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小学衔接实施方案中小学衔接实施方案中小学衔接实施方案中小学衔接实施方案,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中小学会有一些衔接实施方案,下面带来中小学衔接实施方案案范文,欢迎阅读。中小学衔接实施方案【1】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作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中小学,由于初中与小学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因此中小学的衔接这一环节往往被忽略,从而影响了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中小学衔接的好坏,既关系到初中生分化的时间及初中阶段的教学质量,也影响到义务教育的实施。而中小学教法的衔接直接影响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2.另外许多教师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都有一种体验:不少在小学阶段学习较为优秀的学生,进
2、入初中以后成绩骤然下降。究其原因:是小学生升入中学后,由于许多方面的不适应,形成了中小学教学上的一个“断层”。因此研究中小学学科教学的差异,寻找一条跨越教学断层的途径,实现无缝衔接,使小学生能尽快地适应中学学习,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的课题。3.我们松江学校目前是九年一贯制的学校,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有着唇亡齿寒的关系。对于我们学校来说搞好中小学教学的衔接对于学校的整体管理和统一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核心概念的界定1.对小升初衔接概念的界定:小学教育与中学教育衔接是指小学与中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2.学科教学方法概念的界定:教学
3、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是否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关系到能否使学生成为具有聪明才智、科学头脑的合格人才的重要问题之一。所以为了搞好中小学的教学衔接首先应该研究教学方法的衔接。三、学科教学方法衔接研究的范围中小学语文,数学和英语学科。四、理论依据1、从现代教育学理论看,一是循序渐进原则,二是可接受性原则。2、从认知心理学理论看,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产生知识迁移的根本。从小学到初中的学习之间要产生迁移,新的学习总以原来的学习为基础,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总有影响。3、从系统论
4、理论看,研究和处理事物时,着重从要素与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来把控。也就是我们应该重视教学各个环节中的“衔接”。4、从学习心理理论看,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小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认知前提差异较大,从而加剧了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的不适应。5、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来看,教师的角色将是“平等中的首席”。中小学衔接教育研究就要让教师改变陈旧的理念,进行角色的转换,从根本上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不管是小学教师还是中学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的衔接能更好地使小学毕业生适应初中的教学。五、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
5、改进教师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不断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首先,我们学校处于城乡接合部,我们的生源主要是农村和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学生的学习基本上依赖于教师,依赖于课堂教学。这些决定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努力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实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学会并自觉地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从而更好的适应高年级的学习生活。3、促进教师的成长。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能够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使大多数教师自觉地变“奉献型”
6、为“效益型”,变“经验型”为“反思型”,变“教书匠”为教育家,从而加快我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六、本课题的研究价值1、从理论上看,该研究在农村中小学不同学科探讨教学衔接的问题,从教学设计、课堂实施、课堂教学方法中,学生学的方法几方面进行研讨,可以为小升初衔接教学研究提供实践基础和可资借鉴的经验,丰富和发展教学方法的理论。2、从实践上看,本课题与教师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实施教学方法的衔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的效率,是减轻师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符合课改精神,真正能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七、课题研究的内容1、在教师教学上实现四个衔接的研究。要进行中小学教学方法的衔接教育,首
7、先要加强中小学教学业务交流,组织中小学教师开展对口教研活动,增强对衔接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感性认识,要求教师努力做到“四衔接”。(1)教学内容的衔接。教师熟悉对方教材内容,把握教材体系的内在联系,并在自己的教学中注意比较性联系和有机渗透,为学生的学习作好铺垫与衔接。(2)教学方法的衔接。通过双向听课及研讨,把握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各自特点,并适当渗透运用到各自的教学中去。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教是为了不教。中小学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2、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实现三个衔接的研究。(1)学习心理的衔接。开展这一过渡时期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育,
8、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远大的理想。(2)学习习惯的衔接。把学生在小学重在做好良好习惯的初步养成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形成个性化的趋势。同时围绕学习目标,吸取他人的学习方法,并结合自身特点,形成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3)学习能力的衔接发展。小学阶段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感知能力、识记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诸方面的能力,为中学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通过对上述内容的衔接实现教学方法的过渡。八、课题研究的目标1.深入课堂找到学生小升初过渡过程中影响学习效率的不利因素。2.制定课堂教学方法衔接研究的主要措施3.研究适合城乡接合部初中教学方法新模式评价体系4.全面提高学校学生的素质,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大面
9、积提高5.促进学校教师素质的提高,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九、研究的方法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兼用调查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十、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20*年3月20*年3月,共分为五个研究阶段。第一阶段:动员学习阶段(20*年3月-20*年7月)主要工作有:1、组建研究队伍。成立校长刘桂珍为组长,高冬梅,曹占兴副校长为副组长,田玲,邢志丹为主研人员。班主任及各科任老师为参研人员的研究小组。2、确定研究对象:从研究的实效性出发,我们选择了初中一年级和小学六年级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即我们主要进行小升初阶段教学方法实效性研究。3、选择实验班:综合各种因素考虑,选择七年级1班和六年
10、2班为研究实验班。4、前测、分析和调研。在课题组指导下,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出“教师教学方法调查表”对问卷进行认真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对我校中小学教学方式差异的宏观认识,从而增强了研究的针对性,对过去我校进行教学的方法、途径、手段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剖析,既总结了成功之处,又找出了研究的主攻方向。5、组织中小学衔接教师学习本学科新课程理论、了解教材总体要求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话教改,谈困惑, 促提高。第二阶段:探索实践阶段(20*年9月20*年12月)1、组织召开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改革讨论会,组织多种形式的中小学习交流活动。2、各衔接学科教师对于对口学科进行课堂观摩学习。学习后不断反思、学习、探讨
11、、改进、再实践。3、中小学衔接学科进行集体校研,了解各自原有的教学方式,然后通过探索找出平稳过渡的最佳教学方法。第三阶段:深入研究阶段(20*年3月20*年7月)1、课题组全面、深入地开展课改研究。成员加强相互听课和研究。并且带头上模式研究课,每周要推出至少两节组内模式研究课,并及时评课、总结、改进、调整。2、实验班的各科教学都要按各科的新模式来组织课堂教学。实验班老师加强学习和交流,课题组组织实验班老师每周开一次实验研究会,找问题,想措施,及时调整。3、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纵向跟踪对比研究,对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学生进行横向定期对比研究。4、学校定期开展教法新模式验收课活动。5、学校组织校级公开研
12、讨课、请优秀教师上示范课、课堂教学比赛、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第四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年9月20*年12月)1、各衔接学科在全校全面开展新模式的课堂教学。各班各学科都要按课题组总结出来课堂新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2、课题组及时总结改革中的成功经验,每周开展两次交流研讨会,推广经验,改进不足。3、加强学习和交流,积累经验。学校每周组织两节校级示范课,推广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使各衔接学科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第五阶段:结题汇报阶段(20*年3月)1、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学校及时总结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制定措施,深入开展研究,特别是对课
13、堂教学模式中的细节问题加强研究。2、学校及时总结推广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成功经验,以专题讲座、研讨会、学习简报等形式予以交流推广,供教师学习借鉴。3、学校对全校衔接学科课堂教学改革情况进行总结,结合学校实际,总结出具有我校特色的衔接学科课堂教学方法新模式。十一、课题组成员及分工组 长: 刘桂珍副组长 :高冬梅 曹占兴 孙喜霞成员 :田玲、邢志丹、六年及初一语数英教师十二、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1.收集研讨会资料、专题学习资料,2.撰写学习小结、学习心得、研讨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课堂实录等。3教师撰写教学论文、各种课堂教学活动的教学实况录象资料、专题学习资料、研讨会资料、形成各衔接学科的课堂教学新
14、模式。十三、课题研究所需的保障条件1、师资保证。课题组成员都要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和研究兴趣,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2、物质保证。学校为课题组的实验研究提供必要的时间、物力和财力保证。3、制度保证。建立课题定期活动制度,加强课堂教学实践,积极开展校内教研,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定期开展活动,积极反思总结,及时开展交流,每学期都对教学实践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并相互交流,深化理论提升,认真撰写论文。中小学衔接实施方案【2】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侧重于本课题遇到的实际问题分析)中小学作为义务教育的两个阶段,对很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不少的学生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由于学习环境的变化、学习方式的
15、转变,成绩变化非常大,个别学生进入中学以后,成绩一落千丈,甚至有厌学、辍学现象发生。通过调查发现,中小学教育的衔接不好,是导致学生出现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学生在小学时在校时间为7:50-16:00,中学的在校时间是7:30-17:45,延长了近1.5小时;小学时睡眠时间为21:30-7:00,中学时为22:00-6:30,减少了一个小时;从校园生活看,小学娱乐性的内容较多,有时间看动画片,小学生活过得比较快乐,进入中学后,课程加紧,作业量明显增加,娱乐的时间减少了,没有时间课外书籍,没有了笑容,学生的校园生活枯燥,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盼望周末的到来,厌学的情绪逐渐产生;从教学的速度看。在小学
16、时,时间充足,在课堂中有不懂得地方,教师反复地讲解,最后全班的学生基本都懂,进入中学后,教学任务繁重,为了应对中考,教师赶进度完成教学内容,讲课速度明显加快,课堂教学中不能放手给学生进行活动和交流,大部分的学生尚未完全明白就开始往后讲解了,导致不少的学生吃了夹生饭。近年来,全社会对子女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也舍得投入,社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逐年增加,这对促进学生的学习,带动教育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很多的家长也开始重视搜集有关孩子教育的信息资料,学生的中小学衔接教育被列入关注和研究的范围。义务教育的需要。初中和小学同属基础教育。我国的义务教育是
17、以九年一贯制为教学期限的。学科教学内容紧密连贯,课程设计先易后繁。那么,如何让学生顺利完成九年的义务教育,我们进行中小学学科衔接教育的研究对其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课程改革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课程改革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因此,进行中小学学科衔接教育的研究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具有迫切性。学生发展的需要。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属儿童时期,初中属少年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有着一定的差距;从学习内容上来看,初中课程门类增多了,而且每一学科的内容也接近
18、科学的体系,因而逻辑性也越来越强;从学习方法态度上来看,初中生比小学生更需要有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不仅要主动地安排学习计划,而且要学会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由小学生的“他律”自然过渡到初中生的“自律”。因此,为了使小学教师与初中教师的教育教学得到顺利、快速的衔接过渡,让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迅速顺利地适应初中的学习,让他们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一直是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深思和力图解决的课题。那么造成中小学衔接不顺利的原因有哪些?怎样才能实现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顺利过渡呢?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近年来,全社会对子女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也舍得投入,社会、家长对孩子
19、的期望值逐年增加,这对促进学生的学习,带动教育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很多的家长也开始重视搜集有关孩子教育的信息资料,学生的中小学衔接教育被列入关注和研究的范围。有关中小学差异的研究有很多,目前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学习任务差异大。课程多,文化学科从小学的两三门课程增加到近十门功课,课时量明显增多,要求标准也有很大的提高。教学要求高。语文学科,小学时以字词积累记忆为主,中学以综合能力(听说读写、语言应用)为主,是理解分析基础上的记忆;英语学科,与小学相比,单词的输入量大为增加,需要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小学生学习知识较浅,内容较少,在平时只要能够认真听课,完成作业,不需花太大
20、的力气也能保持好的成绩;从七年级开始,对学生的要求就大大提高了,除了知识点的记忆外,更侧重分析与理解,思维难度增大,由于时间紧,初中教师讲课的速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学生课堂探究的时间较少。教材编排体系不衔接编写小学教材和中学教材的人是两拨人,所以从教学内容的过渡上看,体系不一样,给六七年级的有效衔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学形式变化。在小学时使用教具多,直观性强,小组交流多以游戏为主,有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学生通过活动学习新知识,再配合充分的课堂,课后练习达到知识技能目标,学生习惯了这种教学方法。进入中学后,教学任务繁重,为应付中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放手给学生充分进行活动和交流,课堂的大部分
21、时间都以讲授-训练-讲授为主要形式,活动很少。小学时,自习课基本上由语数外三科教师支配,课堂教学后有足够的自习时间做大量的巩固练习,完成当天的作业;升入中学后,各任课教师各负其责,每学科课时安排有严格的规定,学生的作业、课外练习跟不上教学要求,学生的自觉性没有培养起来,马上会出现不完成作业,不做课后练习等机会,更谈不上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了,学习成绩会出现大幅度滑坡。三、本课题的核心概念、研究假设、研究内容、研究阶段和研究方法等(一)、核心概念:“中小学学科衔接教育的研究”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的特点,在小学六年级与初中一年级这两个教学年级段上设立衔接点,从学科知识教学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方面的教
22、育作为研究的重点突破口,逐步实现全方位的研究。从中小学教师之间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与小学教师的差异等方面进行研究,找出有效衔接的途径或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综合素质以及教师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二)、研究假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到适合中小学教育的有效衔接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知识归纳、概括能力等得到提高,实现学生学习习惯良好、学习基础扎实、能力多样教育目标,为学生顺利完成初中学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三)、研究内容:1、学生由小学升入中学面临的主要问题(1)、小升初后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要求的变化。中小学学习内容在升入初中以后的有哪些明显变化,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出现了哪些变化,
23、是本课题调研的重要内容(2)、小学升入初中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农村中学生住校学习,对原来小学时学习依靠家长督促的学生的影响研究(3)、中小学教师在教学方式的变化对学生的影响。中小学教师在教学方式上的不同特点、不同要求对学生学习的影响2、七年级教师和学生应对中小学衔接问题策略的研究(1)、学生在学习习惯上由他律到自律的过渡方式研究。如何抓好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工作,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稳定、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索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2)、学习能力的衔接发展。初中学生的表达能力、感知能力、识记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3)、中学语数外教师在知识内容自然过渡方面的有效探索(四)、研究阶段:1、
24、准备阶段:从20*年11月到20*年12月为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查阅文献资料,从理论上搞清课题的界定,并寻找课题实验的理论依据。对课题进行整体设计,构建实验研究的基本框架,制定实验研究方案,明确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步骤。为课题实验做好充分的准备。学习有关理论,查阅相关资料,对本课题将要研究的内容做一个初步的了解(20*.11-12)2、实施阶段:从20*年1月到20*年10月为实施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抓实验工作的全面开展,进一步完善研究条件,深入调查研究对象,收集整理有关信息资料。广泛收集实验过程的研究资料,整理、汇编研究成果材料,并逐步推进。进行问卷调查,掌握衔接存在问题,组织学
25、生竞赛,形成阶段学科评价。(20*.1-20*.,10)3、总结阶段:从20*年11月到20*年12月为总结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进行认真的总结,撰写总结课题研究的工作报告和课题研究报告,进行自我评估,搭建反思平台,及时提炼研究成果,申请结题验收,申请结题鉴定。(20*.11-12)(五)、研究方法调查问卷 案例研究 经验总结法本次研究活动的基本理念要以人为本,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学科教学研究的为载体,以教研组为依托,以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为手段进行集体备课。组织教研组成员教师交流讨论,教师进行经验交流,确定指导教学实践的相关理论,进行集体集中备课,来进
26、一步在实践中检验科研课题的预设效果。1、反思课堂教学研究方法针对教学中的实际情况,通过课堂上观察学生的表现、课下座谈交流、学情调研等方式发现并分析存在的问题或不恰当的地方。通过设计问题设计实施行动反思总结三个环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归纳、边完善、边总结,最后制定出比较适合农村中学学生学习认知特点的知识呈现方法。2、学情跟踪研究方法对实践研究过程中成功与失败的知识处理环节进行跟踪研究,剖析原因,从而使本课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加强教学设计的整理与教学活动反思,注意教学资源的收集与整理,综合比较,搜集各种案例,并进行案例分析,写结合自己教学的真实案例分析、教学反思,不断的总结升华。3
27、、针对阶段性小结研究成果并进行局部实践进一步在成员组内部进行理论、经验的交流研讨,并将一些成功的理论经验作为学校教研成果在局部范围内推广,组织全校教师对于此研究进行反思补充知道,使得这一理念能够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和使用。四、本课题研究完成后的研究报告撰写提纲(分解到一、(二)级标题即可。)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1、中小学教育差异的现状分析。2、进行中小学衔接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开展中小学衔接教育的重要现实意义。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果(一)学生由小学升入中学面临的主要问题1、小升初后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要求的变化。中小学学习内容在升入初中以后的有哪些明显变化,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出现
28、了哪些变化,是本课题调研的重要内容2、小学升入初中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农村中学生住校学习,对原来小学时学习依靠家长督促的学生的影响研究3、中小学教师在教学方式的变化对学生的影响。中小学教师在教学方式上的不同特点、不同要求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二)七年级教师和学生应对中小学衔接问题策略的研究1、学生在学习习惯上由他律到自律的过渡方式研究。如何抓好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工作,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稳定、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索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2、学习能力的衔接发展。初中学生的表达能力、感知能力、识记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3、中学语数外教师在知识内容自然过渡方面的有效探索主要研究成果为研究报告中小学
29、衔接教育的有效策略研究;研究过程中的相关经验及论文。三、本课题研究未完成的任务以及对本课题问题的思考对中小学衔接教育的研究在今后还需继续探索和深入研究的问题。中小学衔接实施方案【3】一、指导思想通过砚泉学校与十里河小学举行教育教学衔接系列活动,以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为宗旨,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和教师专业化发展为重点,加强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意识、效率意识,切实发挥“桥梁纽带”和“专业引领”的功能。通过开展校际教研活动,加强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与合作,共同分享教学资源和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营造有利于初中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连贯性和有效性,帮助学生尽快渡过转折期,融入新的学习环境。二.活动主题中小衔接研讨 共享教育资源三、活动时间20*年4月22日;20*年4月28日四、活动地点砚泉学校;十里河小学五、参加人员两校语、数、英教师各1名,负责学校教学的业务领导一名。六、活动计划1.选择中小衔接研讨内容;2.各校教研组根据选择内容预先准备理论资料;3.召开活动前协商会议,确定活动议程及形式,确定上课教师(初中、小学各23名教师上课);4.上课教师备课,准备材料及课件;5.开展主题研讨活动;6.整理装订活动资料集。初定活动议程及形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