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应急预案编制要点应急预案编制要点一、涉及应急预案的几个术语及定义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应急准备: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进行的组织准备和应急保障。应急响应:事故发生后,有关组织或人员采取的应急行动。应急救援:在应急响应过程中,为消除、减少事故危害,防止事故扩大或恶化,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或危害而采取的救援措施或行动。恢 复:事故的影响得到初步控制后,为使生产、工作、生活和生态环境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而采取的措施或行动。二、应急预案编制准备(一)全面分析本单位危险因素、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事故的危害程度;(
2、二)排查事故隐患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并在隐患治理的基础上,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其危害程度;(三)确定事故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四)针对事故危险源和存在的问题,确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五)客观评价本单位应急能力;(六)充分借鉴国内外同行业事故教训及应急工作经验。三、应急预案编制程序(一)成立机构。结合本部门实际,成立以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应急预案编制小组,制定工作计划,明确职责分工,细化编制任务。(二)资料收集。收集应急预案编制所需的各种资料(相关法律法规、应急预案、国内外同行业事故案例分析、本单位技术资料等)(三)危险源与风险分析。在危险因素分析及隐患排查、治理的基础上,确定本部门的
3、危险源、可能发生的灾害类型和后果,进行灾害风险分析,并提出可能产生的次生、衍生灾害,形成分析报告,作为应急预案的编制依据。(如发生地震灾害会造成哪些危害,衍生那些危险源,根据客观分析,编制地震灾害应急预案)(四)应急能力评估。对本部门应急装备、应急队伍等应急能力进行评估,并结合本部门实际,加强应急能力建设。(五)应急预案编制。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编制应急预案。应注重的全体人员参与应急预案的编制,加强培训,掌握险源的危险性、应急处置方案和技能。应急预案应充分利用社会应急资源,与政府预案、上级主管部门以及相关部门的预案相衔接。(六)应急预案评审与发布。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应进行评
4、审。评审由本部门主要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外部评审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审查。评审后,按规定报有关部门备案(主要是地方安监、消防、公安、环保、医院部门等),并经本部门主要负责人签署发布。四、应急预案体系构成应急预案体系,针对各级各类可能发生的事故和所有危险源制订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应急处置方案,并明确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各个过程中相关股室(企业各管理部门、作业车间)和有关人员的职责。生产规模小、危险因素少的部门,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可以合并编写。(一)综合应急预案。综合应急预案是从总体上阐述处理事故的应急方针、政策,应急组织结构及相关应急职责,应急行动、措施和保障等基本
5、要求和程序,是应对各类事故的综合性文件。(二)专项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是针对具体的事故类别(如地震灾害、火灾事故、煤矿瓦斯爆炸、危险化学品泄漏等)、危险源和应急保障而制定的计划或方案,是综合应急预案的组成部分,应按照综合应急预案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制定,并作为综合应急预案的附件。专项应急预案应制定明确的救援程序和具体的应急救援措施。(三)现场处置方案。现场处置方案是针对具体的装置、场所或设施、岗位所制定的应急处置措施。现场处置方案应具体、简单、针对性强。现场处置方案应根据风险评估及危险性控制措施逐一编制,做到事故相关人员应知应会,熟练掌握,并通过应急演练,做到迅速反应、正确处置。 五、综合应急预
6、案、专项应急预案编制结构框架(一)综合应急预案编制结构框架。所讲述的综合应急预案结构框架,是国家总体应急预案编制框架。各部门在编制本部门综合应急预案时,可参照此框架。1.总则。(1)编制目的(简要阐述编制预案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如建立机制、加强管理、有效预防、积极应对、减少灾害、保障安全等)。(2)编制依据(AQT9002-2006)(主要依据国家、省相应应急预案及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省有关政策规定)。(3)适用范围(适用本区域、本行业内符合预案分级标准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级别限定要明确、针对性要强)。(4)工作原则(要求明确具体,如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职责明确、规范有
7、序,预防为主、快速处置,依靠科技、协同应对,公众参与等原则)。2.应急指挥体系及职责。(1)根据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实际设立应急指挥机构,明确应急指挥机构各组成人员及工作职责。(2)明确应急指挥机构办公室,落实好办公室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应急指挥机构建设要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和适应性),明确事故现场人即为应急处置指挥人。这部分是应急预案编制的核心组成部分,一定要健全指挥体系,明确各自工作职责,便于责任追究。3.预防预警机制。(1)预防预警信息(确定预警信息监测、收集、报告和发布的方法、程序,建立信息来源与分析、常规数据监测、风险分析与分级等制度)。(2)预防预警行动(明确预警预防方式方法、渠道,监
8、督检查措施,信息交流与通报程序,预警期间采取的应急措施及有关应急准备)。(3)预警支持系统(建立相关技术支持平台、信息监测系统、载体、网络及技术设施等)。(4)预警信息发布。明确预警级别的确定原则、信息确认与发布程序等。4.应急响应。(1)应急响应级别。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确定科学的分级标准,按照突发公共事件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原则上按一般级、较大级、重大级、特别重大级的四级启动相应预案,并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突发公共事件的实际级别与预警级别密切相关,但可能有所不同,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2)应急响应行动。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级别确定响应主体,明确预案启动级别和条件,明确相应级别
9、指挥机构工作职责、权限和要求。(3)信息报送和处理。按照有关规定,明确事故及未遂伤亡事故信息报告与处置办法。明确24小时应急值守电话、事故信息接收和通报程序。明确事故发生后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报告事故信息的流程、内容和时限。明确事故发生后向有关部门或单位通报事故信息的方法和程序。(4)指挥和协调。现场指挥遵循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政府统一领导协调下的以突发公共事件主管部门为主、各部门参与的应急救援协调机制。明确指挥机构的职能和任务(如化工企业发生有毒物料泄漏的中毒事件,就由安监局为主,公安局、环保局、医院等部门配合开展应急救援工作)。(5)应急处置。制定详细、科学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技
10、术方案、处置措施,明确各级指挥机构的工作要求。(6)应急结束。明确应急终止的条件。事故现场得以控制,环境符合有关标准,导致次生、衍生事故隐患消除后,经事故现场应急指挥机构批准后,现场应急结束。应急结束后,应明确:事故情况上报事项;需向事故调查处理小组移交的相关事项;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总结报告。5.善后工作。(1)善后处置。明确人员安置、补偿,物资和劳务的征用补偿,灾后重建的政策措施,以及做好卫生防疫、保险理赔工作等。(2)社会救助。明确社会、个人或国外机构的组织协调、捐赠资金和物资的管理与监督等事项。(3)后果评估。进行灾害分析评估、工作总结等。6.应急保障。(1)人力资源。要求列出各类应急响应
11、的人力资源。(2)财力保障。明确应急经费来源、使用范围、数量和管理监督措施,提供应急状态时经费的保障措施。(3)物资保障。包括物资调拨和组织生产方案。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明确具体的物资储备、生产及加工能力储备、生产流程的技术方案储备。(4)通信保障。建立通信系统维护及信息采集等制度,确保应急期间信息畅通。(5)交通运输保障。包括各类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分布、功能、使用状态等信息,调运单位的起用方案,交通管制方案和线路规划等。(6)医疗卫生保障。包括医疗救治资源分布,救治能力与专长,卫生疾控机构能力与分布,各单位的应急准备保障措施,被调用方案等。(7)人员救援保障。制定应急避险、人员疏散及救援人员
12、安全措施等。(8)技术装备保障。包括技术系统及储备、应急设施设备等。(9)治安维护。制定应急状态下治安秩序的各项准备方案,包括警力培训、布局、调度和工作方案等。7.监督管理。(1)预案演练。包括应急处置演练的工作要求等。(2)宣传和培训。包括应急预案宣传和培训的工作要求等。(3)奖励和责任。明确奖励对象、方式及责任追究程序等。8.附则。(1)预案管理与更新。明确定期评审与更新制度、备案制度、评审与更新方式方法和组织主办机构等。(2)预案实施时间。预案实施或生效时间,一般从印发之日起施行。(二)专项应急预案结构框架。1.事件或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在危险源评估的基础上,对其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和
13、可能发生事件或事故的严重程度进行确定。2.应急处置基本原则。明确处置突发事件或事故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3.组织机构建设及职责。应急指挥中心:负责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建立应急处置机构,落实现场总指挥、副总指挥、相关工作人员职责,细化工作任务(如化工企业应急总指挥应由生产系统副总经理、生产调度经理担任)。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负责突发事件应急准备工作的组织和检查;组织、协调本部门内设机构抗灾救灾工作,对各专业抢险组实施指挥,保证抗灾救灾工作顺利进行;定期组织本部门内干部职工进行应急培训和演练;负责应急设施的检查鉴定,提交需要加固设施的相关方案给应急指挥中心,并组织实施。按照应急预案编制法律、法
14、规依据和本部门工作要求进行应急预案的编制;突发事件发生后迅速投入抢险救灾工作,协调内外抢险队伍排险救困,协调消防、医疗部门救死扶伤,并组织救治和向外转送伤员。根据本部门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应急救援工作小组,明确各自职责。生产抢险组:负责制订生产检修系统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安全检修、抢修计划并组织实施;协调本部门内各股室抗灾救灾工作,组织灾后生产装置的检修抢修,为装置安全生产提供服务。后勤保障组:负责制订并实施生产及办公设施的除险加固计划;制订落实办公区的抢险、抢救、消防、医疗、救护应急措施;组织本部门干部职工自救互救,对疏散的职工家属提供救治必需用品,维持工作秩序;生产、办公设施的修复和重建,安置
15、被疏散人员。物资供应组:负责应急物资的准备工作;负责生产系统抢修、检修所需物资的运输、供应,保证抗震救灾物资及时运达现场。电力通讯组:负责配合通讯部门、供电管理部门完成通讯设施的除险加固;与通讯部门保持紧密联系,确保有线通讯设施完好、通讯联系畅通;配合通讯部门,修复受损设施。治安保卫组:负责维持突发事件发生时及灾后治安,保卫本单位要害部门和重要设施;强化交通管制,保证抢险救灾人员、车辆通行无阻。各部门成立的紧急救援工作小组,要结合本部门工作性质和工作实际。4.预防与预警。危险源监控:明确本单位对危险源监测监控的方式、方法,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预警行动:明确具体事故预警的条件、方式、方法和信息的
16、发布程序。5.信息报告程序。确定报警系统、程序和现场报警方式。如电话、警报器等;确定24小时与相关部门的通讯、联络方式;明确相互认可的通告、报警形式和内容;明确应急反应人员向外求援的方式。6.应急处置。响应分级:针对事故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单位控制事态的能力,将事故分为不同的等级。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应急响应级别。响应程序:根据事故的大小和发展态势,明确应急指挥、应急行动、资源调配、应急避险、扩大应急等响应程序。处置措施:针对本部门事故类别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特点、危险性,制定应急处置措施(如:地震灾害、煤矿瓦斯爆炸、火灾等事故应急处置措施,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中毒等事故应急处置措施)。应急
17、物资与装备保障:明确应急处置所需的物质与装备数量、管理和维护、正确使用等。 7.事故特征。(1)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事故发生的区域、地点或装置的名称;事故可能发生的季节和造成的危害程度;事故前可能出现的征兆。(2)明确应急组织与职责。明确应急自救组织形式及人员构成情况;应急自救组织机构、人员的具体职责,应同单位股室或车间、班组人员工作职责紧密结合,明确相关岗位和人员的应急工作职责。(3)应急处置。事故应急处置程序:根据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别及现场情况,明确事故报警、各项应急措施启动、应急救护人员的引导等。现场应急处置措施:针对可能发生的火灾、爆炸、危险化学品泄漏等,从操作措施、工艺流程
18、、现场处置、事故控制,人员救护、消防、现场恢复等方面制定明确的应急处置措施。在这里,重点要明确现场工作人员应急处置工作职责(如,当地震发生时,正在上课的教师就是现场应急处置第一责任人,其主要职责就是疏散学生到安全地段,组织学生开展自救互救)。明确电话及上级管理部门、相关应急救援单位联络方式和联系人员,事故报告的基本要求和内容。(4)应急处置注意事项。佩戴个人防护器具方面的注意事项;使用抢险救援器材方面的注意事项;采取救援对策或措施方面的注意事项;现场自救和互救注意事项;现场应急处置能力确认和人员安全防护等事项;应急救援结束后的注意事项;其他需要特别警示的事项。8.附件。(1)确定与相关应急部门、机构或人员的联系方式,列出应急工作中需要联系的部门、机构或人员的多种联系方式,并不断进行更新(如辖区内的企业要与安监部门建立应急联系方式)。(2)建好重要物资装备的名录或清单。列出应急预案涉及的重要物资和装备名称、型号、存放地点和联系电话等。(3)要确定关键的路线、标识和图纸。警报系统分布及覆盖范围;重要防护目标一览表、分布图;应急救援指挥位置及救援队伍行动路线;疏散路线、重要地点等标识;相关平面布置图纸、救援力量的分布图纸等。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