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一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9分) 文学创作中的故乡情结 阅读多于写作,心情渐趋宁静的同时,对许多事也日渐淡泊,这或许是每个写作者的必经之路。人们经常反思并不断在作品中追问自己:我究竟是谁?我为什么要与你对话?我为什么要想这些问题?苏子曾说:“此心安处即故乡。”只要这个地方能让你安心,它就能成为你的故乡。人们常常为自己的故乡远离了自己的精神而滋生不满,萌生深深的寂寞。于是很自然的开始寻找,在寻找中因为屡次的失望,为自己虚构一个可以栖居的家园,并美其名曰故乡。这种以设想方式存在的家园,由于
2、没有养活生命血液的泥土和水,终难以一种长青树的姿态存于世。故乡不是一种虚拟,而是一种思想和精神。只要你思想通融,精神淡定超脱,何处都可为故乡。所以,尽管苏子一生都在迁徙、流浪,却总能到处找到自己栖居的故乡。他很安心,把与自己遭遇的一切,都非常通脱地看作一种缘分。因此,他不管走到哪里,即便是条件异常艰苦的流放,也能在那里其乐融融,劳作休闲之时,用笔轻轻地打量“这一个”让自己“安心”的故乡。安心难得,静坐反审自己的心灵故乡无疑更难。生命基于这个世界说,在滚滚流逝的时间长河中,好像一朵浮萍。淹没于浩瀚的时间长河,人们常生无家可归之感。当夜深人静或独处时,便会不自觉地想家,却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家在哪里。
3、人类需要以情感交流的方式在这个世界生存。人类的心灵如此孤独,该如何与别人进行和谐的交流呢?这便要求一种所谓“共同语言”。古语:道不同则不相为谋。共同语言产生的前提,便是志同道合,即交流双方形成基本一致的思想。然而根据交际经验,两个人要形成基本一致的思想,需要很多约定俗成的条件。两个同乡见面可以聊记忆中关于故乡的轶闻趣事,昔日情人见面黯然神伤一番,老同学见面可以侃谈某个难忘的老师和同学。由此可见,人们愿叙及并为之留恋的还是所熟悉的。不管已逝的抑或将发生的人或事,人们总喜欢以熟悉的方式去感之想之。其实文学创作与生活一样,越是熟悉的便越能感觉到它一颦一笑的气质。人们在与别人交谈或向别人做介绍时,会不
4、自觉地拣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物。人们在外面工作累了总会想家,家中的亲人此时会让人备感亲切,感到跟他们有说不完的话。其实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说话,即你怎样将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对生命的特别感悟很自然地流露出,让读者情不自禁地主动与你交流,以期达到共鸣的效果。但前提是要让读者主动读你,然后想读懂你,你得具备给他们“实在”东西的素质。这个实在,乃对生命的真实体验。从故乡出发,反观故乡,又回归故乡。这是每个创作者的必经之路。前边述及的故乡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人最潜在、最核心的生命意识。圣经上说,我们好比生活在一只船上,将不可知。鉴于对将的不可知性,在创作时才会假设或者虚拟一个貌似存在的故乡抚
5、慰我们飘浮的精神。对一个正谨慎行走在文学创作之路上的人说当知道,逃不出故乡却愿在遥望故乡中寻找一个可以让精神安息的家园,是一种无法摆脱的宿命。1 下列关于第二节末“这一个让自己安心的故乡”的说法,最正确的一项是( )A指以设想方式存在的家园。 B指条件异常艰苦的流放之地。C指一种思想和精神上能让自己栖居之处。 D指自己奋斗和奉献过的故乡。2 纵观全文,下列有关作者对于“文学创作中的故乡情结”的论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常常为自己的故乡远离了自己的精神而滋生不满,萌生深深的寂寞。B苏子的一生便充分说明只要“安心”,就能在文学创作中找到自己的故乡。C从对生命的真实体验出发,反观故乡,又
6、回归故乡。这是每个创作者的必经之路。D由于将不可知,人们在创作时就会假设或者虚拟一个貌似存在的故乡抚慰我们飘浮的精神。3 下列理解与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时间长河中,人无法还家,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B文学创作与生活一样,是要将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对生命的特别感悟很自然地流露出,并让人情不自禁地主动与你交流。C故乡情结是一个人最潜在、最核心的生命意识。D人生注定逃不出故乡,却愿在遥望故乡中寻找一个可以让精神安息的家园。 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节选)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尝好言
7、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下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注抗颜:犹言正色,谓态度严正不屈。挈挈:急迫的样子。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不意吾子自京师蛮夷间 吾子:对对方的尊称B乃幸见取 幸:幸亏C. 人益不事师 益:更加D因抗颜而为师 抗:违抗,不顺从 5.
8、对“仆道不笃”中“笃”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忠诚,厚道 B坚定 C深,甚 D病重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未见可师者 B 由魏、晋氏以下 人益不事师 愈以是得狂名 C. 不意吾子自京师蛮夷间 D. 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7. 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柳两文的内容基本相同,都是针对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现象立论。 B.韩文侧重批判“不屑从师”,柳文侧重论证“师道之衰” C.柳文热烈赞扬了韩愈“抗颜而为师”的勇气,对处于逆境中的韩愈进行声援。 D.柳文主要使用例证法,韩文则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法。
9、 翻译下列句子(10分): 8 .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9.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三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5分)山中 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注原题思归。是作者被废斥后客居巴蜀期间所写的。10 这首诗描写的是 的景色,主要可以从 、 这两个意象中读出。(3分)11 综观全诗,寄予了诗人 之愁和 之情。(2分)四写下列各句中的上句或下句。(每句1分,共10分)1、 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恰同学少年,_,书生意气,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3、故木受绳则直,_,_ _,则知明而行无过已。4、_,不能十步:
10、_功在不舍。(荀子劝学)5、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6、吾师道也,_。(韩愈 师说)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18分)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毕淑敏(1)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2)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面对你纯正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3)在你最小最小的时
11、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地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4)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5)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
12、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6)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7)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于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8)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
13、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那怕它将苛烈10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9)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是遭受到同样的反作
14、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致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10)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11)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 (12)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12. 文章开篇从“没打过人”写起,且反复强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15、 13.“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为什么作者说“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4分) 14. 结合上下文,解释下面两句话的含义。(4分)(1)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2分) (2)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啐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2分) 15. 文中最后一段说:“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结合文章和自己的亲身体会,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六 基础知识与语言运用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他最近的状态一直不佳,接连几次考试都不理想,屡试不爽,心情糟透了。 B随
16、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越深人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D老李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及时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A人们的悲哀在于,应该珍惜的时候不懂得珍惜,而懂得珍惜的时候却失去了珍惜机会。B这次外出比赛,我定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这样你就不会太紧张了,可以发挥得更好。C最近一些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较快,部分地区和行业出现了经营者串通涨价、哄抬价
17、格和变相提价,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D很多人利用长假出游,怎样才能避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有关部门对此作了相关提示。 18请把下列几个句子组成上下衔接,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正确的一项是( )(3分) 立秋至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 秋季的气候是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 故有“秋老虎”之说。 “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稍有不慎,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 被称为“多事之秋”。 因此,秋季养生在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导引等方面进行调摄时,应注重一个“和”字。 由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相适应,
18、体内阴阳双方也随之发生改变。 A B C D19. 请在下面文字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8分) 如果你是鱼儿,那快乐就是一汪清凉清凉的水;如果你是小草,那快乐就是一束暖香暖香的阳光;如果你是_,那快乐就是_;如果你是_,那快乐就是_。 20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9分)材料一:近年,我国不少人喜欢西方的一些节日,如圣诞节、愚人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等。材料二:据报道,春节期间,纽约帝国大厦亮起了代表喜庆和吉祥的彩灯向华人拜年,农历大年初一被定为该州的法定节日。在英国,近50万人从英国各地聚集到有“伦敦心脏”之称的特拉法加广场和唐人佳,看龙腾狮舞,品中国小吃,享受鞭炮声和欢笑声中浓浓
19、的中国年味。(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3分)答: (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概述。(150字左右)(6分)答: 七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蝴蝶在即将破茧而出之前,在茧中剧烈地折腾着、挣扎着,蝴蝶挣扎的过程正是它积蓄能量,增强体质,结实翅膀,获取飞行力量的过程。人生的过程跟蝴蝶一样,也是与挫折交锋,与失败抗争,与磨难打拼,不断“挣扎”的过程,只有蓄积内在的特质和张扬生命的力量,将人生的底蕴积累、沉淀得厚实而凝重,在“挣扎”中领悟飞翔的真谛,才能使自己从平凡走向成功。请以“在挣扎中飞翔”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答卷纸一选择
20、题(每题3分,共30分)1234567161718二 翻译:(10分)8: 9: 三古诗10 这首诗描写的是 的景色,主要可以从 、 这两个意象中读出。(3分)11 综观全诗,寄予了诗人 之愁和 之情。(2分)四 。默写 :写下列各句中的上句或下句。(每句1分,共10分)1、 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恰同学少年,_,书生意气,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3、故木受绳则直,_,_ _,则知明而行无过已。4、_,不能十步:_功在不舍。(荀子劝学)5、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6、吾师道也,_。(韩愈 师说)五阅读12. 13 14 (1) (2) 15 六19.仿写如果你
21、是_ ,那快乐就是 _ ;如果你是 _ ,那快乐就是_ 20 (1) (2) 七作文(60分) 答案:一 解析9分【小题】 1C (A“设想”如果与现实不符,则未必“安心”“终难以一种长青树的姿态存于世”B不是人人都会被流放 D文中无此信息)【小题】2 B (“安心”不是充分条件,还得“反审自己的心灵故乡”,才能进入文学创作。)【小题】 3A (“时间长河中,人无法还家”错。还家后“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亦错。)二 (22分) 4 B幸:幸运地 5 C 析:与“业浅近”对应 6 C 意:料想 (A学习 老师 B 往下 因为 D 代词 他 结构助词 )7 C“热烈赞扬”不妥8(5分)译:给一般
22、人做老师尚且不敢,怎敢给您做老师呢?9(5分) 译: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攻击他。三 诗歌鉴赏(5分)10 深秋:高风、黄叶(3分)11 寄居他乡的羁旅;归乡(2分)四 默写10分1、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毛泽东沁园春长沙)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已。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5、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6、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 师说)五 (18分)12. 这样写,一是引出下文;(2分)二是与打过孩子形成对比反衬,表明打孩子是出于无奈,出于爱。(2分) 13. 孩子的话触动了我,引起我的思考。(4分) 14. (1)殴打是母亲在所有方法和努力都宣告失败,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的最后的手段。(2分) (2)对于不懂事犯了错误的孩子,责罚是不可少的。责罚可以让他永远记住自己的错误,铭记一些道理与教训,而这种责罚别人是不能替代的。(2分) 15. 打,是为了孩子少犯错误,健康成长;不打,是怕伤害孩子,也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方式不同,目的一样,都是出于对孩子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