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7 ,大小:42.12KB ,
资源ID:23260491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326049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三章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三章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docx

1、第三章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第四章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及欧洲革命运动(8学时)【教学目的】本章以十月革命、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运动为主线。通过学习,认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革命的必然性,并掌握十月革命、东西方革命运动及苏联革命与建设的经验教训。【重难点】重点:十月革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运动及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民族解放运动。难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课型】综合课、比较教学课、导学课第一节 俄国十月革命马恩早年提出工人革命将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爆发,而实际上是发生在落后的俄、德和奥匈。马恩是根据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作出的设想。20世纪初的俄、德和奥匈有些特殊:这些国

2、家的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势力密切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尖锐的社会矛盾;这些国家在大战中失败,灾难特别严重。这样反封民主革命与反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革命就交织、联系在一起而首先爆发了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之所以首先在俄国爆发,是因为俄国已经具备了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条件:首先,俄国已经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这就使得无产阶级的力量发展壮大。其次,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的环书。俄国经济和政治都很落后,其封建主义、军国主义、民族主义、资本主义的专制压迫均很沉重,导致俄国矛盾众多而极为尖锐。再次,俄国的无产阶级相对强大,无产阶级政党相对成熟。布尔什维克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国情相结合的列宁主义,而在190

3、5年革命中获得了丰富的斗争的经验。最后,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十月革命的爆发加速了十月革命的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激化俄国各种矛盾,而且还削弱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在第次世界大战中,帝国主义捉对厮杀,这就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必然性: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必然导致革命的爆发。俄国国内外不可调和的矛盾是十月革命爆发的直接因素。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促使俄国革命爆发的导火索。俄国的历史已证明,除布尔什维克外的其他政党都不可能解决俄国的问题。布尔什维克党宣传的社会主义适应了俄国人民的要求,成为俄国人民的必然选择。一、二月革命 二月革命前的俄国,是一个经济上落后、政治上反动

4、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国内充满尖锐复杂的矛盾。处于饥寒交迫之中的人民再也无法忍受沉重的压迫,群众斗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沙皇尼古拉二世是镇压革命的老手,人民称他为“血腥的沙皇”。为了转移人民斗争的视线,也为了对外掠夺,把俄国拖入了一战,强征1500多万壮丁入伍,几乎占全国男劳力的一半。结果俄国军队屡遭失败,本来就很落后的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战争的灾难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人们最关心和平、土地、面包。3月8日(俄历2月23日),彼得格勒50家工厂约12万男女工人举行罢工和游行,拉开了二月革命的序幕。第二天,参加罢工示威的群众增加到20万。10日,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首都各大工厂举行了有

5、30万人参加的联合总罢工。革命风暴吓坏了沙皇尼古拉二世,他下令不惜采取任何措施,迅速恢复首都秩序。布尔什维克彼得格勒委员会的领导人和其他100多名革命积极分子被逮捕,激起了群众的极大愤怒。他们上街游行,抗议政府暴行,但遭到更野蛮的镇压。于是领导罢工的维堡区党委决定将总罢工转变为武装起义,推翻沙皇政府。工人们立即行动起来,攻占军火库,夺取枪支弹药,筑起街垒,与反动军警展开战斗。在工人们的宣传、感召下,有数万名士兵公开站到革命的一边。他们同起义工人一起,占领了沙皇的巢穴冬宫和政府各部,逮捕了沙皇的大臣和将军, 俄罗斯帝国的双头鹰国徽被摘了下来,革命的红旗代替沙俄的白蓝红三色旗在首都上空飘扬。首都起

6、义获得完全胜利。尼古拉二世见大势已去,被迫于3月15日引退。这样,统治俄国达304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被二月革命冲垮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获得了胜利。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一个是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当武装起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候,彼得格勒苏维埃代表大会于3月12日晚上在塔夫利达宫正式开幕。大会选举产生了执行委员会,主席是孟什维克齐赫泽。在执委会中,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占据了多数,布尔什维克党最初只有两名委员。彼得格勒苏维埃成立后,俄国大多数城市也相继建立了苏维埃。在全俄苏维埃成立之前,彼得格勒苏维埃起着全国领导中心的作用。但是,孟什维克和社

7、会革命党领袖认为,俄国无产阶级没有能力管理国家。他们以苏维埃代表名义同资产阶级分子谈判,让他们出面组织政权。3月15日,临时政府宣告成立。原全俄地方自治机关联合会主席李沃夫公爵任政府总理兼内务部长。这样,俄国在二月革命后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它是主要政权,掌握着各级权力机构。另一个是工兵代表苏维埃。它得到武装工农的支持,拥有实权,但它自愿把政权让给资产阶级,甘居次要地位,成为辅助性政权。这反映了当时俄国两大阶级的力量势均力敌的状态。这种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是不能长久保持下去的,其中必有一个要化为乌有。【两个政权并存的原因】俄国是欧洲小资产阶级最多的国家(小

8、资卷入革命队伍、轻信临时政府)无产阶级成份发生了变化(工人有40%被征入伍、小资进入工厂)布尔什维克党收到沙皇政府迫害(列宁侨居国外、大批干部被关或流放,孟什、社会革命党掌握苏维埃领导权)资产阶级有财富、有组织、拥有一切合法活动的阵地。二、四月提纲在两个政权并存的复杂情况下,布尔什维克党急需确定自己的斗争方针。全党都期待列宁的到来。1917年4月16日夜晚,列宁从国外回到彼得格勒。成千上万的工人、士兵汇集在首都的芬兰车站,热烈欢迎自己领袖的归来。列宁登上装甲车,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说。第二天,列宁在党的会议上作了报告。4月20日,真理报发表了列宁的报告提纲,题为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这就

9、是著名的四月提纲。主要内容:指出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基本完成,应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实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的专政;提出了新建立的国家政权形式应是苏维埃共和国,而不是议会制共和国;指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进行的战争仍是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要摆脱这场战争,只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提出了“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列宁认为,当时不能采取一般的暴力方式去推翻临时政府,因为苏维埃支持它,这样做会同苏维埃对立,会脱离群众。他要求苏维埃把全部政权收回到自己手中,然后通过苏维埃内部的斗争,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使苏维埃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列宁预计到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

10、能,因为当时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没有外力压制人民。在经济方面,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土地、银行国有化,由工兵代表苏维埃对社会生产和分配实行监督。列宁的讲话遭到孟什维克的强烈反对。布尔什维克党内也有很多人不理解。他们认为当前的任务应是巩固工农革命民主专政,而不是争取建立无产阶级专政。4月21日,党的彼得格勒委员会以13票对2票否决了列宁的提纲。经过列宁的宣传解释,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5月7-12日,布尔什维克党召开第七次全俄代表会议。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有133人,代表8万党员。经过热烈讨论,通过了列宁提出的革命路线和政策。意义:提纲是列宁运用马克思注意解决俄国革命问题的典范,是列宁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具

11、体化和新发展,它为布尔什维克党和俄国无产阶级制定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方针和策略,受到全党和人民群众的拥护,实现了党在思想上和政治上的统一。在四月提纲精神的指引下,布尔什维克党抓住人民最关心的问题,反复向工农大众说明:临时政府为了保护资本家、地主的利益,不会给人民带来和平、土地、面包;应该抛弃这个政府,把政权全部转归苏维埃。5月1日,外交部长米留可夫向协约国发出照会,声称俄国政府决意将世界大战进行到彻底胜利。士兵和工人大为愤怒, 10万群众自发走上彼得格勒街头,高呼“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等口号。首都的示威游行得到莫斯科等城市的响应。群众对临时政府的信任发生动摇,临时政府的

12、统治陷于危机,即四月危机。临时政府迫于群众的压力,先后解除了古契柯夫和米留可夫的职务。同时要求小资产阶级政党领袖参加内阁。5月18日,第一届联合政府成立。李沃夫继续担任总理。6月16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彼得格勒召开。在800多名有表决权的代表中,布尔什维克代表只有105名。大会被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所控制,通过了支持临时政府的决议。大会选举孟什维克齐赫泽为主席。三、武装起义方针的确定临时政府企图用前线的战斗来转移人民的斗争视线。7月1日,下令俄军在西方战线和西南战线发起进攻。但是,这次冒险失败了,损失了6万多人。消息传到首都后,工人、士兵群情激昂,要求武装起义推翻临时政府。布

13、尔什维克党考虑到夺取政权的时机尚未成熟,决定引导群众进行和平示威。政府从前线调回军队,向示威群众开枪射击,打死56人,打伤600多人。接着,资产阶级展开了全面进攻,强行解散工人武装,捣毁党的刊物真理报,通缉列宁等人,逮捕了加米涅夫、托洛茨基等革命领导人。资产阶级公开使用暴力对付人民的七月事件,表明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可能。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政权完全落到了临时政府手中。七月事件后,布尔什维克转入地下。为了防备临时政府的搜捕,列宁和季诺维也夫秘密转移到彼得格勒郊外的拉兹里夫。8月下旬,列宁迁到芬兰居住。在外地隐匿期间,列宁写了国家与革命一书,阐明用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

14、。同时,列宁一直同彼得格勒保持着密切联系,指导着党的工作。8月8-16日,布尔什维克党在彼得格勒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会上,斯维尔德洛夫作了组织工作总结报告,斯大林作了政治工作总结报告。大会制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由于苏维埃已被小资产阶级政党所败坏,大会决定用“政权转归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 取代“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的口号代替。代表大会选出了由列宁、布哈林等21人组成的中央委员会。四、科尔尼洛夫叛乱七月事件后,李沃夫宣布辞职。8月成立第二届联合政府,克伦斯基任总理兼陆海军部长。新政府成立后,资产阶级积极活动,公开叫嚣建立反革命军事专政。俄军最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命令克雷莫夫率领部分军队向彼得格

15、勒推进,企图武力镇压首都的革命力量,建立军事独裁政权。首都的几万名工人和波罗的海舰队的水兵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迅速组织起来,决心武装保卫首都。布尔什维克党通过宣传工作使士兵了解事情真相后,拒绝向彼得格勒进军,并掉转枪口逮捕了军官。克雷莫夫看到败局已定,于9月12日开枪自杀。不久,科尔尼洛夫也成了阶下囚。科尔尼洛夫叛乱被粉碎后,国内阶级力量对比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临时政府的军队陷于瓦解。广大士兵相继转向布尔什维克一边。9月,列宁提出接受平分土地的纲领,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布尔什维克党的威信空前提高。10月,托洛茨基当选为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这时,党又重新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号召通过

16、武装起义把政权交给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苏维埃掌握。1917年秋,俄国经济濒于全面崩溃。资产阶级已经不能照原样统治下去了。临时政府于10月8日再次改组。克伦斯基仍然担任政府总理。但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的知名领袖都退出了第三届联合政府。为了欺骗群众,阻止革命的发展,临时政府匆忙召开预备国会。列宁分析这些情况后,于9月向党中央写信,明确提出革命形势已经成熟,党必须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五、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0月20日,为便于领导革命,列宁秘密回到彼得格勒。23日,党中央举行会议,讨论武装起义问题。列宁出席了会议,并做了报告。会议以10票对2票(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通过列宁起草的决议,强调武装起义是不

17、可避免的,并且时机已完全成熟。季、加坚持自己的观点,并公然在孟什维克左翼的新生活报上发表声明,反对武装起义。列宁对这种泄漏党的机密行为非常气愤,写信给党中央,要求把他们开除出党。党中央向季、加提出警告,禁止其再公开发表反对中央路线的声明。为了顺利开展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10月25日,在彼得格勒苏维埃中成立了军事革命委员会。托洛茨基在其中起了重要领导作用。革命力量和反动阵营都在准备搏斗。11月6日,起义开始后,军事革命委员会有人主张把最终推翻临时政府放在大会开幕之后。托洛茨基提出,政权问题应由苏维埃代表大会决定。列宁对起义的拖延十分忧虑。6日晚,他从匿居地写信给党中央,要求立即发起进攻。半夜,列

18、宁来到斯莫尔尼宫直接指导武装起义。起义的步伐明显加快。7日清晨,夺取了国家银行和电话总局。克伦斯基见形势不妙,乘坐美国使馆的汽车逃出彼得格勒。7日上午,整个首都几乎全部落在起义者手中。10点,军事革命委员会发布了列宁起草的告俄国公民书,宣告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国家政权已转到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的机关,即军事革命委员会手中。11月7日晚,起义者开始进攻冬宫,停泊在涅瓦河畔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也大炮轰鸣。起义者很快就突破冬宫,逮捕了临时政府的部长们。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辉煌胜利。由于11月7日是俄历10月25日,所以称这次革命为十月革命。六、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当起义者攻打冬宫之际,全俄工兵

19、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于11月7日晚在彼得格勒的斯莫尔尼宫正式开幕。出席大会的代表共625名,其中布尔什维克390名,左派社会革命党人179名。8日清晨,攻下冬宫的消息传来后,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告“各地全部政权一律转归工兵农代表苏维埃”。8日晚,列宁向大会作了关于和平问题的报告,指出和平问题是现时最紧急、最迫切的问题。根据列宁的报告,大会一致通过了和平法令,谴责帝国主义战争罪行,建议各交战国立即开始和谈,实现不割地(即不侵占别国领土,不强迫合并别的民族)、不赔款的和约。法令呼吁英法德三国工人,以多方面的行动帮助把和平事业以及使被剥削劳动群众摆脱一切奴役的事业进行到底

20、。此后,列宁又作了关于土地问题的报告。大会通过了土地法令。规定,立刻无偿地没收地主土地,永远废除土地私有权,一切土地都是全民的财产。法令满足了农民的平分土地要求,宣布土地按劳动定额或消费定额分给劳动者使用。大会批准了苏维埃政府的组成。左派社会革命党领袖参加政府,但遭到拒绝。新政府遂由清一色的布尔什维克组成。人民委员会主席是列宁,内务人民委员是李可夫,外交人民委员是托洛茨基,民族事务人民委员是斯大林。代表大会最后选举了自己的领导机构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101名成员中,布尔什维克62名,左派社会革命党人29名。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是加米涅夫。彼得格勒起义的胜利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开端。彼得

21、格勒起义后,莫斯科苏维埃成立军事革命委员会,领导工人士兵发动起义。于11月16日攻取克里姆林宫,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与此同时,革命烈火遍地燃起。在广大人民特别是士兵和农民的支持下,全国各地到1918年春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列宁把这个阶段的胜利称作是苏维埃政权的“胜利进军”。十月革命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在世界1/6的土地上创建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它激励着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鼓舞着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斗争。十月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推动了马列主义在世界的传播,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开创了非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

22、发生在落后的俄国和一战环境中的十月革命有自身的特点:从内容上看,十月革命是城市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农村的民主革命相结合。从斗争方式看,十月革命是和平斗争与武装斗争相结合,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相结合。从革命进程看,十月革命进展十分迅速、顺利,“轻而易举”地取得胜利。这些特点是由俄国的国情、国际环境以及各种力量对比情况决定的。第二节 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一、初期的政治经济措施政治上: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遭到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的强烈反对。它们要求成立所有社会主义政党都参加的政府,企图用小资产阶级政党控制的新政府代替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人民委员会。这一阴谋被布尔什维克党挫败。布尔什维克党特别注意加强同左派社会

23、革命党人的合作。1917年12月9日,全俄农民苏维埃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有790名代表,其中布尔什维克91名,左派社会革命党人350名,社会革命党人305名。布尔什维克党同左派社会革命党达成联合组阁的协议。7名左派社会革命党人进入人民委员会,担任农业、邮电、司法等部门的人民委员。两党的合作,促进了无产阶级政权同广大劳动农民的联系和团结。1918年1月18日,立宪会议开幕。小资产阶级政党控制了立宪会议。他们企图借立宪会议否定苏维埃政府。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日通过法令解散立宪会议。1918年1月23日,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开幕。大会通过了苏俄第一个宪法性文献被剥削劳动人民权

24、利宣言,进一步巩固了十月革命的成果。布尔什维克党还开展了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创建新的政权机关的工作。苏维埃首先废除了临时政府的各个部门,进而取缔了地方上的自治局、市杜马等机关。它创建了人民法院和工人民警,以代替旧法院和旧警察。1917年12月20日,成立了全俄肃清反革命和怠工非常委员会,简称“契卡”(非常委员会)。第一任主席是捷尔任斯基。它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揭露和摧毁了大量反革命阴谋案件,但也不时发生滥用职权之事。军队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十月革命后,政府宣布废除常备军,建立全民武装。但很快发现赤卫队无力承担保卫国家的任务,乃于1918年初宣布组建红军。为了彻底铲除封建残余,苏维埃政府颁布一

25、系列法令,废除等级制度,取消爵位,实行国家与教会分离,学校与教会分离,宣布男女平等,国内各族人民的权利一律平等。在经济方面,1917年11月苏维埃政权颁布工人监督条例,对一切企业实行工人监督。将银行、铁路、大工业收归国有,实行对外贸易垄断,并宣布废除沙皇和临时政府所借的160亿金卢布外债。为了统一管理和调节国民经济,在人民委员会下设立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在农村,根据土地法令,没收了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全部土地。在分配土地过程中,富农凭借其经济实力,要求多分土地。他们还囤积粮食,哄抬粮价,企图用饥荒来扼杀革命。苏维埃宣布实行粮食专卖,全体农民必须把剩余的粮食按规定的价格卖给国家,违者将被逮捕判刑。

26、在村乡建立贫农委员会,组织征粮队下乡征粮。经过这场斗争,沉重打击了富农的力量,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农的利益,特别是损害有余粮的农民利益,引起农村局势的动荡。后来,将贫农委员会并入地方苏维埃。二、布列斯特和约为追求和平、退出战争,苏俄在和平法令中向一切交战国建议立即开始和平谈判。协约国拒绝了这一建议。而德奥集团希望减轻东西两线作战的压力,同意进行和谈。1917年12月,和平谈判在布列斯特举行。苏俄代表团团长是越飞(后为托洛茨基),德国代表团长(外长)是屈尔曼。苏俄建议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民主和约。德方提出了掠夺性条件,要求占有被德军占领的大片俄国西部领土。列宁考虑到旧军队已经瓦解,新军队刚开始

27、建立,无力抗击德军的进攻,因此主张忍辱签订和约。布哈林认为:签订和约会加强敌人,葬送国际起义的机会,主张以革命战争推动世界革命。托洛茨基提出不战不和的策略。他认为苏俄没有军队,进行革命战争是不可能的;而在屈辱的和约上签字也是不可能的。不战不和可以保持道义方面的纯洁性,同时也不会威胁苏俄的安全,因为德国慑于本国工人革命是不敢进攻苏俄的。1918年2月9日,德方发出最后通牒。次日,苏俄代表团长托洛茨基发表声明,拒绝在割地条约上签字,宣布结束对德奥的战争,并准备复员俄国的军队。德国遂中止谈判,并于2月18日向苏俄发动进攻,逼近首都彼得格勒。德国提出更为苛刻的条件。2月23日,党中央开会。列宁提出立即

28、签订和约,否则他将退出政府和党中央。布哈林反对列宁的意见。托洛茨基表示弃权,认为全党团结一致是可以组织防卫的;但如果列宁辞职,党将发生分裂,也就无法领导这场战争。经过激烈争论,最后以7票赞成,4票反对,4票弃权通过列宁的建议。1918年3月3日,苏俄同德奥集团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14日,在新首都莫斯科召开了全俄苏维埃第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批准了和约。和约规定:双方结束战争;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和拉脱维亚的部分地区划归德国;红军应撤离芬兰,乌克兰和爱沙尼亚。另外,把卡尔斯、巴统和阿尔达甘地区割给土耳其;向德交付60亿马克赔款。影响:布列斯特和约对苏俄是一个苛刻和屈辱的和约,它使苏俄失去大片土地(

29、共计约100万平方公里)。但和约是一次革命的妥协,它使苏俄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赢得了巩固政权的时间。它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1918年11月13日,在德国战败投降后,苏俄宣布废除这一和约。二、粉碎国内外反动势力1.国内战争爆发 布列斯特和约签订后,协约国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妄图扼杀苏维埃共和国。1918年英、日、美军队也相继干涉。由于这时世界大战还在进行,外国干涉军的人数不多。1918年春,爆发了捷克军团叛乱,国内战争开始。这个军团包括了近5万名在俄国的捷克战俘。苏俄退出世界大战后,允许他们经过西伯利亚到法国去,但必须交出武器。协约国极力挑动捷克士兵武装叛乱。5月底,当装载着

30、捷克军团的60列军车停在海参崴等地时,捷克人发起叛乱。战火在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和西伯利亚广大地区弥漫。捷克军团叛乱是在苏维埃处于困难时刻爆发的。许多人对苏维埃解散立宪会议、签订布列斯特和约不理解甚至反对。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煽动中小农民和工商业者同他们一起叛乱。无产阶级政权陷于危急之中。暗藏的敌人不断制造颠覆破坏事件。1918年8月30日,列宁到莫斯科一家工厂讲演,遭到社会革命党人开枪行刺,身中两颗带毒子弹,伤势十分严重。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面对国内外反动势力的猖獗,苏维埃政府宣布实行“红色恐怖”,无情镇压一切反叛活动。1918年9月2日,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布苏维埃共和国为统一的军营

31、,提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口号,把各项工作都转入战时轨道。全体公民,不分职业和年龄,都必须无条件履行保卫祖国的任务。为了把所有的人力物力都集中起来用于战争,苏维埃政权陆续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政府颁布了余粮收集制法令,要求农民按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政府组织工人征粮队下乡,以确保征粮任务的完成。工业国有化。在城市,除大工业外,中等工业也收归国有,对小工业则实行监督。国家通过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及其下属的各总管理局对工业的管理、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严格的集中领导。国家垄断贸易。排斥自由贸易,实行粮食和日用工业品的配给制。对全国成年人实行劳动义务制。所有这些应急措施,后

32、来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评价】长期以来人们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褒贬不一。应具体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实践中的变化。前期应该肯定,后期必须否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和物资严重短缺的条件下开始实施的。它有力地保证了战争的物质需要和城市居民的最低需求,对捍卫苏维埃政权,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起了积极作用。其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战争的危机时期过去以后,非常态的战时经济措施继续被当作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捷径。(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而且在1920年底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苏俄共产党人又进一步加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各项措施,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恢复遭到破坏的国民经济,企图借此逐步建立起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制度,引起了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的不满,造成生产下降。)3.国内叛乱和外国干涉的失败德国投降后,协约国利用大战结束之机向苏俄增派了大量干涉军,国内也出现叛乱。1918年下半年,红军经过浴血奋战,粉碎了捷克军团叛乱,击退了协约国和国内白卫军的进攻。(1918年11月,前沙皇海军上将高尔察克在鄂木斯克发动军事政变,并得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