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7 ,大小:279.57KB ,
资源ID:2329311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329311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环境生态学剖析.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环境生态学剖析.docx

1、环境生态学剖析第一章绪论1.环境问题和环境科学环境问题:由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全球或区域范围中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现象。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1)向环境排放废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2)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恢复速度,从而破环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S环境问题的分类:从引起环境问题的根源考虑,可将环境问题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问题两类。S由自然过程或自然力引起的环境问题为原生环境问题。S人类利用环境不当和人类社会发展中与环境不协调产生的环境问题为次生环境问题,又称为第二环境问题。S次生环境问题:S1)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为的因素,使环境的化学组成和物理状态发生了变化,

2、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系统,扰乱了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等由物质引起的污染和噪声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或电磁辐射污染等由物理性因素引起的污染。 S2)生态破坏是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界引起的,比如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沙漠化;滥采滥捕使珍稀物种灭绝,危机地球物种多样性等 S全球普遍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温室效应于全球变暖;臭氧层的损耗;大气污染;酸雨;海洋污染(水体污染);化学污染威胁动植物和人体健康或土壤污染等。其中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和酸雨问题是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S全球环境问题重要事件

3、:S1)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S2)1953年-1956年日本“水俣病”事件:由于Hg污染引起的; S3)制定京都协议书的目的: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 S全球变暖(温室效应):S原理:二氧化碳影响地球能量平衡,即热量的辐射。能量主要是以光线的形式到达地球,其中大部分被吸收并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为热量,热量最后以红外(热)辐射形式,从地球再辐射出去。在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对光辐射是透彻无阻的,但要吸收红外线并阻挡红外辐射的通过,就像温室的玻璃顶罩一样,能量进来容易出去难。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多,热外流越受阻,从而地球温度升得更高,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除二氧化碳以外,大气中的甲烷、氮氧化合物等气体浓

4、度的增加,都能引起类似的效应,但在全球增温作用中以二氧化碳为主,约占60%以上。S全球变暖(温室效应):S后果:S1)出现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升高。导致极地和高山冰雪消融速度加快、海水受热膨胀,使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受到海水的侵袭; S2)改变了全球水热分布格局,部分湿润地区可能变得干燥,而部分干燥地区可能变得湿润; S3)改变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一部分生物可能不适应环境的改变而濒危或灭绝。 S可持续发展:S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S可持续发展遵守的三个原则是:共同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S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相

5、互关系的学科,这个是德国生物学家黑克尔(Haeckel)1866年首次所给的定义。S在生态学研究中,使用最早、最普遍、最基本的方法是野外调查。 3. 环境生态学科S环境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在人类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以及对人类的响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及保护的学科。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的生态关系1. 环境与生态因子S环境主要的四大功能:包括为人类提供资源的功能、消纳废物的功能、生命支持系统功能和文化功能。S环境的基本特征包括:1)环境整体性;2)环境资源的有限性;3)环境的变动性和稳定性;4)环境的地域差异性。S环境结构:各环境要素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配置关

6、系和空间格局。S环境要素: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S生态因子:是指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S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特征包括: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S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以将其归纳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比如,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是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就属于间接作用。S生态因子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S1)个生态因子都有各自的特殊功能和作用,相互之间不可替代;)S2)在一定的范围内,某因子不足时,其作用可

7、由其他因子的增加或增强而得到补偿;S3)例如,光照和二氧化碳两因子在植物光合作用中是不可相互替代的,但是在光照不足引起光合作用强度下降时,增加二氧化碳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光合作用下降的幅度。S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者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档期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S每一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性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为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一般来说物种的生态幅越宽,其分布范围越广。S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称为生境(栖息地)。2. 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S最小因子定律:作物的产量取决于土

8、壤中那些处于最少量的营养元素,由德国化学家利比希(Liebig)与1840年提出。比如说对于土壤中的水稻来说,当土壤中的氮可维持420kg产量,钾可维持460kg产量,磷可维持500kg产量,则实际产量一般会在420kg左右。S限制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限度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的生态因子称为限制因子。比如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就是限制因子;冬季白雪覆盖大地,鹿群取食困难,此时食物可能称为鹿群的限制因子。S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生态作用、生态适应和生态反作用三种。S协同进化:是由于生物个体的进化过程是在其环境的选择压力下进行的,而环境不公包括非生物因素,也包括其他生物。

9、S例: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捕食对于捕食者和猎物都是一种强有力的选择:捕食者的压力下,猎物必须获得狩猎的成功,而猎物的生存则依赖逃避捕食的能力。在捕食者的压力下,猎物必须靠增加隐蔽性、提高感官的敏锐性和疾跑来减少被捕食的风险。S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S1)人类是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与环境是统一的、密不可分的;S2)人类能动地利用和改造环境,被改造的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S3)在人类与环境构成的“人类环境”系统中,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3. 光因子与生物的生态关系S太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生活

10、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S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包括:S1)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影响;S2)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的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是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等。此外,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等也有影响;S3)日照长度的变化使大多数生物的生命活动也表现出昼夜节律;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即光周期现象。S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光照强度与植物光合作用有着密切

11、的关系。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植物的光合作用也较弱,当植物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质恰好抵偿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有机物质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S光强在地球表面及群落内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植物长期适应一定光照强度便形成了不同的光强生态类型:S1)阳性植物: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发育良好,而在荫蔽和弱光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如蒲公英、蓟、刺槐、马尾松和山杨等;S2)阴性植物: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生长,不能忍受强光照的植物,如人参、三七、半夏和细辛等;S3)耐阴植物:介于以上两类之间的植物,如许多常见的叶菜类、一些豆科植物。S每天光照超过12-14h 的植物称为长日照植物(如牛蒡、紫菀、凤仙花、冬小麦、大麦、油

12、菜、菠菜、甜菜、甘蓝、萝卜)等;每天光照不超过8-10h 的植物为短日照植物(如苍耳、牵牛、水稻、玉米、大豆、棉花)等。S黄化现象:多数植物在黑暗中生长时呈现黄色和其他变态特征的现象。4. 温度与生物的生态关系S三基点:生物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S当处于高温环境时,生物的适应方式主要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上。S1)形态适应:生物的适应主要表现为该变自身的形态、颜色、保护色方式来适应自身在高温恶劣环境下的生存。以一些植物为例,为适应高温环境,一些植物由原来的颜色而呈白色、银白色,并且叶片革质发亮,能反射一大部分阳光,从而使植物体免受热伤害;S2)生理适应:植物降低细胞水含量,增

13、加可溶性糖或盐的浓度;靠旺盛的蒸腾作用避免植物体因过热受害等;S3)行为适应: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主要表现在适当放松恒温性,使体温有较大的变幅,比如夏眠、穴居和白天躲入洞内夜晚出来活动。S低温对生物的伤害分为冷害和冻害两种。S冷害是指0摄氏度以上低温对喜温生物的伤害,低温造成生物生理活动机能的降低和生理平衡状态的破坏。S冻害是指冰点一下低温对生物的伤害,造成生物体内结冰,细胞原生质膜破裂和酶蛋白失活与变性。S当处于低温环境时,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特征。S1)在形态方面,北极和高山植物的芽和叶片常有油脂类物质的保护,芽具鳞片,植物体表现出生有蜡粉和密毛,植

14、物矮小并常成匍匐状、垫状或莲座状。S2)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这种现象称为贝格曼规律。通常生活在寒冷地带的恒温动物,其身体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种现象称为阿伦规律。S3)在生理方面: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植物常通过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来降低植物的冰点,增加抗寒能力。S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发育阶段的发育过程,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称总积温或有效积温,因此可用公式表示:Kn(T-T0)S其中,t0为生物学零度,即为某种生物生长发育

15、的起始温度,亚热带地区植物的生物学零度在10摄氏度左右;St为某时期的平均温度;Sn为该时期所经历的天数。S有效积温法则的意义: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制定农业气候区划,选择作物种类(山地、平原);植物保护和防治病虫害;应用积温预报农时,合理安排全年农作物种植。S除植物外,昆虫和一些变温动物的发育,在某一温度范围内,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例:小地老虎完成一个世代所需总积温为K1,某地年总积温为K,那么小地老虎在该地区可能发生的世代数是K/K1。S植物的温周期现象:植物对昼夜温度变化规律的反应。S昼夜变温与植物干物质积累的关系:S1)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强,有机物质合成多;

16、 S2)夜间温度低,呼吸作用弱,有机物质消耗少,从而利于干物质的积累。S物候:生物长期适应于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物发育节律。S休眠:是生物抵御不利环境条件而处于一种暂时不活动状态,比如种子是植物抵御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生理适应就是休眠现象。S春化作用:种子在萌发前或植物生长期要经历一个低温处理,才能正常进行萌发或进入生殖生长,这个低温处理就称为春化作用。5. 水与生物的生态关系S水是任何生物体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S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包括:S1)水是生物代谢过程中的重要原料;S2)水分能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S3)水的热容量很大,使水体温度不像大气温度那样变化剧烈,也较少受气温波

17、动的影响,为生物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温度环境。S根据降水量的不同,我国从东南到西北可以分为三个等雨量区,植被类型也相应分为三个区,即森林区、草原区和荒漠区。S以水为主导因子的水生植物包括: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陆生植物类型: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并要求掌握各种植物类型的形态和生理特点(P49)。S陆生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体现在形态结构适应、行为适应和生理适应等三个方面。6. 土壤与生物的生态关系S土壤酸度能影响微生物的活动而影响养分的有效性和植物的生长。如细菌在酸性土壤中的分解作用减弱,固氮菌、根瘤菌等只能生长在中性土壤中。S蚯蚓喜欢生活在中性土壤中。 S比较理想的耕种土壤是壤土

18、。S团粒结构是土壤中最好的结构,具有泡水不散的水稳性特点,可以协调土壤中水和空气的矛盾,使土壤中水、气、营养物处于协同状态,利于植物生长。7. 大气与生物的生态关系S风的生态作用:1)影响小气候;2)影响植物繁殖;3)影响动物的行为活动;4)风的破坏作用。S生物对风的适应:风是许多树种的花粉和种子的传播者,风媒植物特有的花形和开花时间均是风媒植物对风的适应。在多风、大风的环境中,能直立的植物,往往会变得低矮、平展,并具有类似旱生植物的结构特征。 “旗形树”也可以说是树木对盛行强风的适应。S适当速度的风促进植物的生长,并有利于正常形态的建成。强风常能降低植物的生长高度,在多风的生境中植物会变矮。

19、在高山、风口常可看到由于风力作用,有些树木形成畸形树冠,常称“旗形树”。8. 生物对综合环境的生态适应S生物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从形态、生理、生化等方面做出有利于生存的改变叫做生态适应。S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长期生活,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S趋异适应:同种生物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适应方式和途径。S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小种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条件或认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体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S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长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

20、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S丹麦植物学家饶基耶尔以植物度过生活不利时期对恶劣条件的适应方式为基础,以休眠芽或复苏芽所处的高低和保护方式为依据建立了生活型分类系统。S1)高位芽植物:休眠芽位于地面25cm以上,多为乔木、灌木等。在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的植物生活型谱中,占比例最大的生活型就是高位芽植物。S2)地上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cm以下,芽受土表或残留物保护。多为灌木、半灌木或草本植物。S3)地面芽植物:在不利季节、其地上部分死亡,但被土壤和残落物保护的地下部分仍然活着,更新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

21、多为多年生草本植物。S4)隐芽植物:又称地下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表以下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类和根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S5)一年生植物:植物只能在适宜的季节生长,以种子的形式渡过不良季节。第三章生物种群1.种群与种群生态学种群指一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同种个体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种群是研究生态学的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种群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空间特性、数量特性及遗传特性。1)数量特性:包括密度(或大小)、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2)空间特性:种群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布方式。3)遗传特性:指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而且随着时间进程改变其遗传特性的能力即进化、适应能

22、力。S种群不同于个体的基本特征:S1)种群密度和空间格局;S2)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natality)、死亡率(mortality)、迁入和迁出率。出生和迁入是使种群增加的因素,死亡和迁出是使种群减少的因素;S3)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分布和种群增长率等。 2.种群特征种群密度:某一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内个体在其生存环境中的空间配置方式,称为种群分布格局,通常种群分布格局有三种: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其中最常见的是集群分布。集群分布的优点包括:1)共同抵御敌害;2)提高捕食效率;3)促进繁殖。S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个年龄结构调查,并根

23、据结果而编制的生命表。它又称特定时间生命表,或垂直生命表。S动态生命表:根据观察一群同时出生的生物之死亡或存活动态过程所获得的数据编制而成,又称同龄群生命表、水平生命表或称特定年龄生命表。S根据种群的发展趋势,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和衰退型种群。S种群存活曲线主要由三种类型:SI型曲线:凸型曲线,年轻个体存活率很高,在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只在生活史后期有较高的死亡率,比如大型兽类和人类的存活曲线。SII型曲线:对角线,各年龄阶段个体死亡率相等,比如自然界的很多鸟类。SIII型曲线:凹形曲线,幼体个体死亡率很高,以后的死亡率低且稳定,许多鱼类属于这类曲

24、线。3.种群数量动态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某种外来生物带入其分布区以外的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迅速扩展蔓延的现象。生态对策就是指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适应所生存的环境并朝一定的方向进化。S根据生物的进化环境和生态对策把生物分为r-对策者和K-对策者两大类:Sr-对策者-r-对策者适应于不可预测的多变环境。r-对策者具有能够将种群增长最大化的各种生物学特性,即高生育力、快速发育、早熟、成年个体小、寿命短且单次生殖多而小的后代。SK-对策者-K-对策者适应于可预测的稳定的环境。K-对策者具有成年个体大、发育慢、迟生殖、产仔(卵)少而大但多次生殖、寿命长、存活率高的生

25、物学特性,高竞争能力使其在高密度条件下生存。S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连续增长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是逻辑斯蒂增长,又称为阻滞增长。S该模型假设环境条件下允许种群有一个最大值,此值称为环容纳量或负荷量,用K表示;r是种群的瞬时增长率。S逻辑斯蒂方程的指导意义:1)是许多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2)模型中的两个参数K和r分别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3)是渔业、牧业、林业等生物资源管理领域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重要模型。S一种生物进入或占领新栖息地,首先经过种群增长建立种群以后可出现不规则或规则的波动、种群大爆发、物种生态入侵、种群衰亡等。S种群爆发是具有不规则或周期性波动的生物都可能出现种群大爆发,比如赤

26、潮。S生物扩散是指生物个体或繁殖体从一个生境转移到另一个生境中。物种扩散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是定居。 S密度效应的2个基本规律:S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最后产量恒值的原因是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超过最适密度时,如果密度继续提高,个体数量增加。但植株间的竞争加剧,个体变小,因而总的产量不会再增加。S自疏法则: 如果播种密度进一步提高和随着高密度播种下植株的继续生长,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进而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4.种间关系种间正作用关系:1)原始合作:指两个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双方获利,但二者之间不存在依

27、赖关系,比如蟹与腔肠动物的结合。2)偏利共生:指共生的两种植物,一方面得利,而对另一方面无害,如苔藓、地衣等附生在大树上。3)互利共生:指两个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双方得益,如果离开对方就不能生存,比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为互利共生关系。S种间负作用关系:S(1)竞争:两个或多个物种利用相同的有限资源时,为了争夺资源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S竞争的特点:竞争结果的不对称性;对一种资源的竞争能影响对另一种资源的竞争结果。S竞争的类型包括:资源利用性竞争;相互干涉性竞争。S竞争排斥原理(高斯原理):两个生态位相同或相似的物种不能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长期共存,其中一个物种最终必将另一

28、个物种排斥掉。S(2)捕食:从广义的概念看,指所有高一营养级的生物取食和伤害低一营养级的生物的种间关系。S包括:S1)传统捕食,指肉食动物吃草食动物或其他肉食动物;S2)植食,指动物取食绿色植物营养体、种子和果实;S3)拟寄生,是指昆虫界的寄生现象,寄生昆虫常常把卵产在其他昆虫(寄生)体内,待卵孵化为幼虫以后便以寄生的组织为食,直到寄生死亡为止;S4)同种相残,这是捕食的一种特殊形式,即捕食者和猎物均属同一物种。S(3)寄生:一个物种从另一个物种的液体、组织或已硝化物质获取营养并对宿主造成危害。S(4)偏害作用:对一方有害而另一方无影响的两物种的互相作用类型。应用广泛的有抗生作用和他感作用。其

29、中他感作用是指一种植物分泌次生代谢物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的现象。比如北美的黑胡桃分泌化学苯醌类物质,抑制树干周围植物的生长。S在农业上,有些农作物必须与其他作物轮作,不宜连作,连作则影响作物长势,降低产量,这种现象被称为歇地现象。例如,早稻就是不宜连作的农作物。这种现象是由植物的他感作用引起的。 S生态位: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S1)营养生态位:指物种在其群落中的地位和角色,强调该物种与其他物种之间的营养关系。S2)理想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理想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理论上所栖息的最大空间,但是实际上很少有一个物种能全部占据理想生

30、态位;实际生态位指由于竞争的存在,该物种只能占据理想生态位的一部分,这一实际占有的生态空间为实际生态位。S内稳态:生物系统通过内在的调节机制使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第四章生物群落1.生物群落的概念与基本特征群落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的基本特征: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由一定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种类组成);2)具有一定的结构;3)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4)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5)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6)形成特定的群落环境;7)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S生物群落的发生一般要经历入侵、定居 、竞争和反应等过程。S群落与环境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S领域:指由个体、

31、家庭或其它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它成员侵入的空间。2.群落的种类组成与物种多样性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称为优势种,它们是群落的命名依据。某一物种的个体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即为频度。植物体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称为盖度。S生物多样性指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可以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三个层次。其中,S遗传多样性是地球上生物个体所包含的遗传信息之总和,是发生在分子水平的;S物种多样性指地球上生物有机体的多样化;S生态系统多样性涉及的是生物圈中生物群落、生境与生态过程的多样化。S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不同种的概率,即:N个体数;n种数S例:甲乙两个群落均由两个树种组成,每个群落的树木总数都是1000株;甲群落中A树种为300株,B树种为700株;乙群落中A树种为20株,B树种为980株。则甲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大于乙群落。3. 群落的结构S群落的结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S1)群落外貌:群落外貌主要是研究生物群落的形态和结构,它包括植物的生长型、植物的生活型、群落的季相变化;S2)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的水平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