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4.10KB ,
资源ID:2345563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345563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浅析正外部性视野下我国个人捐赠的税法完善.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浅析正外部性视野下我国个人捐赠的税法完善.docx

1、浅析正外部性视野下我国个人捐赠的税法完善浅析正外部性视野下我国个人捐赠的税法完善(作者 : 单位: 邮编 : )摘要 个人捐赠具有正外部性属性, 相关税收法律制 度存在税收优惠程序较严、 税收优惠比例较低、 税收优惠专门立法缺 失等问题。 根据正外部性内部化的基本原理, 应该在制定实物抵扣具 体办法、提高捐赠优惠比例、允许递延抵扣、简化税收优惠手续等方 面完善个人捐赠税收优惠制度; 同时从建立纳税人编码制度和信用等 级制度、遗产税和赠与税制度及个人捐赠税收优惠权利保障制度等方 面建立个人捐赠的税收优惠辅助制度, 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励个人捐赠 的积极性。关键词 正外部性;个人捐赠;税法缺陷;完善途

2、径正外部性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论述市场经济 的“利他性”时的观点。斯密认为, “在追求他本身利益时,也常常 促进社会的利益”。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外 部经济”的概念。后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从成本、收益、经济利 益、非竞争性、制度等视角对正、 负外部性的形成和含义进行了研究。 个人捐赠具有典型的正外部性: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个人捐赠给他人 带来了额外的收益 (外部经济 ) ,他人对得自于个人捐赠的收益不需要 做对等的给付;从法学的视角看,笔者认为,个人捐赠是捐赠者与受 赠者之间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 即个人捐赠是个人履行对其他人无偿 的给付义务,而受赠者行使了无偿获取捐

3、赠的权利。但是,要鼓励个 人捐赠必须从各个方面进行激励, 税收是重要手段。 我国税法对个人 捐赠存在税收优惠政策不完善、可操作性差、退税手续繁琐等问题, 没有形成有效的个人捐赠激励制度。 因此,完善个人捐赠税收法律制 度具有重要意义。一、我国个人捐赠的相关税法规定及其存在的问题 个人捐赠是指个人的公益、 救济性捐赠, 即纳税人通过我 国境内非营利的社会团体、 国家机关向教育、 民政等公益事业和遭受 自然灾害地区、贫困地区的捐赠。(一) 我国个人捐赠的相关税法规定 目前,我国个人捐赠的相关税法规定主要有我国 个人所 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公益事业捐赠法及国家税务 总局和财政部颁布的规章

4、等。 根据以上法律法规, 个人捐赠要享受税 收优惠政策,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具体可归纳1、个人捐赠享受税收优惠的前提性规定。个人捐赠享受 税收优惠有特定的前提,根据我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第三条规定, 只有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可以接受个人捐赠, 此时个人才能享受税收优惠。 公益事业是指非营利的下列事项: 救助 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等困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活动; 教育、 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促进 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其他社会公共和福利事业。 公益性社会团体是指依 法成立的,以发展公益事业为宗旨的基金会、慈善组织等社会团体。2、个人捐赠享受税收优惠

5、的限定性规定。 个人所得税法 第六条第二款规定: 个人将其所得对教育事业和其他公益事业捐赠的 部分,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从应纳税所得中扣除。 个人所得税法实 施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 税法第六条第二款所说的个人将其所得对 教育事业和其他公益事业的捐赠, 是指个人将其所得通过中国境内的 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教育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以及遭受自然灾害地 区、贫困地区的捐赠。 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义务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 30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即允许扣除的捐赠额 =应纳税所得额x 30%,应纳个人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一允许扣除 的捐赠额)x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另外,对符合下列捐赠方式(即

6、 通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 )的个人捐赠,可以在缴纳个人 所得税前全额扣除,包括:向老年活动机构、教育事业的捐赠;向红 十字事业的捐赠; 向公益性青少年活动场所的捐赠; 向中华健康快车 基金会、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中华慈善总会、中国法律援助基金 会、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中国残疾人 福利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煤矿尘肺病治疗基金会、中华环 境保护基金会用于公益性、救济性的捐赠。3、个人捐赠享受税收优惠的程序性规定。在税收申报程 序上,根据 2005年 8月 3日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税收减免管理办 法( 试行) 的规定,应当在政策规定的减免税期限内,向主管税务

7、机 关提出书面申请,并报送减免税申请报告,列明减免税理由、依据、 范围、期限、数量、金额等资料和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申 请减免税的材料不详或存在错误的, 纳税人应当更正。 其中资料就包 括非营利组织出具的捐赠票据。同时公益事业捐赠法第十六条规 定,受赠人接受捐赠后,应当向捐赠人出具合法、有效的收据;财政 部、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规定, 接受捐赠的非营利组织应按照财务隶属 关系分别使用由中央或省级财政部门统一印 ( 监) 制的捐赠票据,并加 盖接受捐赠或转赠的非营利组织的财务专用印章。(二) 我国个人捐赠税法规定存在的问题 相关资料显示,我国人均捐献款一度仅为 0.92 元,不足 人均GDP

8、勺0.02 %。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每年有近 6000万 以上的灾民需要救济, 有 2200多万城市人口生活在低保线上, 有 7500 多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需要救助。另外,还有 6000 万 残疾人需要社会提供帮助。 可见,我国社会对捐赠勺需求和个人捐赠 勺供给形成强烈勺反差。从税法角度看,其主要原因有:1、公益事业范围较窄。按照公益事业捐赠法勺规定, 个人只有向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非营利勺事业单位捐赠, 才可以 在法定勺限额内享受税收优惠。 而我国对非营利组织勺资格认定是特 许制。这样一来, 个人捐赠后获得税收优惠勺非营利组织就很少,不 利于鼓励个人捐赠。2、税收优惠程序

9、较严。个人捐赠勺税收优惠减免程序繁 琐,办理复杂。 大部分非营利机构所用的票证是财政部门发的事业单位的收据。这种收款收据的防伪也是比较差的,仿造起来非常容易。 造成税务部门对这种收据的认可度差。 这给个人捐赠的税收减免造成 一定的麻烦。3 、税收优惠比例较低。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中, 企业与民众的捐赠比例较低, 其中的原因:一是公众捐款的意识不强; 二是税收减免的激励效果不明显。 其主要原因还是规定的税收优惠比 例过低。按照规定,纳税义务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 30的部分, 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只有个人向法律规定的特定的非营利 组织捐赠才能在缴纳个人所得税前全额扣除。 与其他国家相

10、比, 这个 优惠比例较低。4、优惠立法空白较多。我国对个人捐赠的税收法律制度 很少,一些领域存在立法空白。 如捐赠实物享受税收减免优惠的问题, 我国相关的税收法律制度尚没有这方面的规定, 主要是物资的实际价 值评估工作实施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再者我国也缺乏向外国非营利组 织捐赠的税收优惠法律法规等。此外,我国对个人捐赠的税法激励配套保障制度也很少。 如我国尚未开征赠与税、 遗产税等,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个人捐赠这 种正外部性行为的热情。 二、国外个人捐赠相关税法规定及对我 国的启示外部性的本质是围绕行使权利引发的利益冲突。 为有效地 激励个人捐赠的正外部性行为, 使捐赠者捐赠利益不受损, 从而

11、提高 捐赠的积极性,世界各国对个人捐赠制定了不同的税收优惠法律及政 策。在这些税收法律及政策中, 最关键的是赋予了捐赠者一定的权利, 从而大大激励了个人捐赠。(一) 个人捐赠享受税收优惠的范围较宽个人捐赠享受税收优惠的前提较宽表现在, 对公益性社会 团体和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认定较松, 范围较宽。 欧美等国家一 般有三种认定非营利组织的模式: 一是由税务部门认定; 二是由相关 的行政机关认定;三是由一个专门的准政府机构认定。其中,对已认 定为非营利组织的, 一般有税收优惠资格的后续审查。 如有的国家规 定,基金会需要接受税收各部门、公众、媒体的管理和监督,以决定 它们是否有资格继续享受税收优

12、惠待遇。 这种后续审查有利于提高非 营利组织的公信力。 美英两国对有资格的非营利组织实行审核制, 只 要符合条件都可以使捐赠人获得税收优惠。(二) 个人现金捐赠享受的税收优惠较高 美国、加拿大、英国和印度的个人现金捐赠享受的税收优 惠较多。美国 1969 年的税法沿用至今,对于捐赠的免税比例是个人 30;加拿大税务法规定,纳税人一年能申报的慈善捐款额不能 超过当年的个人税后收入的 75;英国个人所得税率分成三个等级, 按照收入水平分别为 10的起始税率、 22的基本税率和 40的较 高税率。个人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就是捐赠款项按照较低的所得税基 本税率纳税。英国遗产税法规定,对慈善捐赠免税,对国

13、家公益 事业捐赠免税,对以土地、建筑物、艺术品等财产为公共利益而作的 捐赠免税。印度税法规定, 任何个人和团体向免税组织捐赠,都可获 得其捐赠额 50的减免税权;为了获得减免税资格,捐赠必须不少 于 250 卢比,不超过 50 万卢比,或者不超过捐赠者总收入的 10。(三) 个人实物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较全 美国、加拿大在个人实物捐赠的税收优惠方面都有明确规 定。美国税法对现金和财产的捐赠规定了不同的优惠待遇。 美国法案 规定:“个人捐赠的款物可以在个人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但最 高不超过应纳税所得额的 50。实物捐赠时,要评估捐赠物在捐赠 时的公平市场价值, 该价值是指在物品从心甘情愿的卖者

14、转移到心甘 情愿的买者手中的价格, 两者对相关的事宜有合理的知识, 并不是被 迫的买和卖。”税法同时规定,纳税人要想通过捐赠减少纳税,必须 符合以下条件: 如果捐赠价值超过 250 美元,受赠者都须出具一份描 述捐赠物价值的证明;若捐赠物超过 5000 美元必须向国内收入局提 供关于物品价值的详细评估书, 而且捐赠者、 受赠者及出卖物品的第 三方都不能充当评估人的角色, 除非评估价低于售价。 加拿大对文化 财产的捐赠有两项特别税收优惠: 一是可以要求相当于赠品公平市场 价值金额的税收抵免;二是由“文化捐赠”产生的税收抵免可以全部 用于抵免其所得税。如果授权机构在 5 年内将捐赠的文化财产出售

15、( 出售给另外一家授权机构除外 ) ,将需要缴纳相当于其公平市场价值 30的税额。这种税收设计既可最大限度地鼓励个人将有价值的艺术 品和文化财产捐赠给本国文化机构, 又可防止有人滥用有利可图的税 收优惠,将国家财产变现。(四) 激励个人捐赠的税收辅助制度较多 美国、日本等国家制定了一些税收配套制度激励个人捐 赠。如日本制定了继承税和赠与税, 美国也制定了类似的遗产税和 赠与税。各国在两税的配合方式上有所不同,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 “无”赠与税模式。即不单独设置赠与税,而将财产所有人死亡前一 定时期赠与他人的财产归人遗产税税基中征收遗产税。 二是并行征税 模式。即分设遗产税和赠与税,对死者生前的

16、赠与财产课征赠与税, 死后遗留的财产课征遗产税。 三是交叉征税模式。 仍设有遗产税和赠 与税两个税种, 对死者生前分赠他人的财产征收赠与税, 死亡时对其 财产征收遗产税, 遗产税的税基中应包括死者生前累次赠与的财产价 额,但死者生前赠与税可从遗产税总额中抵免。这类财产税的开征, 一些人就面临两个选择: 一是交遗产税赠与税; 二是捐给社会公益事 业。由于遗产税和赠与税有对捐赠的扣除, 促使人们关心社会公益事 业;更有成功的人士欲通过向非营利组织捐赠来维护自己的良好的社 会形象。这也是相对我国而言外国个人捐赠比例较高、 捐赠积极性较 高的原因之一。 激励个人捐赠的税收的另一个配套制度是简便的申报

17、手续。美国就采用一种宽松的标准扣除代替分项扣除。 而且在美国联 邦税收实践中, 纳税申报应当选择恰当的表格, 联邦税务局为此设计 了不同的表格, 以回应不同的纳税人以及不同的税种。 这大大简化了 个人捐赠的税收优惠手续。在较好的税收政策环境下,世界第二富翁沃伦巴菲特宣 布捐出 85的个人财富用于慈善事业,其中有近 300 亿美元的捐款2000投入到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中。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 年创办的比尔与梅琳达, 盖茨基金会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慈善机构, 其 中有 290 亿美元资金来自盖茨夫妇的捐助, 盖茨曾在向外界公开的遗 嘱上称,他将把全部财产的 98留给这个基金会。可见,以上的个 人捐赠

18、税收制度是成功的,值得我们借鉴。三、完善我国个人捐赠税法规定的具体措施 正外部性内部化的经典措施是庇古的津贴理论。 根据个人 捐赠的属性,政府没有必要对个人捐赠予以补偿。但是,相关研究表 明,相应的税收政策能够激励社会捐赠。因此,借鉴国外立法经验, 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 健全我国个人捐赠相关税法能够大大激励个人 正外部性的捐赠行为。其具体措施有:( 一) 完善个人捐赠税收优惠法律制度1、改革捐赠人税收扣除制度。(1)提高捐赠优惠比例。安德森和贝耶尔的一项研究对税 收抵免在鼓励纳税人提供慈善捐赠方面的激励作用进行了调查。 他们 根据美国密歇根州 1988 年对社团基金的税收减免措施及相关调查数

19、据,发现税收减免对于促进个人和机构对社团基金的捐赠规模和数量 确实具有积极作用。 相对国外而言, 目前我国税法对个人捐赠的税收 优惠比例过低。在制定捐赠税法时,既要考虑税收的激励,又要鼓励 公平地捐款。如果实行累进税率,所得额越高,税率也越高,税收扣 除给予纳税人的受益更大, 如加拿大, 税收体系将个人慈善捐赠的税 收抵免机制与个人所得税适用三级累进税率联系起来, 这种办法过于 复杂,不利于降低我国的税收成本;而如果实行税收抵免,相同的抵 免额将使低收入纳税人得到更高比例的减税, 如英国,个人捐赠的税 收优惠政策是捐赠款项按照较低的所得税基本税率纳税, 会大大激发 个人捐赠,但会造成个人所得税

20、的税收收入大量减少。同时,大量经 验数据表明,高收入纳税人对税率相当敏感,允许扣除而不是抵免, 往往吸引富人捐赠更多。笔者认为,可参照美国的做法,将优惠比例 提高到纳税所得的 50。这既有利于提高个人捐赠的积极性,简化 税收审计,也不会使财政收入大幅减少。(2)允许递延抵扣。我国目前没有规定超过捐赠优惠的部 分可以允许递延抵扣,不利于激励个人捐赠。美国税法规定的个人慈善捐赠税收优惠可向后结转, 结转 期限不超过 5 年。我国可借鉴其经验,规定对于一般性捐赠,扣除期 基数应当限定在当月应税所得额,特殊情况下可以顺延 16个月,以这几个月的应纳税所得额为税基计算扣除比例。 对于巨额捐赠, 达 到或

21、超过年应纳税所得额一定比例的则允许加成扣除, 或延长扣除年 限,但最长不超过 5 年。(3)简化税收优惠手续。依照 2005年 8月 3日国家税务总 局国税发 2005129 号发布的收减免管理办法 ( 试行) ,纳税人申 请报批类减免税的, 应当在政策规定的减免税期限内, 向主管税务机 关提出书面申请,并报送相关资料。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 于公益救济性捐赠税前扣除政策及相关管理问题的通知 的规定, 纳 税人在进行公益救济性捐赠税前扣除申报时, 须附送以下资料: 接受 捐赠或办理转赠的非营利的公益性社会团体、 基金会的捐赠税前扣除 资格证明材料;由具有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非营利的公益性社会

22、团 体、基金会和县及县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出具的公益救济性捐 赠票据;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这其中的手续相当繁琐。 借鉴美国经验, 我国应加强税务部门、 民政部门和非营利组织的沟通 协调,为捐赠人提供方便, 减少申报的材料。 在现有信息技术条件下, 实现税务部门和非营利组织的信息共享, 一方面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 个人捐赠的借捐赠避税、逃税行为;另一方面,能减少捐赠人申请的 税收优惠的繁琐,最大限度地激励个人捐赠。2、制定实物抵扣的具体办法。税法规定公益、救济性捐 赠可以抵扣应税所得, 捐赠的客体可以是金钱也可以是实物。 目前我 国尚未在这方面制定相关的规定, 主要原因是实物必须

23、就其货币价值 从所得额中扣除, 而不能直接扣除。 非营利组织要找专业的机构来评 估物资的实际价值, 这项评估工作实施起来非常困难, 而且对于物资 的实际价值鉴定也存在异议。笔者认为:(1) 我国可以逐步建立资产评估制度,规范公允价值的认 定。日本的继承税法就地上权、永久佃耕权、有关定期金的权利、有 关生命保险的权利、 树木等特殊难以评估的若干财产价格计算做出明 确规定,其他财产评估完全委托于解释和适用。 借鉴日本的财产评估 体系,我国应当在实物评估作价方面做出实施细则, 对价格如何认定 做出规定。(2) 当所捐实物的买入价低于其市场最高价时,捐赠者将 能从税务上得到优势, 或者说创造利润, 而

24、税法应该对此营利进行一 定的限制。如加拿大税务法规定,如果所捐物品的最高价高于捐 赠者购买该物品的所有费用的总和, 捐赠者将有资本增值, 应该付资 本增值税。在 2003 年,50的资本增值是免税的,而另外的 50则 按纳税人的个人收入税税率纳税。3、拓宽个人捐赠享受税收优惠的范围。(1) 扩大享受捐赠优惠政策的非营利组织范围,改“特许 制”为“审核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在 2007年 10月公布了关 于公益救济性捐赠税前扣除政策及相关管理问题的通知 ,第二条明 确了申请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非营利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基金会必 备的条件。 凡是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 通过申请都应当可以使捐赠 人

25、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从而进一步激励个人捐赠。(2) 借鉴欧美国家的做法,对税收优惠资格的非营利组织 实行后续审查。 后续审查可由国家民政部门的审查监督和公众、 媒体 的监督相结合, 一方面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 另一方面激发群众的捐 赠热情。同时,应遵循同等鼓励、依法支持的原则,改变“对人不对 事”的做法,对向同类型、同性质的公益组织提供捐赠的个人,应该 给予同等的税收待遇。(二) 建立个人捐赠税收优惠辅助法律制度1、建立纳税人编码制度和信用等级制度。国家税务总局 2005 年 1 月公布的个人所得税全员全额扣缴申报管理暂行办法 第五条规定,扣缴义务人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个人的以下基础信息:姓名、

26、身份证照类型及号码、 职务、户籍所在地、 有效联系电话、 有效通信地址及邮政编码等。 同时第十四条规定主管税务机关应按照 “一户式”管理的要求,对每个扣缴义务人建立档案,其内容包括: 扣缴义务人编码、 扣缴义务人名称、 登记证照类型、税务登记证号码、 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行业、经济类型、单位地址、邮政编码、 法定代表人 (单位负责人 )和财务主管人员姓名及联系电话、 税务登记 机关、税务登记日期、主管税务机关。在此基础上,我国应当尽快建 立以纳税身份证号为基础的纳税人的编号, 并通过税收法律制度明确 规定来推广使用, 从而有效控制和审核个人的纳税申报。 同时应建立 纳税人信用等级制度, 将

27、纳税人借捐赠之名偷税漏税的情况记入个人 信用系统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个人借捐赠之名偷税、漏税。2、建立遗产税和赠与税制度。一些国家的遗产税和赠与 税数额非常高,很多国家的富人都愿意把自己的财产捐赠给非营利组 织,用做公益事业。如美国开征高达 50的遗产税,在高税率的调 控下,很多富人选择在世时多捐款。因为捐赠既可以为社会作贡献, 还可以享受公司法人应缴税所得额扣除 10、个人捐赠者扣除 50 的优惠。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 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遗产 税和赠与税制度, 同时规定个人捐赠可从遗产税和赠与税的应税税额 中扣除。 笔者主张采用遗产税和赠与税合一的模式。 因为我国的税收 征管

28、水平比较低,而且遗产税和赠与税是新设税种,缺乏征收经验, 采用两税合一,相对其他模式而言,较为简便易行。具体来说,不单 独设置赠与税,而将财产所有人死亡前一定时期赠与他人的财产归入 遗产税应税税基中征收遗产税。 同时,若纳税人生前把部分遗产捐赠 给非营利组织,允许其在遗产税应税税额中扣除这部分金额。这样, 一方面可以提高个人捐赠的热情,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社会税收收入。3、建立个人捐赠税收优惠权利保障制度。纳税人有合理 纳税的权利,是指纳税人只能对法律所要求的正确数额的税款负责。 纳税人有权根据自身情况, 获得应享有的税收减免和扣除, 合法减少 其应纳税额。现行个人所得税法有十个税目分别以次、月、

29、年为纳税 期,纳税人某日发生的捐赠能够在哪一个纳税期抵扣、 对巨额捐赠能 否跨期抵扣、对于同一纳税人有多个纳税地点情况下的捐赠扣除等问 题都没有明确规定, 导致对捐赠的所得扣除在操作上不规范, 不利于 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因此,必须将个人捐赠的税前扣除规定具体 化,如捐赠扣除应当在捐赠发生的纳税期进行,以次、月为纳税期的 应当在捐赠发生的年度内以当年应纳税所得额为基数计算可扣除额, 年终进行汇算清缴。 在税前扣除存在最高比例限制的情况下, 对一次 捐赠数额达到或超过年应纳税所得额一定比例的可考虑加成扣除或 在以后年度中递延扣除, 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当年的国家税收收入, 而 且更有利于个人捐赠。 ”。0 总之,只有保护了捐赠者的权利,才能激 励捐赠的积极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