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25.71KB ,
资源ID:2324451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324451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地理综合题行为动词的应用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地理综合题行为动词的应用解析.docx

1、地理综合题行为动词的应用解析 综合题试题中“行为动词”解析和应用1分析 对地理事物或现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分析局部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或作用,分析事物间的联系等。2描述 就是对事物的外部特征予以描述,把图形语言(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和数字语言转换成文字语言(即“看图说话”、“陈述地理事实”)。描述方法 (1)对于点状的地理事物,可以用多或少、疏和密等相关词语进行描述;(2)对于线状地理事物,要描述走向,既要描述总体走向,也可分段描述,在弯曲转折处分开,逐段说明其走向和原因。(3)对于块状地理事物,则要表达出宏观的空间位置。 (4)在统计图或表格提供的信息中,要能够描述“构成”成分、比例大

2、小、突出重点、注意差异、把握趋势。3简述 简单分析,提出论点即可,即简要叙述,强调“简要”、“简略”、“简单”。可以用几个词语或短句来组织答案要点,答案简明扼要,用词简练,一目了然,不要浓墨重染和长篇大论。例1 简要叙述图示区域地形的突出特征。(图略6分) 4概述 是概括叙述、概要叙述,是能力要求很高的动词。概括是“分析”、“归纳”、“综合”相提并论的思维方法,是在归纳同类事物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认识事物,从同类事物中抽象出潜在的、本质性的结论,抽象出规律性的东西。在答题中若简单得罗列一些表象的东西,是不符合题意要求的。因此答概述类要求的题目,一定要使用能体现概括的词语句子。5综述 是综合起来叙

3、述。要综合到一块,也是需要先归纳到一起,再展开对比分析和研究,此中得出相同或相似的结论来,然后用简练的语言表述出来。6说明 对现象、原理、成因、规律进行说明。说明不仅要说,更要说明了,说明白,说清楚。往往要求说出其中隐含的规律、道理、实质等。说明的能力要求很高,侧重于理性的思维以及理性思维后的理性结果。7说出(指出)对图像或事实的主要内容予以呈现。 相同之处是,二者的能力要求相对较低级简单,一般不做深入剖析,但如果后面让你说出或指出的内容比较抽象或深奥的话,那指出与说出也是不太容易的。不同之处是,指出总有个指对的对象,指着什么在说。我们在回答中,一定不要撇开指对的对象而天马行空,空里来空里去,

4、不知所云。如“指出G(刚果河)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例中的“指出”就要求指对着刚果河入海口没有三角洲处说出没有三角洲的原因,并对原因的原因展开分析。【例题1】 说出B、C两支流在开发利用方向上的不同。(6分)【解析】对于河流的开发利用,主要是考虑水能、航运、旅游等方面,根据各支流在等高线图上的表现,进行分析判断。B支流流经山区,有较大的落差,上游有瀑布;同时有一个面积较大的集水盆地。既有开发水能的优势,又有发展旅游的条件。C支流流经平原,水流平稳,且联系了众多居民点,可以发展航运。【答案】B支流:开发水能;发展旅游。C支流:发展航运。【例题3】 指出图13中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现

5、象,并说明这些现象对湖泊及其下游造成的环境影响。(10分)【解析】从左右两图的对比看,开垦陡坡比较严重,湖泊面积缩小,湖滨地带成为农田,是围湖造田造成的。毁林开荒、开垦陡坡,既直接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又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湖泊泥沙淤积;湖泊淤积、围湖造田,湖泊调节径流的功能减弱,加剧洪涝灾害。【答案】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坡地开垦;围湖造田;对湖泊及其下游的环境影响:湖泊淤积,湖面缩小;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功能有所减弱,加大下游洪灾威胁。 8对比 列表比较异同、有利不利、自然与人文 9评价 评价的重点是在一个“评“字上,要求做出评价、评说、评析、评论。在“评”的过程中,要答出事实、做出有针对性的

6、评价,往往依据一分为二的原则展开评议。其回答的一般模式就成了:先摆出事实,在针对事实做评价评议评析;至少分2大段,一段是评优,一段是评不足。10论述 论述与评价有相同之处,都要做出评议、评论,下出结论。论述的重点在议论或论证方面,摆出事实讲出道理得出结论缺一不可。论述应体现论证的思想,要有足够的事实证明结论。如试分析武汉的区位条件。若仅仅答出“武汉交通便利”是不够的。“交通便利”是结论,回答中缺少了事实部分,因而结论就显得生硬缺乏说服力,当然关键是得分不高。2010年高考地理备考指导(2)地球运动重要规律总结一.基础必备1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钟表时刻,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东边地

7、点的时刻总是早于西边。2为了统一时间,国际上采用每隔经度15,划分一个时区的方法,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将东西经度各为7.5度的范围作为零时区(也叫中时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占7.5个经度,即各为半个时区,故将两者合为一个完整的时区,称为东西十二区。3每个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即区时。4国际日期变更线: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要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要加一天。理论国际日期变更线是180经线,实际的国际日期变更线有几个弯曲。5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8、它是一条人为界线,自西向东过日界线要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要加一天;0时(地方时)经线是一条自然界线,它是随地球自转运动不断变化的,自西向东过0时所在经线日期要加一天,自东向西过0时所在经线日期要减一天;日界线和0时经线有可能重合,即180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此时全球为一个日期。6北京时间就是北京所在东八区的中央经线120E上的地方时,是中国的法定时间。7国际标准时间就是0经线上的地方时,也是中时区的区时。8用已知经度推算时区的方法时区数已知经度15说明:所得余数7.5,相除所得整数即为时区号数;所得余数7.5,时区号数为所得整数1;某地在东经度,为东时区;西经度,为西时区。如:推算116E

9、所在时区:用11615得7余数为11,故116E所在时区71,为东八区。9已知某地时区号数,推算时区中央经线和范围的方法.该时区中央经线度数某地时区号数15 o 说明:东时区为东经 ,西时区为西经度,东经180 o和西经180 o合称为180o经线;将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分别加、减7.5 o所得的和与差即为该时区的范围。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1,纬度变化规律.夏半后,从低纬到高纬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至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冬半年,从低纬到高纬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至极点周围出现极夜现象2,季节变化规律.夏半年,昼长大于夜长,北半球在夏至日那天昼最长,夜最.冬半年,昼长小于夜长,北半球在冬

10、至日那天昼最短,夜最长,南半球则相反3,北半球夏至日时各地的昼长=冬至日时该地的夜长如:6.22时40N的昼长=12.22时的夜长=14时51分同理,北半球冬至日时各地的昼长=夏至日时该地的夜长如:12.22时40的昼长=6.22时的夜长=9时09分4,同一天,南北纬纬度相同的地方,昼长相加=24小时.或某地的昼长等于另一半球同纬度的长如:6.22时20N的昼长+20S的夜长=24小时或20N的昼长=20S的夜长=13时13分5,在某地,与夏至日(或冬至日)相差多少天,夏至日(或冬至日)前的这一天和夏至日(或冬至日)后的这一天昼夜长短大致相等,日出日落时间,正午太阳高度角也大致相等.如:在摩尔

11、曼斯克,4月21日与夏至相差约两个月,则夏至后的两个月8月23日,那么4月21日与8月23日这两天的日出日落时间,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都大致相等.这两天约2点日出,22点日落,昼长20小时,夜长2小时.同理,在某地,与春分(或秋分)相差多少天,春分(或秋分)前多少天与春分(或秋分)后多少天的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时间,正午太阳高度大致相等.6,极昼,极夜的纬度分布规律: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纬度越高,极昼,极夜的天数最多.南北极点除两分外,要么是极昼,要么是极夜.如:某日,太阳直射在10N,则从70N开始出现极昼,从70S开始出现极夜.7,正午太阳高度为0的地方,出现极夜

12、现象(春秋分除外);午夜太阳高度为0的地方,出现极昼现象.如:夏至,6634S的正午太阳高度为0,则从6634S开始出现极夜现象某日,80S的午夜太阳高度为0,则从80S至90S出现极昼现象8,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夜长昼长=昼弧159. 夜长24日落时间2夜长日出时间2夜长24昼长10.极昼区、极夜区的昼长分别是24时和0时。赤道地区的昼长永远是12时。11.极昼极夜范围的纬度数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12.最大昼长=12+昼长最大差值/2最小昼长=12-昼长最大差值/213.某地一年内最大昼长-12=12-一年内最小昼长 某地一

13、年内最大昼长+最小昼长=24小时三.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由直射点(此时太阳高度为90)向四周呈同心圆状递减,至晨昏线上为0度.(1)图中圆心O点为直射点,左侧弧CAD为晨线,右侧弧CBD为昏线,且左侧晨线的中点A点必在赤道上,地方时6时,右侧昏线的中点B点也必在赤道上,地方时18时,OC或OD(视直射点O在哪个半球而定)地方时为12时若此时为两分,则A,O,B三点的连线为同一纬线,即赤道;C点为北极点,D点为南极点若此时非两分,则A,O,B三点不在同一纬线上a,若O点在北半球,则沿OC线北极点在C点以南,图中没有南极点,且C点所在经线与OD所在经线可组成一个

14、经线圈b,若O点在南半球,则沿OD线南极点在D点以北,图中没有北极点,且D点所在经线与OC所在经线也可组成一个经线圈(2)沿着COD线,太阳高度与O点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如,E点与O点相差30,则两分时,E点为30S夏至时,E点为30-2326=634S冬至时,E点为30+2326=5326S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纬度变化规律同一时刻,由直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北半球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由2326N向南北两侧递减(2)季节变化规律夏半年正午太阳高度大于冬半年,夏至(北半球)时,北回归线以及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则达到最小值;冬半年正午太阳

15、高度小于夏半年,冬至(北半球)时,南回归线以及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则达到最小值(3)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直射点的纬度如:某日太阳直射20N,则90N的正午太阳高度=20(4)当极点出现极昼时,在同一天,极点的太阳高度终日不变如,6.22时,北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2326,午夜的太阳高度也时2326,这一天,极点太阳高度终日不变再如,某日太阳直射20N,则北极点在这一天的太阳高度始终为20(5)某纬度出现极昼时,该地午夜的太阳高度=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90-当地纬度)2=直射点的纬度-(90-当地纬度)=极点的太阳高度-(90-当地纬度)如,6.22时,70N的午夜

16、太阳高度=4326-(90-70)2=326=2326-(90-70)=326再如,某日太阳直射10,则85B的午夜太阳高度=15-(90-85)2 =5=10-(90-85)=5(6).一个地区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赤道地区是2326南北半球热带地区介于2326和4652之间,具体度数是(当地纬度2326)。南北半球温带地区是4652。南北半球寒带地区是4652,但也可以当作当地最大正午太阳高度的数值。四.日出日落时间分布规律1,纬度变化规律夏半年,从低纬到高纬,日出时间越来越早,日落时间越来越晚冬半年,从低纬到高纬,日出时间越来越晚,日落时间越来越早2,季节变化规律夏半年,日出时间先逐日

17、提早后逐日变晚,但都是6:00前日出;日落时间先逐日变晚后逐日提早,但都是18:00后日落冬半年,日出时间先逐日变晚后逐日提早,但都是6:00后日出;日落时间先逐提早后逐日变晚,但都是18:00前日落3,北半球夏至日时某地的日出时间=12-冬至日时该地的日出时间如:6.22时20N是5时23分30秒日出,则12.22时该地的日出时间=12-5:2330=6:36304,北半球夏至日时某地的日落时间 =36-冬至日时该地的日落时间)如:6.22时60N是21:1430日落,则12.22时该地的日落时间=36-21:1430=14:45305,某日某地的日出时间+日落时间=24小时6,某日某地的日

18、出时间=该日夜长的一半7,日出时间=12-昼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8,赤道总是6:00日出,18:00日落五.直射点的地理坐标判定1,直射纬线的判定(1)晨线(或昏线)与过晨线(或昏线)和赤道的交点的那条经线交角为多少度,则直射纬度就是多少度(2)与极昼圈(极夜圈)的纬度数互余(3)与正午太阳高度或午夜太阳高度为0的纬度互余2,直射经线的判定(1)地方时为12的经线(2)过切点的那条经线,大部是昼(3)与0时经线正相对的那条经线(4)昼半球的中央经线或平分昼半球的经线(5)俯视图上,与太阳光线平行或重合的那条经线六.季节的判定1,从春分日到秋分日为北半球的夏半年,从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为北

19、半球的冬半年2,只要直射点在北半球,则北半球进入夏半年;只要直射点在南半球,则北半球进入冬半年3,地球公转速度较快慢,则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地球公转速度较快,则为北半球的冬半年4,在北半球晨线随纬度的增大而西偏,或昏线随纬度的增大而东偏,则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在北半球晨线随纬度的增大而东偏,或昏线随纬度的增大而西偏,为北半球的冬半年5,在北半球(或南半球)日出东北方,日落西北方,则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在北半球日出东南方,日落西南方,则为北半球的冬半年. 七.日影朝向 (一)分布规律 1、日影朝向 始终在观测者所见太阳方位的相反方向。 2、正午日影的朝向 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点以北的地区正

20、午日影朝向正北,以南的地区朝向正南(极点除外,极夜地区正午无日影)。不同地区分布如下: (1)回归线以外的地区(极点除外):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一年中正午日影都朝向正北。 (2)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直射地区,正午日影缩为零(或正午日影与物体重合)。赤道上一年中正午日影大约半年朝向正北,半年朝向正南。赤道到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正午日影朝向正北的时间多于朝向正南的时间;赤道到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正午日影朝向正北的时间少于朝向正南的时间。 (3)极点:北有点极昼期正午日影都朝向正南,南极点极昼期正午日影都朝向正北。 3、日出日落时的日影朝向 (1)太阳直射北半球时:无论南北半球,日出时的

21、影子都朝向西南方,日落时的影子都朝向东南方。 (2)太阳直射南半球时:无论南北半球,日出时的影子都朝向西北方,日落时的影子都朝向东北方。 (3)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各地日出时的影子都朝向正西方,日落时的影子都朝向正东方。 (二)应用意义 1、据日出、日落时日影的朝向,推知太阳直射半球 若日出时物体的影子朝向西南方,日落时物体的影子朝向东南方,则说明太阳直射北半球;若日出时物体的影子朝向西北方,日落时物体的影子朝向东北方,则说明太阳直射南半球;若日出时物体的影子朝向正东方,则说明太阳直射赤道。 2、据一天中日影朝向情况,推测当地地方时 日影朝向正北或正南时,当地的地方时为12时。 3、据正午日影

22、朝向,推测观测点所在半球及体纬度位置 (1)一年中在有白昼的时期,正午日影始终朝向正北方,则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北极点除外)或南极点。 (2)一年中在有白昼的时期,正午日影始终朝向正南方,则该地位于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南极点外除)或北极点。 (3)一年中正午日影一段时间朝向正南方,一段时间朝向正北方,则该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二、日影长短变化 (一)变化规律 1、一天中,日出、日落时的日影最长,正午时的日影最短。 2、一年中,6月22日南半球有白昼期的地区正午日影达全年最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全年最短。12月2日北半球有白昼期的地区正午日影达全年最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全年最短。回归

23、线之间的地区,太阳直射时,正午日影缩为零(或正午日影与物体重合),达全年最短。 (1)6月22日正午日影达全年最长,该地在南半球,为冬季;达全年最短,该地在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为夏季。 (2)12月22日正午日影达全年最长,该地在北半球,为冬季;达全年最短,该地在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为夏季。 (3)非二至日正午日影为零(或日影与物体重合),该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太阳直射该地。 (4)正午日影达全年最长,则该地处于冬季,且该日为该地所在半球的冬至节气,正午日影达全年最短(不为零),则该地处于夏季,且该日为该地所在半球的夏至节气。2010年高考地理备考指导(3)地理主要公式1、极昼极夜的范围=

24、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相对高度小于(n1)*等高距,大于等于(n+1)*等高距。其中n为等高线的条数。3、地方时:(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2)图上计算: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3)公式计算:(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注意:东经度写成正

25、数,西经度写成负数。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4、时区:(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经度/15度=商.余数。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5、区时(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2)公式计算: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6、正午太阳高度:(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

26、度。(2)图上推导(略)(3)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4)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7、比例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注意:比例尺本身没有单位,但计算时要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先换算统一。比例尺大小实际上是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数值上表现为比值的大小。比例尺的缩小或放大是距离的缩放、并非面积的缩放。图上距离往往需要在地图上量取。8、实际距离(1)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2)在经纬网图上:经线上跨纬度1度=11

27、1千米纬线上跨经度1度=111*cosA千米,其中A是纬度9、人口密度人口密度=该地常住人口(人)/该地土地面积(平方千米)10、人口耕地密度人口耕地密度=该地常住人口数/该地耕地面积11、人口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某时段末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12.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比重=城市总人口/总人口13.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两地之间的太阳高度角的差=两地之间的纬度差14.合适楼间距的计算15、昼长、夜长(1)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注意:前后时刻一致即可,比如都是某地地方时,比如都是北京时间(2)昼长=(12-日出地的地方时)*2昼长=(日落地的地方时-12)*2注意:均指该

28、地地方时(3)图上计算:昼长=24小时*昼弧/360度(4)北纬某地昼长=对应南纬的夜长(5)夜长=24-昼长16、日出、日落时刻(1)地方时、区时计算(2)日出时刻=(24-昼长)/2日出时刻=12-昼长/2(3)日落时刻=24-日出时刻日落时刻=12+昼长/217.人口计算公式,与上面第11点呼吸版主有所不同。什么是人口出生率?人口出生率是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出生人数与平均人口之比。计算公式:出生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什么是死亡率?指一定时期内人口死亡人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什么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年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与年平均总人数之比,通常用千分率

29、表示。用于说明人口自然增长的水平和速度的综合性指标。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年自然增长人数/该年年平均人口数)1000什么是总和生育率?是指一定时期育龄妇女各年龄组生育率之和,以千分数表示。反映育龄妇女在15至49周岁总的生育水平,也可看成为如果一批妇女按照目前各年龄的生育水平度过整个生育期,则一生可能生育的孩子数。18.外流区的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正午太阳高度某地正午太阳高度=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20 某地昼长=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21 某地夜长=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

30、长=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即 纬度相同半球不同的2地的夜长+夜长=24小时22 某日(R)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位置=2326N(R6月22日)*(2326*4/365)说明:1 此公式只能大致计算一年当中某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2 计算结果若是正值,则为北纬;若为负值,则为南纬;3 R为某日日期, (R-6月22日)为该日与6 月22 相差的天数, (2326*4/365)为太阳直射点一日内移动的纬度距离(假设其移动是匀速的)4 此公式用于锻炼观察力 思维力 计算能力,没经过验证。23.人口总负担系数什么是人口总负担系数?指被抚养人口与1564岁人口的比例。什么是被抚养人口?指014岁和65岁以上的人口。24.性别比什么是性别比?性别比是人口中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之比。通常用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应有多少男性人口。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性别比是多少?106.74。25.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耕作制度是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措施的总称。复种指数是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而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