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7 ,大小:38.47KB ,
资源ID:2330502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330502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熊芳芳教学案例.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熊芳芳教学案例.docx

1、熊芳芳教学案例 熊芳芳老师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教学案例前言孙:在我接触的中学语文教师中,熊芳芳无疑是相当杰出的,她对文本钻研的深度和教学设计往往出奇制胜。她的敬业精神和学业修养为她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下面这个课堂实录就总体而言,可能并不是她发挥得最出色的,但是,其优长很值得珍视,就是不足之处,也并不是她个人的,而是许多相当优秀的老师共同的。正是因为这样,请允许我作过细的、也许是吹毛求疵的推敲。潘:从当下语文教师的评价标准上看,熊芳芳老师堪称语文教育阅读教育的高手。她的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的才华、智慧,令语文界前辈汗颜,同辈敬畏。她的才智主要体现在对文本的理解力与开掘的深度上。她的学识、理性与哲思

2、(往往被认为是男性专擅的领域),使大多数男名师相形见绌。她是中语界最好的教师“之一”为了表明我不太“特立独行”,只能作这样较为保守的评价。我相信,以她的才华,如果她的学术成长期是在高校,即便是在我的恩师孙绍振先生门下转悠一下,也定会让我没自信的。当我浏览她的书稿时,既为她痛惜,也为自己庆幸。当今的语文应试教育及“阅读本位”的教育文化,不但坑害了学生,也坑害了老师。好在熊老师还年轻,而且悟性极高,在不久的将来,她一定会让我体验到汗颜的滋味的。【课堂实录】师(边打开幻灯片边问):文章昨晚读了吗?生:读了。师:感觉怎样?生(笑):幽默风趣。生:尖锐讽刺。 孙评:学生的直觉很准确:这是一篇幽默散文,和

3、一般抒情散文不同。很可惜老师没有抓住这个契机,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发挥。潘评:孙老师由学生的回答中,敏锐地关注到“文体”问题,这是十分必要的。一般人将这篇文章归为“杂文”,他称其为“幽默散文”,这是孙氏分类,很有道理。因为这篇文章以叙事为主,议论很少,显然不宜作为“杂文”。由于王小波是一个大家,他的写作自成一格,堪称“创体”者,因此,用现有的文体很难对其作品进行归类。但是,在“写作-存在本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文体感”培养极其重要。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有必要对文体作一番讨究。我以为该文本是否可称为“写意小品”。它既不同于论辨性的“杂文”,也不同于“写实性”的散文。有点像“写意画”, 以“象”彰“意

4、”,“叙”而少“论”,所以不是杂文;“象”随“意”生,“象”基本上是虚构的,似乎也不宜归入散文。如果用现有的文体来衡量,有点类似于“寓言”,我更倾向于将其归为“寓言”。我的观点也未必对,提请大家讨论,目的是为了让老师们在教学中要多关注、研究文体。在阅读教学中最好在文体上要逗留一会儿,让学生品味、感受、辨析一下文章“体式”。阅读与写作都是文体思维。指向言语表现与存在的阅读教学,在言语智能层面,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体式感”“文体感”。要让学生明白,某一文体是什么样的。明白了某一文体共性,才可望进入写作作者的写作风格、个性是没法复制的,是不可学的,王小波、鲁迅都是学不来的;可以、必须复制的是文体共性,

5、文体共性是可教、可学的。良好的文体感驱动了相应的写作行为。因此,在教学中,文体问题是必须纠结的,培养文体感至关重要。师:艾略特说,四月是残忍的月份。有人说,每年的四月,我们都会纪念两个人,一个是(生:张国荣)对,张国荣我们已经纪念过了,另一个就是王小波。如果张国荣代表了美,那么王小波代表了什么呢?潘评:以此导入是很妙的,能作这样的比较很不错。因为,学生可能更了解张国荣。然而,我以为二者实不可相提并论。既要比,就要比清楚,就要分出高下。要让学生明白:百年、千年以后,王小波还在。王小波才是真正不死、不朽的。贯穿语文、阅读教学的当是言语生命的唤醒,是写作动机的激发。要让学生悟到:追星就追王小波。言说

6、表现欲、写作欲、精神创造欲的传感、挑逗、强化,是语文教育之首务,语文教师之使命。这是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人文关怀特殊性所在。叶思齐:真。师:对,真,也就是智慧。应该说这堂课是很适合在你们班上的。潘评:这里点评、过渡得有点潦草:真,不就是智慧。美,才是智慧。王小波不是用“真”或“智慧”可以评判的。当然,熊老师这里只是为了导入“正题”,一语带过,不展开讨论情有可原。生大笑齐叫:因为我们都是猪?!孙评:学生这句话,是很精彩的,他们凭直觉感受了,这篇文章的主题。那就是,人(作者)和猪的关系。文章写的是猪,但是,影射的是人。师(惊笑):呵呵,怎么会?不是有一句话说:男人不能不读王小波,女人不能不读周国平。

7、你们是理科班,男生多,自然要多读一读王小波。潘评:这话引用得很好。如果能多说一句为什么“男人不能不读王小波,女人不能不读周国平”就更好了男人较为理性,缺的是感性智慧;女人较为感性,缺的是理性智慧。生笑。师:“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嗯,作者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或者说,从哪些角度,表现了它的“特立独行”呢?叶思齐:对比。师:很好。对比反衬。用什么对象来跟它对比?生:肉猪。生:种猪和母猪。师:我把它们归纳为“一群听天由命的猪”,可不可以?孙评:这句话抓住了文章的要害。文章的思想就聚焦在:自己的生命却要听人安排。潘评:归纳得对。“听人由命”可能更贴切。生:可以。师:好,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它们听天由命?生:

8、人给它们的生活做了安排,它们的生活主题就是长肉。师:嗯,它们的生活主题就是长肉,还有没有例外?生:有。譬如种猪和母猪。它们的任务是交配。师:嗯,它们的生活主题是繁衍后代。这原本应该是猪的幸福人生,是猪的爱情与婚姻。应该很幸福快乐才对,然而它们感觉如何?生:不情愿。“人的安排使猪痛苦不堪”。师:但它们还是生:“接受了”。 孙评:经过老师的启发,学生的领悟到位了。师:所以,这是一群听天由命的猪,作者用它们来做对比,反衬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除了对比反衬之外,作者更多的篇幅却是浓墨重彩地在如何表现这只特立独行的猪呢?叶思齐:正面描写。师(笑了):这也太顺了吧,好像看过我的设计思路似的,你怎么那么了

9、解我啊?叶思齐:我不是了解你,我是了解猪。(全体爆笑。变着法子骂人。唉,不跟小孩子一般见识。)孙评:这个玩笑开得好,活跃了课堂空气。点击幻灯片:对比反衬:一群听天由命的猪正面描写: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师:好,那我们就来看看作者的描写,看看它有什么独特之处。它会些什么别的猪不会的事情?生:“像山羊一样敏捷,一米高的猪栏一跳就过”。 师:像刘翔一样啊!跨栏高手!(点击幻灯片) “在错误之中没有正确的生活”孙绍振、潘新和共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课堂实录师:这幅画是2009年4月11日画的,知道这是个什么日子吗?生:王小波的祭日。潘评:在这个档口,也许我会这么说:是的,王小波是在1997年4月11日逝世的,他

10、只活了45岁,他的人生是短暂的,然而,他的作品与精神与世长存。一个人活得多长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留下了什么。王小波无儿无女,他的作品精神创造物,就是他的儿女,是人类共同的儿女。一个人、乃至一个家族,肉体生命的传宗接代并不重要,如果留下的是不肖子孙,还可能是祸害。重要的是言语、精神生命的传宗接代、生生不息。同学们,如果你不想白活一世的话,打算给后人留下点什么?师:对。那么,知道为什么画作者单单挑选了这篇作品来画画纪念他,而我们今天第一次讲王小波的作品,我也单单选了这一篇吗?生(齐):因为王小波就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潘评:这个问题设计得好。熊老师第一次讲王小波作品选择这一篇无疑是很有眼光的。学生答得

11、也好:“王小波就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是一个“有效生成”的好机会,别放过啊!可以作进一步的渲染、强化。诚如弗洛伊德所言,每一篇作品中都有一个“作者陛下”。王小波确实就是那只特立独行的猪。这是“知人论世”解读作品,更是激发、引领学生言语动机的好时机。可以讲讲王小波是怎样特立独行走上创作之路的。给学生介绍时代三部曲“总序”我为什么要写作,让学生具体感受一下什么是超功利的“存在”的言语生命,什么是精神自由。如果这不是“预设”的,应抓住机会随机“生成”。哪怕“旁逸斜出”讲它一节课也是值得的。这样,学生就会明白王小波为什么明知自己处于“反熵”过程中,还是义无返顾地走上创作之路,明白什么是存在、诗意、“

12、无所为而为”的言语人生。也就会明白他为什么会欣赏这只猪。因为这只猪是理想人格的象征:掌控自己的命运,过自由、自主、创造、大气的不苟且的人生。师:很好。继续看。除了像山羊一样敏捷,会跨栏,这只特立独行的猪还像什么动物?有什么特殊本领?生:像猫。能跳上猪圈的房顶。师:对,它还能上房。继续看,它还有什么特殊本领吗?生:会模仿各种声音。它会学汽车响、拖拉机响。师:模仿各种声音,在表演艺术上叫什么?生:口技。师:很好。它还会口技表演。生哄笑。师:它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是什么呢?叶梓轩:到附近的村寨里找母猪。(生齐笑)师(亦笑):呵呵,它谈恋爱了,而且是自由恋爱。可是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到附近的村寨里找母猪呢?

13、它身边不是也有吗?生:“我们这里也有母猪,都关在圈里,被过度的生育搞得走了形,又脏又臭,它对它们不感兴趣;村寨里的母猪好看一些。”师:嗯,它爱美爱自由,不愿意被安排、被设置,它要“选我所爱”。 孙评:这里的“不愿意被安排、被设置”,是文章的主旨,如果能强调一下这就是“自由”,就更好了。“选我所爱”,应该是从属于“自由”的。 潘评:以上是熊老师引导学生解读该猪是如何“特立独行”,即如何追求“自由”的,这是本文必须破解的“秘妙”,这个问题是有价值的真问题。是否可以对该猪事迹做这样的分析:一、像山羊、像猫:体能上的“超猪”;二、学汽车响、拖拉机响:智能上有求知欲、创造欲;三、追求村寨里好看的母猪:情

14、感上懂得审美。联系下文,四、每天上午十点钟总要跳到房上学汽笛(与“学汽车响、拖拉机响”表面上看是一回事,但性质完全不同),故意恶搞:思想上蔑视、挑战权威。这四个层次,再加上下文的第五个层次:价值观上的“野生动物”立场(与“人类”划清界限),共同构成王小波“隐喻”“象征”的“理想人格”。这是一个由低到高、井然有序的理想人格“结构”。王小波擅长运用反讽、象征、隐喻手法,他笔下的每一个细节,看过去像是信手拈来的,但匠心独运,所有细节都有着内在的深刻意蕴,教学的任务不是破译文本“说什么”,这是一般人都读得出来的;而是要破译作者“怎么说“为什么要这么说,要把文本背后一般人看不见的秘蕴揭示出来。比如:我总

15、是用细米糠熬的粥喂它,等它吃够了以后,才把糠对到野草里喂别的猪。其他猪看了嫉妒,一起嚷起来。这时候整个猪场一片鬼哭狼嚎,但我和它都不在乎。这部分一般读者可能会忽略了,或者仅注意到这是表明“我”对“猪兄”的“偏爱”,以致引起了“其他猪”的妒忌:“其他猪看了嫉妒,一起嚷起来。这时候整个猪场一片鬼哭狼嚎,但我和它都不在乎。”联系上文“总的来说,人的安排使猪痛苦不堪。但它们还是接受了:猪总是猪啊”,我们就会发现,王小波想说:猪有接受的,也有不接受的:在大家受到同等待遇的时候,再痛苦,也会接受;当大家受到不同待遇的时候,即便不痛苦(仅仅是吃得差一点),也不能接受。说的是猪性,其实是人性:不患寡患不均。同

16、样,“但我和它都不在乎。”这似乎是不经意地捎带一笔,更容易被忽略,当我们读到:这就使我陷入了内心的矛盾:按我和它的交情,我该舞起两把杀猪刀冲出去,和它并肩战斗,但我又觉得这样做太过惊世骇俗它毕竟是只猪啊;还有一个理由,我不敢对抗领导,我怀疑这才是问题之所在。总之,我在一边看着。这时我们就会悟到王小波这一笔不是随便写的,是为下文埋下伏笔:在不伤及“我”自身时,不论其他猪怎么抗议,“但我和它都不在乎”,“我”与“猪兄”是站在一起的;在可能危及自身时,本该与猪兄并肩战斗的,因不敢对抗领导,而背叛了“猪兄”,“我在一边看着”。这么写,是为了揭示人性的卑劣:虚伪与狡黠。这样,我们才能理解:以后我在甘蔗地

17、里还见过它一次,它长出了獠牙,还认识我,但已不容我走近了。这种冷淡使我痛心,但我也赞成它对心怀叵测的人保持距离。 这“心怀叵测的人”,指的便是“我”啊!是“我”在“猪兄”危难之际袖手旁观,使“猪兄”寒心,才有“猪兄”脱难后,“还认识我,但已不容我走近了。”之所以“猪兄”以前容“我”走近,是因为它误以为“我”、知青,是与其他要设置人的人不同;经历了危难后,它才知道这个曾经与自己称兄道弟的人也是靠不住的,是“心怀叵测”、见死不救的。这告诉我们的是:不但要提防“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也要提防“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要防心怀叵测的“小人”,也要防心怀叵测的“伪君子”。至此,“猪兄”完成了价值观

18、上的划界与切割:我是野兽,你们都是人类。你们人类都是一伙的,是我们“兽类”的敌人,还是离你们远点比较安全。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可以看作是王小波“理想人格”的升华,是“理想人格”结构的第五个层次、最高层次:价值观上划清敌、我界限。这也许才是本文最深刻、独到之处。这使“寓言”的含义进一步得以拓展、丰富、深化。 “阅读本位”教学,关注文本“是怎样”,破解的是文字表层的“然”,只告诉学生文本说了什么;“写作本位”,更关心的是文本为什么“是这样”,破解的是文字深层的“所以然”,探究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他的写作意图是什么,怎样运思、构思、表达,为什么要怎么写,这么写好不好,换一种意图、构思、写法好不好,等等

19、。这样才能使学生明白一篇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悟到写作行为的奥妙,逐渐形成写作“行为感”,迁移到自身的写作实践中去。在写作智能层面,阅读教学主要目的是培养“两感”:文体感、行为感。文体感,即明白好文章是怎样的;行为感,即明白好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有了这两感,就具备了写作基本智能的轮廓。师:接下来,就是它人生中最英雄的事迹了。是什么啊?生:和几十个带着枪来的人战斗。师:对。几十个人,还带着枪,来对付一只猪,是不是很讽刺啊? “在错误之中没有正确的生活”孙绍振、潘新和共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课堂实录 生(笑):是啊。吴展国:而且最后还让它跑掉了。师(笑):是啊,太幽默了!而且这只猪真是有智慧啊,它居

20、然懂得战略战术:“很冷静地躲在手枪和火枪的连线之内,任凭人喊狗咬,不离那条线。这样,拿手枪的人开火就会把拿火枪的打死,反之亦然;两头同时开火,两头都会被打死。至于它,因为目标小,多半没事。”叶思齐:老师啊,贫僧(这小子周末理发了,近乎光头)有一事不明:这是真的吗?这只猪真的存在吗?师(问大家):你们说呢?有人认为真实,有人觉得虚构。师:原型肯定是有的,大家看过王小波的个人履历了,他曾经下乡插队,有很丰富的生活积累,肯定有过那么一只猪,也有那么一点特别,但夸张成分也是一定有的,这是一篇讽刺杂文,讽刺的本质就是夸张。继续看,结局是什么?孙评:这里抓住了文章的第二个特点:讽刺、幽默,但是,没有充分展

21、开,仅仅说“讽刺的本质就是夸张”是很不严密的。抒情有时也是离不开夸张的。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等。夸张是修辞的一种,可以为不同的文章风格服务。这个问题之所以值得提出来,原因是,在全国语文课堂上,哪怕是很优秀的老师,也很少能够把抒情的幽默作到位的、切实的分析。 潘评:这里学生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这只猪真的存在吗?”这又是一个“有效生成”的良机。因为这涉及到一个重要的写作观念:“真”与“美”的矛盾,“写实”与“虚构”的矛盾。按照惯性思维,熊老师回答得不错:“原型肯定是有的,大家看过王小波的个人履历了,他曾经下乡插队,有很丰富的生活积累,肯定有过那么一只猪,也有那么一点特

22、别,但夸张成分也是一定有的,这是一篇讽刺杂文,讽刺的本质就是夸张。”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我以为王小波之所以能创造出这只“特立独行的猪”,主要不是有没有“很丰富的生活积累”的问题(其实王小波在农村的时间很短),我也插过队,在农村的时间比王小波长得多,虽没喂过猪,也见过无数的猪,但再怎样也写不出如此深刻的寓言,写不出黄金时代之类的小说。生活是粗糙的,写作更需要的是对生活之“真”的“审美”“理性”“诗意”观照,一般人缺乏的不是生活,而是“美感”“哲思”“诗性”。更不是靠“夸张”这一手段的运用,不是“修辞”技术问题,而是靠心灵驱引下的想象与虚构,自由能动的精神创造。试想,如果学生问王小波东宫西宫是

23、真实的吗?难道我们也能说他是在“丰富的生活积累”下的“夸张”吗?总之,写作是一个生命化、心灵化、个性化的创育过程。其中最关键的不是“生活”与“写作技术”,而是良好的心智背景的建构(这包括上面说的“体式感”“文体感”以及想象力等)。从生活或技术层面诠释精神创造就落入俗套了。这是一个普遍的写作观念误区。没有心灵化的原生态的生活,是一钱不值的,永远不会变成文章。只有被丰饶的心灵同化、氤氲过的生活,被活跃的想象力、创造力解构、重组过的生活(不是生活的生活)才是文章。生活谁也不缺,只要你活着,想没有、不要,想不丰富都不行;缺的是心灵,心灵是文化、生命、思想、情愫滋养、浸润出来的,不是想要就要得到的。语文

24、教育不是一个劲地赶学生去观察、贴近、体验生活,而是要培育学识丰满、精神自由、人格健硕的言语生命。生:这只猪逃到了野外。师:这只猪成功越狱,进入荒野。“我”在甘蔗地里与它邂逅,发现彼时的它已经变了。什么变化?生:“它长出了獠牙,还认识我,但已不容我走近了。”师:它已经从家养的牲畜变为野生动物了。它摆脱了人的设置,获得了完全的自由,回到了生命元初的那个原始野性的世界。这让我想到了杰克伦敦的小说荒野的呼唤,有谁读过吗? 孙评:这里,老师总结式的点拨,很到位,很深刻,特别是点出了“摆脱了人的设置,获了完全的自由,回到了生命原初的那个原始野性的世界”,这样的概括是挺深邃的。说明她对文章读得相当透彻。 潘

25、评:“它长出了獠牙,还认识我,但已不容我走近了。”家猪就是回归山林也不可能长出“獠牙”的。这也可以看出作者不是对“生活”原型的艺术“夸张”,“夸张”是指在原有基础上的夸大,而这是压根儿没有,是无中生有,是从表现意图出发的随心所欲的大尺度的“想象”与“虚构”。这“獠牙”是王小波替它安上的,不但 “獠牙”是王小波说它长出了就长出了,就连前边说的跨栏、上房、口技、挑对象等,都是虚构的。你别指望这世界上能找到这样的猪。作品是作者创造的“第二自然”。不了解这一点便不懂得文学。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家也是“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王小波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是有道理的。即便在“写意小品”或“寓言”中,

26、他的想象也极自由、奇绝。要让学生知道,想象力是写作心智建构智慧层面的核心因素,一个人没有什么也不能没有想象力。熊老师讲到“它长出了獠牙”是表明“它已经从家养的牲畜变为野生动物了”,这很好!但还有极重要的后半句:“还认识我,但已不容我走近了”。这半句才是王小波想说的重点:回归野性,很理性地与“我”切割,与“人类”划清界限:你们都是一伙的,人类是动物的敌人。我以为,如果王小波这篇文章仅仅是讲摆脱“设置”,获得“完全的自由”,那并没什么太高的价值。而在于他还讲到了“兽类”,以及它们所代表的自然界,都被人类所设置,人类是兽类、自然界“自由”的天敌、公敌。这样,文章的寓意就丰富、深刻了。“这种冷淡使我痛

27、心,但我也赞成它对心怀叵测的人保持距离。” 从这貌似平静地叙述中,可以感受到他深切的不忍、悲哀与歉意。有两三个同学举手。请曾钰鹏给大家讲了一下故事梗概。我做了一点补充:“巴克是一只杂交狗,它生命里有潜藏的狼性。原本是美国南部的一只家犬,后被盗卖到美国北部寒冷偏远、盛产黄金的阿拉斯加,成了一只拉雪橇的狗。巴克在种种生存斗争中成为胜利者。在艰难的跋涉中,狗们依次死去,巴克在绝望等死的时候被约翰桑顿所救,从此巴克与这个叫做桑顿的主人建立了真正的友谊。巴克与主人心有灵犀,感情笃厚,巴克曾两次不顾生命危险救了桑顿,在湍流中的那一次,巴克还断了三根肋骨。它更是为了主人毅然拉动了一个载有一千磅盐的雪橇,为桑

28、顿赢得了一大笔金钱。巴克一直感觉森林中有一种神秘的呼唤,但当它准备抛弃一切奔向森林的那一刻,他又猛然回头,为了桑顿,为了在人类社会中最后一点难以割舍的眷恋,他还是回头了。桑顿最终死在了印第安人的手里,巴克发疯一样咬断了很多印第安人的喉咙,为桑顿报了仇。主人已死,巴克对人类社会终于毫无留恋,也了无牵挂。于是,他追随着长久以来他所深深渴望的那神秘的野性的呼唤进入了森林,他从心底热烈回应着它,从此与狼共舞,过起了原始动物的生活。然而每个夏季,它都会穿越森林来到山谷的空地凭吊,它会在那里久久地沉思,离开之前还会发出一声悠长而悲伤的嗥叫而这份感情则早已超越了一般意义的死生契阔。” 孙评:用杰克.伦敦的小

29、说来拓展学生的思想空间,用的是类比手法,这个类比相当到位,因为接触到主题“与狼共舞,过起了原始动物的生活”。其特点,是带着很强的悲剧色彩,如果能稍稍指出这一点与王小波的幽默感、喜剧性不尽相同就更好了。下面老师引用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话,其实更贴切,更深邃, 潘评:一般老师的课上到文本的结尾,“猪兄”回归野性,基本就结束了,而熊老师的课到此才揭开序幕,真正的好戏、重头戏才开场。她的深邃的理解力、洞透力,对文本的哲理剖析,是她的致胜法宝。熊老师适时地引进荒野的呼唤与该文比较,这种“互文性”解读很重要,做得很好,能加深学生对文本意义的认识但重点不应是比较它们的“同”,而应放在比较其“异”上。“同”是什么

30、,一目了然:巴克与猪兄都回归野性。“异”是什么,就需要做具体分析了:巴克虽回归了山林,仍带着对主人的眷恋之情;“猪兄”则义无反顾,与人类彻底决裂;巴克是野性的复苏、觉醒,而“猪兄”是被人类逼上梁山的,是真正的觉悟。正因此,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意蕴才更深刻,才不是荒野的呼唤的翻版。王小波才超越了杰克.伦敦。相似的事物须求其“异”,相异的事物则求其“同”。 “在错误之中没有正确的生活”孙绍振、潘新和共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课堂实录 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这段话告诉我们,自由与冒险是一种神秘的诱惑力,是一种潜藏在我们生命深处的原始的冲动。这种冲动并非简单的“随心所欲”、“我行我素”,用心理学家荣格的话来说,它其实

31、是一种“自性”,一种“集体无意识”。“自性”也就是心、性、或本性。“集体无意识”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包括祖先生命的残留,它的内容是原始的,它只是一种可能,以一种不明确的记忆形式积淀在人的大脑组织结构之中,在一定条件下能被唤醒、激活。这种荒野的呼唤,以及这只特立独行的猪最终逃往荒野,其实都是源于这样一种心理,不是简单的“自由”、“随心所欲”,而是灵魂深处的那一种“返回元初”、“成为我自己”的欲望。但是我们又隐约意识到,只有巴克才能真正追随那神秘的野性的呼唤,而被日益异化的人类,或许只能在自造的炼狱中永行轮回,担负着困苦与磨难,面对着生命与死亡

32、,以及承载着希望与失望的无止纠结。我们做不到的事,巴克和那只特立独行的猪都做到了,所以它们才会带给我们深刻的震撼。 孙评:老师这一段发挥,很深刻,把单篇文章的主旨向更为普遍的哲学心理学的规律升华。这样的学养,在当前中学教师中,凤毛麟角,可谓不同凡响。 潘评:熊老师的“野性”即“自性”的理性洞彻,看到了“自由”背后“返回元初”的生命动因,这是一般教师达不到的理解深度。正因此,熊老师是可敬畏的。但我们时刻都不能忘记具体分析。不论是“野性”还是“自性”都有二重性(或者说多面性),不能简单地说“回归”好,或“回归”不好。在巴克、“猪兄”是好的,在人类未必就好。人类的野性,就是动物性,但人类的“自性”未必就是动物性。人类如果听任野性的呼唤,返回野性,意味着人性的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