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23.24KB ,
资源ID:2343615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343615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一单元第2课诸侯纷争和变法运动同步测试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一单元第2课诸侯纷争和变法运动同步测试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1、第一单元第2课诸侯纷争和变法运动同步测试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同步测试一、单选题1“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是描写劳动场景的上古短歌。吕氏春秋中所载“葛天氏之乐”中有“遂草木”、“奋五谷”、“总禽兽”等内容,用乐舞形式反映先民狩猎、牧畜和耕种等劳动生活的内容。该材料可以说明A生产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 B文学艺术与生产劳动紧密相关C文学艺术发展的基本历程 D文艺创作是对生产劳动的讴歌2荀子曾将当时的各种学说一一驳斥,认为战国混乱的原因之一是“百家异说”,要社会安定就要做到“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这一主张A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B奠定政治变革的理论基础C促进了儒学的新发展 D推

2、动各家学说的相互交融3先秦某思想家主张:损失身上的一根毛来利益天下,这个事情不要做;人家把天下的利益都给你,这也不可以拿。人人都不会损失身上的毛发,人人都不需要去利益天下,天下就可以井然有序了。据此推测该思想内涵最接近于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4历史学家钱穆曾指出:中国之完成为一中国,当远自春秋战国时代开始。这一说法的依据是该时期A小农经济的出现 B郡县制度的推广 C儒家思想的产生 D华夏认同观的形成5左传隐公三年记载:“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材料中这种周朝与郑国互换人质现象突出表明A国与国的交往礼数复杂 B春秋时期诸侯国外交特色C宗法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D国与国

3、之间交往缺乏互信6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思潮中,儒家的“大同”,墨家的“尚同”,道家的“小国寡民”,法家的“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未来社会构想,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这反映出当时周朝()A分封制下权力格局彻底瓦解 B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诉求C文化发展具有开放性的特征 D士人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7著名学者冯天瑜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以下诸子言论没有体现民本思潮的是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工B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4、;圣人执要,四方来效8孟子在严格区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阶级地位的同时,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要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要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这说明孟子A强调要以周礼规范社会秩序 B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C重视调和统治者与百姓关系 D主张与“兼爱”思想一致9史记苏秦列传中,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录象:“临淄甚富而实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下列现象能发生在战国时期临淄城的是A形成了地域性商帮 B在草市购买到了所需物品C出现了富足的巨商 D临淄城打破了时空的限制10商代及周初的神

5、话动物往往以高贵且有力的形象出现,人形较为罕见且展示出明显的隶属性;战国时期的神话中动物的神性则几乎完全消失,人类猎杀动物的图案开始出现并日渐增多。这一变化A反映出君权神授理念的淡化 B表明战国时期族权色彩浓厚C折射了战国时期的政治变迁 D反映了人神关系的密切结合11周易称神农氏将木头切削、弯曲成末相来耕地;春秋时期的国语记载当时已经用铁来制作头,铲子等农具:同时期的左传记载当时在河南地区粮食作物已经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增加了土地利用效率。这反映了A铁质农具的普遍使用 B土地私有制广泛确立C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 D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12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

6、等学府,延续了一百四五十年之久。荀子曾经三次担任过学宫的祭酒。在这个学术和咨议中心,各派名士自由讲学、自由辩论、自由著书立说,言治乱之事理,献治国之宏漠。材料主要说明,稷下学宫A开辟了私人办学的先河 B促进了教育体系的成熟C体现了齐文化开放兼容 D使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13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大一统”的政治文化形态是儒家的文化理想;早期法家的政治文化理论提出以君主一人之机谋使“天下”安定;墨子也曾经提出过“一同天下”的主张。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A诸子百家思相学说趋同 B中国进入大一统的政治时代C社会动荡使得人心思定 D宗法制和分封制度遭到破坏14韩非子有度中,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

7、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一主张A体现了法律至高无上 B确立了专制集权政体C避免了权力的滥用 D体现了法治公正理念15商鞅在谈及治国理念时指出:“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以下变法措施反映其上述治国理念的是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推行郡县制A B C D16据史载,公元前480年,鲁国大,鲁哀公向孔子询问对策,孔子答道,灾早是上天刑罚,对失政行为加以纠正即可,不需要举行求雨仪式。由此可知,孔子A主张统治者实行德政 B反对举行祭祀仪式C旨在维护儒学的权威 D旨在强调君权神授17周幽王为博宠妃褒姒一笑,在无寇敌的情况下点燃烽火,诸

8、侯悉至,率兵勤王;周惠王时,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帜,挟天子以伐不服。这可以说明A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依然得到认同B西周王室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C东周时分封制受到诸侯的严重挑战D春秋时期民族之间的矛盾异常尖锐18编钟是我国古代重要乐器。王公贵族们在家里悬挂编钟是有严格规定的,“王宫悬(四面),诸侯悬(三面),卿大夫悬(二面),士悬(单面)”。逾越则会招致杀身之祸。你认为上述材料最符合谁的观点A孔子 B韩非子 C荀子 D老子19据记载,鲁国有个人跟随君主去打仗,屡战屡逃。孔子询问原因,他说:“我家中有年老的父亲,我死后就没人养活他了。”孔子认为这是孝子,便推举他做官。此事例说明A儒家思想具有

9、家族本位的倾向 B孔子的国家意识较为淡薄C春秋时期出现“礼崩乐坏”局面 D春秋时期孝的内涵发生变化20孔子不谈神秘怪异的事情,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拒绝回答鬼神的有无和人死后的情状,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孔子创立了原始鬼神观 B孔子思想具有人文精神C孔子吸收了道家的主张 D孔子反对封建宗教神学二、材料分析题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商鞅变法的目的是要将秦国的血统贵族体制、改造成早在秦孝公父祖辈就已在局部实施的军功贵族体制。所以他取消的贵族特权,只是秦国那种凭借“龙生龙,凤生凤”的血缘关系就生而富贵的寄生性世袭特权,而代之以军功“明尊卑,爵秩等级”的特权体制。摘编自朱

10、维铮重考商鞅变法(1)根据材料概括作者的核心观点。(2)商鞅变法的哪一措施体现了这一核心观点?(3)这一措施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风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2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

11、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并分析这两项制度实施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参考答案1B【详解】根据“用乐舞形式反映先民狩猎、牧畜和耕种等劳动生活的内容”可以看出,古代的诗歌创作与劳动的关系紧密,来源于日常和生产生活,故B项正确;材料讲的是文学

12、创作与生产的关系,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整个发展过程,排除C;材料只涉及到文艺创作的来源,而不是讴歌,排除D。2A【详解】根据“百家异说”到“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可得出其反映出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统一,即思想上的统一与政治上的统一,故这一主张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A项正确;奠定的说法不能证明,排除B;材料中只涉及他的看法,并不是儒学的新发展,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到各学派,排除D。3C【详解】依据“人人都不会损失身上的毛发,人人都不需要去利益天下,天下就可以井然有序了”可知该思想家认为人人如果自制安分而不是人为的进行干预,天下自然安定,结合所学知识,该思想内涵最接近于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思

13、想,C正确;儒家主张“仁”“礼”“德政”来维护社会秩序,与题干不符,A排除;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来维护社会秩序,与题干不符,B排除;法家主张通过法治来维护社会秩序,与题干不符,D排除。故选C。4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蛮夷戎狄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的往来和密切联系之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因此钱穆说“中国之完成为一中国,当远自春秋战国时代开始”,D项正确;小农经济及儒家思想的产生的与材料无关,AC项排除;郡县制的推广是在秦朝统一六国后,B项排除。故选D。5C【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周王为了削弱郑的力量,分政于虢,任

14、虢公忌父为右卿士,由郑庄公任左卿士,于是郑与周发生了矛盾,双方互派质子,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720年(鲁隐公三年),史称“周郑交质”,这种周朝与郑国互换人质现象说明宗法制度遭到严重破坏,C项正确;“国与国的交往礼数复杂”不是材料表达的主旨,排除A项;材料表达的是宗法制遭到破坏,没有体现外交特色,排除B项;“国与国之间交往缺乏互信”不是材料主要表达的内容,排除D项。6D【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面临剧烈的社会大变革,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大同”“尚同”“小国寡民”“一断于法”的社会构想均体现出当时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自觉意识和济世情怀,故D项正

15、确;“彻底瓦解”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状况,排除A项;百家争鸣不单单反映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诉求,排除B项;“开放性的特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7D【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是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强调圣人(君主)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与民本思潮无关,所以D项符合题意,故选择D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这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项;“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强调要与民同乐、与民同忧,这是民本思想的体现,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项;“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强调用德教化百姓,体现了民本

16、思想,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项。8C【详解】根据“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要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要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可以看出,孟子强调统治者与百姓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统治者推行仁政,才能更好地缓和矛盾,巩固统治,C项正确;AB项是孔子的主张,排除AB;D项是墨家的思想,排除D。9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的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主体,因此C符合题意;商帮是在明清时期出现的,A排除;草市是在魏晋时期兴起的,B排除;商业活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在宋朝,D排除。故选C。10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

17、,从商代及周初到东周后期,神话中动物的神性逐渐消失,人类猎杀动物的图案增多,这在政治上反映的是神权政治向君主专制的强权政治转变的趋势,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君权神授理念仍然浓厚,故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族权色彩浓厚,故排除B项;人类猎杀动物的现象日益增多,并不表明人神关系密切结合,故排除D项。11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农业耕作工具经历了从耒耜到铁犁牛耕的发展过程以及农作物一年两熟的现象,反映了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故D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虽然有用铁制作农具,但不能看出是否普遍使用,所以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土地私有制,所以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所以C错误。12C

18、【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是战国时期齐国的教育中心和学术中心。这里云集了众多学者,各派名士自由讲学、自由辩论、自由著书立说,相互诘难、相互学习借鉴。曾经三次担任过学宫祭酒的荀子,援法入儒,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并培养了韩非、李斯两个法家高徒,这体现了齐文化的开放兼容,故C项正确;开辟了私人办学先河的是孔子,故A项错误;材料只涉及稷下学宫一个高等学府,无法体现教育体系的成熟,故B项错误;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出现在汉武帝时期,这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13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追求“大一统”政治理想,法家主

19、张通过君主专制达到“天下”安定,墨子提出“一同天下”等,说明当时社会动荡使得人心思定,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诸子百家思相学说“趋同”,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并非大一统的政治时代,B项错误;宗法制和分封制度遭到破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14D【详解】根据“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可知这一主张是强调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由此可知体现了法治公正的理念,故选D;这一主张主要是体现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是说明法律至高无上,和专制集权政体的确立无关,更不是在避免权力滥用,排除ABC。15A【详解】根据“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可得出其反映的是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A项正确;材

20、料与加强基层的管理以及地方的行政无关,因此什伍连坐、郡县制与材料无关,排除BCD。16A【详解】根据材料“对失政者行为加以纠正即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孔子主张统治者实行德政,故选A项;“不需要举行求雨活动”,不代表反对祭祀仪式,故排除B项;春秋时期儒学没有建立权威地位,故排除C项;D项“君权神授”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D项。17A【详解】根据题干“点燃烽火,诸侯悉至,率兵勤王”,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帜,挟天子以伐不服的关键语句,可以得出周天子仍是天下共主,故A项符合题意;周惠王是东周天子,故排除B项;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旗帜,挟天子以伐不服,不能说明东周时分封制受到诸侯的严重

21、挑战,故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诸侯争霸的史实,故排除D项。18A【详解】根据“王宫悬(四面),诸侯悬(三面),卿大夫悬(二面),士悬(单面)”可得出其强调乐舞的规格与等级,这是礼乐制度的体现,而儒家的孔子主张礼乐,A项正确;BCD项并不强调礼乐,排除。19A【详解】从材料中的“孔子认为这是孝子,便推举他做官”可以看出,孔子推崇遵守孝道的行为,说明儒家思想具有家族本位的倾向,注重维护家族利益,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孔子的国家意识,不能看出孔子的国家意识淡薄,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礼崩乐坏”的局面,排除C项;孝敬父母的孝的内涵没有发生变化,排除D项。20B【详解】材料中的“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22、说明孔子主张重视现世生活中的人,而不是死去的人或鬼神,这体现了关注“人”的人文精神,故B项正确;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存在鬼神观,这不是孔子创立的,A项错误;材料信息未体现道家思想,C项错误;孔子时代还不是封建社会,也不会有封建宗教神学,D项错误。21(1)商鞅变法用军功特权取代了血缘贵族特权。(2)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3)社会结构:传统(奴隶主)贵族没落,军功地主崛起;社会风气:礼崩乐坏进一步加速,尚武精神更加浓厚。【详解】(1)据材料“商鞅变法的目的是要将秦国的血统贵族体制、改造成早在秦孝公父祖辈就已在局部实施的军功贵族体制”可知,商鞅变法用军功特权取代了血缘贵族特权。(2)据

23、材料“所以他取消的贵族特权,只而代之以军功明尊卑,爵秩等级的特权体制”可知,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3)社会结构: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有利于新兴地主的崛起。社会风气:据所学可知,废分封,行县制,导致礼崩乐坏进一步加速;其中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使尚武精神更加浓厚。22(1)流派:“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背景:“二十等爵”实施是在战国时期,当时分封制瓦解,兼并战争频繁,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井田制瓦解,地主阶级崛起;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法家思想受到重视。五等爵”制实施是在曹魏时期,政治上君主权威受到挑战,世家大

24、族势力壮大;经济上小农经济遭到战乱破坏,豪强地主进一步发展;思想上佛教和道教兴起,儒家思想的地位受到挑战。(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文武官员。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详解】(1)流派:根据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法家思想,所以“二十等爵”制反映的是法家思想;根据材料“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可知,五等爵的作用是表彰德行和功业,这与儒家思想的追求是一致的,所以五等爵制反映的是儒家

25、思想。背景:由所学知识可知,“二十等爵”实施是在战国时期,当时分封制瓦解,兼并战争频繁,各国为求生存,掀起变法运动,封建君主制逐渐形成;经济上随着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水平提高,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形成,新兴地主阶级崛起;思想上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法家思想受到重视。五等爵”制实施是在曹魏时期,政治上经过东汉末年的战乱,君主权威受到挑战,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世家大族所把控,世家大族势力壮大;经济上小农经济遭到战乱破坏,豪强地主进一步发展;思想上佛教和道教兴起,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受到挑战。(2)对象:根据材料“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及所学知识可知,“二十等爵”主要是为了奖励军功,所以主要授予军人;根据材料“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可知,五等爵主要授予文武官员。作用: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凝聚人心、建立政权的角度来分析二十等爵”和“五等爵”的作用。比如:“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