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20.61KB ,
资源ID:2348357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348357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吴江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现状探析.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吴江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现状探析.docx

1、吴江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现状探析吴江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现状探析【内容摘要】吴江传统民间音乐是千百年来吴地群众的精神食粮和智慧结晶,也是吴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对近年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的吴江传统民间音乐传承日渐式微的现状及成因进行了分析与梳理,并对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吴江 传统民间音乐 传承 吴江东邻上海,西濒太湖,南连浙江,北依苏州,地处长三角腹地,行政隶属苏州市管辖。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年)置县,1992年撤县建市。吴江,自古就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2000年吴江退思园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同里镇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近现代著名

2、诗人柳亚子、社会学家费孝通均出生、生活在吴江。 吴江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特别是传统的民间音乐丰富多彩,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垆墟山歌、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同里宣卷、长篇叙事山歌五姑娘、盛泽小满戏等。其民间音乐活动也形式多样,如相约赛歌、节日赛歌、庙会赛唱。清末著名学者陈去病(吴江人),在其所著五石脂中写道:“吾邑四乡,往往有三家之村,不识字之氓,亦俨然集其徒六七,围灯团坐,相与吹弹丝竹,唱元明人曲本,懑懑可听,入夜则打十番鼓,杂以科诨,大类郡城清唱”由此可见,昔日吴江传统民间音乐及活动非常兴盛。上世纪90年代,芦墟镇还被命名为江苏省“山歌之乡”。2002年,同里镇被命名为“宣卷之乡”。 但

3、是,近年来,随着吴江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传统民间音乐及活动日益陷落入困境,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状况尤其令人担忧。如何准确把握吴江传统民间音乐传承的现状,客观分析其日渐式微的成因,并提出有效的改进手段和方法,成为传统民间音乐传承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吴江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现状 2009年,由钱俊主编,吴江市文化广播电视管理局出版的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吴江市资料汇编中,记载了吴江汾湖宝卷、坛丘乐人班、巧胜曲、铜罗乐人班、垂虹丝竹等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情况。现以汾湖宝卷、坛丘乐人班为例(表1)。 据表1记载,目前吴江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存在以下

4、现象:1.传承人普遍老龄化,如汾湖宝卷传承人62岁,坛丘乐人班传承人78岁。2.活动内容的局限和活动范围的萎缩,其传承空间日益狭小,受众面越来越窄。3.传承方式比较单一,口传心授,代代相传。4.随着影响力的减弱,各种民间音乐形态均出现后继乏人的状况,如汾湖宝卷仅有两名徒弟,坛丘乐人班至今还没有学徒。 这种现象,也同样出现在吴江其他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中。如2011年11月,吴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发表传统音乐普查项目情况一文,客观记述了当前同里镇罗星洲道教音乐的传承情况。罗星洲道教音乐,从南宋时开始盛行。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它吸收了上海、杭州道教音乐的营养,又蕴含了江南丝竹委婉柔和、清丽典雅的韵

5、味,形成了鲜明的同里特色。其主要流传区域也从吴江市同里镇、松陵、屯村、八坼、金家坝一带,逐步辐射至毗邻的江、浙、沪部分地区。但由于其原先赖以为生的道教庙会的消亡,罗星洲道教音乐的生存空间已经极其逼仄,加上以家族口耳相传的单一传承形式,罗星洲道教音乐同样处于严重的濒危状态。 二、吴江传统民间音乐传承日渐式微的原因 1.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 作为改革开放初期率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吴江乡镇工业的发展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上世纪90年代,仅盛泽镇几千人的纺织大厂就有十家,在岗职工四万多人。进入21世纪,吴江的乡镇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发展迅猛,并呈多元化发展态势。其中IT产业制造销量占全国

6、1/6,电缆光缆销量占全国1/4,工业缝纫机销量占全国1/3。每年生产羊毛衫一亿件,服装3.1亿件套。在企业务工,已成为当前吴江人主要的工作样式。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民就业率的提高,直接推动了吴江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2006年吴江新建农民公寓房200万平方米,安排6100多户农民,2009年汾湖镇新友小区、震泽镇新乐小区集聚进城农民6万多人。截止到2012年,已有50%的农民进入城镇社区生活。 然而,繁重而快节奏的企业工作和城镇生活,使广大农民失去了曾经拥有的快乐的“农闲”时间,昔日颇为闲暇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过去农闲时,吹拉弹唱的生活场景已经不复存在,自娱自乐的传统民间音乐活

7、动与吴江人的当下生活渐行渐远。“乡土吴江”,从某种程度上说,已经成为吴江人心目中一种历史的记忆。 2.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 吴江历来民俗活动丰富,传统民间音乐兴盛。严品华主编的同里一书,记录了吴江同里镇每年农历正月至十二月的各类民俗活动。“正月十五闹元宵。同里家家户户都要氽油墩、吃元宵、到晚上闹市区内张灯结彩,鼓乐齐鸣,许多商店门前都挂满了各种彩灯,五彩缤纷,琳琅满目,镇中心还有清音班演奏江南丝竹和十番锣鼓。深夜里,优美的音乐仍在古镇上空飘荡。从元宵节开始到农历三月初,同里地区春台戏接二连三,应接不暇,东西南北中,遍地开花。春台戏又称大戏,即今之京戏。农民为了白天看戏,常常半夜时分即赶往戏场。三

8、月二十八朱天会。四月十四神仙会。五月端午竞龙舟七月三十烧地香,放水灯。是日黄昏时分,同里每家每户都要在自家的门口或庭院内点烛烧香结束后开始放水灯。前面船上的僧人演奏佛教音乐,后面船上的人们把油纸灯内的灯草点着,慢慢放在水面上,一边奏乐一边放水灯”此外,每年吴江各镇还举行禹王庙会、神仙会、猛将会等。 随着工业化社会的来临,科学技术知识越来越得到普及。科学的文化和宗教的文化直接冲突,并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宗教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农耕时代形成的带有浓重宗教色彩的各种民俗活动日趋没落。比如朱天会、神仙会、禹王庙会、观音菩萨诞辰日等活动,无论从举办的次数,还是规模来讲,都已大不如前。传统民俗活动在当

9、今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被大大减弱。依附于各种民俗活动而存在的传统民间音乐,也随之失去了昔日的繁兴,其传承空间被动性的变得日益狭小。 3.体现现代文明的文化娱乐活动日益多元化 近年来,吴江的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截至2012年年底,吴江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80.6亿元,占吴江整个GDP的6.01%。其中包括建设了7800平方米的市文化馆,建成了占地100多亩的综合性文化广场新世纪文化广场,集影剧院、历史文化展厅、多媒体活动室等文化娱乐要素于一体。还建成了6124平方米的退思文化广场,为群众提供了宽敞的户外文化活动场所。 文化的产业化与市场化发展,加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自媒体时代的来临,人们对外部世界

10、的认知范围得到极大拓展。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越来越方便而快捷。特别是互联网、有线电视网络的迅猛发展,给吴江百姓带来了丰富而又极具冲击力的视觉盛宴。歌星演唱会、戏曲、电影、各类娱乐节目、电视剧等,异彩纷呈,吸引了吴江众多百姓的眼球。2013年8月吴江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在吴江歌舞娱乐场所名录中公布,吴江现有各类舞厅、歌厅、茶座等娱乐场所172家,网吧278家,出版物经营单位95家。吴江的文化娱乐进入多元时代。体现现代文明的文化娱乐活动的多元发展,直接导致吴江传统民间音乐的参与者被分流。 三、改变当前吴江传统民间音乐传承现状的几点建议 1.政府的大力扶持与推动 传统民间音乐不仅是中华传

11、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方本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2006年12月1日,文化部发布实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第四条中写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负责组织、监督该项目的具体保护工作”。该规定明确了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地方传统民间音乐作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理应受到地方政府的保护。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表吴江市资料汇编中,记录了吴江七都镇政府对七都木偶昆曲传承所采取的保护与发展措施。“七都镇人民政府2004年为木偶昆曲老艺人姚五宝招收五位新的木偶昆曲接班人,并由镇文化中心负责指导培养。采取的主要传承

12、发展措施有:(1)2004年由七都镇政府出资与苏州艺术学校联姻招收五位七都籍的应届初中毕业生,进行专业培养学习木偶、昆曲。(2)2004年7月1日,趁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召开期间,在苏州昆曲博物馆隆重举行老艺人姚五宝收徒仪式,为木偶昆曲正式招收接班人。(3)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包括声像、实物及木偶制作、服装、道具、舞台等。(4)2005年通过申报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使木偶昆曲进一步得到政策性保护。”目前,五位木偶昆曲传人已完成苏州艺术学校五年的木偶、昆曲专业学习,已能表演木偶戏代表作舞狮吹唢呐,木偶昆曲代表作牡丹亭游园惊梦白蛇传盗仙草西厢记猪八戒背媳妇等,并多次参加国内外演出。这

13、些措施,不仅为七都木偶的传承培育了新人,有力地推动了七都木偶的发展,也为吴江其他乡镇政府扶持所辖区域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做出了示范。 2.举办各类民间文化活动 传统民间音乐产生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其传承自然离不开在民间的活动开展。上世纪初,著名诗人柳亚子在吴江芦墟镇举办民间山歌大会,山歌大会连唱三天三夜。现在每逢农历正月初二,芦墟镇各村村民仍聚集在庙会上对唱山歌。对唱山歌已成为芦墟群众自发开展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这一活动使芦墟山歌的参与者具备了比较广泛的民众性基础,对芦墟山歌的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 目前,芦墟镇已有老年歌手20人、中年歌手30人、青年歌手40人、少年歌手100人、幼儿歌手60人。

14、镇中心小学成立了山歌班,镇上的山歌爱好者组建了山歌社,吸纳会员百余人。其中歌手杨文英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歌的代表性传承人。此外,每年举办的 “江浙沪毗邻地区田(山)歌大会串”“吴江十镇联动大型文艺巡回演出”等群众文化活动,每次活动参与的观众达20余万人次,参演的人员达2000人。由此可见,民间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为传统民间音乐提供展示平台,而且为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提供了宽阔的空间。 3.创新传统民间音乐作品 富有现代生活气息的作品创新是民间音乐存在的基础,也是民间音乐传承的活力之源。近年,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里宣卷创作了许多富有时代气息的新作品。如:九件衣箭杆河边乡下街上人等。国

15、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芦墟山歌创作了芦墟风情歌汾湖滩上新事多抛梁新曲。 新作品的产生,给同里宣卷带来了更多的演出机会,演出市场得以大大拓宽。2010年,俞前、张肪谰在同里宣卷概述一文中写道:“根据吴江市文广局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小组初步统计,目前吴江市宣卷班子共有28班,从业人员(包括临时机动人员和不经常参加演出的老年艺人)共有142人。演出场数,2007年统计一年最多达328场/班,一般均在200场左右/班。2009年统计,一年最多的竟高达350场/班,较好的在300场左右/班,一般都在200场以上/班。同里宣卷保持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由于演出场次的增多,艺人演出收入提高。10年前同里

16、宣卷的演出为400多元/场,目前已增加到600多元/场。同里宣卷班社的演出场次平均在300场/年,演出收入18万元左右/年。 芦墟山歌的创新,还扩大了芦墟山歌的知名度,吸引了新闻媒体的青睐。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芦墟山歌进行了报道。目前,芦墟山歌已成为吴江市响当当的文化名片。同里宣卷艺人收入的提高,芦墟山歌知名度的扩大,给民间音乐的传承带来了活力。芦墟镇还建了山歌馆,为芦墟山歌的传承设置了专门的场所。同里镇2010年出版了150万字的中国同里宣卷集,搜集了宣卷文物,建立了同里宣卷博物馆,还制定了创新奖励措施,鼓励、扶持宣卷班社的发展。 吴江传统民间音乐,作为吴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重要标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演唱演奏内容。做好吴江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工作,无疑对于发展吴地本色文化,促进人民群众的情感交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去病.五石脂.国粹学报,1907年. 2钱俊.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吴江市资料汇编M.吴江市文化广播电视管理局,2009. 3严品华.同里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 4文化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 2006. 5中共吴江市委宣传部.中国同里宣卷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 (责任编辑:曹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