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27.84KB ,
资源ID:2330545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330545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docx

1、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五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教学计划及教案高峰完小 尹本怀一、教材分析:本单元选取与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的、常见的、易观察的、易体验的、可探究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和科学知识的获取紧密结合。较好地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从而有利于学生将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化为日常生活中乐于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二、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对科学有了一定的基础,动手能力较强,本学期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动手实验的能力。三、课时计划:共:8课时。第一课时:水力发电站第二课时:风力的作用第三课时:煤第四课时:石油第五课时:金属第六课时:矿产第七课时:矿产

2、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八课时:自由研究四、教学策略:1、提前让学生做好准备。如:通知学生提前通过网络、图书等途径了解水力发电站的知识。2、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去建成构新的认识结构。学生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物需要成对出现进行比较。教师应很好地复习已有知识,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握好教学的起点。3、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调查活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调查活动。4、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探究意识。5、引领学生亲历小水轮转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活动。12 水力发电站教学要求:1知道水力以及在生活中利用水力的实例;知道小水轮转动的快慢与水位的高低、水流

3、量的大小、水冲击水轮的位置等因素有关。2经历小水轮转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过程,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演示材料:水力发电站以及水力的利用方面的图片、视频资料等;分组实验材料:小水轮、水槽、烧杯、水等学生准备:课前查阅水力发电站以及水力的利用等方面的资料信息。教学过程:一、引入同学们见过水力发电站吗?水力发电站是什么样?它是依靠什么原理来发电的呢?二、探索新知1、制作小水轮以及做小水轮转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1)制作小水轮。选择不同的材料制作几个小水轮,可以选择塑料片作为叶轮,也可以选择金属片作为叶轮,叶轮可以做成平面的,也可以做成弧形的,教材上呈现了

4、三种不同的小水轮,可供学生参考。2)实验。教材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用水使小水轮转动起来?学生很快就能想到用水冲击小水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水轮转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问题提出后,学生一定会作出一些猜想(假设),教材上呈现的两幅图提示了水位高低的实验,除此之外,学生也有可能作出一些其他的猜想(假设),如水流量的大小、水冲击水轮的位置等,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作出的猜想(假设)来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教材上用两幅图来说明水位高低的问题,同时也向同学们表明这是一组对比实验。在设计实验的基础上,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最后形成自己的结论,并把结论写在课本上。3)应用。在学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教材

5、又回到水力发电站的问题上来,教材呈现了水力发电站的示意图,在示意图的旁边用文字说明了水力发电站是如何工作的。要求学生根据发电站示意图讨论:发电站的发电机是怎样转动起来的?修筑大坝对发电有什么作用?有了前面的实验做基础,相信学生对这些问题都能做出合理的解释。2、引领学生亲历小水轮转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过程。教师提出问题:小水轮转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学生的猜想建议教师暂时都不要表示肯定或否定,而应该引导学生想办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是否正确,这就顺利地进入到制定研究计划阶段,因为是对比实验,建议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对比性,即在对比的两组实验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条件不同

6、。如果时间允许,学生所做的每一个假设都可以进行分组实验,如果时间不允许,则可以采取不同的小组不同的小组做不同的实验的策略。在实验中注意做好实验记录。经过整理自己小组的实验现象,小组成员达成共识。集体表达与交流,形成全体学生的共识。三、拓展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家乡水资源利用的调查活动。如调查地点、参与调查的人员及分工、用什么方法去调查、调查中的注意事项(如安全问题)等,课外由学生分组开展调查活动。在以后的教学中交流调查的结果。 13 风力的利用教学要求:1知道风力以及利用风力的实例;了解风是怎样使发电机转动起来发电的。2经历风怎样使发电机转动起来发电的探究过程,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7、。3体会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分组材料:纸、铝片、小钉子(大头针)、小木棍、铁丝、剪刀等;演示材料:风向标、电风扇、风力发电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等。2学生准备:制作风车的材料及工具教学过程:一引入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利用风做哪些事情?让学生说一说放风筝的经验,学生这时可以说出很多,比如如何放得高、如何收下来等。教材上呈现了三幅小插图,分别是放风筝、扬场、帆船竞赛,下面一幅大插图是风力也能用来发电。通过这几个例子的启发,引导学生交流更多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利用风力的具体实例。如利用风力表明风向、利用风轮提水灌溉、利用风轮吸海水制盐等。二探索新知1、制作风车。选择

8、合适的材料制作几个不同形状的风车,材料可以选取纸、铝片、竹、木等,形状由学生自行设计。2、制作风车后带学生到室外亲自去实验,回教室后进行交流。1)要考虑的是上课当天是否有风、是否适合于本课的教学;2)一定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我们制作的风车在风中能转动吗?哪一种风车转动快?怎样使风车转得更快?)去探究,否则,实验只能成为学生玩风车的机会。如果学生所做的风车不能转动,就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调整。重点要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2、3两个问题,对第3个问题,可以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做一些猜想,如增大风力、增加与风接触的面积、使风车与风的方向垂直、减小风车与轴的摩擦力等,让学生想办法证明猜想是否正确,同时也让学生明确

9、了去室外不是去玩,而是去观察研究问题;3)回教室后不仅要求学生交流观察研究的结果,也要交流观察研究的过程,特别是在观察研究活动中所发现的细节问题,如怎样使风车转得更快这个问题的交流,只要是学生亲自做过了,说得有道理,教师都要予以肯定。3风怎样使发电机转动起来发电呢? 通过制作风车、用风车做实验、使风车按风向的变化自动调整方向和阅读资料等活动,最后期望学生通过讨论,形成自己的结论。14 煤教学要求:1知道褐煤、烟煤和无烟煤的不同;知道人们是如何利用煤来发电的;知道煤的用途;了解煤是怎样形成的。2经历人们是怎样利用煤发电的探究过程,能运用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利用煤发电作假设性解释。教

10、学准备:教师准备:分组材料:褐煤、烟煤、无烟煤、放大镜、酒精灯、铁夹、水槽、烧瓶、三脚架、石棉网、橡胶塞(打孔)、玻璃管(尖嘴)、铝片制作的小风车、水等;演示用材料:煤的用途以及煤的形成的有关图片或视频资料;教学过程:一观察煤的特点。1、教师出示褐煤、烟煤、无烟煤,分别介绍其名称,然后,提出问题:这三种煤各有什么特点?你准备怎样来研究它们?2、在观察实验前指导学生方法,用放大镜观察、用捏的方法观察分别能观察到这三种煤的什么特点?3、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来观察。教师为学生演示实验方法,讲解实验的注意事项,如用夹子夹好煤,防止烫伤、小组的成员分工协调好等,观察实验过程中,请学生作好记录,然后,组织

11、学生进行交流。二人们怎样利用煤发电。1、教师提出问题:煤燃烧能产生热量,产生的热量是怎样使发电机转动起来的?2、教师出示三脚架、烧瓶、小风车、胶塞(打孔)、玻璃管(尖嘴)、水、酒精灯等实验材料,提问: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模拟利用煤发电的实验吗?教师指导学生完善实验,强化细节,如用酒精灯的安全、胶塞要盖紧以及小风车的放置位置等。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集体交流实验现象,分组讨论人们怎样利用煤发电?并记录讨论结果,可以提示学生:在模拟实验中,酒精灯相当于什么?小风车相当于什么?在讨论的基础上再一次集体交流完善,形成一致的认识。三煤的用途、煤的形成。在课前布置学生课外查找有关的资料,课

12、上交流。15 石油教学要求:1知道石油的提炼物有哪些及其特点;知道石油及其提炼物的广泛用途;了解天然气以及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2经历观察石油的提炼物的特点的过程,能用简单的表格记录整理观察结果。教学准备:分组材料: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凡士林、石蜡、沥青等。演示材料:石油及其提炼物的用途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教学过程:一、汽油和柴油有哪些用途。汽油、柴油是普遍使用的燃料。说一说生产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汽油和柴油。引导学生看教材上四幅插图:火车、汽车、拖拉机、柴油机。汽油、柴油在生产生活中有许多用途,如各种机动车和轮船都要用到汽油和柴油等。二、人们是怎样得到汽油和柴油的。人们是怎样得到汽油和柴

13、油的呢?学生对此也许有些了解,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文字、观察原油罐和采油机的插图。三、认识石油的提炼物及其特点。1、把原油中的泥沙和水除掉以后,送到炼油厂去提炼可以得到石油气、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凡士林、石蜡、沥青等多种产品,教材以插图的形式呈现了这些提炼物。2、观察这些石油提炼物各有什么特点。注意方框里的安全警示:“很多石油提炼物易燃,观察时注意防火”。填写教材上的记录表。四、了解石油及其提炼物的用途。生产生活中有许多物品是石油的提炼物,石油及其提炼物具有广泛的用途,所以人们称石油为“工业的血液”。 五、了解天然气以及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教师简单介绍天然气以及我国西

14、气东输工程,让学生阅读教材上的材料。16 金属教学要求:1知道金属具有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等共同特点。2经历对金属共同特点的探究过程,能利用简单的表格整理实验现象。3意识到人们在认识到金属的共同特点后,就能够更好的利用金属为人们服务。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分组材料:铜丝、铁丝、铝丝、砂纸、导线、电池、小灯座、电池夹、小灯泡、烧杯、热水、小锤子等。演示材料:金属制品的实物及图片或者视频资料。2学生准备:课前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铜、铁、铝。教学过程:一、了解铜、铁、铝的用途。铜、铁、铝是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许多用品都是用它们制成的。让学生看课本上的铝制品、铁制品、铜制品三组

15、插图。“除了这些之外,同学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这三种金属制品呢?”二、探究铜、铁、铝有哪些共同特点。实验:分别选取铜丝、铁丝、铝丝各一段,研究它们有哪些特点。根据课本上的四幅插图分别连接到电路中、把一端置于热水中、用砂布打磨和用小锤敲砸,分别研究的是铜、铁、铝的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四个方面的特点。实验时要求同学们记录实验的过程和发现的现象,然后填写课本上的表格,要求学生边实验边作好记录,教师指导学生填写。实验完后,分析实验记录,找出铜、铁、铝有哪些共同特点,把结果记录下来。三、概括金属的共同特点。在生产生活中,还可以见到哪些和铜、铁、铝有相同特点的材料?它们有什么作用?除了

16、课本上所列举的这些之外,请同学们说说还有哪些具有相同特点的材料。先找到与铜、铁、铝有相同特点(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的材料,再告诉学生铜、铁、铝以及与它们具有相同特点的材料都是金属材料,由此推想出金属的共同特点是: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四、利用金属的特点设计作品。要求同学们根据金属的特点(四个特点当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设计制作一件作品,把自己的设想写或画出来。 17 矿产教学要求:1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知道铝土矿、赤铁矿、黄铜矿的特点;2经历对铝土矿、赤铁矿、黄铜矿的观察过程;学会制作矿石标本的方法。3乐于参加观察矿石和制作矿

17、石标本的活动。教学准备:分组材料:铝土矿、赤铁矿、黄铜矿、小刀、钥匙等。演示材料:小方盒、玻璃瓶、矿物、有关矿石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教学过程: 一、观察铜、铁、铝矿石。铜、铁、铝等各种金属都是从矿石中提炼出来的。1、教师指导学生从颜色、光泽、硬度、结构等方面观察铜、铁、铝矿石。2、教师指导学生用小刀刻比较矿石硬度。二、了解什么矿产、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然后教师讲解以及图片、视频资料的展示。三、学习制作矿物标本的方法。根据课本上制作矿物标本的过程与方法制作标本。1、准备一些小方盒和玻璃瓶;2、将搜集到的金属矿物和能源矿物及其提炼物分别装入小方盒和小瓶中;3、制作标签。一般有

18、矿物及其提炼物名称、产地、特点、用途、制作人、制作人等几栏;4、贴标签。对应所制作的标本,把标签贴在小方盒或者玻璃瓶上。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演示讲解制作方法与过程,由学生课外制作。教师要关注学生课外制作标本的情况,及时进行评价。 18 矿产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教学要求:1.知道我国矿产资源的现状以及如何保护矿产资源;知道物质有可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2.能结合“乱采滥用”矿产资源现象,提出保护矿产资源的措施。3.意识到保护矿产资源的重要性。教学准备:矿产资源以及“乱采滥用”矿产资源的有关图片或者视频资料;收集有关矿产资源开采的有关现实报道。教学过程:一、了解我国矿产资源的现状。对矿

19、产资源进行有计划的开采、合理的利用,才能充分发挥宽产资源的作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3页“小资料”,之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情况讨论:为什么说我国是世界上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同时又是矿产资源不足的国家?我国在矿产资源开采和利用方面存在哪些问题?二、认识矿产资源“乱采滥用”的严重后果以及如何保护矿产资源。1、讨论提出问题:我们家乡有哪些矿产?这些矿产开发利用的情况怎样?2、认识到“乱采滥用”的严重后果。矿产资源不能再生,“乱采滥用”会产生严重后果。请同学们观看课本上的四幅插图,分别是丢弃的矿石、资源枯竭的露天煤矿、地面下陷、小煤窑倒塌。结合报刊、电视等媒体的有关矿产资源开采的现实报道进一步

20、展开讨论。3、讨论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矿产资源,并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学生根据自己以前的了解和前面的学习展开问题的讨论并做好记录,教师给予学生及时评价。自由研究教学过程:1选择一个适合于放风筝的天气,由学生自由组合成风筝比赛小团队,共同研究怎么使风筝飞得更高。2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如奔跑时的安全、不要在有高压线的地方放风筝等。3指导学生的研究过程,除了指导按照教材所提示的研究过程去开展研究活动外,教师还应考虑到学生的思维特点,他们也许会在研究过程中一次改变几个条件,尽管这个研究活动有许多不可控制的因素,如风力的大小、风筝的质地、学生的奔跑速度、放风筝的技巧等,但是,教师还是应该尽量要求按照对比实验

21、的规范来做,即每次对比实验只改变一个条件。当然,学生最后可以同时改变学生认为的会影响风筝飞高的条件,直到风筝飞高。4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研究成果交流会。只要学生是通过自己研究形成的结论,教师都应该给予表扬。对积极参与研究的团队也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人类的生存环境是一个由空气、水、土地和其他生物等共同构成的相互支撑、相互影响的体系。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 2了解人类活动对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意识到物质的利用对人具有有利和有害的方面,以及正确使用物质的重要性。 4注意安全与健康,

22、了解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 5知道水域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 6意识到人对环境负有责任,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7能针对不同的问题和需要采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8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对建立假设和提出结论的重要性。 9懂得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知道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10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并且能够完成探究活动得出结论。 11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12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设计简单的研究方案。 13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14能参与实施中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 单元课时分配建议 课 序 课 题 课 时 19 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

23、1 20 “捉住”灰尘 1 21 一次性的生活用品 2 22 水域的污染与保护 2 23 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 1 自由研究 1 19 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教学目标 1. 了解包括燃烧在内的人类活动会对空气造成不良影响。 2. 知道燃烧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 3. 仔细观察并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释“石棉网变黑”的原因。 4. 意识到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 蜡烛、石棉网及白色粉笔、试管夹、火柴、 煤油灯 2. 图片清澈爽朗的风景图片. 浑浊污染的烟尘景象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同学们,请观察这2幅图片。说一说,你喜欢在那种图片表现的环境中生活,为什么? 2. 清新的空气不仅使我们感

24、到舒适,更是我们身体健康的保证。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板书课题: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 二、引发思考 1. 你能简单地评价一下自己生活的环境里空气质量的好坏吗? 2. 你评价空气质量好坏的标准是什么?使空气质量下降的原因有哪些呢?(引导学生观察58页的图片) 3. 造成图片上这些污染空气的烟尘的原因是什么呢? 4. 小组讨论。 5. 汇报小结:燃烧是造成大量烟尘的主要原因。 三、观察分析燃烧时排放烟尘的现象 1. 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大量使用各种燃料做能源,这些燃料在燃烧时会怎样呢? 2. 介绍实验方法 (1)点燃蜡烛后,用试管夹夹住石棉网,并将石棉网置于烛火的上方约5厘米处。 (2)观察石棉网上发

25、生的变化。 (3)小组讨论:石棉网上出现的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 提出实验要求。 (1)不要玩火。 (2)防止烧到手。 (3)仔细观察石棉网上的变化。 (4)观察结束后,用白粉笔使石棉网“恢复原样”。 4. 学生实验。 5. 汇报:石棉网上出现的是燃烧后产生的烟尘。它们附着在石棉网上使它变黑了。 6. 用同样的方法试一试,煤油灯会不会产生这种现象?还有哪些地方有这种现象? 7. 学生实验。 8. 小结:这些燃料都会产生黑色的烟尘。它们会污染空气,使空气变得越来越浑浊。 20 “捉住”灰尘 教学目标 1. 能借助简单的工具,观察空气中含有的灰尘数量,并能够比较出不同地段灰尘的多少。 2.

26、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推测造成空气中灰尘较多的原因。 3. 进一步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产生的不良影响,建立“使空气不受污染”的责任意识。 教学准备 1. 中央电视台空气质量预报录像片段。 2. 双面胶、装饰用马赛克彩砖(或1cm1cm小木片)、 记号笔、 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这是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更是我们生活的需要。因此,我们希望了解自己生活的地区空气质量如何。2. 观看空气质量预报录像片段3. 空中的悬浮物是衡量一个地方的空气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录像中提到的悬浮物主要指的就是我们常说的灰尘。 二、“捉”灰尘实验 1. 你知道哪里的灰尘

27、比较多? 哪里的灰尘比较少呢? 2. 能够证明吗?怎样才能“捉住”灰尘? 3. 说明实验方法 (1)用记号笔给马赛克写上编号。 (2)将双面胶贴在马赛克上。 (3)把贴好的双面胶的马赛克放置到你认为灰尘多少不同环境中,然后将双面胶的另一面撕开对着空气。记录下开始实验的时间。 (4)静置相同的一段时间后,将马赛克收回到实验室进行观察。 (5)将观察到的事实记录在61页的表格中。 4. 提出实验要求(1)小组内同学在实验开始之前做好分工,实验时通力合作。落实实验要求(2)尽可能的保证双面胶“捉”灰尘的时间相同。(3)将马赛克放置在不容易被别人碰到(4)回收马赛克时手不要碰到双面胶表面。 5. 汇报

28、小结: (1)教师引导孩子用这样科学的表达方式汇报:通过观察,我们发现XX地方的灰尘多,YY地方的灰尘少。因为在相同时间里,在相同面积内落入的灰尘XX地方的数量多,YY地方的数量少。 2)按照灰尘从多到少的顺序,记录各小组汇报的地点。 (3)比较各小组的汇报,讨论:哪些地方空气中的灰尘少?哪些地方空气中的灰尘多? 三、讨论灰尘的来源及成因 1. 为什么空气中的灰尘数量有着这样的差别? 2. 是谁制造了空气中的灰尘? 3. 分别观察3幅图片,说一说自己的感想。 四、延伸拓展: 1. 我们有办法减少空气中的灰尘吗? 2. 小结:我们一方面要减少漂浮在空气中的灰尘,另一方面要控制会制造灰尘的人类行为

29、。只有这样空气中的灰尘才会逐步减少,空气才能恢复清新。 21 一次性的生活用品 教学目标 1. 了解人们使用一次性生活用品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2. 知道塑料制品因为“极难降解”和“燃烧时释放毒烟”等原因会造成环境污染。 3. 知道正确使用和处理一次性生活用品的方法,意识到人类正确使用物质的重要性。 4. 意识到物质的使用对人类的生活即存在有利的一面,又存在有害的一面。 教学准备 1. 纸杯、方便筷、保鲜袋、餐巾纸、易拉罐、商场或超市的塑料袋等。 2. 反映一次性用品用过之后去处的图片:废品回收站、垃圾堆、铁路附近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放在同学们桌上的这些物品都认识吗?它

30、们有什么用 2.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一次性的生活用品。(板书课题:一次性的生活用品)也就是说它们原本的功能只能被使用一次。 二、讨论 1. 你们还知道哪些一次性的生活用品?2. 这些一次性的生活用品分别使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小组讨论,并把你们的讨论结果写在62页的表格中。3. 小组汇报4. 将学生汇报的情况记录在以下表格中 材料一次性生活用品名称 木材方便筷. 牙签. 纸杯 5. 讨论:(1)这些一次性的生活用品中,哪些是你经常使用的?用过之后,你一般怎么处理它们?(2)被丢弃的一次性生活用品最后到哪里去了?(3)这些用不同材料制成的一次性生活品除了丢弃之外,还可以怎么处理? 三、塑料制品的

31、处理方式 1. 刚才同学们谈到了用塑料制成的一次性生活用品的处理。正好书上63页也提到了这类一次性生活用品的处理。一起来看看,书上说的和你们说的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2. 看过以后你有什么感想?3. 当前塑料制品的回收率很低,大多数塑料制品被随意丢弃和填埋在地下。虽然塑料制成的一次性生活用品大多数是无毒的,但是由于塑料制品的一些特殊性质。它们还是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4. 布置实验任务。分组实验:将一个塑料袋. 一根牙签和一张餐巾纸埋在同一个花盆中,定期给花盆中的泥土浇水,保持盆内泥土的湿润。每隔1周挖开泥土观察并记录(64页表格)一次它们的变化,持续观察1个月 5. 各小组制定考察计划。明确分工,明确实验方法. 实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