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6 ,大小:32.84KB ,
资源ID:2343716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343716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文地理学选择题.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文地理学选择题.docx

1、人文地理学选择题1、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 )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A. 地理环境 B.人地关系 C. 人文现象 D. 社会现象2、人文地理学地域性的核心问题是( )A.人地关系问题 B. 地域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性规律 D.垂直地带性规律3、人文现象的发展和变化主要受制于( )A.自然环境的影响 B.人文环境的影响 C. 社会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的影响 D.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4、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受自然地理环境和交通因素的影响,在生产上和民族习惯上都表现出明显的( )。A.水田农业民族特征 B.生产和生活

2、方式落后特征 C.游牧民族特征 D.旱地农业民族特征5、中国西北地区的蒙古族的典型民居建筑,主要是受( )影响,蒙古族人民适应地理环境的结果。A.风沙大 B.冬季西北风强劲 C.气候干旱 D.游牧生产方式6、中国水稻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主要是因为( )。A.南方地区人民主食以大米为主 B.水稻比其它作物经济价值更高 C.水资源丰富,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适宜水稻种植 D. 南方地区土地不适宜小麦、玉米等作物生长7、珠江三角洲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是因为( )A.经济基础好 B.地理位置优越,紧靠港澳,又是海外华侨的主要原生地之一 C.该地区人民市场经济意识强 D该地区技术

3、力量雄厚,劳动力素质高8、古印度文明形成的重要原因是因为( )A.印度有丰富的耕地资源,气候温暖湿润 B.印度河流域肥沃的土地和良好的灌溉条件C.恒河流域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充足的河水灌溉 D.印度河流域肥沃的土地和喜马拉雅山区丰富的冰雪融水灌溉。9、乡村地理学是研究( )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A.村落 B.农村 C.农民 D.农业10、区域人文地理学是对一定区域内的( )进行综合研究的学科。A.地理环境 B.人文地理环境 C.人类适应自然地理环境的能力 D.人文现象二、多项选择1、受地理环境影响,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和变化表现出具有( )的特征。A一

4、定的影响区域 B一定的空间关系 C一定的地域范围 D一定的空间规模2、下列属于区域人文地理学的有( )A. 城市地理学 B. 陆域人文地理学 C.世界经济地理 D.资源地理学3、下列属于部门人文地理学的有( ) A.科技地理学 B.宗教地理学 C.民族地理学 D.中国语言地理4、聚落地理学是以研究聚落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 )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A.农村 B.城市 C.村落 D.建筑群5、下列问题中的( )属于人口地理学的研究范畴。A.人口的空间分布与变化 B.人口结构 C.人口素质 D.人口增长的地理分布三、判断题1、人文地理

5、学侧重于研究地理环境的区域系统。( )2、人地关系是指人类社会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 )3、地理环境不同的区域,其人文现象当然也不同。( )4、城市的形成过程必然也体现了地域性的特征。( )5、中国宗教地理属于部门人文地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1、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 )为核心,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A.人地关系 B. 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 C.人文现象 D. 人文现象的空间差异2、对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学之间关系的正确阐述是( )A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唯一课题 B人地关系的所有方面都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C人

6、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D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次要部分3、“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属于( )的观点。A.地理环境决定论B人地相关论 C.二元论 D.生产关系决定论4、“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 ) 思想的萌芽。 A人地协调论 B.人地相关论 C生态论D.适应论5、在我国研究尚未成熟的人文地理问题有( )A、海域人文地理问题 B、经济地理问题 C、人口地理问题 D、政治地理问题二、多项选择题1、从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分析,人文地理学是一门( )A横断科 B.理论科学 C社会科学 D.应用科学2、按照根据人类活动的基本特征归类,人文地理学

7、分支学科包括( )等A.乡村地理学 B.经济地理学 C. 环境地理学 D.政治地理学3、持地理环境论观点的学者有:( )A.亚里士多德 B.拉采尔 C.洪堡 D.梁启超4、人地关系协调是:( )A动态的协调 B反映了人地关系的本质 C以人和地为主的协调 D与可持续发展在本质上一致 5、人地系统中的“地”具有( )A数量上的有限性 B地域上的差异性 C制约性和可变性 D不稳定性6、下列论述中不属于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的有:( )A、气候王国才是一切王国的第一位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C、人地各有规律,互不侵犯 D、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三、填充题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 空间

8、分布、发展变化及其 。2、人地关系理论流派中的决定论包括环境决定论、 决定论和 决定论。3、人地关系协调表现为 、 和 的特点。4、地理环境包括 和 。5、 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 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6、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属于人地关系论思想流派中的 论。7、人文地理学具有 性、 性和 性。8、地理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是一个 过程。9、人地系统调控的中心目标是 ,重点研究 。10、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 , , 。11、部门人文地理学中发展比较快的分支(写出三个): , , 12、人地系统中的人具有双重属性: 和 ,双重身份:

9、和 。13、协调是一种 的协调,衡量人地关系是否协调,不仅要看人地协调的程度,而且要看它能否实现 。追求人地关系协调是人类的目标,协调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一、单项选择题1、第四产业与传统工业相比,以下论述中错误的是( )A、 都需要资金投入 B技术领域都比较宽 C 产品存在很大差别 D对环境的影响不同2、生产中需要投入很多知识和智力,需要大量科学家和专家综合运用现代的科学手段,开发和生产高精尖产品的工业部门属于( )A.资本密集型工业 B.资源密集型工业 C 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 D混合型工业3、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能源、原料的工业部门,属于( )A. 资本密集型工业 B. 资源密集型工业 C

10、. 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 D.混合型工业4、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固定投资较多,技术装备程度较高,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物资消耗较少,用人较少的工业部门属于( )。A. 资本密集型工业 B. 资源密集型工业 C. 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 D.混合型工业5、中国水稻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主要是因为( )。A.南方地区人民主食以大米为主 B.水稻比其它作物经济价值更高 C.水资源丰富,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适宜水稻种植D. 南方地区土地不适宜小麦、玉米等作物生长二、多项选择题1、知识经济中的知识是指人类所创造和积累的全部知识,其中最主要的有( )A、管理 B、商业 C、科学技术 D、金融2、有关

11、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A 管理重点相同 B发展基础相同 C人地关系将有所改善 D产业结构发生演变3、工业经济活动的特点包括:( )A适合进行专业化大生产 B受自然条件影响小 C技术性强,精密度高 D、分布分散4、工业部门依据投入要素的多少可分为不同的部门,这些要素包括( ) A、劳动 B、技术 C、市场 D、资源5、农业经济活动的主要特点是( )A. 无明显的季节性 B. 分布集中 C. 强烈的地域性 D. 明显的阶段性一、单选:1、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增加,是人口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但通常取决于人口自然变动,即取决于( )。A、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之差

12、B、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之差C、出生人数 D、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的比值2、( )因素通常是人口增长主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A、国家政策 B、自然环境 C、社会经济 D、公民道德3、人口分布的( )性是世界各国、各地区人口分布的总特征。A、不平衡 B、均一性 C、地带性 D、连续性4、在各种自然因素中,( )是对人口分布影响最大、也是最直接的一种自然力。A、水 B、气候 C、地形 D、土壤5、( )是人口移动的主要形式。A、城乡迁移 B、人口流动 C、国际迁移 D、人口迁移二、多选题: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包括( ) 。A政治状况和经济因素 B自然环境与自然灾害C婚姻宗教风俗 D文

13、化教育和医疗卫生状况2、人口分布通常用( )等形式表示。A、人口密度 B、比较密度 C、人口移动密 D、人口经济密度3、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在空间上体现为( )。A、人口纬向分 B、沿海分布 C、人口垂直分布 D、人口城乡分布4、人口自然结构包括( )。A、民族结构 B、年龄结构 C、性别结构 D、种族结构5、人口年龄金字塔可分为( )。 A、扩张型 B、稳定型 C、不规则型 D、收缩型6、按不同人口年龄构成比例,可将人口划分为( )。A、幼年型 B、年轻型 C、成 D、老年型7、影响人口移动的因素有( )。A社会生产方式 B国民经济部门结构变动 C交通运输业发展 D新地区开发和社会政治一、单

14、项选择题1. 城市是以( A )的聚落类型,是非农产业的核心空间载体及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A. 非农产业人口 B. 农业人口 C. 工商业 D. 第二和第三产业2. 城市化的初始动力是( B )。A. 工业化 B.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C. 第三产业的发展 D. 区域农业剩余劳动力3. ( A )是城市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A. 工业化 B. 区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C. 第三产业的发展 D. 区域农业剩余劳动力 4. ( C )是未来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A. 工业化 B. 区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C. 第三产业的发展 D. 区域农业剩余劳动力5. 城市聚落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是:(

15、 A )A. 非农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最重要的地位 B. 人口数量多 C. 第三产业比重大 D. 第二产业人口比重高6. 区域要素及人口在空间上的集中,发生在城市化的( A )阶段。A. 中心城市化 B. 郊区城市化 C. 逆城市化 D. 再城市化7. 人类历史上的( D )成为村落发展的核心动力因素。 A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B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C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D. 三次社会大分工8. 城市职能概念着重强调( A )的关系。A. 城市与区域 B. 城市与农村 C. 城市之间 D. 城市与社区9. 村落社区最基础的功能是( C )A. 生活功能 B. 服务功能 C. 生产功能 D. 居住功能

16、10. 划分城市与乡村的重要标准之一是( B )A. 非农业人口数量 B 非农业人口比例 C. 第二产业产值比例 D. 第三产业产值比例11. ( B )是现代村落发展的必然趋势。A. 区域一体化 B. 城乡一体化 C. 产业一体化 D. 空间一体化12. 城市周围地域的土地被城市企业、城市设施建设征用,原来的田园环境由于城市职能扩散而转变为城市地域的现象称为( B )。A. 景观型城市化 B. 他力型城市化 C. 自力型城市化 D. 积极型城市化 13. 城市与区域的( A )是形成城市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基础。A. 空间一体化 B. 产业一体化 C. 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 D. 基础设施建设一

17、体化 14. 解决区域环境问题的关键是( B )A农村环境污染治理 B城市环境污染治理 C区域环境污染治理 D. 山区环境污染治理15. 城市金字塔是描述城市( B )的一条重要规律。A. 空间分布 B. 规模结构 C. 地区结构 D. 人口分布16. 人口移动,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从发达地区带到落后地区,从而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这种传播类型属于( D )。A. 传染扩散 B. 等级扩散 C. 分类扩散 D. 重新区位扩散17.( B )是由伯吉斯于1923年创立的。A. 多核心模式 B. 同心圆模式 C. 扇型模式 D. 单核心模式 18. 大城市周围发育的卫星城就是( D )的结果。A. 外延

18、型城市化 B. 他力型城市化 C. 内涵型城市化 D. 飞地型城市化19. 扇形模式中保留了同心环模式的经济地租机制,加上了( D )的影响,使城市向外扩展的方向呈不规则式。A. 环形运输线路 B. 直线型运输线路 C. 圆弧状运输线路 D. 放射状运输线路20. 目前,在表示某一城市的规模和该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城市人口规模排序中的位序关系所存在的规律时,普遍使用的城市规模分布模型是由( B )提出的。 A. 齐夫 B. 罗特卡 C. 辛格 D. 奥尔巴赫二、多项选择题1. 当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城市划分标准有:( ABCDE ) A. 行政地位 B. 服务设施 C. 人口数量 D. 人口密度

19、E. 非农业人口比例2.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聚集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这一过程使( AB )。A. 城市数量增多 B. 每个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C.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D. 每个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E. 城市人口在区域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3. 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包括:( ABCE )A. 中心城市化 B. 郊区城市化 C. 逆城市化 D. 农村城市化 E. 再城市化4. 离心型城市化可分为( AC )两种类型 A外延型城市化 B.内涵型城市化 C飞地型城市化 D突发型城市 E积极型城市化5. 城市职能分类方法有( ABCDE )A. 一般描述分类方法 B. 统计描述分类方法

20、C. 统计分析分类方法 D. 多变量分类方法 E. 城市经济基础分类方法 6. 空间扩散类型包括( ABCD )A. 传染扩散 B. 等级扩散 C. 分类扩散 D. 重新区位扩散 E. 均匀扩散 7. 与城市相比较,村落具有( BCDE )的特征。 A人口以血缘关系为主 B基础设施落后 C人口、建筑密度低 D服务职能水平低 E.人口构成以农业人口为主8. 根据与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村落的职能类型可分为( ABCD )A. 农业村落 B. 牧业村落 C. 渔业村落 D. 林果业村落 E. 均衡型村落9. 村落社区变化的动力包括( ABCE )A. 区域村落社区之间的矛盾运动 B. 产业结构变化

21、C. 社区内部发展水平的提高 D. 价值观念的变化 E. 城镇化10. 村落布局类型包括( ABCDE )A. 主轴型 B. 串珠型 C. 均衡型 D. 子母型 E. 星点型11. 加强区域以( BE )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强城市与区域联系,实现城乡与区域自然、社会、经济环境一体化发展的根本前提。A. 水利工程 B. 交通运输 C. 供电系统 D. 网络系统 E. 信息通迅12.( ABCE )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A. 区域消费水平 B区域市场因素 C交通网络 D农业发展水平 E. 区域信息13. 城市化的主要类型有( ABCDE )A景观型城市化 B渐进型城市化 C自力型城市

22、化 D消极型城市化 E向心型城市化14. 描述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模式包括( AE )。A. 引力模式 B. 同心圆模式 C. 扇型模式 D. 离心力模式 E. 潜力模式15. 根据社区服务范围可将社区分为( BE )A. 基层社区 B. 普通社区 C. 农业社区 D. 专业化社区 E. 中心社区16. 描述城市内部地域结构的模式有:( BCE )A. 引力模式 B. 同心圆模式 C. 扇型模式 D. 离心力模式 E. 多核心模式17. 城市化的动力包括( ABC )A区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B工业化 C第三产业的发展 D知识经济发展E技术水平提高18. 描述城市规模结构的理论有( ACD )。A

23、城市金字塔 B中心地理论 C城市首位分布规律 D位序规模律 E多核心理论19. 城市与区域空间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途径包括:( ABCDE )A. 城市区位选择受区域多种因素的制约 B. 确定区域城市的数量 C. 城市区位的选择 D. 城市地域与区域的空间整合 E. 合理布局重点城市20. 城市与区域产业一体化是在( A )和( E )城市产业向区域的地域扩散的双向机制作用下实现的。A. 城市对区域产业的吸引 B. 城市产业结构升级 C. 区域要素与结构的空间分异D. 城市地域与区域的空间整合 E. 城市产业向区域的地域扩散三、判断题1. 区域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形成生存的第一必要前提。2. 在我

24、国,分散型村落属于发育水平较高的村落。3. 我国的设市标准选用了人口和基础设施两类要素相结合的指标体系。4. 由于受村落的职能因素的制约,土地资源,尤其耕地规模决定着村落的发展规模。N5. 发展小型村落是现代村落发展的主要趋势。6. 空间相互作用的形式包括对流、传导、辐射三种类型。N7. 人类聚居行为是社区形成的外在因素。8. 向城市居民本身提供消费需求的作用属于城市的基本职能和城市发展的基本要素。9. 区域城市化是聚落演变的必然趋势。N10. 在工业化发展初期,农业发展水平和资源开发技术水平则成为城市形成的主要制约要素。11. 大城市周围发育的卫星城就是外延型城市化的结果。12. 大城市地域

25、是由城市核心区、外围区和吸引区三部分构成的城乡一体化地域。N13. 城市首位分布规律是描述城市空间分布的重要规律。14. 我国信息技术的扩散主要采用的是传染扩散方式。15. 城市的兴起加速了村落的发展进程,提高了村落的发展水平。N16. 单核心模式是由哈里斯和厄尔曼提出的。17. 目前,在表示某一城市的规模和该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城市人口规模排序中的位序关系所存在的规律时,普遍使用的城市规模分布模型是由齐夫提出的。18. 首位度是一国或某一地区最大城市与第三位城市人口的比值。19. 空间相互作用是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形成的基础。N20. 城市产业结构在区域产业结构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26、N一、单项选择题1、广义的文化概念不包括下列哪个组成部分:( )A、物质文化 B、精神文化 C、宗教文化 D、行为文化2、地域文化的层次关系正确的是:( )A、文化系统 文化丛 文化因子 文化区 文化圈B、文化因子 文化区 文化系统 文化丛 文化圈C、文化丛 文化因子 文化区 文化系统 文化圈D、文化因子 文化丛 文化系统 文化区 文化圈3、下列不属于非物质景观的是:( )A、思想意识 B、生活方式 C、风俗习惯 D、建筑风格4、下列属于行为文化的有( )A.勤勤恳恳工作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运动场 D.万里长城5、下列属于精神文化的有( )A.北京故宫 B.贵阳甲秀楼 C.中华人民共

27、和国婚姻法 D.敬业爱岗二、多项选择题1、地域文化系统的结构是 相互作用的结构体系:( )A、人类活动 B、文化系统 C、地理环境 D、经济贸易2、广义的文化概念包括下列哪些组成部分:( )A、物质文化 B、精神文化 C、宗教文化 D、行为文化3、对文化生态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 A、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 B、网链型文化生态关系 C、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 D、和谐文化生态关系4、文化区大体上有哪几种类型:( )A、形式文化区 B、公众文化区 C、职能文化区 D、乡土文化区。5、下列属于非物质景观的是:( )A、思想意识 B、生活方式 C、风俗习惯 D、生产关系6、民族体相对稳定的两

28、大特征有:( )A、思想道德水平 B、文化特征 C、科学文化水平 D、心理素质7、影响民族体空间迁移的因素主要有:( ) A、经济因素 B、战争因素 C、环境的恶化 D、政治因素8、文化地理学家对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 )A. 聚落的布局 B.民族地域文化系统 C.建筑风格 D.土地利用格局 9、地域文化改变的方向或方式包括 ( )A代换 B附和 C合并 D创新10、文化的阻止包括 ( )A政治阻止 B经济组织 C文化阻止 D自然阻止一、填空题1.由于休闲活动是休闲者自己来选择和参加,因而它具有 、自由性、消遣性和 。2.旅游地与客源地空间相互作用的大小,取决于相互间的 、 和 ,遵循空

29、间组织的距离衰减规律。3.按资源利用的角度,旅游资源可以分为 和 。前者指那些在旅游过程中被部分消耗掉,但仍然能通过正当途径再生产所补充的一类旅游资源。后者指那些在自然生成或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遗存物。4.旅游活动的构成包括: 、 、 。5.旅游是暂时在异地的活动,不导致在异地的 。三、单项选择题1.下列活动属于旅游的是:( )。A、家庭阅读 B、室内运动 C、看电视 D、在异地的公务会议2. 旅游动机产生的基础是( )。A人的心理需要 B.旅游资源分布的不平衡 C地理环境的差异 D经济的地区差异3、( )是构成旅游活动和旅游事业最基本的要素。A、旅游者 B、旅游资源 C、旅游动机 D、旅游目

30、的4、下列属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评价的是( ) 。A、投资条件评价 B、特色评价 C、密度评价 D、容量评价5、用来度量旅游活动的季节性所引起的指数是( )。A、高峰指数 B、地理集中指数 C、季节性强的指数 D、综合指数6、( )因素是影响旅游地和可原地空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 A、时间 B、语言 C、文化 D、距离7、旅游资源效益评价,不包括( )等方面。A、区位条件评价 B、经济效益评价 C、环境效益评 D、社会效益评价8、下列不属于影响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因子有( )A、社会文化环境因子 B、自然条件因子 C、社会经济环境 D、生态环境因子9、旅游地承载力指数强度分项不包括( )A、游客密度 B、游客年龄 C、旅游用地强度 D、旅游收益强度四、多向选择题1. 下列活动属于休闲活动的是( )。A、看书 B、看电视 C、室内运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