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包头师范经济地理学规范性分析:20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实证分析: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发,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行为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行为学派在在经济地理研究上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结构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哈维为代表的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强
2、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文化转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地增加,地理学家开始重视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内涵:1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次产业,如农、林、渔业和采掘业;第二次产业,如制造业、供水、汽、电等;第三次产业,如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旅馆与饮食等服务业;第四次产业,如金融、教育、 科学研究、信息业、咨询业等.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
3、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它既包括工厂、商店、农场、车站、码头、交通线路等的单独研究,也包括具有多种分部(如工厂、商店、运输公司等)的公司的区位的综合研究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考虑这种关联,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合作、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如大经济格局变化)也成为经济地理学研究重点之一.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
4、密切.尤其是我国人口众多且资源有限,研究两者关系具更为重要的意义.该研究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中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等等经济地理学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我国经济地理学家根据对经济实践的总结,提出空间格局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经济建设的区位与空间组织,是经济建设中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战略问题2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a人口问题b资源问题c环境问题d贫富差异问题3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a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b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c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d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
5、e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区位理论: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区位条件: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韦伯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那里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生产的可能性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的区别:相对于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区位因子不仅包含有用货币可度量的价值标
6、准,也包含有不能用货币所测算的非经济因子交通网:连接不同地点的交通线即为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交通网的密度: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路线的总长度,也要考虑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交通网的结构:衡量交通便捷度的指标,要综合考虑连接度和通达度指标.通达性: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可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计算.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定点的最短路径分散指数: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用贝塔指数来计算和比较.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主要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
7、不同.1在区位目标上,古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还要额外考虑到非金钱收益和“满足”的需要2在具体目标上,古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多种具体目标3古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则要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要素投入的变化可能直接导致经济活动的区位变化.生产三要素是自然投入,劳动力,资本.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以一定的空间作为依托.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征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一种是作为劳动对
8、象,像农业生产活动,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 土地的自然特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经济地理位置也会对农业土地利用产生影响.另一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像工业、交通、以及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原材料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原材料对于经济活动来讲极其重要,它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现代大规模工业生产,往往是利用多种原材料.原料配合比例及其自身价格的差异,使得不同区位获得它的成本不同.便于原料集散的区位,对原材料型企业
9、而言,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随着交通便捷性的提高和运输成本的降低,远距离获取原材料的可能性得以提高.现代经济活动中,原材料组织的空间范围已经扩展到全球视野.不仅在全球范围内按照接近原材料地的区位来被动布局经济活动,而且开始出现以重新组织原材料地的方式来实现现代生产的即时性、可靠性与灵活性能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能源是经济活动的基础,稳定的能源供给是一区位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大量消耗能源的产业活动,在区位选择中必然需要接近廉价的能源供应地.因此当地的能源供给保证程度是许多企业选择区位的标准之一.由于能源在各地的分布以及蕴藏条件差异很大,其生产成本的差异非常明显.这不仅带来了能源供应价格的地域差异
10、,还进一步造成了大耗能经济活动的区域差异.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逐步增强,利用能源的种类、数量以及形态开始影响到企业形象以及公众对相关经济活动的接纳程度.大量消耗能源的企业在许多地方不受欢迎,使得该类企业区位选择的空间余地越来越小.因而,在技术与管理角度加强节能工作,促使所使用能源类型向高级和可再生能源转化,开始成为当今能源企业关注的核心问题.资本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经济学中的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金融资本.固定资本不易移动,存在地理惯性.这种地理惯性的存在,加上固定资本的费用尤其是工业用地费用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使得固定资本成为大型装置型工业企业选择区位的重要考虑因素.金融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流动性
11、最大的要素.资金尤其是融资条件,对企业经济活动尤其是小型企业的创立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优先融资等优惠政策会对企业区位选择产生较大影响.不过不同的企业资本需求不同.因此地区资本的差异就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区位选择,从而形成企业及产业区域分布的差异.劳动力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劳动力是影响经济活动区位的重要区位因子之一,其质和量在空间上的差异导致了劳动成本在空间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成为企业选择经济区位的考虑要素,也成为劳动力移动的主要动因.对性质不同的经济活动主体,劳动力对其区位的影响可能不同.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成本的空间差异对其区位选择的影响度就很高;相反,对于非劳动密集型产业活动,其影响则相
12、对较小.技术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伴随着现代经济活动对技术与知识依赖程度的加大,技术与知识已经成为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技术进步已成为“经济模式转换的基本力量”以及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新技术方法、技术手段以及新生产工具、新管理方式等的出现,一方面使新的经济活动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改变经济活动中的生产要素组合,因此具有改变区位选择成本或效率的可能性.对于不同的经济活动,技术与知识在区位选择方面的影响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一般来说,技术与知识对知识密集型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十分明显.技术与知识的地理集中,成为经济活动地理集中的重要推动力量.技术知识、技术创新从本质上讲具有“黏性”,即使在
13、全球化经济下也仍然是地方性的.这种知上有趋于集中的倾向,从而形成产业的集聚区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生产和消费的空间分离标,交通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消费成本以及交通便利程度都成为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1运费成本对区位选择的影响: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线路运行费同运输距离相关,一般可以认为是运输距离的线性函数;而站场费则一般同运输距离无关,仅同装卸、站场设施以及管理维护费有关.2交通便捷程度对区位选择的影响:交通便捷程度主要取决于交通网的完善程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交通网密度越大,交通越便利.衡量交通的便捷程度还要考虑交通网的结构,即要综合考虑连接度和通达度指标.交通网
14、络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个区域的地理可进入性.交通便利性的提高意味着对外交往可能性提高,无论是针对原料产地、生产地还是消费地而言,都会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从而成为吸引经济活动布局的重要因素.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自然环境是影响经济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影响活动有制约作用.另一方面,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特性差异,也导致其具有不同的区位选择.在现实条件下,为了逃避严格的环境质量标准,满足经济利润的需求,一些传统污染型企业出现了从高标准地区向低标准地区集中的趋势.2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a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存续.所考察区位的影响力范围直接影响着当地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b市场特
15、性一般包括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等.在费者市场意识强的地区,容易形成挑剔性需求,也有利于激励相关新产品的出现.市场需求的特点往往取决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偏好.不同区域不同的消费习惯可带来区域间需求结构的不同.市场竞争环境和管理秩序也直接影响企业的区位选择.3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a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b“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c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d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4政策环境直接影响到一个区域发展某种行业的条件和约束,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从而成为吸引经济活动集聚的因素之一.从经验来看,政策环境无疑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重
16、要的引导因素,因而成为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重要因素之一地租曲线: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的连接曲线区位因子即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亲爱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一般因子即与所有工业均有的因子特殊因子即与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它可使相关工业企业选择特定区位)区域性因子:在区位因子中,使工业企业向特定地点布局的区位因子集聚因子:促使企业为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而集中在特定场所的因子分散因子:促使企业为避免集中而带来的不利而分散布局的因子原料指数: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区位质量: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运量,等于生产每单位产品需
17、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区位重量=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产品重量=原料指数+1等费用线:运输费用相同的点的连线 综合等费用线:全部运费相等点的连线集聚因子 :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分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纯粹集聚:集聚因子的必然归属的结果,即由技术性和经济性的集聚利益产生的集聚,也称为技术性集聚.偶然因子:纯粹集聚之外的集聚(意外集聚)临界等费用线是与廉价劳动力供给低的劳动力成本节约额相等的综合等费用线劳动力成本指数:每单位质量产品的平均劳动力成本劳动系数:每单位区位质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
18、加工系数:单位区位质量的加工价值中心地:区域的中心,供给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中心地的等级取决于其能够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水平,一般能够提供高级货物和服务的中心地等级相对较高,反之则较低中心性: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性即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货物的供给范围:由中心地供给的货物能够到达多么大的范围门槛人口: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人口,即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经济距离:决定各级中心地商品和服务供给范围大小的重要因子是经济距离为用货币价值换算后的地理距离,是由费用、时间、劳动力三要素所规定的距离,但消费者的行为也影响到经济距离大小影响零售业
19、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1消费市场状况:消费者指向和消费者收入2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3零售业间的竞争4地价的作用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因素:营利性服务企业区位选择具有层次性:1对不同城市的选择a该城市能够接受企业服务的规模和范围b服务区的人口数量和消费偏好c总体消费能力和消费量的分配状况d不同服务行业的总体消费潜力e其他竞争者的数量、规模和质量f竞争程度2对城市内特定区域的选择a服务区和具体服务设施对顾客的吸引力b竞争企业的量与质c到达该服务设施的交通通达性d该区域的居民特性和风俗习惯e该区域的空间扩展方向f该区域的基本概况等.3对具体区位地点的确定a经过该地点的交通状况和交通发展潜力b相邻企业的基本情况c
20、停车场的充足性d在该地点布局的综合费用企业最佳规模: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可带来单位生产成本的下降,这种范围的上限,被称为最佳规模规模经济:随着专业化生产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提高,最佳规模在不断扩展.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称规模效益即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指由于企业经营范围扩大(进行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活动)而获得的效率.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纵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包括后向一体化 (企业介入原供应商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前向一体化(企业控制其原属客户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多样化:一个意义广泛的概念,
21、它可以涉及相关产品的活动,也可以涉及不相关产品的活动.接触扩散:从发源地开始,向外由近及远地扩散,在空间上呈现距离衰减.等级扩散:沿着某种等级结构的地理区域进行,如城市等级结构,由上至下地扩散.通道扩张:指公司空间扩张是沿通道延伸.通道包括人际关系通道、机构(或体制)通道、生产通道、距离通道产品周期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然后分析每个阶段的区位要求,从而把这些阶段与企业的区位选择联系起来,揭示跨国公司进行跨国投资的内在原因及规律.折衷理论:将企业优势、内部化理论用于解释国际投资的空间变化.生产链:生产与销售活动关系系统.从原材料、运输、逐
22、研究与开发和其他服务活动,每一环节均为成品提供相应的增加值.组织链:组织关系系统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是区域进行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增值的载体.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特点1生产规模大,产业输出率高且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高的比重2与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关联效应强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潜导产业: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
23、是代表了未来产业的进步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对自然资源依赖型很高的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劳动力特别是廉价劳动力的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购买生产资料技术密集型产业:依靠技术的投入,技术在产品成本中占的比重大的产业传统产业:所采用的技术属于传统技术,并在发达国家中发展缓慢或萎缩的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发展速度快,增长潜力大的产业夕阳产业:产品市场需求增长缓慢,停止或下降,产业增长率低于国民经济各产业的平均水平并呈下降趋势,在经济发展中地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均逐渐下降的产业朝阳产业:产品市场需求增长快,产业增长率高于国
24、民经济各产业的平均水平并呈上升趋势,在经济发展中地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均不断上升的产业霍夫曼比例即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四个基本要素(点,线,网络,域面)区域创新网络是聚集在某个区域内的企业、科研机构、市场中介组织、行业组织、地方政府以及有关个人等创新主体,经过相互之间多渠道、多方式、多层面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促进创新发生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具有系统性,开放性,动态性,平等性,本地化.区域产业分类:1根据作用及联系(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基础性产业,支柱产业,潜导产业)2对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资源密集型
25、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3技术先进性(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4发展前景(夕阳产业,朝阳产业)主导产业的选择:高比较优秀系数,高产业关联度,高需求收入弹性,高生产率上升率,高产业创新能力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库兹涅茨法则: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第二,
26、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第三,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然而,它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呈下降的趋势.在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资本资料工业的生产不发达,此时,霍夫曼比例为5 (1).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发展速度比消费资料工业快,但在规模上仍比消费资料工业小得多,这时,霍夫曼比例为2.5(1).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
27、资料工业规模大体相当,这时,霍夫曼比例是 1(0.5).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超过了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霍夫曼比例1.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雁行形态说:在产业发展方面,后进国家的产业赶超先进国家时,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出雁行形态.即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是按“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交替发展.这样一个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在图形上很像三只大雁在飞翔,故称之为“雁行形态说”.第一只雁国外产品大量进口引起的进口的浪潮.第二只雁进口刺激国内市场所引发的国内生产浪潮.第三只雁国内生产发展所促进的出口浪潮.极核式空间结构:区域发展的早期,区域内部经济发展水平 差异不大,经济水平
28、较低.但是各个地方的资源禀赋不同,资源条件较好的地方优先发展起来,成为经济活动的积聚地.这样的积聚地也许在同一个区域内存在多个.当积聚地发展到一定的经济水平和规模后,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增长极.点轴式空间结构:区域进一步发展,区域内除了增长极外, 还有其他经济积聚地.增长极和这些点之间会发生人员、物质、信息等的交换.为了加强这些联系,区域内的点之间布置有交通线、通讯线以及动力供应线等.区域 的空间结构由极核式转变为点轴式空间结构.网络式空间结构:随着区域的进一步发展,点轴式上的不同 等级的点之间的联系也得到促进,各个点之间密布着纵横交错的各种线路,空间结构模式由点轴式发展成为网络模式.区域产
29、业结构合理性的评价:1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的资源结构相对应性,即能否有效的发挥本区域在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2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能够负担起区域在区际或全国地域分工中的任务3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是内部各个产业之间联系紧密,发展协调4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具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5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体现在主导产业先进,新旧产业更替快6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具有高结构性效益区域空间结构的点: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聚集而形成的点状分布形态,
30、点是区域经济的重心所在区域空间结构的线: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所呈现出的线状分布形态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区域空间结构通过一定的空间组织形式把分散于地理空间的相关资源和要素连接起来,产生种种经济活动,其次能够产生特有的经济效益区位指向是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种类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2原料地指向3燃料动力指向4劳动力指向5市场指向6运输指向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聚集机制形成的原因:1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2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3经济活动对聚集经济的追求聚集的作用:1导致区域的极化现象2是促进发达地区,城市,城市密集区,
31、专业化地区,产业密集带等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力量3引发和加剧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形成发展关系上的马态效应 扩散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扩散机制形成的原因:1避免聚集不经济2寻求新的发展机会3政府的政策作用聚集与扩散的关系是相互对立和并存的1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聚集与扩散机制发生作用的强度不一样2均存在着一定的惯性,但也是有限度的空间近邻效应是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空间距离衰减原理:各种经济活动或区域的经济影响力随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呈减小趋势空间近邻效应的作用:1促进区域经济活动就近扩张2影
32、响各种经济活动的竞争3带来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在发展上的相互促进工业化:国民经济中一系列重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的过程农村工业化是现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是农村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并推动整个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在空间分布上,我国农村工业化比消除高度分散化的特征我国农村工业化的特殊环境: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和部分资金2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仍严格执行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3长期计划经济导致我国处于短缺经济状态,特别是人民生活必需的工业产品严重短缺4农村工业发展具有要素比较优势和制度比较优势技术创新是技术发展中的突破,是技术领域发生的根本性的、对技术本身和经济活动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发现新的可用资源,创造新的生产工艺,发明新的生产方法,产生新的经营管理思想及相应的操作方法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1技术创新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导致区域产业结构的更新2技术创新引导和改变消费需求,改变了区域的消费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