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24.36KB ,
资源ID:2354855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354855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德育复习题.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德育复习题.docx

1、德育复习题 德育复习题 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 一 名词解释德育:1.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2.狭义的教育专指道德教育。 3.广义的德育即大德育,指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4.德育是教育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其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的活动。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5.教育者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二、简答题1德育现代化的最主要的特征 (1)学校德育的民主化,即培养民主社会的公民。 (2)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即宗教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分离。 (3)学校德育的科学化,即

2、德育成为科学事业的组成部分,以及学校教育的组织化。(班级授课制)2.写出德育原理各章的名称 (1)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 (2)现当代德育思想 (3)德育本质与德育功能 (4)德育对象与德育主体 (5)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 (6)德育内容与德育课程 (7)德育过程与德育方法 (8)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三、论述题 中国德育现代化最重要的努力方向应当是什么(1)古代德育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德育。这是一个等级性、神秘性、经验性的德育发展阶段。(2)现代德育是存在于现代社会以培养现代人为目标的德育。(3)德育现代化是指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以后直到19世纪20年代初期欧美学校德育所基本完成的任

3、务。(4)德育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是:1、学校的民主化;2、学校德育的世俗化;3、学校德育的现代化。(5)德育现代化的最大努力方向应该是德育民主化和科学性的增强。第二章现当代德育思想一、名词解释1价值澄清理论:(1)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澄清他们自己的价值观而非将教师任课的价值观传授给学生(2)强调个人价值选择的自由,因而将价值教育的重点从价值内容转移到澄清个人已有价值的过程上去。(3)关注的主要是价值观教育。(4)价值澄清理论源于课堂对话(5)他存在形式主义、过程主义、相对主义的局限。一、填空1.苏霍姆林斯基鼓励学生的三项喜爱:最喜爱的课外读物、最喜爱的学科、最喜爱的劳动项目2.苏

4、霍姆林斯基的有效地“活动”模式:观察、阅读、劳动、奉献3.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激起科尔伯格对德育的探究兴趣二、简答科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水平:前习俗水平阶段1: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阶段2: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定向阶段水平:习俗水平阶段3:好孩子定向阶段阶段4: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水平:后习俗水平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阶段6:良心或普遍原则定向阶段三、论述试论述苏霍姆林斯基的政治信仰和道德教育的关系。(1)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承认和主张教育的社会政治目的性,公开主张政治信仰与道德教育的统一。(2)政治信仰对道德教育具有促进作用。(3)完整的精神人格的塑造中这两个方面的存在与统一是

5、不可缺的。(4)政治信仰与道德教育都必须着眼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实现校园与社会的沟通。(5)强化校园德育环境与社会环境与学校教育的互动。第三章德育本质与德育功能一、名词解释1.德性:(1)即具体人的具体人性。 (2)人的精神性和生物性的综合,基于生物性而求索精神性人格的中介环节。 (3)人的生物性存在中实存的精神性。2德性生活:道德在生活中有两种存在状态:一表现为德性,二表现为德性生活.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综合,基于生物性而求索精神性人格的中介环节。在人的生物性存在中实存的精神性。人的生活亦可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人活着为生活同时又更为有质量的或更有价值的生存而活着,这是人类及生活的本质。这样

6、的意义生活就是精神生活。是基于物质生活的精神生活,也是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的中介。人性固然是生物性与精神性的统一,在物质生活的基础上,道德生活的本质应当是人类生活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升,故而德性生活是人类道德生活的最终目标3、德育功能(1)德育既具有使个体遵守、认同外在的道德规范功能,同时又具有使个体抗拒、否认外在的道德规范功能。(2)德育的目的、任务属于“想要德育干什么”的问题(3)德育的客观效果与能量只是反映了“德育实际上干了什么”的问题(4)德育功能则须反映这样一个问题“德育(未来)能够干些什么”(5)德育的主要功能: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德育的教育性功能二、填空1、道

7、德在生活中存在的两种状态:表现为道德主体的品质,可称之为德性 表现为道德主体的行为,可称之为道德生活、道德实践或者“德性生活”。2、三种人性存在是指:与动物性相联系的人的自然属性 是与动物性相对的人性 是现实性德性 3、德育的目的与主要任务:德育想要干什么 德育的客观效果和能量:德育实际干什么德育的功能:德育未来能干什么三、简答1、为什么要过德性生活道德在生活中有两种存在状态:一表现为德性,二表现为德性生活.德性指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综合,基于生物性而求索精神性人格的中介环节。在人的生物性存在中实存的精神性。人的生活亦可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人类不会满足与物质生活,因为他们会不断地要求自身有

8、限性的突破,寻求、表现和实践生活的意义。人活着为生活同时又更为有质量的或更有价值的生存而活着,这是人类及生活的本质。这样的意义生活就是精神生活。是基于物质生活的精神生活,也是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的中介。人性固然是生物性与精神性的统一,在物质生活的基础上,道德生活的本质应当是人类生活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升,故而德性生活是人类道德生活的最终目标。2、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什么(1)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2)道德教育就是培养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3)人的本质是对生命质量或意义之类的精神性的祈求。(4)道德生活的本质是对人类生活意义的祈求和生存质量的提升。(5)道德教

9、育的本质是帮助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去追求人类的精神性或精神性生活。3、简述学界对德育本质的三种解释 中国文化学派学者:道德是维持社会性存在的重要基石,所以,道德教育的本质在于使个人完成道德教育上的社会化 存在主义学派:道德教育史不断形成的、有构想的 台湾学者詹栋梁:道德教育的本质就是教导学生对于善与义务的能知又能行四、论述结合个人实际,论述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2)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3)德育对个体生存的影响是:赋予个体以科学的价值观、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4)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是:

10、塑造社会人格中的品德结构。(5)德育对个体享用的影响是:使每一个个体实现某种精神方面的需要和愿望,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第四章 德育对象与德育主体一、名词解释1.本我:(1)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关于人格的一种层次。 (2)是由无意识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组成。 (3)按照快乐原准则行事,其核心是即时性的个人满足。2.自我:(1)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关于人格的一种层次。 (2)努力满足本我的需要,行事时会把周围环境的现实情况纳入考虑范围。 (3)按照现实原则行动。 (4)自我在生命的头两年从本我中分离出来。3.超我:(1)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关于人格的一种层次。 (2)大约发生在5

11、岁时,合并了社会的价值观念与标准,这些标准通常由父母传递给儿童。 (3)由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构成,抑制本我的冲动,使自我采取较高的道德标准。 4.替代强化:(1)由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 (2)指一种榜样替代的强化,儿童只需要通过观察学习,就可以获得大部分的新行为。 (3)儿童可以通过替代强化去习得道德行为。 (4)环境、社会文化以及成人榜样直接影响儿童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5.德育主体:(1)在德育过程中以充分注意道德学习主体性,发挥自己的道德教育主体性目标的道德教育工作者教师。 (2)德育主体有两种形态:专门、非专门德育主体。 (3)单一主体:教师主体或学生主体。 (4)双主体论:教师

12、和学生都是主体或互为主体。 (5)主体转化:教师开始是主体,然后学生逐渐成为主体。二、填空 1.苏格拉底有一个著名的命题:美德即知识,他认为人知恶不为恶,知善必行善。 2.杜威认为知识有两种:一种是在经验中获得和经过检验的真知灼见;另一个是二手的符号的认识 3.新性善论认为:人类个体先天的拥有对个体来说是先验,但对整个人类实践来说是后天的社会性心理,文化结构的遗传存在。4.道德发展有一个逐步上升的等级的顺序,从一个水平向另一个水平逐渐进步,每一高一级的阶段都代表一个更高的能力这是年龄歧视论的观点。5.个体的意识倾向性包括:兴趣、爱好、动机、目的、理想、信念、自我意识、人生观、世界观。三、简答题

13、1.简述科尔伯格对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的划分: 前习俗水平: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定向阶段习俗水平:好孩子定向阶段 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良心或普遍原则定向阶段2.如何理解到的发展的“无律他律自律自由”过程这一过程是对道德教育对象的道德发展阶段的概括性说明无律阶段是指婴幼儿阶段儿童对许多道德规范尚无明确的认知体验,所以其行为不具有严格的道德意义阶段他律阶段是指儿童借助成人的权威去体认道德规范的发展阶段自律阶段是指儿童能够借助于自身的道德判断、情感等因素自觉体认道德价值与规范,进行道德行为的发展阶段。自由阶段实际上是道德人生的最

14、高境界。在这一阶段,道德主体对道德的认知已经达到了所谓的“化境”。3.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课本上的三种道德发展理论 有三种道德发展理论: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精神分析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人格中的本我、自我、超我。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三个层面之间的矛盾冲突的结果。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儿童只需通过观察学习就可以获得大部分的新行为。这一过程实质上一种“替代强化”。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或他律阶段、可逆性阶段和公正阶段。 科尔伯格在皮亚杰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次序是固

15、定不变的,要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必须让他不断接触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4简述与小学生道德教育相关的个性发展阶段性特征 动机方面:婴幼儿期是道德动机的萌芽期。幼儿晚期到小学阶段是道德动机的形成期。发展趋势:从生理性到心理性、从本能性到社会性、从缺失性到存在性、从外在性到内在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直接到长远。理想方面:婴儿幼儿期的理想、信念处于萌芽期。儿童少年的理想多为一些具体形象,只是在特定的情境中道德理想才能与一定的生活现实相联系,且易动荡。青少年初期才开始出现概括性的道德理想。人生观方面:人生观萌芽于少年期,形成于青年初期。小学阶段的儿童开始关心人生的意义,但还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人生观。自

16、我意识方面:幼儿自我评价主要依赖于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上;社会情感的自我体验应经开始,但易受暗示;在行为上已经有一定的自控能力,但处于一个较低和逐步提高的水平。自我意识的三个上升期:小一到小三、小五到小六、初三到高一。四、论述 请结合个人实际,试论述德育主体的素养结构和提升路径德育主体的素养结构为:道德素养:a.个体道德素养:道德人格、道德信念、优良德行 b.教师职业道德:爱党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为人师表专业素养:a.道德哲学 b.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教育素养:a.教育信念:教育效能性 b.教育观念;目的观、教育过程观、课程观、教学观 c.教育技能德育主体的道德素养提升路径为:德育师资的培养

17、德育主体的自修:a.德育使命策略 b.科研劳动策略 c.实践反思策略第五章 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一、名词解释 德育目的:德育目的就是教育目的。 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 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结构。 是一种对德育对象影响的预期。 三子系统说:品德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即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方式系统。 品德的心理过程与行为活动的关系系统,即知情意行品德心理特征系统。 品德的心理活动和外部活动的关系及其组织形式系统,即品德的定向、操作、反馈系统。德育目标: 不同性质、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德育任务。 是德育目

18、的的具体化、层次化。 能够解决普遍的道德原则和具体的道德实践的关系问题。 可以使受教育者掌握那些时间、空间上适应性强的而道德原理与道德原则。二、填空1.德育目的就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结构。通俗地说就是对索要培养的人的品德的规定。2.德育目的通俗地说就是对所要培养的人的规定。3.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的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4.德育目的功能:导向功能 调控功能 评价功能5.道德功能:引导性功能 规范性功能6.涂尔干:道德的目的即社会的目的。7.个人本位:认为德育应该从受教育者的道德的道德本性和需要出发,强调

19、个人价值的重要,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使之成为自主、自由的道德主体。8.外在、内在的德育目的:外在的德育目的强调道德教育的外在功利结果 内在的德育目的强调的是德性修养本身。三、简答题1.教育目的与德育目的的关系: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预先设定的教育结果和教育活动追去的终极目标。 德育目的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的结构。 德育目的就是教育目的 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 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2.如何理解德育目的的规定性:德育目的应具有价值性 德育目的应具有预见性 教育目的具有超越性 德育目的具有可能性 德育目

20、的还具有全人类的普遍性和历史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3.区分社会本位德育目的与个人本位德育目的:社会本位的德育目的,从社会利益出发界定德育目的,其合理性是确认道德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是个体的道德社会化。 个人本位德育目的:德育应当从受教育者的道德本性和需要出发,强调个人价值的重要,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使之成为自主、自由的道德之本。 4.请描述良好品德的要素:道德认知道德认识、推理、决断设身处地认知道得价值自知之明 道德情感:良知、自重、同情、谦虚崇尚美自我控制 道德行为:能力 意志 习惯四、论述 1.试论述德育目的的决定因素: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形而上学的理

21、念。如柏拉图认为,一切感官所得都属于现象,宇宙说我根本是绝对理念人性假设。性善论和性恶论,性善论倾向于内在的德育目的;而性恶论往往防范为德育之本,更倾向于外在的德育目的 理想人格。各个宗教德育的不同观点:佛教,与世无争的佛陀人格道教,长生久视的神像世界;儒家,成仁取义的圣贤人格;卢俊,自然发展的人。 客观因素: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物质基础不同,品德质量的标准和规格也会不一样。 受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 受历史发展进程、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制约 要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2.结合实际论述如何正确理解我国德育目的 较充分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体制以及改革开放的进程对基

22、础道德和文明习惯方面的教育比以前有了更多的强调。 注意到了德育的层次、德育目标分类的必要。 注意到了德育目的和德育目标的相对稳定性。 我国的德育目的、德育目标基本上以国家决定和颁布的方式确定的,缺少受教育者参与。(5)目前的德育目的较多的体现了国家意识形态,会导致德育的政治化倾向。 (6)对个人生活幸福与德育的关系强调不够,仍然是以社会本位论为主的德育目的和德育目标。第六章 德育内容与德育课程一、名词解释1.课程:课业及其进程,是学校内容或学习经验的组织形式;课程有近代课程论和现代课程论: 近代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有夸美纽斯,“百科全书”式的课程观;斯宾塞,实用的科学知识;杜威,活动课程观; 现代

23、课程论代表人物,“现代课程之父”泰勒课程与教学的额基本原理;布鲁斯,结构主义课程模式;利比特、怀特,隐性课程和潜在课程。课程大体由三个部分构成:教育目标和教育目标的反映 教育内容和教育内容的计划与安排 教育活动,尤其是学习活动的方式2.隐性课程: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指学业成绩之外的非学术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的价值、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影响上。 是一种潜存于班级、学校和社会中的隐含性、自然性的影响。 是非计划、无意识和不明确的影响。 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累积性、迟效性、稳定性或持久性。3.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指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与经验为中心组

24、织的课程 活动课程的首倡者是美国教育者杜威 实际上是道德教育最关键的、最重要的课程形式 在道德教育历史上已经得到过不同程度的强调4.德育内容:是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说通俗一点, 就是教育者依靠它们来培养有道德的人 现代社会的学校德育内容有自由、平等、博爱进入德育内容 自强、诚信、效率、开放、宽容等价值观念引入 对自主道德、理性能力的强调和对尊重道德学习者主体性的强调二、填空1.现代德育内容的基本层次:文明习惯 基本道德(美德) 公民道德 信仰道德2.基本文明习惯是判断一个人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修养的标志3.近代意义上的德育课程设置应当以1882年法国以道德教育取代宗

25、教教育课程为起点4.中国德育课程建设应注意的问题:注意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注意提高价值判断力 强化情感向导5.德育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三、简答题1.不同的文化德育内容的不同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价值取向存在方式的差别呈现形式的差别 2.世界各国的德育内容的区同表现在哪里:对“全球伦理”的确认对综合道德能力的共识道德教育内容结构上的共同理解年16个国家的国际道德标准教育会议的内容: 社会价值标准,如合作、正直、社会责任、人类尊严等; 有关个人的价值标准,如忠厚、诚实、宽容、守纪律等; 有关国家和世界的价值标准,如爱国主义、民族意识、国际理解、人类友爱等; 认识过程的价值标准,如追求真理 4.活动

26、课程德育的意义:道德活动可以使道德知识“活化”; 道德活动可以使道德学习的动机得以增强 道德活动可以增进道德的自我教育5.学校德育的几个方面: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家庭美德的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信仰道德教育6.中国专门道德教育学科课程应注意哪些内容:课程内容的安排与教学的处理 教材内容的稳定性 课程结构与设计第七章 德育过程与德育方法 一、名词解释1.德育过程:过程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连续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 德育过程就是德育活动的客观顺序或工作流程2.德育方法:教师和学生的德育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

27、组合。 直接影响德育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教师和学生;对德育过程的理解 和设计;教育过程其他要素的影响(德育目标、德育手段、德育内容)二、填空1.康德的德育过程模式:管束-抑制人天生的野性 教化让儿童学会礼貌和智慧 陶冶使儿童明辨是非,走向道德自律三、简答 1.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组织应注意的原则: 保持教育与发展茅盾双方之间的张力。 注意学校德育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条件的建议。 注意“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的安排。 坚持教育与再教育、自我教育的统一。2.直接影响德育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教师和学生的因素 对德育过程的理解与设计 德育过程其他要素的影响3方法论意义上的德育方法:启发法,具有一定的现代性塑造

28、法,强调教育的作用雕琢法,强调教育上的小步子,教育进行的过程树人法,强调对人整体的培育系统或综合法,对各种德育方法理念的综合协同4.德育方法模式有:认知发展方法模式 社会学习方法模式 价值澄清方法模式 社会行动方法模式四、论述 1.结合实际,论述具体的德育方法思维训练法,以道德知识的学习和道德思维能力的提高为主要目标。(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情感陶冶法,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理想激励法,通过适当方式促进学生形成道德理想、道德信念的方式。行为训练法,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励与惩罚等方式。修养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道德上的自我修养,从而提升道德水平。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