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5 ,大小:63.55KB ,
资源ID:2349835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349835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科技大学博士及硕士研究生毕业要求.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科技大学博士及硕士研究生毕业要求.docx

1、中国科技大学博士及硕士研究生毕业要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要求研究生院、校学位办2011年4月目 录关于博士学位标准修订的指导原则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4数学学科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要求 12物理、天文一级学科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要求 17化学与材料学科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要求 25工程科学学科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要求 31电子信息与计算机学科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要求 35地学环境学科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要求 41生命科学学科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要求 43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要求 46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要求 48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

2、要求 55科学技术史学科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要求 62科技哲学学科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要求 66核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要求 68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要求 71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要求 75智能所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要求 80关于博士学位标准修订的指导原则第一条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升我校博士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学校研究决定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校学位字2009173号)中涉及博士学位标准博士授予的资格、条件与程序等进行修订。第二条 学位标准修订思路(一) 树立“质量优异、追求卓越”的价值与理念;(二) 以学生

3、为本,以博士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三) “过程管理”与“出口把关”相结合;(四) 培养全球视野,提升国际学术交流能力;(五) 数量服从质量,学科差异服从总体质量要求;(六) 体现我校博士培养学术标准的国际水平。第三条 校级学位标准为各学科学位标准的最低要求,各分学位委员会可根据自身情况制订高于校级标准的学位标准,但不得低于校级标准,各分学位委员会所属的一级学科可根据学科特点制订高于分学位委员会标准的学位标准。第四条 本次博士学位标准的修订为新增要求,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校学位字2009173号)中与新要求不一致的,以此指导原则为准,其他要求仍继续实行。第五条 本次博士学

4、位标准修订主要强调如下两项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一) 创造性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二) 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第六条 各分学位委员会根据学科目前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制订出能够反映上述两项能力的客观的、可测量的、可评价的、国际化的学位标准。第七条 创造性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博士的学位标准为“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作出创造性的成果。”各分学位委员会与学科按照适当提高标准的原则对此项能力给予界定。第八条 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博士生在申请博士学位前,应有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的经历,其中包括:参加国际学术会

5、议、或进入其他国际研究机构访学、或合作研究、或参加联合培养项目等,各分学位委员会、学科可根据自身实际确认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培养的形式与范围。第九条 参考性标准:由各分学位委员会与学科根据自身情况对下列标准选择施行。(一) 博士专业课程特定要求:各分学位委员会、学科可对博士项目的课程给予特别规定,提出明确要求,凡申请博士学位者必须学习并达到要求。对于交叉学科的博士生培养,其专业课程的特定要求可由相关导师提出方案,报分学位委员会备案。(二) 学术研讨会:博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听取一定数量的学术专场报告会,具体学期与场数由各学院根据学科特色而定。 (三) 学术报告会:博士生在学期间必须有在一定范围、一定级

6、别的学术报告会上作学术报告的经历。(四) 年度进展:博士生在学期间每年须提交研究进展报告,经导师签字同意,学院组织专家(3名教授)对研究进展报告进行审查,并提出考核意见。对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学院(系)可根据考核的具体情况建议学生转专业、或转为硕士、或建议学生退学等。(五) 开题报告评审: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时间由博士生导师根据博士生工作进度情况确定,但一般应于取得博士资格后的第三学期完成,最迟应于第四学期完成。各博士点组织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专家5人(其中教授不少于3人),组成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评审小组,听取博士研究生的汇报,并对报告内容进行评议审查。(六) 学位论文公示制度:通过答辩的博士

7、学位论文,若不涉及保密与匿名评审等事项,则公示学位论文全文、评审专家名单、答辩委员会名单。(七) 学位论文抽查:抽查对象包括近一年内已经通过答辩的学位论文,发送专家评审。第十条 导师责任(一) 以育人为核心,注重博士生的全面发展(二) 关心学生的职业发展,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三) 除学校提供的资助外,为博士生的国际化培养提供支持(四) 指导博士生不断攀升更高的学术水准第十一条 所有合作培养项目的博士生,凡申请我校学位者,都必须达到我校对应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学位标准;其发表论文的要求必须不低于我校对应学科或相关学科所制订的学位标准的要求,且在该学科的学位标准所要求的最低数量内,我校必须为第一署名

8、单位。第十二条 校学位办每年将对各分学位委员会授予的博士质量给予态势评估,此评估将与博士招生名额以及学校其他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分配相联系。第十三条 对于指导过百篇优博论文的导师、或者是指导的博士生获得中科院院长特别奖的导师,学校将在招生指标以及其他教育资源的配置方面适当给予倾斜。第十四条 本次修订的学位标准实施时间自2010级博士生施行。少数学位分委员会可根据自身特殊情况对实施时间作适当调整。第十五条 本指导原则由校学位委员会通过生效。研究生院、校学位办公室负责解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结

9、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细则。第二条 我校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授权的学科、专业或学位类型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第二章 硕士学位第三条 学术水平硕士生或具有同等学力人员,通过硕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硕士学位:(一)掌握有关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第四条 资格审查(一)硕士学位申请者的资格审查,由院(系)组织专人按照本细则第三条的规定,结合其培养计划负责进行。(二)硕士学位申请条件,由各学位分委员会根据学科特点和培养模式自行制定。(三)单考委培硕士生申请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遵照同等学力硕士学位

10、申请标准执行。(四)对于在校期间受到记过处分者,需由本人申请、院(系)推荐、校学生工作部(处)审核认为确有显著进步表现,经校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校学位办”)全面资格审查后予以学位申请资格。(五)对于在校期间受到留校察看处分者,需在解除留校察看期后,由本人申请、院(系)推荐、校学生工作部(处)审核认为确有显著进步表现,经校学位办全面资格审查后予以学位申请资格。(六)对于因学术不端行为受到处分的学生,提出学位申请前,还须履行以下程序:1由其导师向所在系提出申请,并附违纪学生学术行为“显著进步表现”的书面材料;2系审核通过并经系主任签字后,报学院审核;3学院审核通过并经分管院长签字后,报校学

11、位办;4校学位办组织不少于三名同领域的专家,对其学术行为改进情况进行鉴定,同时出具书面鉴定意见;5专家鉴定通过后,由校学位办进行全面的资格审查。(七)相关学位分委员会和校学位委员会对违纪学生的学位申请进行单独投票表决。(八)学历教育未获得毕业证者,不受理其学位申请。第五条 硕士课程学习和考试要求硕士生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必须完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并达到成绩要求。其中基础课加权平均成绩达到优良(不低于75 分)为合格。基础课加权平均成绩不合格,但每门课的成绩不低于60分并取得规定的学分者,可允许参加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准予毕业,但不能申请学位。第六条 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硕士

12、学位论文应对所研究课题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并有新的见解,以此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论文正文一般应不少于3 万字。对论文内容和格式的具体要求详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论文的导师署名不得超过两位。第七条 硕士学位论文评阅硕士生撰写完成的学位论文,经导师和所在学位点预审同意后,应聘请2 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作为评阅人对学位论文进行评阅。评阅时间不得少于15 天。论文评阅人由导师提出建议,学位点负责人审核批准后报校学位办聘请。对内容涉密的学位论文,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位论文涉密研究生学位申请暂行

13、规定执行。对硕士学位论文的评阅,一般在同一学科、领域内采用集中评审。论文评阅意见书由校学位办委托各院(系)教学秘书直接寄出和回收,申请者本人及导师不得参与。论文评阅人名单应对学位申请人保密,评阅意见及有关材料应密封传递。论文评阅过程中如有1 位评阅人持否定意见,则由校学位办再增聘1 位评阅人进行评阅,如2 位评阅人均持否定意见,则本次学位申请无效。第八条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硕士学位论文评阅通过后,由学位点集中组织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组成名单由各学位点提出建议报校学位办聘请。校学位办有权调整答辩委员会委员组成名单。答辩委员会应由不少于3 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主席应由教授

14、(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担任。申请人的导师不得参加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委员应出席论文答辩会和答辩委员会会议,答辩前必须审阅论文,答辩时进行提问和参加投票表决。未出席的委员不得委托他人或以通讯方式投票。论文答辩除有保密要求外,一般应公开举行。答辩委员会根据论文水平及答辩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获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方可作出建议授予硕士学位的决议。论文答辩不合格者,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1 年内修改论文后重新答辩1 次。若答辩委员会未作出修改论文、重新举行答辩的决议,或申请人逾期未完成论文修改,或重新答辩仍不合格者,以后不再受理其学位申请。硕士学位论文评

15、阅、答辩工作于每年的5 月和11 月由各学位点组织集中进行,特殊原因需单独进行的,由导师提出申请,学位点签署意见后报校学位办批准。第九条 学位申请硕士研究生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和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资格后,由各院(系)向校学位办提出学位申请。申请时需按校学位办的要求提供有关材料,以供学位分委员会和校学位委员会审议。第十条 学位授予校学位办将硕士学位申请者的材料汇总后,分送各学位分委员会审查。学位分委员会应按照硕士学位授予标准,坚持原则,严格把关,对学位申请者的情况进行全面审查,综合评价,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获参加投票人数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方可作出建议授予硕士学位的决议。学位分委员会

16、的决议和投票结果必须由学位分委员会秘书填写在答辩情况表中,由学位分委员会主席签署意见后,报校学位委员会审议。校学位委员会原则上于每年6 月和12 月召开会议,审议学位申请者的学位授予工作,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获参加投票人数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方可作出授予学位的决议。硕士学位获得者名单由学校发文公布,并颁发硕士学位证书。第三章 博士学位第十一条 学术水平博士生或具有同等学力人员,通过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博士学位:(一)掌握有关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二)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三)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17、。第十二条 资格审查(一)博士学位申请者的资格审查,由校学位办组织专人负责,审查时除遵照本细则第十一条规定外,还应注意对博士生整个学习阶段进行全面审查,包括思想政治、科研作风、学习成绩和业务能力等。博士生申请学位的学习培养过程与学术论文发表的具体要求参照由各学位分委员会制定、校学位委员会讨论通过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要求执行。(二)对于学习培养过程与学术论文发表未达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要求条款要求的学生,若导师认为其已经达到博士学位所应具有的学术水平、具备博士学位授予条件,经导师提出书面申请、学生参加学位分委员会组织的答辩,经学位分委员会无记名投票,到会人数为全体

18、委员人数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获得到会人数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经校学位办全面资格审查后,可予以学位申请资格,但最终须经校学位委员会表决通过。(三)对于在校期间受到记过处分者,需由本人申请、院(系)推荐、校学生工作部(处)审核认为确有显著进步表现,经校学位办全面资格审查后予以学位申请资格。(四)对于在校期间受到留校察看处分者,需在解除留校察看期后,由本人申请、院(系)推荐、校学生工作部(处)审核认为确有显著进步表现,经校学位办全面资格审查后予以学位申请资格。(五)对于因学术不端行为受到处分的学生,提出学位申请前,还须履行以下程序:1由其导师向所在系提出申请,并附违纪学生学术行为

19、“显著进步表现”的书面材料;2系审核通过并经系主任签字后,报学院审核;3学院审核通过并经分管院长签字后,报校学位办;4校学位办组织不少于三名同领域的专家,对其学术行为改进情况进行鉴定,同时出具书面鉴定意见;5专家鉴定通过后,由校学位办进行全面的资格审查。(六)相关学位分委员会和校学位委员会对违纪学生的学位申请进行单独投票表决。(七)学历教育未获得毕业证者,不受理其学位申请。第十三条 博士课程学习和考试要求(一)博士生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必须完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并达到成绩要求。基础课和专业课考试由学位分委员会指定3 位或3 位以上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的考试委员

20、会主持。(二)博士生应至少掌握1 门外国语。第一外语为英语的博士生是否必修第二外语,由博士点所在学位分委员会决定,并报校学位办备案,第一外语为其他语种者,必修英语,且课内学时不得少于144 学时。第十四条 博士学位论文要求博士学位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掌握有关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论文应是系统而完整的科研成果的表述与总结。博士学位论文应在博士生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论文正文一般不少于5 万字,论文内容和格式的具体要求详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论文的导师署名不得超过两位。博士生在论文

21、工作开始前应在教研室或研究组作开题报告。博士生用于论文研究和撰写的时间一般不得少于2 年。第十五条 博士学位论文评阅博士生在完成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和博士学位论文达到上述要求的基础上,经导师、所在学位点预审同意后,方可向校学位办提请论文评阅和答辩。在举行论文答辩前,校学位办应聘请不少于5 位本学科、专业和相关学科、专业的博士生导师为论文评阅人(校外博士生导师不少于3 人)。论文评阅人由导师提出建议,学位点负责人审核后报校学位办聘请。校学位办有权调整评阅人名单。对内容涉密的论文,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位论文涉密研究生学位申请暂行规定执行。评阅人名单应对学位申请人保密,评阅意见及有关材料应密封传递。论

22、文评阅时间不得少于1 个月。评阅过程中如有1 位评阅人持否定意见,则由校学位办再增聘1 位评阅人进行评阅;如有2 位评阅人均持否定意见,则本次学位申请无效。第十六条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博士学位论文评阅通过后,由学位点负责组织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组成名单由导师提出建议,学位点负责人审核后报校学位办聘请。校学位办有权调整答辩委员会委员组成名单。答辩委员会应由不少于5 名本学科、专业和相关学科、专业的博士生导师组成(其中一般应有校外博士生导师)。学位申请人的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委员应出席论文答辩会和答辩委员会会议,答辩前必须审阅论文,答辩时进行提问和参加投票表决。未出席的委员不得委托他人或

23、以通讯方式投票。论文答辩除有保密要求外,一般应公开举行。答辩委员会根据论文水平及答辩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获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方可作出建议授予博士学位的决议。论文答辩不合格者,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2 年内修改论文后重新答辩1 次。若答辩委员会未作出修改论文、重新举行答辩的决议,或申请人逾期未完成论文修改,或重新答辩仍不合格者,以后不再受理其学位申请。第十七条 学位申请博士研究生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和获得博士研究生毕业资格后,方可向校学位办提出学位申请。申请时需按校学位办的要求提供有关材料,以供学位分委员会和校学位委员会审议。第十八条 学位授予校学位办将博

24、士学位申请者的材料汇总后,分送各学位分委员会审查。学位分委员会应按照博士学位授予标准,坚持原则,严格把关,对学位申请者的情况进行全面审查,综合评价,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获参加投票人数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方可作出建议授予博士学位的决议。学位分委员会的决议和投票结果必须由学位分委员会秘书填写在答辩情况表中,由学位分委员会主席签署意见后,报校学位委员会审议。校学位委员会原则上于每年6 月和12 月召开会议,审议学位申请者的学位授予工作,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获参加投票人数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作出授予学位的决议。博士学位获得者名单由学校发文公布,以征求意见、接受监督。3

25、个月后对无异议者方可颁发博士学位证书。第四章 附 则第十九条 对于国内外的卓越学者或著名社会活动家,经校学位委员会提名,报主管部门审查并转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可以授予名誉博士学位。第二十条 在我校学习的外国留学生和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的外国学者,可以向我校提出学位申请,对达到本实施细则规定的学术水平者,授予相应学位。第二十一条 对于特别优秀的研究生需要申请提前答辩,按我校有关规定办理。第二十二条 学位获得者的学位证书,由校学位办统一颁发。学位授予日期为校学位委员会作出同意授予学位的决定日期。第二十三条 校学位办负责受理在学位授予中有争议的各种事宜。第二十四条 学位申请中,如遇特殊情况,经

26、学位分委员会讨论,获参加投票人数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后,方可提请校学位委员会审议。校学位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投票作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第二十五条 本实施办法经校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由校学位委员会负责解释和修改,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数学学科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要求第一条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与学校关于研究生培养的有关指示精神,经数学学科学位分委员会讨论决定,特制定数学学科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要求。第二条 数学学科博士生学习培养过程要求(一)博士学位专业课程要求:凡博士学位申请者,其课程学习必须达到培养方案对博士学位专业课程的特定要求。(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博士生在学期间必须

27、参加至少一次国际会议或有境外访学经历。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出境访学后,须向导师提交会议或访学的学术总结报告,并报学院教学办公室备案。(三)学术报告:博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听取不少于15场次的学术报告会,每学期结束时填报“博士研究生参加学术报告总结表”,并提交学院教学办公室备案。(四)开题报告评审: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除了取得必要的课程学分之外,需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博士毕业论文,并在学术上做出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学生应在取得博士生资格一年内提交开题报告并通过审查委员会的答辩,审查委员会至少由三位博士生导师组成。第三条 数学学科博士生学制、学分及科研成果要求(一

28、)通过资格考试取得博士生资格的硕博连读生,总学制为56年。在申请博士学位前,申请人所修总学分不得低于 45 学分(包括公共必修课英语、政治11学分),其中MA06*课程不低于4学分。(二)对于已取得硕士学位,通过我校博士生入学考试的博士生,学制为34年。在申请博士学位前,申请人所修总学分不得低于 10 学分(包括公共必修课英语、政治6学分),其中MA06*课程不低于4学分。(三)研究生在申请博士学位前,必须以第一作者(导师署名不计在内)、我校为第一署名单位在国外或国内专业性权威期刊(由本学位分委员会认定)上发表(或被接受发表)至少2篇(其中至少1篇属于英文SCI或者EI检索源期刊) 与学位论文

29、相关的研究性学术论文。(四)研究生在本学科高水平专业期刊(由学位分委员会认定)上以第一作者(导师署名不计在内)、我校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或被接受发表)1篇(文章必须在SCI 1区或2区杂志上发表或接收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性学术论文,视同满足条件(三)。(五)对个别未按期发表学术论文的博士生,经2名院士和答辩委员会推荐且学位分委员认定其博士论文特别优秀者,可申请博士学位。(六)关于研究生延期,须由个人提出申请,导师签字,学位分委员会审核通过,不通过者,必须结业离校。(七)博士生资格考试数学学科在读硕士生需通过博士资格考试、面试、选定导师,才可转为博士研究生。博士资格考试需在入学二年内通过。

30、博士资格考试按基础数学、数学物理、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计算数学、生物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七个研究方向命题,学生根据所学专业和导师要求,至少通过两个科目的考试。考试要求:基础数学:分析学、代数学、几何学,三选二;数学物理:分析学、代数学、几何学,三选二;应用数学:应用数学 + (分析学、代数学、几何学、计算数学 四选一);运筹学与控制论:应用数学 + (分析学、代数学、几何学、计算数学 四选一);计算数学:计算数学 +( 分析学、代数学、几何学、应用数学 四选一);生物数学:分析学 + (代数学、几何学、计算数学、应用数学 四选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概率论、数理统计、随机过程三选二。

31、备注:博士资格考试科目的要求、范围等,详见数学学院博士资格考试介绍。第四条 数学学科硕士生学制、学分要求(一)通过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或免试推荐等形式取得本学科硕士研究生资格者,学制为2年。(二)研究生在申请硕士学位前,若已经以第一作者(导师署名不计在内)、我校为第一署名单位在本学位分委员会认定的期刊上发表(或被接受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性学术论文,其所修总学分不得低于 35 学分,其所修课程包括校定公共必修课(英语、政治共7学分),学科基础课(MA04*、MA05*,不低于15学分)与学科专业课。(三)研究生在申请硕士学位前,若没有文章发表(或被接受发表),其所修总学分不得低于41学分,其所修课程包括校定公共必修课(英语、政治共7学分),学科基础课(MA04*、MA05*,不低于15学分)与学科专业课。第五条 本要求与指南自2010级博士生、硕士生施行。数学类 (打 * 的为博士生要求发表论文期刊)序号刊 名主 办 单 位1* 数学学报中国数学会2* 数学年刊A辑复旦大学3* 数学年刊B辑(英文版)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4* 应用数学学报中国数学会5数学研究与评论大连理工大学6* 计算数学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