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动汽车分散充电设施技术规范电动汽车分散充电设施技术规范LT现行国家标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 50052的规定。分散充电设施应视为三级负荷。充电设施低压供电半径应满足末端电压质量的要求,最大不宜超过250m。分散充电设施宜就近接入公网变压器或用户自有变压器低压侧。接入公共电网的分散充电设施负荷容量大于100kW或为其供电的专有变压器容量大于50kVA时,宜采用10kV供电;当用户专有变压器容量满足分散充电设施负荷需求时,也可采用380V供电。新建停车场应将低压电源引至充电车位附近,并设置配电箱,配电箱至充电设备应预留电缆路径。充电设备宜采用单独供电线路,不宜与其他设备共用一条线路。电缆路径应
2、合理规划,电缆应固定敷设;户内电缆宜采用桥架敷设、地槽敷设、马道敷设、穿管明敷等方式;户外电缆线路宜采用电缆沟槽或穿保护管埋地方式敷设。充电站布置 一般要求1.1 充电站总体布置应满足便于电动汽车的出入和充电时停放,保障站内人员及设施的安全。1.2 充电区的入口和出口应至少有两条车道与站外道路连接,充电站应设置缓冲距离或缓冲地带便于电动汽车的停发和进出。1.3 充电区单车道宽度不应小于3.5 m,双车道宽度不应小于6 m。转弯半径按照电动汽车类型确定且不宜小于9 m;道路坡度不应大于6%,且坡向站外。1.4 充电设施应靠近充电区停车位设置,电动汽车在停车位充电时不应妨碍站内其他车辆的充电与通行
3、。1.5 充电区应考虑安装防雨设施,以保护站内充电设施、方便进站充电的电动汽车驾乘人员。6.6 充电桩配电系统6.6.1 充电桩接地系统宜采用TN-S。6.6.2 向充电桩供电的电源侧低压断路器宜具有短路保护和剩余电流保护功能,其剩余电流保护额定动作电流为30 mA, 动作时间不大于0.1 秒。6.6.3 成组布置的充电桩宜采用链式供电。交流充电桩的配电系统应尽量做到三相负荷平衡、各相负荷矩相等。6.6.4 充电桩负荷应纳入配电站变压器计算负荷中。6.7 配电线路6.7.1 中低压配电线路和控制线路宜采用铜芯导体。6.7.2 中压电缆线路宜选用交联聚乙烯绝缘类型,充电站内的低压电缆线路宜选用交
4、联聚乙烯绝缘或聚氯乙烯绝缘类型,照明及插座线路宜选用聚氯乙烯绝缘护套电线。6.7.3 移动式电气设备等经常弯移或有较高柔软性要求的回路,应使用橡皮绝缘等电缆。6.7.4 低压电缆中性线截面应与相线截面相同。6.7.5 低压直流供电回路,宜选用两芯电缆;也可选用两根单芯电缆。6.7.6 用于三相负荷的电力电缆,其外护套宜采用钢带铠装类。用于单相负荷及直流负荷的电缆,其外护套不应采用导磁性材料作为铠装。6.7.7 低压电缆截面应满足最大电流工作时,导体能够满足载流量的要求,并应校验线路允许电压降,以满足电气装置的正常工作状态。6.7.8 为便于低压供电线路引入和引出充电桩,低压线路的截面不宜大于1
5、20 mm2。6.7.9 向充电桩供电的低压电缆总长度应满足电缆线路正常泄露电流不使剩余电流保护装置发生误动作。6.8 线路敷设6.8.1 充电站站内的中压供电线路应采用电缆进线方式,中压电缆在站内的敷设路径尽量避免通过充电区等有振动和压力的场所。如无法避开时,应采取穿保护管等措施。6.8.2 变压器二次侧至低压开关柜之间宜采用密集型母线槽连接。6.8.3 低压开关柜至室内充电机之间的电缆线路宜采用沿室内电缆沟敷设。6.8.4 室外敷设的电缆线路宜采用穿保护管埋地敷设,保护管应满足抗压要求和耐环境腐蚀要求。6.8.5 直流单芯电缆不宜单根穿钢管,当需要单根穿管时,应采用非导磁管材,也可采用经过
6、磁路分隔处理的钢管。6.8.6 在配电室内电气设备、母线槽的正上方,不宜布置灯具和明敷线路。6.8.7 埋地敷设的地下电力管线严禁平行敷设于现有地下管道的正上方或正下方。各电力管线、电力管线与其他市政管线之间的平行或交叉距离,应满足GB 50289-1998 的要求。9.4 接地要求9.4.1 充电站电气设备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防雷接地共用一套接地装置。共用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不大于4 。9.4.2 充电站下列电气装置外露导电部分,均应进行接地。a) 变压器、高低压开关柜、充电装置、照明配电箱、监控设备、照明灯具的金属外壳;b) 变压器星形结线的二次绕组的中性点;c) 安装有电气设备的门。9.
7、4.3 利用混凝土中钢筋作为引下线时,其下部在室外地坪0.8 m1 m 处引出一根镀锌钢导体,作为人工接地体的外引点。9.4.4 为降低跨步电压,接地装置距建筑物入口处、充电区的距离不宜小于3 m。当小于3 m 时,应采取下列措施之一:a)水平接地极局部埋深不应小于1 m;b)水平接地极局部应包以绝缘物;c)宜采用沥青碎石地面或在接地网上面敷设50 mm80 mm 沥青层,且其宽度不宜小于接地网两侧各2 m。9.4.5 成组布置的充电桩采用TN-S 接地系统,其PE 线与供电侧的接地装置连接。9.2 防直击雷要求9.2.1 防直击雷的措施,宜采用装设在建筑物屋顶上设置避雷带作为接闪器(金属屋面)。避雷带沿屋角、屋背、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并组成不大于20 m20 m 或24 ml6 m 的网格。9.2.2 金属屋面可作为接闪器,但应与防雷装置相连。9.2.3 防直击雷的引下线宜利用建筑物柱混凝土中的钢筋,引下线不应少于2 根,间距不应大于25 m。宜利用基础和地梁混凝土中的钢筋作为接地网。且钢筋的直径不应小于12 mm。9.2.4 避雷带及引下线宜采用圆钢,圆钢直径不应小于12 mm。垂直接地极宜采用角钢;水平接地带宜采用扁钢。扁钢截面不应小于120 mm2,其厚度不应小于4 mm;角钢厚度不应小于4 mm。9.2.5 避雷带、引下线、接地极、接地带应采取热镀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