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3 ,大小:181.22KB ,
资源ID:2329343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329343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地理《会考标准》知识条目解读.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地理《会考标准》知识条目解读.docx

1、高中地理会考标准知识条目解读高中地理会考标准知识条目解读 必修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a): 地月系 思考: 太阳系 不包括地球的天体系统?银河系 (其他行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其他恒星系) 与银河系处于同一级别的是?(可见宇宙) 河外星系 (河外星系)2、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c):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它位于金星和火星轨道之间。读图要求(必修P8图1-3):记住地球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的位置、运动方向、相邻行星的名称。(距太阳由近及远的八大行星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3、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b):地球上存在生命的

2、基本条件: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充足的水分等。原因:宇宙环境:地球上有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和安全的宇宙运行环境。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适当的日地距离(有了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的存在,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适宜的地球自转周期(地表温度变化不至于变化剧烈,保证了生命的存在和发展);适中的体积和质量(有了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层);地球内部水汽的生成及外逸凝结导致了液态水的存在。4、太阳辐射的特点(a) 及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的影响(b):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可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三部分。其中可见光约占太阳辐射能量的50%。影响:太阳辐射

3、维持着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的活动和变化,是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太阳辐射能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能源的最主要的来源。人们现在广泛使用的煤炭、石油、风能、水能等,都是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5、太阳活动与地球:太阳大气的外部结构(a):由里向外可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太阳活动的类型(a):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和日珥(发生在色球层),太阳风(发生在日冕层)。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b):影响地球上的气候:造成气候以11年为周期的异常变化,形成了水旱灾害;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耀斑导致地球上空电离层破坏,从而造成短波通讯受干扰甚至中断;影响地球磁场:太阳活动强烈时,太

4、阳大气向外抛射大量的带电粒子流,使地球磁场受到干扰,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地指示方向;极光现象:太阳风导致地球高纬度地区大气出现电离,产生极光。6、地球自转的特点(方向、周期、速度)(a):方向:自西向东;极地俯视图上:“北逆南顺”。周期:一个恒星日,即23时56分4秒方法指导:注意特殊点的速度变化速度:角速度,除南北极点为0外,各地都相等;线速度:赤道最大,赤道向两极递减。7、昼夜交替现象(b):由于地球自转,其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小时)。拓展提示: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及晨昏线。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相垂直,平分赤道,自东向西运动。太阳光线与当地地平面的倾角即太阳高度,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

5、0。8、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a):原因:地转偏向力偏转规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无偏向。强调:要顺着物体前进的方向再判别偏转的方向。9、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及相关时间计算 (c):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即地方时。经度每隔150,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边的地方时总比西边的早,表现为时间值大。强调: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拓展提示: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上,地方时为12时。晨线在赤道上与之相交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昏线在赤道上与之相交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区时:为了使用上的方便,人们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该时区的区时,又称标准时。中国使用的

6、是北京时间(东8区的区时,即1200E的地方时)能力要求:学会由所给经度推算时区、由时区推算其中央经线和时区的经度范围,熟悉1800经线两侧的时区分布。掌握区时换算的基本方法:同侧减、异侧加,推算时区差,东加西减得区时。10、日期和国际日期变更线(b):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1800经线(东西12区的中央经线),这里是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注意:日界线并不完全与1800经线重合。东、西十二区:钟点相同,日期相差一天(东侧为西12区,日期晚一天;西侧为东12区,日期早一天)。掌握过日界线的日期变更规则(东减西加)。11、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a):公转轨道:即地球公转的路线,为近

7、似正圆的椭圆。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周期:1恒星年,即365日6时9分10秒。速度:与距日远近有关。1月初,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7月初,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读图要求(必修P21图1-14):了解地球公转轨道的特点;识记近日点、远日点位置,并注意冬至日、夏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置的差异;把握公转方向;正确理解公转速度变化的规律。12、黄赤交角的概念及图示(b):概念及大小:赤道与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目前约为23.50,也可以说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的角度约为66.50。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形式的综合体现。读图要求(必修P21图1-15):地轴的北

8、极总指向北极星;认识赤道面和黄道面;识别黄赤交角、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大小。影响: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产生了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南北移动,其移动的范围在23.50N和23.50S之间,移动的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叫做1回归年。强调: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是由黄赤交角决定的。1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c):概念:正午太阳高度即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出现在地方时的12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0。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减。正午太阳高度在同一纬度上的季节变化:夏至日,北回归线及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南半球达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及以南的地区

9、,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北半球达最小值。赤道在春分、秋分日达最大值。拓展提示: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H=900纬度差(纬度差即某地的地理纬度与当日直射点所在纬度之间的差值)。14、昼夜长短的变化(c):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上,昼长夜短,且地理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另一半球,反之。学会比较不同纬度地点的昼夜长短。以北半球为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春分昼夜平分昼长于夜昼渐长昼最长昼长于夜昼渐短昼夜平分昼短于夜夜渐长昼最短昼短于夜昼渐长昼夜平分夏半年(春分秋分),地理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白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内为极昼;冬半年(秋分春分),地理纬度越高,

10、白昼越短夜越长;冬至日,北半球白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内为极夜。15、四季和五带的划分(b):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我国以“四立”作为四季的开始;欧美国家以“二分二至”为四季的开始。五带的划分依据: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赤道到高纬递减的规律。16、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层特点(a):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纵波:三态物质中可以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的传播速度高于横波。两个界面:莫霍面(6、17、33千米)和古登堡面(2900千米)。三个圈层:地壳(由岩石组成)、地幔(分上、下地幔)、地核(分内、外核)。岩石

11、圈的范围: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平均厚度100110千米。17、地球的外部圈层及特点(a):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了解水圈组成(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生物水等)和生物圈的特殊性。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转换1、地壳的物质组成(a):地壳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岩石是由矿物构成的,矿物是由化学元素集合而成的。矿物是地壳物质组成的最基本单元。2、矿物和岩石的关系(b):矿物在自然界往往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形成集合体,即岩石。如:花岗岩由石英、长石、云母构成;大理岩由方解石构成。3、三大类岩石的成因(b):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12、岩浆岩:岩浆冷凝而成,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常见的侵入岩有花岗岩,喷出岩有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等。(长白山主峰白头山多流纹岩,镜泊湖和五大连池附近,都分布有大量的玄武岩。)沉积岩:原有岩石经外力作用而成,如石灰岩、砂岩、砾岩、页岩等。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形成变质岩,常见的变质岩有大理岩(石灰岩变质而成)、石英岩(砂岩而来)、板岩(页岩而来)、片麻岩(花岗岩而来)等。4、三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c)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地表岩石在流水、风、海浪等外力

13、作用下被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并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成分和性质的改变,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球深处发生重熔,又形成新的岩浆。读图要求(必修P34图2-7):了解地壳物质循环所涉及的圈层结构;理解图中各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由图中箭头分析岩石的成因;分析各种变式图。5、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b):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二者的关系如下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主要表现形式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地震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形成高山和盆地,使地表变得起伏不平削高填低,使地表

14、趋于平坦地表形态是地球内力与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6、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a):岩石圈不是完整一块,被构造带分割成若干单元,即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稳定;两个板块边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地震、火山也多集中分布于此。六大板块的分布(a):六大板块名称(略)。其中:完全由大洋地壳组成的板块是太平洋板块;赤道经过的板块有6个。板块边界(c):板块与板块之间的基本关系有碰撞和分离,形成了板块的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大陆与大陆板块碰撞,常形成高峻的山脉和巨大的高原,如喜马拉雅山(掌握具体的板块名称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的结果)等。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常形成深

15、邃的海沟,以及与之相伴的海岸山脉和岛弧,如马里亚纳海沟(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落基山脉(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安第斯山脉(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掌握具体的板块名称)等。大洋板块内部的张裂地带,形成海岭。大陆板块内部的张裂地带,往往形成巨大的裂谷,如东非大裂谷。7、地质构造(c):地壳运动的“足迹”,称为地质构造,包括褶皱和断层两类。背斜和向斜是褶皱的两种基本形态。一般形成山岭顶部受张力,成谷地(此为地形倒置现象)一般形成山谷槽部受挤压力,成山岭(此为地形倒置现象)褶皱与地貌:挤压向上拱起背斜岩层褶皱向下弯曲向斜断层与地貌:大的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断层一侧上

16、升的岩块,常形成断块山,如华山、庐山、泰山(地垒);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地堑)。读图要求:根据地质剖面图判断地质构造类型;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8、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表现形式(a):外力作用通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形式,改变地表的形态。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较为普遍的动力要素有流水、风力,它们的作用形式和对地貌的影响如下表(c):因 素对地貌的影响流水作用侵蚀坡面流水使坡面破碎,使地表变得崎岖,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石灰岩分布地区的喀斯特地貌;瀑布、峡谷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沉积山区河流在山口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沉

17、积下来,形成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泥沙淤积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风力作用侵蚀在干旱地区,风扬起沙石,吹蚀地表形成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地表沙尘和碎屑被风力侵蚀搬走,形成戈壁和裸岩荒漠。(风蚀地貌)沉积风在搬运途中,当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便导致风沙堆积,如沙丘、沙垄、黄土高原(风积地貌)读图要求:能识别各种外力作用塑造的主要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9、大气的垂直分层(a):地球大气的厚度约20003000千米(即地球大气的上界),可分为三个层次: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指最贴近地面的大气最低层,其厚度因纬度而异。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高度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

18、6。大气对流运动显著(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上冷下热);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平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迅速增高(臭氧吸收紫外光升温);以水平运动为主;能见度高。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密度小,其中有若干电离层,电离层能反射短波无线电波。10、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b):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原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光,臭氧吸收紫外光,对于可见光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越强。如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易被散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根本原因是大气逆辐射。大气对地面

19、的保温示意图 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要求:大气具有吸收作用的成分及在大气中的层次(H2O,CO2,O3等)保温过程中的各辐射先后吸收关系(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下垫面因素和气象因素等。1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c):概念: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原理:近地面空气冷热不均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如下图所示:热力环流的基本过程读图注意(必修P48图2-29):近地面气温和气压的关系;近地面气压和高空气压场的关系;等压面弯曲方向与气压高低的关系。12、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0、a)和风的受力分析(c):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直接原因:气压差异。风:大气的水平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原动力。在不同力的作用下,风向的差异情况:若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风向同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即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这种风其实并不存在);若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则风向最终平行于等压线,此为高空大气运动的实际情况;若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则风向与等压线斜交,此为近地面的实际大气运动。如右图。读图要求:识别图中三个力,能根据其特点判断三个力的名称;理解高空情况下两力和近地面情况下三力作用,风向与等压线间的夹角大小关系。拓展

21、提示:关于气压的高低及判断:在垂直方向上,气压自地面向高空递减,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在同一水平(高度)上不同地区,依据“高高低低”规律判断,即等压线(面)向高空弯曲时,气压比同一高度其他地方就高。13、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c):全球近地面共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高低气压相间分布。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气压带和风带也随之移动。移动规律:就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位置偏北,冬季偏南;南半球反之。读图要求(必修P51图2-33):识记七个气压带分布的纬度位置及气流运动的特点;识记六个风带的纬度位置及风向特征;理解气压带、风带对各地气候(降水)的影响(见下表)。这里需要说

22、明的是: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上升或下沉而形成的,所以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副极地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是大气上升或下沉所引起的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个气压带是由动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分布成因特征气流影响气候极地高气压带2个南北纬900附近热力原因冷高压下沉冷干副极地低压带2个南北纬600附近动力原因冷低压上升温湿副热带高压带2个南北纬300附近动力原因热高压下沉干热赤道低压带1个00附近热力原因热低压上升湿热风带分布风向属性(影响气候)北半球南半球极地东风带2个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之间东北风东南风冷干中纬西风带2个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间西南风西北风温

23、湿低纬信风带2个赤道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之间东北风东南风干燥1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b):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使全球的气压带出现了分异,形成了若干大气活动中心。亚欧大陆:低压北太平洋:高压副高被大陆热低压切断北半球7月 气压带断裂成高、低压中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分布 亚欧大陆:高压北太平洋:低压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冷高压切断 1月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南半球记住:亚欧大陆、太平洋的冬、夏气压活动中心的名称:亚欧大陆太平洋大西洋7月(夏季)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1月(冬季)亚洲高压(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15、东亚、南亚的季风环流及成因(c):

24、概念: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变化的风叫做季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形成季风环流的主要原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南亚夏季风形成的原因。比较:东亚和南亚季风的特点项目东亚季风南亚季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冬季风源地西伯利亚、蒙古西伯利亚、蒙古风向西北风东北风性质寒冷干燥低温干燥夏季风源地副热带太平洋赤道附近印度洋风向东南风西南风性质温暖湿润温暖湿润分布地区我国东部、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亚洲印度半岛和我国西南等地区16、锋面系统(b)与天气(c)气团:即大范围性质相对均匀的空气,通常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锋面:冷气团与暖气团的交界面,因为暖气团比冷气团密度小,

25、所以冷暖气团相遇时,暖气团在上面,冷气团在下面。由于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在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锋面的分类:冷锋暖锋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暖气团上升状况被迫抬升徐徐爬升图示图示锋面图符号天气图雨区位置天气特征过境前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过境时暖气团被冷气团抬升,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连续性降雨过境后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位置,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转晴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天气实例我国北方夏季的

26、暴雨,冬春季的大风、沙尘暴、寒潮等一场春雨一场暖华南地区春暖多雨读图要求:了解冷锋和暖锋的锋线符号;把握区分冷锋和暖锋的主要依据(气流运动方向);注意锋面的倾斜方向,雨区的分布特点。17、气压系统(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与天气(b):位置北半球南半球名称气旋反气旋气旋反气旋示意图中心气压分布低高低高水平气流方向逆时针辐合顺时针辐散顺时针辐合逆时针辐散风向东部偏南风偏北风偏北风偏南风西部偏北风偏南风偏南风偏北风中心气流方向上升下沉上升下沉过境天气阴雨(如台风)晴朗干燥(如伏旱)阴雨晴朗干燥说明:气旋中心气流辐合上升,空气在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其中水汽冷却凝结,故形成阴雨天气;反气旋中心气流

27、下沉辐散,空气在下沉过程中温度升高,水汽不易凝结,故多为晴朗天气。读图要求:地面天气形势图:了解气旋、反气旋水平和垂直方向气流运动特点,会判断等压线图上各点的风向;注意南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气流状况的差异;掌握锋面气旋的基本构成形式(锋面的类型及各部位的天气特点);判断不同点的风力大小及可能形成的锋面性质就天气特点。18、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a):水循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通过各个环节循环运动的过程,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内陆循环。海陆间循环是最重要的水循环类型。太阳辐射是形成水循环的能源。水循环主要环节:蒸发(含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径流(包括地表和地下径流)等

28、。19、水循环的意义(b):联系了四大圈层,构成一个庞大的水循环系统。促使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和能量的流动。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并且使水成为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使陆地上淡水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从而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读图要求(必修P59图2-39):认识水循环涉及的空间范围;识记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判断水循环的类型。拓展提示:人类改造水循环的着眼点是改造地表径流,如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工程)等来改变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使水资源的分布朝有利于人类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的方向发展。20、洋流的分布规律(c):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

29、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环流东部为寒流、西部为暖流);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气旋型大洋环流。南纬400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寒流的性质)。北印度洋海区受南亚季风影响,形成“冬逆夏顺”的季风洋流。读图要求:了解大西洋、太平洋的主要洋流的名称、分布位置;正确理解被印度洋季风洋流的形成及流向特征。21、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c):洋流主要通过对气候、渔场、航运和海洋污染等四个方面影响地理环境。影响举例气候高低纬间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分布(影响全球);洋流性质: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影响局部地区)北大西洋暖流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副热带大陆西岸寒流沿岸荒漠环境海洋生物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著名渔场上升流将底层营养物质带到表面大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我国舟山渔场秘鲁渔场海洋污染加速净化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