丘南部。徵,证验、证明,验证。文献,汉宋以来的学者都把“文”解释为典籍(包括古籍以外的甲骨

8、文、金文、陶文、简牍、帛书、碑拓、崖刻、文书、档案、信札、契约、手稿);商人有成型文字,夏人没有文字(1984年,一种类似甲骨文的神秘文字扁壶毛笔朱书,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被发现。经专家认定,这是早于甲骨文的成熟文字系统,距今4000年左右),但是口耳相传有绵长的历史,包括黄帝炎帝、尧舜禹的先祖系统,并非完全属于神话。“献”解释为贤人。“献”,东汉郑玄注:“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五峰县刘德培、长阳孙家香、夷陵区陈篾匠、刘德芳、玉泉寺净慧、文佛山朗宗法师。古人所谓“征文考献”,要了解过去的历史经验,一方面要取诸于书本记载,一方面要探索于耆旧哲言,可以说就是现在所

9、谓口承文化,一代一代口耳相传的社会知识经验的综合。其实我们回到远古,尤其是文字没有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承往往依托口承。“古”字,说文以为“从十口,识前言者也。”即十口相传之意,当然,十口是虚指。例如佛教三藏十二部教,最初都是暗诵于心的,即便是近代,背诵十三经甚至注疏,它们可以摆脱书本的控制。又如今文尚书,毁于秦火之后,靠伏胜(或伏生)诵出而流传,伏胜就是所谓的“献”。 刘师培与黄侃的春秋公羊学:刘师培肺病加剧,凄然地对黄侃说:“吾家四世传经,不意及身而斩。”黄侃安慰说:“君今授业于此,勿虑无传人。”刘说:“诸生何足以当此?”“然则谁足继君之志?”“安得如吾子而授之?”黄侃起身道:“愿受教。”第二

10、天果真带着礼物前去拜师,扶服四拜,刘立而受之。(黄焯黄季刚先生年谱)刘师培(18841919),字申叔,号左盦,江苏仪征人。1902年中举,1903年在上海结识章太炎、蔡元培等人,并改名光汉,参入反清宣传。1917年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古文学、“三礼”、尚书和训诂学,兼职北京大学附设国史编纂处。1919年1月,与黄侃、朱希祖、马叙伦、梁漱溟等成立“国故月刊社”,成为国粹派。1919年病逝于北京,年仅36岁。其主要著作由南桂馨、钱玄同等搜集整理,计74种,称刘申叔先生遗书。其中关于论群经及小学者22种,论学术及文辞者13种,群书校释24种。黄侃(18861935)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初

11、名乔鼐,后更名乔馨,最后改为侃,字季刚,又字季子,晚年自号量守居士,湖北省蕲春县人。1905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师事章太炎,受小学、经学,为章氏门下大弟子。孔子时代授学,学生手执白木简做笔记。 然而口耳传诵容易致讹:付法藏因缘传记载法句偈:“若人生百岁,不解水老鹤(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见之。”阿难Ananda佛经的四次结集佛灭度后,诸弟子为恐异说邪见渗入佛法故,为恐三藏教义日久散失故,乃有结集之举。其仪式略如今时之开会,先聚集众比丘,依戒律法,组织一会,会中选出一人,使登高座,述佛所说,大众无异议,即算是全体通过,公认为与当时佛说相符,书之于贝叶,成为正式典籍。今日所流传的经律,皆经集而

12、来,故大藏所不录者,悉系后人伪造,不宜信从。结集三藏,本来只应有一次,然因历时既久,邪说暂兴,影响教理。由是在佛灭后四百年中,乃有六次结集,兹分述之于后:第一次结集:于佛陀(BC565BC486)入灭之年,在阿阇世王之保护下,五百阿罗汉会聚于摩揭陀国王舍城郊外之七叶窟中,以摩诃迦叶为上首,举行第一次结集,故称为五百结集、五百集法、五百出。此次结集,据五分律卷三十、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等载,系由阿难诵经(修多罗或法藏)、优婆离诵律(毗尼藏),再由诸长老将所诵出之经、律检讨修订,编辑而成。此一说法,为史学界所普遍认为较可信者。此外,另有以下诸种说法:(一)结集经、律、论三藏。依四分律卷五十四、十诵律

13、卷六十、大智度论卷二等所举,阿难诵经、论(阿毗昙藏)、优婆离诵律。又付法藏因缘传卷一谓阿难诵经、优婆离诵律、迦叶诵论。然据迦叶结经、撰集三藏及杂藏传等书所举,则称三藏皆由阿难诵出。(二)结集经、律、论、杂集、禁咒五藏。据大唐西域记卷九、部执异论疏等载,迦叶召集五百阿罗汉举行第一次结集之时,尚有数百千人以婆师婆为首,而另行结集五藏,称为窟外结集、大众部结集,以别于迦叶之窟内结集、上座部结集。然学者之间对此说之看法不一,或谓此说恐系诸部分裂之后,上座部之徒所虚构之说法,而予以否定。(三)大乘经结集。据菩萨处胎经卷七出经品所载,迦叶命阿难诵出菩萨、声闻、戒律诸藏,共集出八藏,即:胎化藏、中阴藏、摩诃

14、衍方等藏、戒律藏、十住菩萨藏、杂藏、金刚藏、佛藏。此外,据大智度论卷一、金刚仙论卷一等载,迦叶于耆阇崛山结集小乘三藏之同时,文殊、弥勒等于铁围山,与阿难共同结集大乘经典,此称铁围山大乘结集。然此说疑系大乘佛教兴起后之传说。 第二次结集:于佛陀入灭后一百年左右,印度东部跋耆族比丘对戒律发生异议,提出十条戒律新主张。为此,七百比丘会于毗舍离城,以耶舍为上首,举行第二次结集,称为七百结集、七百集法、第二集法藏、第二集。此次结集以律藏为主,订定跋耆族比丘所行之十事为非法。 第三次结集:于佛陀入灭后二百三十六年,在阿育王之护持下,一千比丘会于摩揭陀国华氏城,以目犍连子帝须为上首,举行第三次结集。此次结集

15、以经、律、论三藏为主。目犍连子帝须并自撰论事,对当时外道之各种异议邪说加以批驳;结集后,选派一批比丘至恒河流域以外之地区,及印度境外弘布佛教。第一、二次结集之说,北方与南方佛教皆有流传,第三次结集之说则只流传于南方。 第四次结集:有北传、南传二说。(一)北传佛教有二种记载:(1)据婆薮槃豆法师传载,佛陀入灭后五百年,说一切有部僧迦旃延子往印度西北之罽宾国,召集五百阿罗汉及五百菩萨进行结集,马鸣菩萨笔之为文,撰成说一切有部阿毗达磨毗婆沙(即大毗婆沙论)百万颂。(2)依大唐西域记卷三所载,佛陀入灭后四百年,于迦腻色迦王(梵Kanis!ka )护持之下,以胁尊者(梵Pars/va )、世友(梵Vas

16、umitra )为上首,聚集迦湿弥罗国(梵Kas/mir ,即罽宾)之比丘五百人造论解释三藏,先作邬波第铄论十万颂,解释素呾缆(经)藏;次造毗奈耶毗婆沙论十万颂,解释毗奈耶(律)藏;后作阿毗达磨毗婆沙论十万颂,解释阿毗达磨(论)藏;凡三十万颂、九百六十万言,迦腻色迦王以赤铜为鍱,镂写论文,石函缄封,建塔藏于其中。此二说以后者较为可信。但在南传佛教中被认为值得怀疑。(二)南传上座部佛教据大史等之记载,谓第四次结集系于锡兰国王婆他伽马尼(巴Vat!t!agaman!i )统治期间,于马特列村之阿卢迦洞(阿卢寺)举行,罗希多大上座主持,五百比丘参加。会中诵上座部佛教三藏,修订三藏注释,重新安排经典次

17、序,写成第一部巴利文三藏及僧伽罗文注释。依南传岛史记载,公元前一世纪时,比丘们为了便于弘法,首先把巴利文的经典书写在贝叶上,以免圣典散佚。 第五次结集:据巴利“教史”第六章、缅甸史等之记载,公元一八七一年,缅甸国王敏东(Mindon, 18531878 在位)召集二四位高僧,于首都曼德勒举行第五次三藏结集,国王为护法人。此次结集以律藏为中心,考订校对圣典原文之同异,共同合诵,经过五个月完成。更将结集三藏文字,分别镌刻于七二九块方形大理石上,竖立于曼德勒山麓拘他陀塔寺(Kuthodaw)中,外有四十五座佛塔围绕,今尚存于曼德勒古都。 第六次结集:公元一九五四年五月十七日卫塞节(Visakha D

18、ay,世界佛陀日),缅甸佛教于国家赞助下,举行第六次结集。此次结集之意义,在于团结佛教徒,增进上座部佛教之隆盛,提高缅甸独立国之地位。结集地点位于仰光北郊艺固山岗上,建筑仿效印度第一次结集时之七叶窟。此次结集以第五次结集所镌刻之七二九块大理石刻文为依据,并广采锡兰、泰国、高棉、伦敦巴利圣典协会,以及缅甸各种巴利文版本,作详细考订。结集完成,印刷流通。此次结集并邀请南传各国比丘参加,北传国家比丘亦受邀观礼,费时二年多,至一九五六年(佛历二五年)之卫塞节完成。佛般泥洹经卷下、福盖正行所集经卷三、高僧法显传、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本、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中一之二、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印顺)、初期大乘佛教

19、之起源与开展(印顺)、阿毗达磨论研究(参阅十事非法442)大乘的结集上述四次结集,皆为小乘三藏结集。智度论说,佛灭后,文殊、弥勒等诸大菩萨,请阿难陀于铁围山结集三藏,谓之菩萨藏,是为大乘佛法的结集。这里有一个问题:既然文献不足证,那么孔子为什么还能言夏、殷之礼?论语八佾“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刘宝楠正义:“周监二代,周礼存,则夏殷之礼,可推而知。”周礼是周公制定的,周公后来分封于鲁,左传昭公二年:“春,晋侯使韩宣子来聘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故而鲁国所存周礼之文、献皆丰富,师说所说孔子师郯子、师襄、老聃等人,即是先献。明代焦竑国朝献征录,120卷,什么意思

20、?按照今天署名的大意为当代人物传,指为明代的重要历史人物立传。清代李桓国朝耆献类征,720卷,辑录努尔哈赤到道光皇帝年间一万多人的传记资料。但是文献并非一成不变的概念,对于孔子的三千弟子来说,当时的典籍诗书礼乐等皆是文,而其师则是献。历史的发展,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整理出孔子的言论行为,编撰论语,对于后世学者来说,这样孔子的言行又成了文。 故而文与献并没有截然对立的界限,今天的文,未尝不是昔日的献;今天的献,将来未尝不是文。 文献通考宋末元初的马端临著贯通历代典章制度,348卷,是首次以文献名其著述。“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

21、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1, 经史;2,历代会要;3,百家传记;4,当时臣僚奏疏;5,近代诸儒议论;6,名流燕谈;7,稗官记录。马端临是宋末宰相马廷鸾之子,对当时所谓献的接触,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典籍文献并重可以追溯到尚书,其“典”叙述事实;“谟”记载言论,以文和献为主要记载内容。 可见文献:是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和。现在的理解偏于文方面,属于偏义复词,但是其渊源应该了解。洪湛侯以为凡是用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就是文献的定义。这个定义有诸多不足:1

22、,不应该着实在“图书资料”的中心语之上;2,不一定是文字表述。(中国文献学新编,第二页)国家标准局定义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但是“知识”嫌狭隘,过窄。国际定义:“文献乃一切情报的载体。” 比较科学。文献学的研究对象不能被笼统地说成“文献”,而应是“文献的文本”;现代文献学与传统文献学名同实异,历史文献学与古典文献学名异实同。传统文献学实质上就是文献整理利用学、文献整理利用方法论。传统文献学理论体系应当围绕“文献文本整理与利用”这根主线,分为形体认知(包括文献载体、文献体裁、文献体例)、内容实证(包括校勘、辨伪、辑佚)、文理注译(包括标点、注释、翻译)、检索典藏(包括分类、编目、典藏)

23、、二次编纂(包括汇纂其整体、类编其资料、抄撮其精语、选录其华章、数字化网络化)五个方面。综观历代文献学家对古文献的二次整理、改造、编纂,其主要方式不外乎汇纂其整体(如汇编丛书)、类编其资料(如类编类书)、抄撮其精语(如节抄、杂抄而成的纪事本末体文献等)、选录其华章(如选编昭明文选古文观止等)四个方面。而在当今光电信息科技时代,电子化、网络化不失为传统文献改编、再造的新方法新途径,是传统文献学研究不可忽视的一面。当代的传统文献学研究自然不能漠视这一财富,应对这方面的方法论进行总结和归纳,予以传承和发扬。二、文献活动文献活动是指人们围绕文献所采取的有目的的社会行动。作为一种概念,它有以下的属性:第

24、一,文献活动是一个抽象概念。它是对文献活动最本质属性的表达,它舍弃了具体的文献活动环节中具体的、个别的特征和属性,它将文献的社会生产、传播和消费抽象为一个有机整体,并揭示了三者之间的联系和三者行为的社会性。这样的表述具有概念表述上的简洁性、概括性,也易于理解。因此,它能够成为文献学概念体系的逻辑基点和联系中介,是一种整体的、系统的大文献观。第二,文献活动是一个过程概念。文献活动表征着文献生产、文献传播、文献消费完整的文献社会流动过程。它既揭示了文献的社会活动过程中三个环节在时间上的前后继承,又表达了三者之间在空间上的相互依存,揭示了三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它是一种动态的、联系的文献

25、观。第三,大文献观和动态文献观的确立,大大拓展了文献学研究的视野和空间,使人们对文献及文献活动的本质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同时,它又为众多分支学科的建立提供了新的逻辑生长点。由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在文献学的范畴中,作为科学认识对象的文献活动是整个概念网络的逻辑基点,是整个学科理论的逻辑中介。三、文献学古典文献学是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狭义文献学等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包括古典文献整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和掌握较高能力的古典文献研究、整理、教学的专门人才。要求具备全面系统的古代文献基础理论及古代文史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运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语法学、目录

26、学、校勘学等研究手段,独立完成古籍整理与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可以了解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应用范畴等理论问题,以及古典文献的类别、体式、目录、版本、校勘、辩伪、辑佚等应当厘清的基本问题和操作方法。1、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时代角度: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文献学科角度: 语言、文学、历史、哲学、医学、法律、经济、宗教、科技等等例如:外来文化的三次对中国文化的大范围渗透导致学科的体系化以及文献的快速增长:1, 佛教流传中国;释迦牟尼佛,BC565485,去世三个月后,迦叶在阿阇世王支持下,在王舍城选五百人灵鹫山七叶窟结集。第四次结集方有文字。安世高译经3

27、4部,鸠摩罗什35部,294卷。2,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袭;3, 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组群角度: 出土、库藏(敦煌,明清大档)、地方、传统文献学学科性质范围 文献的形态、整理方法、鉴别、分类与编目、收藏、形成发展历史、特点与用途、检索、理论(洪湛侯总结为“体、法、史、论”)2、任务与目的 对现存文献进行整理、编撰、注释工作,使杂乱的资料条理化、系统化;古奥的文字通俗化、明朗化;进一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条别源流、甄论得失。目的在于全面认识文献,能够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较少的时间,尽可能全面地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并有能力对这些资料进行鉴别,确定可靠的版本,并能够对原始文献进行整

28、理加工,形成二次文献,供更多的人使用。四、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张元济印行四部丛刊启历史使人明智;诗词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培根1、示例a山西运城、荆州城楼关羽夜读春秋像山西运城、荆州城楼关羽夜读春秋像b范曾的屈原图范曾画了一个屈原像。沈先生看后,还是善意地指出一些服饰包括带刀上殿的错误。范曾指着沈先生说,“你那套过时了,收起你那套。我这是中央批准的,你靠边吧。”记得那是冬天,下着大雪,路上很滑,沈先生走了一个多小时到我们家。他气得眼睛红红的,一进门就讲了范曾的事情。他说:“一辈子没讲过别人的坏话,我今天不讲,会

29、憋死的。”(一九九八年五月六日采访)c王学泰查“褦襶”诗(杨本4页)1981年8月,美国前总统卡特到中国访问,下飞机时,卡特先生向中方接待人员念了两句诗:“今世褦襶子,触热到人家。”这可把在场的人都搞懵了,谁都不知道这两句诗出自何处。于是,外交部的人就打电话到社科院文学所,王学泰先生在电话中听到这两句诗,也表示从来没见过,但他说绝非唐诗,因为他当时刚看了全唐诗,其中并无这两句。后来,王先生在丁福保编的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中查到了,作者为晋代的程晓,诗题为嘲热客。全诗为: 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闭门避暑卧,出入不相过。今世褦襶子,触热到人家。主人闻客来,颦蹙奈此何。谓当起行去,安坐正跘跨。所说无

30、一急,沓沓吟何多。疲瘠向之久,甫问君极那。摇扇臂中疼,流汗正滂沱。莫谓此小事,亦是人一瑕。传戒诸高朋,热行宜见诃。诗中的“褦襶”和“跘跨”,一般人不仅不知其意,甚至连音都不知该怎么读。“褦襶”音“耐代”,意为“不晓事”;“跘跨”音pn ku,意为“开膝”而坐,也就是古人席地而坐,时间长后,因累而将两膝分开,使臀部落地得以轻松。2、作用第一:了解中国文献构成、体例、规模传统文献示例:(1)儒家文献a四库全书3461种书,从当时征集的13501种(或15400种)中精选而出。文渊阁本79309卷(源、汇、宗、溯(甘肃)、津(北图)、澜(杭州)七阁)b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存目6793种,今丛书收45

31、08种。四库之后,王绍曾编清史稿艺文志拾遗达74951种,上海古籍出版社。c续修四库全书仅收5123种。d地方志地方志,简称“方志”。即按一定体例,全面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书籍文献。地方志包括方志和年鉴。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写作体例和格式,有严格的选材要求,有各种研究和参考价值。是综合反应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自然与人文的历史与现状发展状况的百科式要述。 现存最早的全国地方志,是公元813年唐代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后因图佚,改名元和郡县志),共40卷,后有部分散失。它以唐代的47镇为纲,每镇一图一志,详细记载了全国各州县的沿革、地理、户口、贡赋等。 南宋以后,地方志大量增加,尤以明清两代最多。据1976年统计,我国仅现存的地方志即达数万种,约十万多卷。上海图书馆收有12000余种。e家谱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是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是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功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如今,家谱同各姓氏的郡、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的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