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81.18KB ,
资源ID:2346883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346883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教版必修1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案.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教版必修1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案.docx

1、人教版必修1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案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历史纲要导引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学科素养对接时空观念通达时空观念掌握对比春秋战国形势图,分别列出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掌握田氏代齐、三家分晋的大致过程及其标志性意义史料实证运用史料实证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变法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百家争鸣”是大变革的思想反映历史解释明确历史解释研思对列国争霸的实质及华夏民族的融合进行历

2、史解释,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大发展唯物史观立足唯物史观认知春秋战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革时期,充分体现了经济基础推动上层建筑的变革家国情怀渗透家国情怀感悟华夏作为族群、文化、国家政权,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滋生发展知识点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列国纷争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1)春秋五霸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权地位。东方的齐国、北方的晋国、南方的楚国、长江下游的吴国与越国先后建立了霸权,统称为“春秋五霸”。(2)战国七雄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

3、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7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历史上通常把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战争频繁,诸侯争霸,华夏认同。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学习聚焦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丧失后,诸侯纷争,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2.华夏认同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1)春秋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

4、夏,这些周边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2)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历史纵横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知识点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春秋战国的经济有重大发展。(1)农业的发展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2)工商业的繁荣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私营工商业主聚集

5、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微点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用牛犁耕并逐渐推广。耕犁的出现,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2.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1)各国的变法运动战国兼并战争日益剧烈,为了富国强兵,各国努力提高统治效率。各国通过变法,先后建立了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官僚制国家。(2)商鞅变法时间:商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56年。内容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强调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政治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6、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影响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学习聚焦春秋战国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导致上层建筑变革。思维升华商鞅变法的影响(1)商鞅变法顺应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商鞅被杀,但他的变法措施在秦国深入人心,得以继续推行。(2)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变法。对封建制度的确立起决定作用的措施是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对旧贵族打击最大的措施是奖励军功。对中国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建立县制。知识点三孔子和老子1.孔子儒家学派的创

7、始人(1)孔子的思想主张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推行“仁政”,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孔子对现实不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但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2)孔子教育方面的显著成就孔子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推动了私学的发展。相传孔子晚年对诗书礼易乐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后来这些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孔子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弟子整理成的论语当中。特别提示孔子的思想体系(1)孔子针对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2)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

8、政和任意刑杀,这是其“仁”的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3)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这是“仁”的思想在教育方面的体现。(4)孔子主张通过“礼”规范人们的行为保证“仁”。2.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1)老子的哲学思想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老子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2)老子的思想主张老子在政治上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老子的观点见于老子一书。学习聚焦孔子和老子分别是我国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们的思想在我国历史

9、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微点拨老子的“无为”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统治者不妄为、不胡作非为和为所欲为,反对严刑峻法和苛政。其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无不为”。知识点四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1)社会变革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士人从各自代表的阶级阶层集团利益出发,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影响社会现实。(2)新兴的士阶层崛起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文化知识向民间普及。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3)“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各国统治者出于竞争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

10、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概念阐释“百家争鸣”中的“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派别多。“争鸣”并不意味着各家各派别的主张绝对不同,而是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各家学说都是为了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诸子学派及代表人物学派代表人物道家老子、庄子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阴阳家邹衍兵家孙武2.“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及主张(1)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孟子和荀子的学说从不同角度发挥并补充了孔子的思想,为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提供了理论基础。(2)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庄子的思想比老子更加消极保守(3)新出现的重要派别有墨家、法家。墨家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法家则适

11、应专制集权的社会趋势,主张以法治国,君主独裁,反映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政治思想。微点拨“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探究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纷争 (1)试分析图1所示形势图形成的原因。提示:原因:周王室势力的衰微。各诸侯国为取得更多的土地和人口,相互之间进行频繁的战争。(2)试比较说明图1和图2所示形势的根本不同点?提示:性质不同,图1为奴隶主间的争霸战争,图2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兼并战争。(3)图1、图2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什么时代特征?提示:奴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确立的大变革大动荡

12、时期。图1为春秋列国形势图,隐性信息是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进行争霸战争,出现了“春秋五霸”。图2为战国形势图,图中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为“战国七雄”。隐性信息是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论从史出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性质的比较(1)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大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而战,因此,春秋战争是争夺土地和人口的兼并战争,是奴隶主的掠夺战争。(2)战国时期的战争,除扩大地盘、掠夺人口等与春秋相似外,开始具有封建兼并战争的性质,以后逐渐转化为封建的统一战争。深化拓展如何看待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1)从战争的目的来看:春秋时期战争的目的是争夺土地、人

13、口,迫使其他国家承认自己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是兼并其他国家,完成全国统一大业。(2)从战争的影响来看:春秋战国的战争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破坏了社会生产,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战争在客观上对实现地区性的统一,促进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各民族的融合和社会的变革有一定的意义;由于在争霸和兼并战争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因此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有利于统一。探究点二商鞅变法材料一商鞅变法令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材料二商鞅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

14、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材料三(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居五年,秦人富强。史记商君列传(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及根本着眼点。提示:重农抑商。根本着眼点:使农民附着在土地上,保护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封建经济基础,确立封建制度。(2)指出材料二反映了商鞅的哪一项变法措施?有何影响?提示:军功授爵制度。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3)说明材料三中商鞅变法的措施及影响。提示:措施: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材料一反映商鞅变法强调“力本业”体现了重农抑商,以农为本。材料二反映商鞅变法中有

15、关奖励军功的相关规定。材料三“置令、丞,凡三十一县”表明商鞅变法废分封,推行县制。论从史出商鞅变法对新兴地主阶级意志的体现:(1)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增强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的势力。(2)“废分封,行县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打破“封国”、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3)“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既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又满足了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深化拓展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相同点春秋战国时期

16、,铁器和牛耕普遍使用,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从而大大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奴隶制的井田制随着私田的增多而逐步瓦解,到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为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通过变法和改革,封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1)背景相同:都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都是在愈演愈烈的兼并战争推动下产生的。(2)目的相同: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的胜利。(3)措施类似:都是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并且提出

17、了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4)性质与指导思想相同:都是一场在法家思想指导下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封建化运动。(5)结果和影响类似: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探究点三“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材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材料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

18、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1)有学者认为,“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潮流发展的产物,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的时代潮流是什么?提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冷落,而法家思想备受推崇的原因。提示: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割据,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孔子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法家的中央集权、严刑峻法等主张适应

19、了时代要求。材料一主要反映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和历史使命。根据句号分层概括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第一层说明了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第二层说明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促进了社会转型。材料二反映了“百家争鸣”具体辩论的内容。“三场大辩论”“三大战役”是本材料的核心语句。“三场大辩论”“三大战役”说明了“百家争鸣”具体辩论的内容涉及人性和治国等方面。论从史出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

20、明建设。(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深化拓展“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及“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道家

21、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2)“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的哲学思想、法家的变革精神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形成的思想传播到邻国及西方,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规范解题例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子认为这违反了晋国祖宗唐叔所

22、订立的法度,使得贵贱无序,国家就不好统治了;鲁国季氏采用了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非常生气;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要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材料表明孔子的立场是()A行仁政,反对刑罚和战争B法先王,祖宗之法不可改变C重礼乐,以礼乐教化百姓D正其名,端正宗法等级秩序题干材料表明孔子主张用战争维护宗法等级秩序,A项可排除。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子认为这会使得贵贱无序,孔子反对的缘由是维护贵贱的等级秩序,B项可排除。以礼乐教化百姓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C项错误,可排除。答案:D审题干:材料列举了春秋时期诸侯违反等级秩序的事件,孔子非常

23、生气,表明了孔子维护等级秩序的立场。验结论:材料“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要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孔子反对赵氏、鲁国季氏、田氏旨在维护落后的宗法等级秩序,反对社会变革,故D项正确。 随堂检测1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把晋国的三家大夫升格为诸侯,三个新国出现于历史的舞台上。公元前386年,齐大夫田氏托魏文侯请得了周王的册命,升格为诸侯。以上历史现象说明()A诸侯势力日渐强大 B王室衰微礼崩乐坏C诸侯争霸战乱频繁 D天子册命控制诸侯尝试解答_B_材料中的“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反映了战国时期周王的势力衰落,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2.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这一

24、时期,对促进华夏认同起直接作用的因素是()A兼并战争 B铁器使用C各国变法 D商业兴盛尝试解答_A_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是促进华夏认同的主要方式。3.“朝秦暮楚”是战国时期人才频繁流动的真实写照。这一时期各国招募人才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社会转型 B发展封建经济C打击贵族特权 D增强本国实力尝试解答_D_判断战国时期,赢得兼并战争是各国招募人才的目的。4.下图为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铜布币主要流通于赵、魏、韩等国;铜贝币在楚国流行;铜刀币流行于燕和齐国等地;铜圆币流行于秦国。这表明()A战国时期统一市场形成 B不利于商品流通和市场发展C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形成 D

25、各国变法推动了商业发展尝试解答_B_从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可看出各国货币不统一,分析判断这一社会现象的影响。5.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这种做法实际上()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 D将所有土地公有化尝试解答_A_从题干中可知其措施为“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承认了土地私有分析判断正确选项。6.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A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

26、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B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C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D强调从“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统一的社会尝试解答_A_孔子强调“仁”,即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孟子强调“仁政”,即对统治者个人政治素养的要求;荀子的“仁义”则是指仁爱和正义,宽惠正直。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都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课时作业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选择题1鼎,是周朝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春秋时期,出现了楚庄王问鼎事件。对此表述正确的是()A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全国的统治B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受到公开的挑战C分封制等级森严,统治集团内部稳定D周王室土地被吞并,完全失去分

27、封大权解析:春秋时期的楚庄王问鼎事件,表明诸侯已公开挑战周王室的权威,故选B项。答案:B2铁犁牛耕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在中国最早出现于()A商朝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B项正确;A项主要是骨器和石器;C、D两项都晚于B项。所以答案选B。答案:B3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实际上反映了()A新兴地主与奴隶主贵族的斗争B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斗争C周王室与诸侯王之间的斗争D奴隶和平民与奴隶主的斗争解析:本题考查对战国时期史实的掌握情况。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是封建制的确立时期,三家、田氏

28、代表的是新兴地主的利益,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反映了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的夺权斗争,故选A项。答案:A4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A重农抑商 B实行什伍连坐C奖励耕织 D按军功授爵解析:解题关键是弄清被选项中各种措施的影响。依据教材相关内容可知,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其利益自然受到损害,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5在商鞅变法的法令中,禁止弃农经商的规定主要是为了()A保证战争的兵源 B废除旧贵族的特权C建立县制 D奖励军功解析:小农经济不仅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而且也是我国古代兵源的主要来源。当时的军队士兵必须自备

29、武器甚至鞍马,只有大量自耕农的存在,兵源才能得到保证,故选A项。答案:A6(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引自战国策秦策一)文中“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A没落贵族的利益 B立功将士的利益C新兴地主的利益 D富裕农民的利益解析: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解题时首先要读懂材料,正确理解材料,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找出正确答案。通过阅读本题的材料,便知文中的“人”对商鞅变法持反对态度,那么谁会反对商鞅变法呢?它是变法的受害者,依据教材可知,商鞅变法触犯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所以文中的

30、“人”很可能代表选项A没落贵族的利益,选项B、C、D都是变法的受益者,不会持反对态度。这样确定正确答案为A。答案:A7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解析: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题目考查的是对宗法制的理解和运用,在中国古代思想流派中对等级制度观念要求比较强烈的是儒家学派,故本题选择A项。答案:A二、非选择题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篇材料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材料三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材料四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