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32.01KB ,
资源ID:2332178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332178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丁维莉 陆铭教育的公平与效率是鱼和熊掌吗.docx)为本站会员(b****9)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丁维莉 陆铭教育的公平与效率是鱼和熊掌吗.docx

1、丁维莉 陆铭教育的公平与效率是鱼和熊掌吗丁维莉 陆铭:教育的公平与效率是鱼和熊掌吗 基础教育财政的一般均衡分析 2006-06-25 20:13:50由于缺乏一般均衡经济学的理论指导和适当的机制设计,中国出现了教育投入区域间差距和贫困地区教育投入不足,以及地区内部居民受教育机会不均等和群分等现象。对这些现象与基础教育财政的分权体制之间的关系,人们存在着许多误解。本文将说明,基础教育财政的分权体制不失为激励地方政府提高教育供给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机制,但是,应设计适当的补充机制,适度引入中央政府干预,缓解教育机会不均等和群分现象对低收入家庭人力资本积累的负面影响,促进基础教育的机会均等,为劳动密集型

2、制造业的可持续增长提供人力资本基础。 关键词:教育财政;一般均衡;效率;公平 *本文完成于陆铭在加拿大女王大学访学期间,特此感谢该校校长基金的资助。作者还感谢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基金课题的资助,感谢Steven F.Lehrer的讨论,以及秦蓓、纪月梅和杨丽青的助研工作,感谢上海市宝山区、甘肃兰州市和广西百色市教育局各位领导和工作人员在调查研究中提供的帮助。 一、引言 在有关中国的教育产业化和基础教育财政的讨论中,由于缺乏一般均衡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产生了很多似是而非的论断。人们注意到,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行了基础教育财政改革以来,出现了地区间和城乡间基础教育投入严重不均等现象,Mun

3、 C.Tsang,IntergovernmentalGrant s and the Financing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China,working paper,Teachers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2001.同时,城市内部基础教育资源的分配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伴随着教育的市场化改革,城市内部出现了与收入、社会地位等分化相对应的聚居和择校行为。Mun C.Tsang,School Choice in the Peopleps Republic of China ,working paper ,Teachers Colle

4、ge Columbia University ,2001.基础教育的不均等和群分(sorting)现象在文献中,sorting是指在个人的理性选择之下,均衡的结果是类型相同(或接近)的人聚集在一起,而不同类型的人之间处于隔离状态,我们借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俗语将其翻译为群分.已经影响到低收入地区和家庭对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获取,如果不加以重视,就可能影响数量众多的低收入家庭的人力资本积累,使得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劳动力优质低价的比较优势难以持续地发挥,同时也可能加快社会上教育、收入、社会地位等一系列分化的恶性循环。 不能否认,中国基础教育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消极趋势的确在不同程度上与基础

5、教育的财政体制安排有关。人们曾简单地认为,基础教育的财政分权体制能够激励地方政府投入教育,因而是有效率的。人们还错误地认为公平和效率是相互冲突的目标,并将这种冲突视为经济学的观点。事实上,公平和效率的冲突,以及在长期里公平能够随着效率的实现而实现,这些从来就不是经济学的一般原理,而只是在特定的制度和政策背景下可能出现的结果。然而,正是这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引导着中国政府对教育财政体制的资源配置问题关注不足,未能采取适当的政策来缓解与基础教育财政分权体制有关的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本文所说的教育不公平均指教育机会不公平,而不是教育在学历、收入这些教育结果方面的不公平。与此相对照的另一种认识上的极端是,

6、人们将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完全归咎于基础教育的财政分权体制和教育的市场化改革。针对现实中与此有关的认识和政策误区,本文将通过一个用文字表述的有关基础教育财政的一般均衡模型,来阐述基础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基础教育的财政分权体制的作用。教育财政的一般均衡模型是近年来教育经济学的重大进展,本文可以视为基础教育财政的一般均衡模型在中国实际问题中的首次应用。本文将说明,基础教育财政的分权体制不失为激励地方政府提高教育供给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机制,但是,应设计适当的补充机制,适度引入中央政府干预,缓解教育机会不均等和群分现象对于低收入家庭人力资本积累的负面影响,促进基础教育的机会均等,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可

7、持续增长提供人力资本基础。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基础教育的机会均等是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和生产率提高的关键投入,基础教育的公平与效率是不矛盾的。然后,我们将从这个一般均衡理论出发来讨论中国对于基础教育财政的若干认识上的误区和政策上的误操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基础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二、基础教育投入的一般均衡模型 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以优质低价的人力资源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与发展初期其他GDP 水平相当的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得益于建国以来大力发展基础教育的一贯国策,具体体现在对高入学率和高普及率的追求。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这种比较优势是否可以保持,取决于基础教育是否

8、能够为制造业发展提供所需要的人力资本。如果我们把受教育者在获得基础教育后所获得的人力资本作为基础教育产出,那么教育财政的配置效率目标就是通过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教育种类、不同学校之间的资金分配达到教育总产出最大,而教育财政的生产效率目标则是实现教育生产单位(学校)在给定投入下的产出最大(或者给定产出下的投入最小)。在中国,实现既定资源下教育总产出最大是社会共同认可的目标。 基础教育财政投入的一般均衡理论,就是要研究相关各主体的行为如何影响着基础教育目标的实现。 为了使讨论有一个简明而清晰的参照框架,我们首先建立一个包含一些假定的基础教育财政分权模型。在这个模型里,我们先引入三个行为主体,即

9、中央政府、基层(地方)政府和居民(家庭)。其中,中央政府代表着社会公众,当社会公众局限于一个省的地域之内的时候,这个中央政府也可以指省一级的地方政府,我们假定中央政府是通过普及基础教育来追求经济增长目标的。居民(家庭)的效用取决于其获得的消费和教育,教育投入在当期减少消费,但能够获得更多的人力资本积累,并提高未来收入和消费。基层政府的功能是提供当地的公共品,它的消费仅限于当地居民,超过当地的地域范围的居民则不能享有这种公共服务,最为典型的由基层政府提供的公共品就是基础教育。这里的基层(地方)政府对应于英文中的local government的概念,这一概念并不包含对于政府级别和管辖范围的限定,

10、而只是说这一级政府提供着当地居民可以享受,而其他居民无法享受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在给定教育收益率的情况下,具有不同偏好的人群可以通过选择居住地来获得最满意的教育服务。而基层政府在提供教育服务的时候需要支出一定的固定成本,这一成本将通过税收的方式由所有享受当地教育服务的居民来分担。在这个简化的模型里,暂时不考虑不确定性和风险,惟一需要假定的是,中央政府不了解有关地方的信息,包括学校的生产函数以及居民的偏好等,事实上,如果不做出这一有关信息的假定的话,通过中央政府或者通过地方政府来配置教育资源就没有任何的区别,也就没有必要讨论基础教育财政分权的问题了。在中央政府信息不完全的条件下,虽然中央政府没有办

11、法对基层政府进行完全的监督,但是由于居民可以通过居住地的迁移来选择对于公共产品的消费,实际上就形成了一种用脚投票的机制,这种机制形成了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如果一个地方的政府不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那么就会使得当地居民(尤其是富裕的家庭)搬走,这直接地影响到当地的房价和人力资源水平,即使在很短的时期里,也足以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产生影响,这就是Tiebout提出的财政分权和公共品提供模型的核心思想。Tiebout ,Charles,A Pure Theoryof Local Expenditures ,J ournal of Pol i tical Economy 64,1956,pp.416-4

12、24.因此,基础教育财政分权体制至少有三个方面优点。首先,它增加了地方政府提高教育生产效率的激励,如果是中央财政来办基础教育,那么,地方政府完全可能通过夸大教育成本的方式来增加中央的财政投入。 其次,地方财政办基础教育可以减少搭便车(f ree rider )行为,在中央财政体制下,各地方政府都会尽力少投入教育,而等待中央补贴,这实际上就是地方政府之间相互搭便车的行为。第三,不同的人群对于教育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地方政府可以更为灵活地面对当地居民的需要,提高教育资源的生产和配置效率。 上面这个基本模型虽然简单,但已经通过居民对居住地的选择行为引入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讨论,具有了一般均衡模型的性质。正

13、是因为居民对于居住地的自由选择,以及房地产市场的存在,地方政府的教育投入和质量通过房地产市场被资本化(capitalize)了。如果收入完全来源于财产税,就会出现教育资源质量的完全资本化。在美国,一个地区的居民通过投票的方式决定财产税的税率,作为公共教育财政支出的基础,而学生家长则通过居住地的变化选择最适于自己需求的教育服务。由于教育财政的税基是基于地方房产价值的财产税,因此,教育的投入和质量就通过影响房产价值而与当地的经济增长和政府的收入联系起来了,因此,以财产税为基础的教育财政就成了一种激励地方政府努力办教育的最优合同的执行机制。Hoxby ,Caroline Minter,Is Ther

14、e an Equity2Efficiency Trade2Offin School Finance ?Tiebout and a Theory of the Local Public Goods Producer,NBERworking paper 5265,1995.而在中国,虽然政府没有将财产税作为教育财政的收入,但由于居民通过变换居住地来选择教育并影响房价的机制同样存在,而房地产价格仍然影响着土地批租收入和房产交易税,也影响着当地居民的收入和受教育水平,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从而激励地方政府办好教育。Tibout的公共品提供和地方政府竞争的模型中,政府的税收是人头税,而

15、中国的地方政府获得的收入所得税本质上也是人头税,这些税收支持了地方的教育财政,因此,Tibout 模型的基本结论也同样适用于中国。上述模型为地方财政办基础教育的体制提供了理论的基础。来自美国的经验研究发现,教育财政集权的确对提高教育的生产效率不利。参见Hoxby ,Caroline Minter,Is Therean Equity2Efficiency Trade2Off in School Finance?Tiebout and a Theory of the LocalPublic Goods Producer ,NBER working paper 5265,1995;Peltzman

16、,Sam,The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Decline of American Public Education ,J ournal of L awand Economics 36,1993,pp .1-2,331-370;Peltzman ,Sam,Political Economyof Public Education :Non2College Bound Student s,J ournal of L aw and Economics39,1996,pp .1,73-120. 上面这个简单的一般均衡模型支持基础教育财政分权模式,但当我们根据现实来修正上述模型的假

17、设条件的时候,简单的财政分权模式将难以保证基础教育投入充足,也难以最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即使是采取中央政府干预的方式,如果不注重干预政策的机制设计,也并不一定能够实现基础教育发展的社会目标。 首先,从财政体制相关主体的目标来看,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目标的不一致会导致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在上述简单模型中,我们假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追求经济增长的目标,现实中,如果说中央政府能够追求整个社会的目标的话,地方政府往往只追求当地的目标,甚至仅仅追求地方政府作为一个独立主体的私利,例如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最大。如果简单地采取中央政府财政转移的方式来实现教育公平的话,那么地方政府完全有激励通

18、过夸大地方的教育成本来争取更多的中央补贴,相应减少当地政府的支出,而当地教育投入的总量并不一定有效地增加。 第二,从行为主体家庭的教育投入行为来看,社会公众存在异质性,一些风险规避和短视的人群可能对教育投入不足。在上述简单的模型里,我们没有考虑任何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也没有讨论时间偏好,现实的情况是,风险和不确定性是存在的,人也是有时间偏好的。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发现,人往往表现出对于现在收益的更强烈的偏好,即通常所说的短视行为。当我们讨论教育投入的时候,不难发现,正是那些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居民(家庭)在劳动力市场上面临更大的风险,他们更容易失业并面临收入的波动,同时,也是这些人更加短视。在中国,收

19、入较低的家庭往往就是家长教育程度较低的家庭,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弱势,失业风险大,这很自然地影响到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投资的看法。再以农村居民为例,他们没有城市户口,进入城市工作、居住并加入城市的社会保障系统的难度较大,因此,农村家庭往往会以农业生产或现阶段周边地区简单的制造业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目标,不能适应中国工业化进程的趋势。 第三,从相关主体的预算约束来看,资本市场不完善将导致低收入家庭或地区进行教育投资时面临相对更紧的预算约束,从而导致私人部门对教育投资的不足。教育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其投资在当前,而收益则在未来,特别是对基础教育来说,教育投资的收益期比较远。 同时,作为教育成果的人

20、力资本又是无形的,不像物质资产那样可以直接作为抵押品。由于这些原因,使得基础教育贷款市场难以形成。即使有贷款市场,由于教育贷款相对于物质资本贷款的风险较大,利率也相应更高。不完善的教育贷款市场首先排除的就是低收入家庭,但是,恰恰是这部分家庭最需要教育贷款。 第四,地区间的人口流动造成了基础教育投资在地区间的外部性,将降低人口流出地投资教育的积极性。在上面的教育财政分权模型中,我们假定了当地的教育投资所带来的回报全部属于当地居民。现实的情况是,由于地区之间存在人口流动,人口流入地虽然未对流动人口进行基础教育投资,但却享有了这部分人口的人力资本回报,而人口流出地的政府未能充分享有流出人口的人力资本

21、回报,这就导致人口流出地的政府投资于教育的积极性不足。Hoxby 还指出,教育的私人收益低于社会收益,同时,社会保障体制会降低对低教育程度的人的惩罚,这两方面因素也会降低私人投资教育的激励,但这两个在理论上成立的机制并没有获得实证研究的支持。参见Hoxby ,Caroline Minter,Are Efficiency andEquity in School Finance Substitutes or Complement sJ 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 ves ,1996,vol.10,no.4,pp .51-72. 在考虑了以上各种因素之后,简单的教育财政

22、分权模型便不能实现教育的有效率发展了。 在简单的教育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是教育的供给者,在缺乏适当的机制设计和中央政府的适度干预的情况下,便产生了基础教育投入的地区间不平衡,于是优质教育资源(如老师) 也在收入的吸引下向经济发达地区聚集,例如中国出现的东北地区的教师南下等现象。从消费者角度来看,由于优质教育资源总是非常稀缺的,于是,消费者会竞争这些优质教育资源。 一方面,人们会在好学校附近聚居,并且导致周围的房价上涨,另一方面,那些不居住在好学校附近的家庭也往往愿意花费额外的成本让子女上好学校接受教育,这就是择校行为。两种行为的结果都是使得收入较高和社会资源丰富的家庭有更强的实力获得优质教

23、育资源,最终形成不同家庭的子女按照收入和拥有的社会资源来进行教育群分的现象,并且在居住方面表现出不同收入水平、职业和社会地位的社区之间的相互隔离(residential segregation),按居住地段入学的政策大大加快了聚居和群分的现象。 教育的群分和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在人力资本生产上是没有边际效率的,同样的资源在边际上如果能够更多地投向低收入家庭中的高能力孩子,显然将提高社会总的人力资本积累,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实现。同时,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也将进一步加剧社会的阶层分化,并有可能使某些特殊的人群始终处于社会的底层,成为社会难以医治的痼疾。在美国,一些大城市内部贫民窟的社会问题与教育群分现

24、象联系紧密,一些低收入的家庭(特别是黑人家庭)难以让他们的子女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已经形成了低收入-低教育-低收入的恶性循环。Fernndez和Rogerson的研究发现,群分现象的加剧将显著地提高收入不平等状况。参见Fernndez,Raquel and Richard Rogerson ,Sorting and Long Run Inequality,Quarterl y J ournal of Economics,Nov.2001,pp.1305-1339. 尽管不同收入和社会资源拥有量的家庭在获取教育资源时的群分现象是基于消费者市场选择的结果,但是仍然可能通过一些机制来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25、。Epple 和Romano证明,在一个同时存在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教育市场上,如果学校间的竞争充分的话,至少存在着两种机制可以改善教育的机会公平。首先,对不同收入家庭的孩子实行价格歧视。由于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着同学相互影响的同群效应(peer effect s ),教育中的同群效应被很多实证研究所证实,Ding 和Lehrer发现,在中国的高中教育中也显著地存在着非线性的同群效应。参见Ding,Weili,and Steven F.Lehrer ,Do Peers Affect Student Achievementin Chinaps Secondary Schools,working pa

26、per ,School of Policy Studies ,QueenpsUniversity,2005.私立学校有激励去竞争那些好学生,提高本校学生的平均质量,其竞争的结果就是学校将有激励给予好学生奖学金,同时对高收入家庭的子女收取较高的学费,这就会大大提高低收入家庭子女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第二,可以引入教育券(voucher)来加强消费者的选择。如果教育券在不同学生之间是没有差别的,那么,实行教育券的结果是使得低收入家庭的高能力子女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提高,成为受益最多的社会群体。但是,这也使得公立学校的好学生更多地流失。如果将获取教育券的数额与学生的能力相联系,让高能力的学生获得

27、更多的教育券,那么,低收入家庭的高能力子女将获益更多,同时,在均一教育券之下一部分学校的好学生流失问题也可得到解决。参见Epple ,Dennisand Richard E.Romano ,Competition between Private and Public Schools ,Vouchers ,and Peer2Group Effect s ,A 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vol.88,no.1,pp .33-62;Epple,Dennis and Richard E.Romano ,Educational Vouchers andCream Skim

28、ming,NBER working paper 9354,2002.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理论结论:基础教育的公平与效率是不矛盾的,基础教育的机会公平是社会人力资本积累和劳动生产率(生产效率)持续提高的投入品.如果在理论上不认识到这一点,简单地实施基础教育的财政分权体制,就有可能导致教育的机会不公平,从而影响社会的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这些都有赖于适度的政府干预和相应的机制设计来加以修正。 三、中国基础教育的公平与效率:认识与政策的误区 上面的一般均衡模型说明,社会最优的基础教育财政模式是在分权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中央)政府干预来纠正分权体制的负面作用,这也是近年来国际上教育经

29、济学研究取得的一个基本结论。反观中国,由于缺乏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人们对基础教育财政体制长期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并导致了一些政策上的误操作。 (一)认识上的误区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中国教育体制全面改革的战略目标,并明确了将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1986年4月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义务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这之后,实际上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的格局。这些理论研究与美国的教育市场比较接近,但其理论结论是具有一般性的。对于教育券的研究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前

30、沿方向,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参阅Neal和Ladd的综述,相关文献是Neal,Derek,How Vouchers Could Change the Market for Education ,J ournal of Economic Pers pecti ves ,2002,vol.16,no.4,pp.25-44;HelenF.Ladd ,School Vouchers:A Critical View,J ournal of Economic Pers pecti ves ,2002,vol.16,no.4,pp.3-24.Tsang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有关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Mun C.T

31、sang,Education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since 1949:OscillatingPolicies and Enduring Dilemmas,China Review ,2000,pp.579-618.回顾中国教育财政的改革,政府之所以将基础教育交给县乡两级财政去办,是因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仅有基础教育程度的劳动力流动性不强,似乎基础教育的收益都是当地直接获得的。相比之下,高等教育的收益似乎是全社会共同享有的,因为接受过了高等教育的人在地区间的流动性比较强,于是国家财政和省一级财政承担了高等教育的财政支出。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现实

32、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现在中国地区间劳动力流动规模非常大,其中大量是只接受过基础教育的农村劳动力,这一现象恰恰符合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对于普通劳动力的巨大需求,反映了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比较优势。 由于存在上一节中讨论的几点原因,再加上地方政府普遍以GDP 的增长为政府工作的首要目标,而教育投入对经济发展的效应却不是立即见效的,因此,教育的财政分权体制并不能保证地方政府有足够的激励来增加教育支出。所以说,关于基础教育财政体制的最根本的认识误区就是,只要实行分权体制,地方政府就有足够的激励来投入基础教育。与此相对照的是,有很多人极端地把中国基础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都归咎于分权体制。下面,我们就对相关的认识误区一一进行讨论。 首先,人们错误地认为效率与公平是矛盾的,分权是以牺牲公平为代价来追求效率,或者认为只要效率实现了,暂时的不公平也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